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

华理会吁展开宣导 鼓励合格毕业生当临教

 2020/12/30 南洋商报/文教

(吉隆坡29日讯)指华小在明年初将缺少633名教师,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呼吁华教团体展开宣导工作,鼓励符合资格的大学毕业生申请即将开放的临教空缺。

华理会主席拿督王鸿财今天发文告说,教育部明年将根据华小空缺名额,在6月开放次轮的647个临教名额供大学毕业生申请,惟只有242人申请,最终只录取21人。

他说,不论是教师学士课程(PISMP)或临教空缺,华小组的申请者主要集中在数学、华文、科学等科系,音乐、特殊教育、体育与健康、设计与工艺、历史等科系的申请反应冷淡。

“截至今年12月,华小共有1334个空缺,教育部应在明年1月或2月把681名师范毕业生调派至华小,以纾缓华小师资荒,教育部应尽快聘请临教,以便明年3月录取足够临教填补华小空缺。”

王鸿财建议放宽临教申请条件,除了政府大学毕业生,私立大学毕业生亦可成为临教。

此外,王鸿财吁中学生报读报考华文,作为未来进入职场的通行证,他说,申请华小组师范科系或临教,除了马来文及英文,申请其他科系,华文科优等才符合申请资格。过去几年,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的学生人数已降至约4万人,严重影响华小的师资来源。

“很多学生升中学后因各种原因放弃读考华文,当要申请华小组师范课程时,反因没有华文成绩而无法申请许多科目。”

(南洋商报)

教育界:方案须完善 · 勿仓促废UPSR

 2020/12/29 星洲日报/花城

邱德荣-报道

(芙蓉28日讯)冠病疫情以致UPSR被逼取消,而教育部也声称或永久废除UPSR考试,但这项宣布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并希望教育部在废除小学评估考试制度,也要有完善的代替方案,才进行教育改革。

据悉,其实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探讨是否废除考试制度,不过10年过去了,各界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呢?

《花城》社区报记者针对这项课题,访问了站在前线的教育工作者,而他们皆认同考试并非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但必须要足够的准备,不应该操之过急。

父母未准备好无考试时代

政府在考虑废除UPSR的政策上,已经有了准备,这可以从教育部在学校推行校本评估(PBS)就可以看出端倪,在这项评估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每一项技能进行评估,并且记录。

此外,教师也采用多元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如透过客观的观察、课堂内的作业簿及模拟试卷等的课堂评估方式去帮助学生在学术上有所进步。

学术以外,还包括体能及课外活动(PAJSK)、体能测试(SEGAK) 、校内外的各种比赛及心理评估(PPsi)等,都是教育部逐步落实教育改革的努力。

虽然教育部已经有替代评估方式,可是父母也还未准备好进入无考试的时代,许多家长与学生都无所适从,失去了方向,有者变得不再在意孩子的教育,顿时减退了孩子学习的动力。

汝来新城光星华小副校长王祖辉

我认为,UPSR废除与否,在建立新制度之前,各界都需要按部就班,将教育乱象降至最低程度,毕竟教育深远地影响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协助发展个人潜能以造福社会,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此番因疫情让教育部重思考试存废而带来的教改契机,站在教育专业的立场,针对国家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做出全面的检讨,提出专业的对策,以期真正的提升国民的素质,发挥我国多元文化、多种语言的优势,强化国家在全球化当中的竞争力,是好的。

汝来国民小学董事长黄添佑

考试的评估制度非常重要,教育部可以简化考试的试卷,如把两张试卷修改为一张,至少让教师和家长知道孩子在各科目的程度,也是方便教师晓得从何去帮助一名学生进步。

我认为这决定不能过于马虎,它将会导致连锁反应,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无法有效学习,到了中学后依然会面对学习上的落后与压力。这就是为何许多华小子弟上了中学后面对辍学与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

因此,废除考试与否,更重要的是维护华小的美德与学生纪律,然后尽力去挽救学生升上中学必备的语文能力,让华小生在中学依然能够持续学习与进步。

汝来国民小学张诗婷老师

每想到学生因考试太紧张而无法在考试中发挥实力时,心里就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毕竟他们努力了那么久就是希望在这阶段中可以获取自己程度上的评价。若考试时发生了状况,这些年来的准备便白费了。

倘若UPSR最终是要测试学生在小学期间学术上的程度,我觉得每一名六年级学生升上中学前有个评估是需要的,但就不仅局限于知识上或一份考卷来决定他们的价值。

因此,测试学生可以有多层面,例如语言、艺术及运动等。我不完全赞同在没有测试下进入另一个求学阶段,希望在测试以外,能寻找启发孩子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孩子生命成长的活动,都值得关注。

汝来新城光星华小吴函颖老师

废除小六检定考试可追溯到已废除的一至三年级考试为鉴。为了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摆脱“填鸭式”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也逐渐应用有趣的教学和客观灵活的评估方式。但部分家长因为‘学校没有考试了’,对孩子的学习进展不知从何着手。

以考试为学习目标的模式一旦转变,学生便容易失去向前跑的标杆,对学习敷衍松懈;如果考试真的废除了,可以把重心放在塑造孩子的人格、自我价值和‘情感教育’,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机。

(星洲日报/作者 邱德荣)

“华教同心园·师培云课堂”

 ——2020年海外华文教师网络教学技能研习班(印尼)”顺利开班

2020/12/2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教

北京华文学院刘香玲副院长致辞。

1216日上午,由中华海外联谊会主办、北京华文学院承办、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协办的“华教同心园•师培云课堂——2020年海外华文教师网络教学技能研习班(印尼)”在线上顺利开班。来自印尼的251位华文教师打破疫情阻隔、穿越时空距离,在云端相聚,共赴华教之约。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刘香玲、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主席郑洁珊以及全体学员参加了线上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培训部主任王图保主持。

开班仪式伊始,刘香玲副院长首先向中华海外联谊会和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对此次研习班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印尼华文教师的参与表示欢迎。她还向学员们介绍了北京华文学院的历史沿袭、建设愿景和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授课创新点,并重点阐述了此次研习班的教学特点。她强调,2020这不平凡的一年份即将走完,希望所有华文教育工作者都秉持“于危机中遇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的教育理念,携手并肩、砥砺前行。最后,她呼吁大家掌握教育变革的主动权,为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共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根魂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接着,郑洁珊主席发表讲话。她首先代表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向主办方、承办方以及印尼的华文教师们表示感谢。郑主席回顾了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与北京华文学院的至深渊源,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她提到,如果没有疫情,此时此刻应该与大家欢聚在北京,共同研习华文教育事业,她非常怀念在北京华文学院学习的日子。她还特别指出,在抗击疫情的国际大背景下,北京华文学院克服了重重困难,革故鼎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海外华文教育者送来丰富的精神粮食。最后,她代表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表示,希望与广大海外华文教师一道,砥砺向前,精诚合作,共谱华文教育新篇章。

最后,学员代表韩江安老师发言。韩老师首先代表参加此次培训的240余名教师,向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说,非常高兴能够参与此次网络技能研习班的学习,此次研习班对于解决教师在线上教学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习班,借助“华教同心园”这一优秀平台切实提高印尼华文教师的授课技巧与教学水平,也相信通过此次线上培训,可以与广大优秀华文教育工作者一起携手并进,打造华文教育更好的明天。最后,他向筹划、组织和参与此次海外教师研习班的所有人员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华教同心园•师培云课堂”是北京华文学院在中华海外联谊会的指导下,为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联谊交友,画出最美最大同心圆“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为目标创建的语言文化教育品牌。截止目前,北京华文学院已成功举办了三期研习班,来自亚洲和欧洲多国的六百余位华文教师和华校管理者参加培训,并对研习班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研习班面向印尼华文教师开设。北京华文学院在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筑梦前行,针对印尼华文教育的特点,着眼于“技能培训和文化体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小班授课、名师荟萃”四个方面的教学发力点,力求为学员们献上一场中华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饕餮“云”盛宴,为助力海外华文教育蓬勃生长鼎力奋进。

(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

黄先炳1月办“唐诗三境界”线上课程

 2020/12/29 星洲日报/东海岸

黄先炳博士即将於202113日丶10日及17日,一连三个星期日主讲“唐诗三境界:诗仙丶诗圣丶诗佛”线上课程。

(关丹29日讯)“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黄先炳博士即将於202113日丶10日及17日,一连三个星期日主讲“唐诗三境界:诗仙丶诗圣丶诗佛”线上课程,欢迎有兴趣者通过线上链接报名。

该课程由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联合彭亨佛教会主办,13日课程主题为“诗仙李白”丶10日为“诗圣杜甫”丶17日为“诗佛王维”,上课时间为下午2时至4时。

也是彭亨瓜拉立卑东姑安潘阿富珊师范学院华文讲师的黄先炳发表文告指出,《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而唐代也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发展最鼎盛的黄金时期。

“《全唐诗》收录的诗篇超过5万首,诗人也有2千多名。出类拔萃的诗人很多,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丶杜甫为诗圣丶王维为诗佛,代表着唐诗的不同境界。

“这三个境界有何异同?明年一月的中文母语课堂将给大家谈唐诗三境界,从诗仙丶诗圣丶谈到诗佛,希望让大家可以更加了解唐诗的三大境界。”

(星洲日报)

防疫新常态 小学办理升中覆准

 2020/12/29 星洲日报/大北马

(槟城28日讯)槟州中学2021年度新生名单今出炉,为了防疫及避免群聚,小六生家长或监护人今年改往小学领取入学通知及办理升中覆准,非以往般须前往被指派的中学覆准。

由于小六生家长或监护人比较熟悉孩子就读的小学环境,也认识师长,因此今天的小六生升中覆准过程还算顺利。

不过,据《大北马》社区报记者所了解,一些属于董事推荐班的小六生,却未如愿获得调派至有关董事推荐班的中学。

据悉,由于董事推荐班名单方于本月18日交上,因此受影响的学生家长猜测是否是教育局还来不及处理,而须等待第二轮的通知。

无论如何,若有家长面对以上问题,小学校方建议家长可向所获推荐的中学校方了解情况,以确认孩子是否有纳入董事推荐班名单内。

“如果学生名字的确在董事推荐班名单内,而又未获派到有关中学,那么,相信中学校方会代为向教育局跟进并处理。”

以过往情况来说,董事推荐班名单将获得教育局的接纳,这也意味着,名单内的小六生一般上会如愿升上有关中学。

家长熟悉学校环境 升中覆准过程顺利

对于教育局今次安排由小学校方为小六生办理升中覆准一事,本报向一些学校了解后,发现过程挺顺利的,毕竟,家长或监护人对于学校环境并不陌生。

而且,小学校方也掌握家长的联络方式,可以预先通知及安排家长分批到校领取入学通知及处理覆准手续,避开群聚的情况。

只是,校方认为,如果小六生升中入学通知及覆准事宜能早在上课期间便进行,那情况将更理想,而且中学校方也可以更早拿到新生名单,趁早安排新生的班级与入学事宜。

小学校方完成收集小六生升中覆准表格后,会在明天把表格交给中学,而中学便会着手把新生资料输入电脑系统中。

学生家长若不满意孩子被指派的中学,可通过线上进行上诉,上诉截止日期为202114日,而上诉结果将在120日由中学原校发给有提出上诉的新生。

至于特别班级中学(KRK,简称特级中学),包括槟城钟灵、槟华中学、北海钟灵及大山脚日新中学的新生录取结果,则将在明年14日才出炉,而小学校方会在15日分发入学通知给获得录取的小六生。

EMCO区提前结束 料家长赶得及办覆准

另一方面,随着州内原本实施加强行管令(EMCO)的地区提前结束,一些原本忧心的小六生家长或监护人,预计赶得及在今天前往小学办理孩子升中覆准。

实际上,教育局在这之前已有缓解方案,即通知校方有关EMCO地区的家长可暂时豁免到学校领取入学通知,直至EMCO结束,并安抚家长们无须担忧。

(星洲日报)

2020年12月30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181

独中拨款零零泣

2020/12/28 光华日报/言论

~文:王宇航

很遗憾我竟然需要在今年的最后一个专栏记载这历史性的华教悲哀。国盟财政部长日前在国会亲口证实2021年度财政预算案并没有预留拨款给全国所有独中学校和另外三间以华裔为主的大专,即韩江大学学院,南方大学学院,以及新纪元大学学院。这意味着有人在早前财政预算案公布后撒谎,也有人在当时依旧选择相信撒谎者,甚至散播撒谎者制图的虚假资讯,企图让华社相信华教独中将获得拨款,企图塑造以让民众认为希望联盟当时候在妖言惑众。

如今,经财长黑白字确认全国所有独立中学皆一律不获得分毫联邦政府拨款后,随即销声匿迹的除了是马华几位著名的所谓领袖外,当然还有那些之前抨击行动党和党员在财政预算案公布后第一时间发放“抗议零华教拨款”的制图,也一并静静只字不提。华教是所有华裔子弟应该关心的一环,并不只是政党和政治工作者的口头课题。每一位华人,尤其受华文教育的皆有权力分享和点评政府对待华教的得失对错,不能因为一个人是否有政治背景,就被断定他在企图污蔑政敌或是歌颂己方,而抹杀掉一个人指责当今政府施政的权力。这是一部分人自我矮化华社的其中一种方式。

记得希望联盟执政中央时期,时任财长改变拉曼大专拨款方式,改由“直接惠及学生”的拨款方式,却遭到无数有心人煽风点火,许多人也因此被误导而大力反弹。当时,独中拨款为1500万。除了拉曼拨款方式有所改变,拉曼本身和另外三间同样以华裔学子居多的大专皆获得年度联邦政府教育拨款。而如今,除了许多人不再热议的拉曼外,全国每一所独中拨款皆为零,韩江大学学院拨款为零,南方大学学院拨款为零,新纪元大学学院为零。这些独中和大专没有了拨款,这叫学府领导层和华教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

如果有人认为联邦政府有拨款8亿令吉供教育用途,那么我再提醒,那8亿令吉是供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所使用的拨款。换言之,独中和三所华裔学子为主的大专是无法从8亿令吉里头获得分毫拨款的。话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当初财政预算案公布后,有马华的所谓领袖狡辩说独中依然有拨款。那恕我学识尚浅,不知道全国独中是将如何获得拨款,亦或有人在睁眼说瞎话,向华社撒了一个大谎言?

有人说,这些独中和大专收生是有收费的,而且还接收外国留学生,因此不获得拨款是正常,甚至是咎由自取。呵呵,大伙儿都有纳税的好吗?这是教育,是华教。有机会不妨访问下这些独中领导层,如果当初政府拨款足够的话,这些独中大专需要收费吗?他们需要退而求其次接收外国留学生来维持经营吗?政府既然无法给予充足的支助,华教自行寻找出路维生,却又被说成是“自己攞嚟衰”,这对于搞教育的,还有一直热心教育的善翁们来说,是多么的讽刺!讲者不费吹灰之力,却可全盘抹杀这些出钱出力维护华教先锋几十年来的心血。这伤口上撒盐的举止与目前潜水静静的政客相比,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华校的语言教育启示

2020/12/2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曾腾飞

作为一个中国人,初到马来西亚时,自然而然对本地华人抱有特殊的亲切感。然而,走在大街上,即便一眼便能区分出华裔族群,在香港等地的旅行经验却迫使我不得不谨慎地使用客气的英文开口问路。出乎我的意料,在确认我中国人的身分后,华人朋友会用流利的华语跟我攀谈起来,虽然那是一种略带中国国内广东粤语或者福建闽南语口音的普通话,但依然能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我迅速对他们产生情感上的联结。

随着认识的华人朋友逐渐增多,我发现他们在跟我说华语的间隙,彼此之间又能瞬间切换到更为熟悉的粤语、闽南语或者客家话(我是湖南人,所以无法分辨这几种方言,甚为惭愧),抑或在接听电话时又转而说起流利的马来语或英文,仿佛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语言大师,令人惊叹不已。

我所接触的年轻华人朋友都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华裔,他们的祖父母乃至曾祖父母一辈不远万里从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漂洋过海,历经艰辛,下到南洋,在不断奋斗中建立起了大马华人群体的身分认同。

如今这些华裔后代们即便没有去过中国,也不曾影响他们对华语和中华文化的继承。根据中国有关方面的统计,如今华人身影已遍布全球各地,数量高达几千万,但世界各国华人群体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保存能达到马来西亚此种程度的,却寥寥无几。

经过慢慢的认识和了解,我逐渐明白大马华人坚持办华校、送子女念华校、确保华校持续的存在与发展对华语的教育和推广都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这是美国、欧洲或者其他华人集中分布地区所不曾见到的景象。

我认为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成功的语言教学经验产生了多重的启示。

一方面对香港来说,马来西亚的经验表明,香港完全可以在保存其既有的粤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推广普通话教育,从而有利于香港加强同中国内地的交流交往,减轻香港对内地的误解和偏见,有效降低隔阂与矛盾。

尽管香港主权已交还中国二十三年有余,但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年长一代的港人,能够听懂普通话并且流利使用普通话的可谓凤毛麟角,从而严重阻碍了香港和内地的联系以及相互的理解,这背后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就港人对普通话有可能侵蚀粤语的担忧,马来西亚华校的培养教育经验清晰地向香港表明,学生掌握普通话和保留粤语、学好英文并不冲突,而能和谐共存,因此马来西亚的模式应当值得香港方面好好思考,认真学习。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华人的英文教育也应当为中国的英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应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大规模强制性的英文教育已经在中国普及开展了几十年,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对英文学习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但中国学生的英文使用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毕业后职场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很多上班族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进行英文学习与训练。马来西亚华校多语种教育的成功实施必当为母语同为汉语的中国改进英文教育、提高学生英文运用能力提供良好借鉴。

最后,对于全球各地的华人群体来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与中国交流交往日渐频繁,各地华人都面临着自身以及子女后代重新学习中文的选择,而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运作模式为各地华人平衡中文教育与本土语言教育或英文教育树立了一道优秀的范本。

 

我要找地洞钻

2020/12/27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同道说:“公开课的时候,上课老师一开口,后面便有老师私议语音那么差,也好意思上台。那时刻,我真想找地洞钻。”

我笑说大可不必如此。一个人优秀与否,该从更多角度看,不要只用惯性的思维。惯性思维不一定正确,例如要先积累识字量才能阅读,掌握笔画笔顺才算会写字,考试成绩优异才算高材生等等。一不谨慎,我们可能就要错过提拔孩子的机会,严重的还让孩子自觉无能。

前些时候,更有同道说汉语拼音没学好,就不该出国丢人现眼。这更叫我疑惑:企业家没有把书度(读是第二声)好,您否定他的中文水平,却无法否定他的长袖善舞;台湾毕业生把乐瑟(垃圾)变黄金,也不阻止他国际间辉(飞)来辉去。

中国官方为了让国民掌握好汉语拼音,推介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分为三级六等。这是该国官方的需要,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要求太高,语文科教师只要达到二级甲等就算合格,其他科目教师则是二级乙等。毕竟要成为优秀教师,还有多方面的条件必须具备。

一名中学老师允许学生用语音输入法写作,结果发现这名被小学老师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突然积极向学。孩子在过程中,并非以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在实践中他自觉地纠正自己的发音,也慢慢把许多不会写的字学上去了。这岂不印证学习是齐头并进,不该独占一隅?

面试官常反映华小生不太会口语交际。面试要求群内交流,给他们 15 分钟,他们 5 分钟后就沉默了。他们更发现成绩越优秀的,越不善于口头表达。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说话的培训焦点是否放错了?演讲比赛的目的是什么?

能够公开授课让大家观摩的,除了要有勇气外,还得具备教学的构思能力,教材的解读力,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实在不必为了一点,就难过得要找地洞钻。

不信?五年后,看是台上的人取得长足的进步,还是台下议论的。

 

新的一年,教学更需要创意来突破

2020/12/2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陈胜强

2021年,多几天开始了。新学期也已开始倒数。2020年的学习进度,比往年落后。社会追究的,是表面上的网课次数。但该重点探讨的,是网课的授课内容。

学生呢,基础上是家里的电脑与网速,核心却是脑袋连线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网络教学成果是双方面的,成果很难与面对面教学相比。学生有各种影响学习的因素,包括设备和网络,还有因为藤条挥不到的距离而松散的心态。

老师也有老师的问题,包括设备或科技应用能力不足,习惯上的不适应,还有面对镜头时的别扭。

各种因素集结,最终导向一个成果:教学效率低下。而长期的影响呢,是学习的渐进过程中的空白。

要知道,学习知识是徐徐渐进的。前后连贯,由浅至深,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分层,学生掌

握基础,再继续学习。打个比方,对加减的数字概念都还没掌握,要怎么去学乘除?对英文语法的tenses一知半解,要怎么去写好一篇作文?

别说乘除可以死背,作文可以硬记。死背硬记不是学习。背的记的,缺乏弹性,很难贯通应用,也总容易会忘记。好比有人,照本宣科地跟着念报纸里的一篇评论。当被人反问,便哑然无语。

学生要带着去年累计的学习质与量,去应付更高层次的知识程度,那才压力。无论如何,中小学生都会继续升上更高年级,考试难度与各种入学门槛也会拉低。但若干年后,社会里是否会出现一代得深度依赖计算机,或者报告里的语法错漏百出的上班族?

新一年,教育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如何继续教学,是如何填补2020年的学习空白期。但麻烦就在于,原本的课程表与大纲,排得密密麻麻,十足工业似的作风,造成如今,在原有的时间里,没有时段排入错过的教学篇章。

唯一的方法,是增加一天的上课节数,下课时间从中午延长到下午。用一年的时间,追回错过的进度,再继续该年级的大纲。

这么的话,洞是埋了,但若用回同一批老师来指导额外的节数,则是在挖另外一个洞的土来埋。老师原本面对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问题仍未解决时,再增加问题,那只会消耗所有参与教育工作的人的热情。

或许,学校需要思考,是否能统一复习课?让一部分能适应镜头的老师,预录整年的教学大纲,供所有年级的学生观看,尽可能的补充错过的知识。

或许,班导需要思考,是否能开个脸书的号,让班上的同学加入,聊天也好,讨论也好,尽量拉近彼此的距离,不让学生觉得自己与班上的小社会脱节。

或许,老师需要思考,是否能改变教学方式?给予更多的例子,内容更加生活化,使更多的学生,不再觉得沉闷。

2021年,不会去旧迎新,疫情依然存在。网课或面对面教学,无论教育制度再怎么调整,成功的关键仍在于学习的成果,而不是网课的次数。或许,创意能解决当下的教学问题。

不利华教发展措施未放松 叶新田:华社须密切关注

 2020/12/28光华日报/国内

維华联本年度采用Zoom Meeting线上视频会议模式,进行会员大会。第一排左图为叶新田。

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維华联)主席叶新田博士指出,政府今年在疫情深重时刻,依然不放松推行对华教发展不利的措施,华社必须密切关注,以维护民族教育的基本权益。

他说,这些不利于华教的措施包括爪夷文单元课程、双语教学、微型华小合并计划,以及明年度财政预算案对华校拨款严重不公平的偏差等等,我们有必要发出不满心声,据理力争。

叶新田是在该会于周六举行的本年度会员大会上致词时发表上述谈话,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及行管令影响,这项大会是通过ZOOM视频方式在线上舉行。

他也促请华教同道正视一些威胁到华教存亡的极端言论和举动,例如有些政治人物不时发表要求政府废除多源流教育体制的言论,另一些土著教育及宗教团体则向法庭起诉母语教育违宪,以及华淡文小学有违教育法令,必须受禁等等。

提到该会的活动时,叶主席表示在疫情及行管令影响下,该会今年成立5周年的会庆晚宴被迫取消,希望来年疫情会有所好转,六周年会庆可以顺利成功举办。

他说,今年也有多项计划中的活动无法展开,不过,为了协助学校加強防疫措施,该会征求到一些热心商家捐献40万片口罩,分送给全雪隆区的华校,其中155所华小各获2000片,8所独中各5000片,以及新纪元大学学院5万片。

该大会也通过5项提案如下:

1. 本会坚持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的立场,反对政府重提微型华小合并计划。

2. 本会反对教育部在华小推行英化数理方案,以免影响华小以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本质。

3. 本会促请教育部改善国民型华小及国民型中学师资培训机制,认真克服多年来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

4. 本会促请政府公平分配教育拨款予华文独中及民办大学学院,以示重视非盈利教育机构为国培才的贡献。

5. 本会吁请政府更严格实施行动管制令措施,以求更有效遏止疫情的感染和扩散,避免人民受到更大伤害。

(光华日报)

山口洋教师联谊会华文补习所第十二届小学毕业典礼


 2020/12/28 他电脑需要《国际日报》







自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们补习学校的课程就采用网上授课的形式,起初本以为这种情形能于短时间内结束,然后学生就可以回校复课了。谁知严峻的疫情却一直延续下来,不但没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了。所以我们的学生在上学期(六月份)第十一届的毕业生就是带着口罩来举行毕业典礼的。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网课还是继续上,满以为这下学期的毕业生能正常地举行毕业典礼了。谁知情况还是很糟糕。学生们还是带着口罩来进行这个仪式。

今天 2020 12 22日上午10点,25位已修完6年小学课程的学生陆续来到学校,除了校长和14位执教老师到场外,没有邀请其他宾客。典礼是在简单和略带伤感的气氛中进行的。节目开始还是老样子,常规不改,由黄锦陵校长给同学们讲了简短的一段话,他感叹在疫情下无可奈何地委屈了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越是在这种逆境中就应该越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要更加懂得自爱,不懈怠、不懒惰的继续学习。一直坚持下去,度过难关,就一定会有好的将来。接下来的是班主任杨水金老师致辞,他鼓励同学们不要被恶劣的环境打倒,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气馁、不退缩、不放松学习,争取最后的成就。并祝福这一届的毕业生:“你有涌泉一样的智慧和一双辛勤的手,不管你身在何处,幸运与快乐时刻陪伴着你!”也祝福要继续升学的学生学业进步;要出外工作的工作顺利,健康平安。接下来是颁发文凭和成绩单。学生代表赠送给学校和老师们礼物。

由于响应政府的政策,同时更安全地进行防控。拍完合照后,我们不在一起聚餐,只好发给学生每人一包便饭,让他们带回家去。简单的典礼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结束。

(徐崇妹 20201222)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明年华小师资恐短缺千人

 2020/12/28 东方日报/国内

(吉隆坡28日讯)明年华小师资短缺超过千人,华小恐“开天窗”!雪隆华校董联会促请,教育部必须快速行动,增聘足够的临教及代课老师,并安排与华教各相关单位会面,汇报和说明目前的师资短缺问题。

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席蔡庆文今日发表文告指出,根据全国校长职工会代会长蔡励佳披露,明年单单西马华小就短缺1087名老师,远远超越副教长马汉顺在一项交流会上所说的600空缺。

他表示,全国校长职工会所统计的数字是根据各校实际回报的调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希望教育部能够认真看待,马虎不得,并吁请教育部厘清这之间的差距,因为这差距多达500多人,事态严重。

“上述师资短缺数目还不包括明年退休以及人事调动所空出来的空缺,可见明年度华小师资短缺非常严峻,过千名的空缺,将严重的影响学校的运作。”

“为避免课室‘开天窗’,没有上课老师的情况,学校将增加许多老师的上课节数,增添现有老师的压力,既使如此,也只是解决燃眉之急,未根本解决问题。”

他指出,教育部必须快速行动,除了尽快委派今年毕业的680名师训学士课程毕业生外,也应尽快增聘足够的临教及代课老师,填补空缺,否则明年开学时各华小,特别是雪隆柔霹州,将会面临严重的师资短缺,届时各校校长必将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我们也可预见,各华小董事会及家协又得自掏腰包,来支付这笔额外及庞大的开销。”

“雪隆董联会吁请,教育部严肃看待华小师资短缺的课题,并尽快安排跟董教总、校长职工会等华教各相关单位会面,汇报和说明目前的师资短缺问题。这将有助于厘清不同的师资短缺数字所产生的混淆。”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长期困扰华小及华社,教育部必须拿出魄力,并多征询教育团体的意见及和华教团体交流,共同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

(东方日报)

【华教视窗】 ~ 1180

 “原谅”财长独中零拨款的决定

2020/12/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达祖丁教授

最近,财长东姑赛夫鲁取消了对独中和几所华社民办学院的拨款。这引起了华教和社区领袖的愤怒,他们将其与伊斯兰学校的拨款对比。我希望在新的一年了,所有大马人在面对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行为时都应该抱持宽容和理解。通过与伊斯兰学校的拨款进行比较,紧张局势将一直持续,甚至造成了另一个社区的压力,从而导致我们的种族和宗教冲突持续下去。

我想在这篇文章中传达关于独中零拨款看似“不公平”的重要信息。该信息就是,我们必须特别学习“原谅” 看起来似乎对所有大马人不公平,那些主要使用非穆斯林或非马来人的纳税钱帮助他或她本身种族和宗教的领袖或国会上议员。没关系啦。我将解释为什么我们必须“原谅”这些领袖。

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为什么我们要“原谅”财长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行为?我将举出4个理由。我们应该“原谅”财长的第一个理由是,他只是一名上议员,而不是人民代议士。因此,他代表的只是委任他的首相。他不代表人民。他没有穿越大街小巷和看沟渠等照顾人民事务的经验,很可能也没有踏足“华人地区”喝拉茶的经验。因此,我们大马人必须“原谅”他所做的事情,因为他不是依靠多元种族背景的选民投票支持出来的。人民代议士的“老板”是人民。上议员的“老板”不是人民而是“其他”人。所以原谅他啦。

其次,我从维基百科读到,财长之前是银行家。因此,作为习惯在电子报表中查看数字和零的高能力高薪银行家,财长可能对历史和遗产不够敏感和关心。这也可能是因为他考取的商业和金融2个学位对“没用”和“感性”的学科,如伊斯兰、殖民经验和多源流教育是构成我国劳动力和经济支柱的首要智慧公民基础的大马教育遗产的认识极少。我问过许多公立或私立大专商学院的一等荣誉学位毕业生关于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性的问题,而这些CGPA3.99的毕业生完全不懂要如何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原谅”财长,因为他所学习的课程、课纲甚至是工作生涯,都不包括对艺术、文化和遗产的欣赏。

第三,我们必须“原谅”财长对独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反应的态度,只因为他可能没有来自这些教育机构的同事或朋友。因此,他无法评估这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我有很多来自独中的朋友。在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我的工程、科技与环境建筑学院院长以及建筑系主任都是来自独中。在这所大学担任领导角色,我看到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们都很勤奋、可以独立思考、接受新思想、并且可以完全接纳其他文化、宗教和种族。该学院的140名教员中有70%是穆斯林。我个人认为,这些独中培养出最好的毕业生,将为建设现代化和宽容的大马尽一分力。因此,我们必须“原谅”财长,因为他可能没有同事或朋友可以参考,用以评估独中产物。

最后,大马人还必须学习“原谅”许多对自己的宗教和伊斯兰教一概不知的马来穆斯林。在大马引起宗教骚乱的许多所谓伊斯兰课题上,我发现大多数马来人几乎都赞同只有伊斯兰能够在以前、现在、以及永远帮助马来人和穆斯林的论述。我也是一名马来人和穆斯林,但我支持的伊斯兰论述,是不分种族、信仰和文化,在以前、现在、以及永远确保所有人的公平。大多数马来人,像财长一样,从宗教司和马来老师那里学习伊斯兰。他们没有阅读和思考千千万万条先知圣训,而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交由神职人员为他们思考。

他们没有阅读也没有思考先知的门徒或亲人阿里(Ali iban Abu Talib)是如何发现他的盾牌在犹太人手中的故事。阿里指控犹太人偷了他的盾牌,但犹太人却说是他捡到的,因此盾牌属于他。阿里将案件带上伊斯兰法庭,但法官要求阿里证明盾牌是他的物件。阿里无法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因此法官将盾牌判给了犹太人。在当时,阿里是宗教的最高守护者(Amer-al-Mukminun),是伊斯兰的哈里发。法官本人是在阿里的管理之下,法官在审理非穆斯林案件上更惧怕的是阿拉而不是阿里。大马非穆斯林必须学习忍耐,原谅像财长这样的马来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宗教价值观缺乏理解。在来世中,所有没有遭到穆斯林合理对待的非穆斯林将获准在阿拉的法庭作证。马来人通常认为可以不公平对待非穆斯林,但这不是先知(愿他安息)的教诲。

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大马人必须思考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马来穆斯林没有公平对待他们的问题。没有智慧的老派言论自由方式将会更加火上浇油。让我们“原谅”财长没有拨款给大马独中以维护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历史遗产的决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财长在处理这类多元文化的重大课题时,将具备身为穆斯林和大马人的智慧、怜悯和接纳。

后记

致华裔读者:

这篇文章并不是关于原谅某人。这是在斥责领袖,一种有礼貌的马来写作风格。我斥责吉打州务大臣的方式比较粗鲁,因为他真的很无礼。但东姑赛夫鲁只是无知或服从命令。因此需要使用其他不同的方式来斥责他。华人的弱点是他们完全不懂斥责马来领袖的礼貌方式。也许我应该写写这事。

如果我被视为粗鲁对待马来人,好的,我一个人承担。但是,如果华人在对待马来领袖一事上被视为无礼,全体华社就必须承担。华人必须学习另一种批评方式,否则两个族群之间的

仇恨将永远存在。

 

政治理教育,教育不容易!

2020/12/27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目前有二项华教课题,也是近年来不断重复的问题。第一项师荒;为何这样多年来华小还需面对此问题?历经二个朝野政府,包括自认最好的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位时也无法解决此事,问题出于哪里?

是不是华裔子弟都不愿当公务员?绝对没这样问题。反而是不被录取的很多,为何会这样?试问录取的资格是否有偏差?华裔生申请师范学院资格和友族生申请资格是否也一样?

全国教育局资料显示师资足够,那为何华小这样多年来师荒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是否有存在固打制这问题?教育局又有谁曾公开数据?

国小老师一星期教约20节课,华小老师为30多节。以此为列,华小不只是面对师荒而已,更面对教学上挑战。这项除了证明国小师资充沛,华小也发生华裔老师一人需教几个科目问题。

教育局是有分配友族国文科老师来华小教国文,但是由于学生对国文科理解能力不强之下,很多小学都安排华裔老师教国文科,尤其是一、二年级及六年级的班上,这其实也是项大问题,有谁又曾尝试去根究问题所在?

在公务员领域,教育界是华裔的最佳选择,毕竟每人有机会当上校长,又是真实的铁饭碗。尤其是在现今这非常挑战生活下,大家都盼能有一份安稳工作,教育部更应重新考虑华裔申请师范学院入学资格,以及明年开学前的临教聘请。

如今年应征临教共有204人,但只有21人被录取,为何不考虑开宽一些条件给应聘者,再予培训?很多大学资格的代课老师,都有兴趣当正式老师,但大学资格者又不能进入师范学院,是否又有人收取数据给个机会,安排他们去师训班培训?教育脚步一刻也不能等,而多年来学校家协和董事自己聘请代课老师,可悲的是,缺乏教育上的最主要灵魂人物:老师。

当这问题还存在时,又出现一项英语教数理。已经是师荒时期,又想推动此计划?的确想问一句大马教育是否有教育计划发展政策,还是谁当政、谁说了算?

明年将开始开放给中小学申请双语教数理课程(DLP)计划,虽说只是申请,但因我接洽过很多年轻家长,从他们口中告知,多数是接受的。为何我们不接受双语教数理,主要是1996年华小媒介语为华文,除了国文及英文,其它科目需以华文教学。如华小接受DLP,必让华小变质,而华文也不再是华小媒介语,除了英文,国文,其它大多数科目也将能以英语教学,对大家会问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出自华小媒介语將不再受教育法令保护,教育局也将分配不具华文的教师来华小教书,那时华小的特质将变到大家无法想像的伤痛,可以肯定的说,必影响华小发展及未来。

我们需更清楚及了解,英语教数理是无法提升英文进步的管道。数学已是一门高深学习科,如这环还未办好,又来英文科教,那英语掌握不强学生是需先掌握好英文,再用英文教数学。如想提升学生英文掌握,严格需先提升教学方向,上课时间、课程、教学法及长期培训具英文资格师资开始,才是正确方式。

希望全国华小三机购能认真及详细看待此事,而不至造成无法挽回局面。就第一项师资可能过剩之事,就各人各看法吧!政治理教育,教育就再不能容易了。

 

教育为名 教学为实

2020/12/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肢体冲突”比“打架”好听,“教育工作者”比“教学者”好听。学校的教师,经常自称是“老师”,有时会说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很少说自己是“教学者”的。   

学校的老师说自己是名教育工作者,大概不会感觉不自在,但补习中心的老师说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以国人对补习中心的角色的一般认知和评价,我想他们可能会有点不自在。当然,是否自在,一个前提是说者是否在乎名与实之间的相称,不在乎的人把自己称为救世者也一点不会脸红。   

不是每名运动员都有运动精神,不是每名科研人员都有科学精神,不是每名老师都有教育心,这不难理解。值得想想的是,一名老师,实际上是一名教学者,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呢?学校的老师,如果自问,会如何回答?显然不能简便地截然两分,但当我们试图以其一回答时,当然是指“倾向于”、“主要是”哪一者。

有一回,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有许多儒士,很少有人研究您的学说。”庄子说:“在鲁国很少看见什么儒士。”

哀公说:“整个鲁国的人几乎都穿戴著儒家的服饰,怎么说很少见到儒士呢?”

庄子说:“我听说,所谓儒士,头戴圆顶的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知晓地理;身上轻裘缓带,佩戴玉玦的,表示处事一定果断。但是,真正有学问的君子不一定就穿戴这样的服饰;相反,那些穿戴著儒士服饰的人,倒不见得真正懂得儒家的学问。你一定不相信我讲的话,何不向国人发布号令说:‘凡事不懂儒家学问却穿著儒士服饰的人,一律判处死刑!’”   

于是,鲁哀公真的公布了这样一道号令,五天以后,整个鲁国没有人敢穿儒士服饰了。惟独一人,穿戴著整齐的儒士服饰,站在鲁哀公门口。哀公马上请他进来,向他请教治国方略。他学问渊博,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对答如流。   

庄子说:“鲁国这么大的国家,真正称得上儒士的只有一人,能说多吗?”

听其言观其行

教学者和教育者(即教育工作者)之间,没有特定的服饰区别。今天也没有像鲁哀公般的命令可以轻易在五天内即可判别两者。唯一能做的是对一名老师“听其言,观其行”,看他教什么、不教什么,看他关注或不关注哪些细节或大方向,看他怎么教、看他怎么评量学习等等。

 拿写作为例。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学习写作?因为那是工作项目之一?因为那是学生课业之一?因为那是多年后考试的一部分?因为要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如果去调查,你会发现这些都可以是某某老师的理由。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理由。有的理由显然是为教学,有的是为教育。但话可以说得很中听,理由也是,因此,或许需看看其他方面。   

作文题目怎么定?是从往年试题取来,还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是要求人生醒悟为大题,还是以生活经验为依据?作文内容怎么来?是从父母长辈那里听来、从海量的阅读得来,还是从个人的经历中来?字数不达标怎么办?学习如何拉长句子,还是学习把内心活动看得仔细些?还有,作文格式优先还是内容优先?老师如何传达这个讯息?   

以教学心和以教育心教作文,所关注的细节、所采取的方法可以不同,敏锐的观察者可以从中看出其心为何。无论如何,以上各例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以教育心教作文,不是为培养作家、不是为培养写报告的能手(这是“学习是为获取职场技能”的观点),是为让学生具备一个表达自己的管道。   

从这角度来看,这目标可以一开始就达成,当孩子拿起笔来,只要老师容许他写他自己的心里话就可以了,但是,教育的简单性有时难登“教学的大雅之堂”,因此必须加入题目的难度要求、字数的要求、要点数量的要求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吊诡,六年、十年持续地这样做后,结果学生反倒不太行,也不太愿意用写的来说心里话。

不敢“教而不问”

五年级华文有个单元,叫幸福之旅。如果是用教育的角度教,关键就在于让孩子们能注意和懂得体会蕴藏在每天小事中的幸福。但如果采取的是教学手法,则必须经常提问,今天“教而不问”马上会被标签成是“不以学生为中心”,很多老师已不敢背负这个“罪名”,因此总要问一问,结果就会出现甲学生答“幸福就是能和父母一起吃饭”、乙学生答“幸福就是能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丙学生答“幸福就是能和父母一起旅行”等等的所谓成功课堂。

但,这可以是反教育的,尤其是当学生需要现场回答的不是知识性而关乎个人内在真相的时候。这些教学者急于、乐于看见的学生的反应不只未必反映出学生真体会了自己的幸福,反倒更能说明学生已蛮会编造自己的幸福。

从教育的角度教这单元,我不会著重其中的生字,当然我知道教学上必须确保学生学会一些生字。我也不会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因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我会尽快摆脱课文,提供我如何体会和注意自己的幸福的经验和方法,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把我的经验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我不会非得让孩子发表意见或分享其经验不可,而如果有学生愿意、主动要分享,我会提醒他须得自然,不要为我的需求而说。同样,这样方式是难登“教学大雅之堂”的,因为它似乎做得很少,因为它缺少教学的必须步骤。记得念小学时,督学进班前,老师都会提醒我们要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还得是知道答案的举右手,不知道答案的举左手,制造一种成功教学必须有的景象。为教育,不必追求这些热闹景象。   

无疑,教学和教育有各自的目标、方法和评量,问题出在把教学当教育看,或硬要把教学的一套用在教育上。比如讲故事,只要把故事讲好,让孩子听得入神,很多讲故事者无法一一具体掌控的教育效果都会在孩子身上发生。但用企图掌控的方式讲故事,就会著重评量学生掌握了几个生字、学生是否能发表感想、是否能重述故事等等,这是用教学的方式复杂化了教育,也浅化了教育。这复杂化教育的危机在家庭比在学校要小些。   

相对而言,教育效果需时显现,教学效果可立竿见影。不可混淆教学和教育,一旦以教育之名行教学之实,结果只能是有损于教育。

 

务必传承方块字、方言

2020/12/26 光华日报/言论

~ :杨玲

当你踏出家门,看看咖啡店、小贩中心、商业场所走廊、公园、电梯外、车站、巴士上、火车站、火车上等等,很多年轻人都在当低头族,甚至你家里的也一样,你不担心吗?

现今的社会,每一个人的手中握着一台手机并不稀奇。好几次在咖啡店里看到差不多相同的画面,一对年轻夫妇正在聊天,旁边坐着两个小孩子,男的大概5岁,女的3岁吧,他们的双手都不得空,正忙着按手机。原来大人不想在聊天时被小孩打扰,就把手机交给他们。不晓得在家里是否也这样?

把手机交给孩子没有甚么不对,问题是有没有关注孩子在做甚么?一般来说,孩子拿手机一定是在玩手机游戏,看看其他对本身有益的事是少之又少。其实除了给孩子玩手机,还是有很多可以让他们学习的东西,关键是父母要不要帮他们?

在孩童时期,父母应该教导,灌输他们一些中华文化,比如自己的籍贯方言、方块字、历史人物、华人的传统节日等。

相信很多年青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籍贯,自己的方言也许也不会讲。笔者的侄儿今年25岁,从小在吉隆坡长大,跟父母都是以广东话交谈。前些日子,有位亲戚问他是甚么人,他马上就回答说广东人。笔者告诉亲戚,他爸爸要丢脸了,本身是潮州人,儿子却跟人家说是广东人。潮州话最终在他爸爸手中消失。

很多年青人都不会在意自己的籍贯方言,他们只知道讲英文或华语,如果再不教导下一代自己的方言,那方言真的会消失。方言也是我们的文化之一,希望年轻的你要珍惜,教你们的下一代,让它传承下去。

方块字也是我们的文化之一,要让方块字传承,就必须维护华小,把你的小孩送进华小就读,这是唯一可以留住方块字的最佳方法。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有一天华小会被关闭,方块字消失,你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就要学习他人的语言。到那个时候才要后悔已经来不及。希望年轻的你要懂得珍惜,支持及维护华小,让方块字传承下去。

年轻的父母,以其让你的孩子一直当低头族,倒不如灌输他们我们的文化,教导他们籍贯方言、方块字等等,让你的孩子当接班人,继续维护华小,传承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