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77

 林连玉精神奖的典范塑造与传扬

2020/12/2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每年一度的华教节又到了。受林连玉基金邀请,和陈亚才学长同台线上座谈林连玉精神奖的典范创立与传承。怎样讲好呢?总觉得林连玉的神圣图腾的时代氛围已经涣散。不管“林连玉形象”再怎么“转型”都很难再回到过去198090年代的“族魂”领航角色。

错不在于林连玉。一大主因是败于当今之华教。外在恶劣环境一直都存在,但最恶劣的时候,前辈们都撑过来了。林连玉说过,用建设来回应破坏。然而如今之华教,却尽败在哪些事上了呢?华教华校难与时并进,固然是原因。但办学者华教理念丧失,很多具有华校或华社民办学府背景的董事和掌校人根本不懂林连玉是谁,甚或对林连玉有着负面刻板印象,这也是事实。你要期待这些人来发扬“林连玉精神”,那是奢望了。

而另一边厢,那些持有所谓“华教意识”的,不少却是意识型态僵化、老化,却又内斗连连。旁人看了摇头叹息。如今,若有些什么样的华教活动,除了点名出席的学生,一般出席者尽是白发苍颜。更可悲的是,华教阵营这些年来内斗不止,扣帽标签真伪猪狗,喊大声就是赢。厉害了。都这把年纪了,还用六七十年代的斗争方式,而且还是内斗。谁要接你的班呢?“精神”上,你赢了。事实是,全败了。

我们知道,林连玉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从1985年林连玉过世的那一年开始的。那是一个种族两极化的年代,有其时代的氛围,世人进而把林连玉塑造成“悲壮”的华教“族魂”。神圣地位、道德典范、正义化身。然而随2012年林连玉精神奖颁发导向的大转型,颁给非华裔和非华教人士,走公民社会、公民运动方向。得奖人的典范类型更为多元。

但这样的“转型”形象的塑造,时至今日却面临两头不到岸的窘境。谁懂林连玉呀?“跨”的工作,林连玉本身就有其时代格局。可悲的是,诉求母语教育、平等受教权益的华社草根凝聚力也涣散了。发生了什么事?

林连玉基金路在何方?统统下神台吧!本来就是一个“人”。敦马下神台、安华下神台。希盟下神台、火箭下神台。上周五林连玉基金邀我线上说林连玉精神,想想,也就这样说吧:“今后的‘林连玉精神’可否也应从神台下来, 让他‘活’得更‘自在’一些。”放下围城的悲情。我们要传承林连玉精神,也当超越林连玉的时代格局。若要“研究”林连玉,把他当“人”来研究吧!说林连玉故事,就说真实有血有肉,有坚持有欢笑有苦恼有无奈的林连玉。不要写来写去就只是“神圣”和“道德”,“正义”的化身。有时被立场和本位主义蒙蔽了的“正义”是会乱杀人的,而且是很无情、很愚蠢的自相残杀。

林连玉不是“完人”。他有他的时代格局。他有爱国情操,说过“多彩多姿,共存共荣”,

但他在世的年代在这方面的实际贯彻,其实并不多。他虽强调多元源流教育之并存及母语教育平等的诉求,实乃强调“各别发展”,承认差异,认知到你我之不同。是一种interculture(文化间),却未必是一种 cross-culture(跨文化)。所以如果林连玉基金想继续扮演压力团体,就当花更多心力在实际参与公民社会的弱势联盟,再想想如何过一种真正“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生活”。而不是屈从于华社的“乡愿”。当然。华团搞公民社会运动,也别只会说要转型,你如果没有传统核心的东西,你要拿什么来转型?

不要让林连玉精神只是“过节”的出场,而是要让他回归于“日常”。林连玉基金应要有一个KPI,那就是多做华教“宣教”的“普及工作”。在网络化的时代,多制作线上视频和开办(可以收费)的华教课程。在众声喧哗的资讯时代里想要传承华教精神,这是需要的。这些年来林连玉精神奖已颁给了104个(人或单位)。何不把过去这些林连玉精神奖受奖者打造成“网红”?

另,建议林连玉基金和各华教团体联办一场《一颗种子:林连玉精神奖受奖者感人小故事全国学生动漫大赛》,让林连玉精神奖受奖人走进校园,或许更达力度。而让新生代他们自己去阐释漫画华教故事,那是更具创意和时代共鸣的。

 

期望爪夷文风波圆满解决

2020/12/21 星洲日报/社论

爪夷文(KHAT)单元风波自2019年爆发以来,就一直悬挂在华社的心头。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与各华团耗时9个月开会和讨论,建议推出一个多元语文资源手册,如果此建议获得落实,将是一个可以接纳的解决方案。

从希盟执政到国盟掌权,这项课题的热度虽不再炽烈如昔,但亦仍未彻底解决。必须强调的是,由始至终,华教团体并没有反对爪夷文字,而是不认同当局的推行模式。

20197月,教育部宣布翌年在国民型小学四年级马来文科增加爪夷文单元教学, 为这场漫长的争议掀开序幕,在华印社会引起反弹。华印社会的异议虽未被完全接纳,但也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当局后来把原定的6页减至3页。另外,爪夷文单元教学必须获得家协、父母及学生的同意,但是董事部没有被纳入决策单位。

因此,对于爪夷文课题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华教人士始终担忧这或打开缺口,将逐步侵蚀华小根基。希盟垮台,国盟执政之后,华社依然期望这项课题有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今年11月,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指出,五年级马来文课本的印刷将沿用2020年出版的四年级马来文课本的概念,即维持国民型小学3页有关介绍爪夷文字的内容;引起华教团体的不满与失望。要如何妥善地解决这项课题,已成为棘手的事。

而今,马汉顺和各华教团体商讨爪夷文教学课题后,建议推出一个多元语文资源手册,即除了爪夷文之外,也有中文、淡米尔文,以及东马的伊班文、卡达山杜顺文介绍,以加强东西马两地文化的认识。

有关建议包括资源手册上增加小学四年级马来文的内容,如介绍国徽、令吉纸币、路牌、中国清真寺门牌上的爪夷文字、一页介绍中文(自强不息、文房四宝、对联、寺庙内的华文书法)以及淡米尔文书法。

其他建议包括五年级的资源手册内容中加上介绍伊班文、六年级会有卡达山杜顺文介绍。

这是一项很好的建议,彰显多元,促进认知,也符合华教团体的立场,但希望教育部接纳这项建议,把这项资源手册列入课本中,从而化解教育团体的疑虑。

在变化迅速的时代,我国教育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仍有许多问题待改善,爪夷文争议不宜拖拖拉拉,希望早日找到解决方案,为争议划上句号,让国家教育继续迈进。


网上学习的障碍

2020/12/17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郑道

为了防疫,政府在20203月中旬落实行动管制令,学校也随着关闭,一直到7月间重新开学。教育部随着宣布新学期将在1219日结束,岂知疫情在10月间告急,教长在118日突然宣布学校将在翌日关闭,于是学生又再次被拒于校门外了。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当然十分焦虑、困扰和担忧,因为孩子忽然不必上学,也意味学习中断了,对他们的学业肯定影响深远。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么长的时间不学习,孩子会变得懒散吗?等到学校复课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会不会变得很消极呢?他们能不能追得上课程呢?这些都是家长的忧虑。

幸好教长告诉大家,虽然学校关闭了,但是学生们却必须上网课,在线上继续学习。

可是,许多人疑虑的是:线上学习在大马可行吗?

首先,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拥有上网的设备如:网络数据、上网配套、智能手机或电脑等。这些设施或器材并不便宜,家里如果有23名成员需要上网课,就成为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所以,一定有很多学生无法上网课。何况,我国的网路覆盖率并不完善,穷乡僻壤不必说,就是城市边缘的郊区也不强,这对有效率的网上学习造成了诸多的障碍。

学生上网学习只能是暂时性的权宜之计,回返学校学习才是实事求是的学习途径。

 

我的伙伴、我的战友

2020/12/21 星洲日报/观点

~作者:蔡常思

当我们进行网上会议时,突然接到信息,告知一生奉献波中的前任副校长石诗才与世长辞。

中午接到他病危的消息时,赶紧和几位同事过去探访,虽然不能言语,但是神志清醒、精神状况良好,谁知数小时后,竟溘然长逝。心中顿时感到无比的沉重,思绪不停的萦绕在他生前与我们共事的点点滴滴。

30年前,当我初到波中执教,并寄宿学校宿舍时,当时的总监─石老师,有感我们这几个外地来的新老师人生地不熟,热请的款待我们,使我们有点受宠若惊。之后多年的共事,发现他看似严肃的面庞,私底下却是对人豪爽、不拘小节,尤其是他负责岗位下的员工,更经常有免费下午茶喝,羡煞旁人。

若说波中是石诗才老师的家,应该没几个人会反对。他虽然有自己的房子,可是大部分的岁月,他都奉献给波中,在波中执教、在波中宿舍寄宿。白天在校工作,晚上看护寄宿生。若有寄宿生生病,还要漏夜载送及陪伴学生到医院就诊,是众多寄宿生的监护人。

身为一所独中,学校经常都面对收支不平衡的经济状况。有鉴于此,校方每年都要向社会人士募捐,以便学校能正常操作,其中一项募捐活动,就是出动学校醒狮团在农历新年期间,向社会人士拜年。试问有多少人愿意牺牲新年期间与家人团聚、欢庆的时间,而带着醒狮团沿户去拜年?更何况这是一份从早到晚,没有一分酬劳的“苦差”。

然而,石老师就是那位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傻傻”的华教斗士,从青春到暮年,把一生46年的光辉岁月都献给了波中。

在我过去掌校的6年里,他是我在行政管理上的好伙伴,弥补我在建设硬体方便知识的不足。石老师大学期间主修经济,在管理学校财务上有一定的专业。当时学校的经济紧绷,每一分捐款都要好好的使用,才不愧社会对学校的爱戴。

因此在减少设施破损及保养方面,石老师都预先做好周详规划,所有课室的冷气、风扇、锁匙等设备,他都设计了一套储放、管理方式,当发生一些如短路、损坏等突发事故时,他都能很快的鉴定在哪一楼、哪一处。

此外,每一年的校庆园游会筹款中,他都亲力亲为,策划和布置所有参展摊位,以便全体师生和前来支持波中的善长人翁能在一个舒适及有规划的场地中参与义卖活动。

石老师虽然教导簿记、掌管财务,可是却对建筑、硬体设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在令我敬佩。

2010年兴建新教学行政楼时,他督促整个工程的进展,在装修上考虑周全,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确保师生们的安全、方便、舒适,以便能真正符合师生们的实际需要。环顾波中今天的校景,几乎所有矗立的建筑物,都有着石老师流下的汗水。

两年前,他不幸中风、卧病在床。当看到我们一行人到医院探访时,喜极而泣。他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张写满祝福语的卡片,欣喜的告诉我们,这是寄宿生给他带来的祝福卡。

眼眶内满是喜乐、安慰的泪水。在硬朗的形象以外,原来蕴藏了一颗温柔的心,被学生满满的祝福、满满的爱而感动不已。他一生辛勤奉献华教,却没给他带来什么财富,然而我相信他却在精神上获得无比的富足,一生无憾。

不为名,不为利,一生无私的奉献教育;实实在在的站在华教的最前线上,默默耕耘这片贫瘠的华教土地。今天这个辛勤的农夫卸下了一生的劳苦,他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将使到波中华教的花朵处处绽放。

安息吧,我曾共赴时艰的伙伴和战友!您已立下了一个美好的榜样,我们将会延续您爱华教的精神,继续守护这座华教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