2020年1月2日星期四

泰北华文教育的历史进程及未来展望

2019/12/26 泰国《泰华网》
驻清迈总领事任义生出席泰北华人村第十届中华文化节开幕式
.   泰北华人村的历史成因
泰北华人村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这必须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国际、国内形势。1949101,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政府撤至台湾。然而位于大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尚未解放,以李弥所率的第八军237,及余程万所率的二十六军93师仍盘踞云南,负隅顽抗。194912月至19502,由陈赓指挥的二野四兵团第13军及四野第38,发动了著名的“滇南战役”.一举击溃了敌军主力,国民党残余部队退至缅甸境内,毗邻泰国一侧,暂作休整。期间又接收了离散的小股部队和散兵,逐步扩至3000余人的武装,改编为“中华民国复兴军”,李国辉任总指挥。由于这支队伍大多为原93师旧部,所以直至今日,人们口头常称的“泰北93师”即由此而来。
这支留驻缅甸的部队,对当时的缅政府形成巨大压力,犹如芒刺在背,几经武装进剿,均以失败告终。其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朝鲜战场如火如荼的进行,美国政府为减轻朝鲜战场的压力,杜鲁门总统在国会通过了“白纸法案”,遂正式与台湾当局联手,向“复兴军”提供军事援助,并加大反攻宣传力度。直至1953,缅甸和苏联等国在联合国提案,控告国民党政府的武装入侵,并通过决议,要求“复兴军”立即放下武装,退出缅甸。迫于国际舆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第一次撤台行动,但仍隐蔽地留下部分军队,并改编为5个军,当时称为“明撤暗留”方针。其后,除了李文焕的3军和段希文的5,继续留滞泰缅边境,其他部队均于1961年陆续撤回台湾,这也就是泰北难民史记载的第二次撤台行动。不久,35两军又应泰国政府请求,协助泰国击败了反泰武装,泰皇龙心大悦,经恩准,取得了在泰北山区的居留权。原3军安置于清迈省唐窝、大谷地一线,5军则安置于清莱省美斯乐一线。自此,昔日的士兵放下武器,告别战场硝烟,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然而,这个特殊群体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公民权,他们的生活圈完全局限于泰国北部,子弟被要求不能随意赴泰国一般乡镇或城市就职,外出务工均须向当地政府申请,获准才能成行,且有严格的时段限制,生活形态犹如难民。他们居住的村村寨寨,也被人们俗称为“难民村”,从上世纪60年代的形成延续至今。他们垦荒造地,刀耕火种,种植粮食蔬果,以供生活之需。尽管生存条件如此艰难,但相对以前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击生活而言,也算是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了。
.   泰北华校的诞生
岁月流逝,人口繁衍,当年的泰北华人已逐步发展成一个以云南籍为主体的庞大族群,他们都以难民身份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大小村寨也相继成立了自治会,遵从泰国法律,维持地方秩序,承担起社会基层管理的职责。
随着生活的日趋稳定,各村寨开始建校办学。有识之士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个华人后代,应该秉承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才能逐步摆脱贫穷。因此,必须竭尽全力,创造条件,让难民村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为日后的就业作好充分准备。村民们砍竹伐木,搭建了一间又一间篱笆为墙,茅草为顶的教室。当年军中的文职人员,承担起教师之职,编写教材,批改作业。自治会每年拨出经费,贴补学校支出。孩子们白天在泰文学校就读,晚间就在一间间简陋的教室中学习中文,凑着一星点儿的烛光和油灯读书写字。就这样,泰北难民村开启了华文启蒙教育。与此同时,泰北华人的艰难境遇,也早已被台湾执政者渐渐淡忘。
斗转星移,时间很快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媒体对泰北难民村现况的披露,引起全社会的巨大反响。迫于民间压力和良知,台湾政府人员、中华救济总会及明爱会、狮子会等民间团体相继赴泰北实地调查,并发起了“送炭到泰北”颇具规模的援助活动。就华文教育层面而言,难民村华校第一次有了学生课本、教师备课资料,有的甚至还办起了小小图书馆;提供资金帮助贫困华校盖建校舍;对贫困生的长期资助;定期派出义工老师开办讲习班,辅导泰北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学生赴台继续深造提供方便等。就当年情况,泰北清迈、清莱、夜丰颂三省都有较大的受惠面。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台湾大选,民进党获胜,“政党轮替”,陈水扁当选总统。有关援助泰北的事项摆上了议事日程,民进党不愿为国民党的历史包袱背书,随即中华救济总会撤出泰北,许多需要官方或半官方协调的援助计划从此一笔勾销。一霎间,泰北华教似乎又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危机往往也能带来转机,泰北华教发展方向的何去何从,这一严肃课题又一次摆在了热爱民族,热爱华教事业的泰北人面前。
.   因价值观不同而引起的办学理念冲突
新世纪伊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见富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回望泰北民生和华教,却仍在原地徘徊,滞止不前。以华校为例,多个学校的教材课本,因无法更新,早已破旧不堪,许多执教老师另择职业,抱憾而去,学校正常开课已受到重大影响。校长们的偶遇除了互吐苦水,别无他言,泰北华教陷入迷茫之中。
当时清迈省已拥有数十所规模不等的华校,其中忠贞、一新、群英、华兴、育英、光华、暹华等七所华校,相对办学时间长,管理体系还算完善。而大谷地华兴中学是内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华校,王相贤先生时任校长,且积累了多年办学经验。面对泰北华教的发展瓶颈,王校长审时度势,发起了成立“泰北清迈区华人村华文教师联谊会”的动议,并发出“致清迈华校的倡议书”。倡议书阐明了成立教联会的宗旨,呼吁各校联合起来,加强团结互动,继续推进泰北华教的发展。倡议书得到了热烈响应,20039,教联会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忠贞中学张正甲校长任首届会长,华兴中学王相贤校长任常务副会长,各校负责人分别担任一定职务,半年后,张正甲会长因健康原因卸任,王相贤常务副会长继任会长。
其时,中泰关系急剧升温,大量中资企业响应政府“走出去”的战略方针进军泰国,融入泰国的制造业、保险金融、对外贸易、工程桥梁、房产开发等领域,并建立了多个中国工业园,市场急需大量中文人才。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联会多次召集会议,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完善的中文教育设施,更主要的是,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后裔,同胞手足,血浓于水。在当前“中泰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下,应该实事求是向国内教育部门学习,并求得对泰北华教的支持。教联会分别拜访了多位泰北耆老,敞开想法,沟通交流。同时于20045,正式拜会了清迈总领馆,受到彭仁东总领事的热情接待,使教联会成员倍感亲切,也增强了努力前行的信心。
不久,时任清迈某会馆的理事长前来造访教联会,双方进行了坦诚的对话。教联会表示,我们努力发展华教,是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前途,也是为了难民村有个好的未来,并希望会馆能够理解这硬道理,客人颔首而归。不久教联会受邀赴清迈某会馆,宣讲华教发展的方向和意义。结果,会上却为简体字、繁体字的涵义耗费了大量时间,教联会的代表再三阐明,文字本身仅仅是一个符号,是中性元素,有了句子文章,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有部分遗老甚至粗暴地认为,繁体字代表国民党,简体字代表共产党,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结果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泰北华教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久,云南昆明华侨中学张明军校长莅临大谷地访问,对教联会和华兴中学作了详实的了解,经深度交流后,就支持清迈教联及推进双方合作制定了具体方案。
后来的几年中,教联所属35所学校的学生,都有了心爱的新课本,师资短缺的学校也迎来了外派教师,同时每年都有学生去国内深造,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每个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孩子的出息不仅攸关本人一生,还使他身后的整个家庭受惠,甚至亲朋好友。他们都由衷的感谢国侨办、省侨办、清迈总领馆以及一切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和学校、单位。他们懂得感恩,懂得没有这份帮助,就没有他今日的一切。看到这些,教联会的全体成员都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   泰北华教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自泰北第一所华校诞生至今,泰北华教已走过了数十年风雨历程,蹒跚起伏的状态,直至2004年才得到彻底改观.自拜会清迈总领馆后,清迈华教和教联会渐渐找到了正确定位。必须和国内教育接轨,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造福泰北乡亲。正确的方向激励着教联会奋力前行,他们在泰北华人社会宣传新思想、新理念,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他们开启了一扇窗户,使广大华人看到了今日中国的强盛,了解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成就。
2008年以来,教联会已在各难民村巡回举办了十届“中华文化节”,均取得圆满成功,第十一届文化节将在今年12月于大谷地村如期举行。
与此同时,泰北华教的健康发展,却遭到部分人士的非议。据此,教联会王相贤会长遂于2008年辞去大谷地华兴中学校长一职。为彻底摆脱干扰,教联会动议,必须刻不容缓建立一个自主的华教平台。在泰华各界热情帮助下,在国侨办、省侨办、清迈总领馆及国内各有关部门有力支持下,教联高级中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十年中,高教联已为泰华社会输送了1200余名中文人才,资助200余名贫困生读书升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泰北首所培养本土师资的专业院校 —— 教联师范学院,也将于201911月正式开学。教联师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解决师资匮乏,节约教育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即将过去,在未来的2020,我们将迎来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主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警示,谦虚谨慎,“捋起袖子”苦干实干;努力办好中文教育,加强宣传正确理念;坚决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和平统一。我们相信,在国侨办和清迈总领馆的支持指导下,泰北华教必将取得更大成绩。

(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