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80

 “原谅”财长独中零拨款的决定

2020/12/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达祖丁教授

最近,财长东姑赛夫鲁取消了对独中和几所华社民办学院的拨款。这引起了华教和社区领袖的愤怒,他们将其与伊斯兰学校的拨款对比。我希望在新的一年了,所有大马人在面对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行为时都应该抱持宽容和理解。通过与伊斯兰学校的拨款进行比较,紧张局势将一直持续,甚至造成了另一个社区的压力,从而导致我们的种族和宗教冲突持续下去。

我想在这篇文章中传达关于独中零拨款看似“不公平”的重要信息。该信息就是,我们必须特别学习“原谅” 看起来似乎对所有大马人不公平,那些主要使用非穆斯林或非马来人的纳税钱帮助他或她本身种族和宗教的领袖或国会上议员。没关系啦。我将解释为什么我们必须“原谅”这些领袖。

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为什么我们要“原谅”财长这种看似不公平的行为?我将举出4个理由。我们应该“原谅”财长的第一个理由是,他只是一名上议员,而不是人民代议士。因此,他代表的只是委任他的首相。他不代表人民。他没有穿越大街小巷和看沟渠等照顾人民事务的经验,很可能也没有踏足“华人地区”喝拉茶的经验。因此,我们大马人必须“原谅”他所做的事情,因为他不是依靠多元种族背景的选民投票支持出来的。人民代议士的“老板”是人民。上议员的“老板”不是人民而是“其他”人。所以原谅他啦。

其次,我从维基百科读到,财长之前是银行家。因此,作为习惯在电子报表中查看数字和零的高能力高薪银行家,财长可能对历史和遗产不够敏感和关心。这也可能是因为他考取的商业和金融2个学位对“没用”和“感性”的学科,如伊斯兰、殖民经验和多源流教育是构成我国劳动力和经济支柱的首要智慧公民基础的大马教育遗产的认识极少。我问过许多公立或私立大专商学院的一等荣誉学位毕业生关于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性的问题,而这些CGPA3.99的毕业生完全不懂要如何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原谅”财长,因为他所学习的课程、课纲甚至是工作生涯,都不包括对艺术、文化和遗产的欣赏。

第三,我们必须“原谅”财长对独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反应的态度,只因为他可能没有来自这些教育机构的同事或朋友。因此,他无法评估这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我有很多来自独中的朋友。在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我的工程、科技与环境建筑学院院长以及建筑系主任都是来自独中。在这所大学担任领导角色,我看到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们都很勤奋、可以独立思考、接受新思想、并且可以完全接纳其他文化、宗教和种族。该学院的140名教员中有70%是穆斯林。我个人认为,这些独中培养出最好的毕业生,将为建设现代化和宽容的大马尽一分力。因此,我们必须“原谅”财长,因为他可能没有同事或朋友可以参考,用以评估独中产物。

最后,大马人还必须学习“原谅”许多对自己的宗教和伊斯兰教一概不知的马来穆斯林。在大马引起宗教骚乱的许多所谓伊斯兰课题上,我发现大多数马来人几乎都赞同只有伊斯兰能够在以前、现在、以及永远帮助马来人和穆斯林的论述。我也是一名马来人和穆斯林,但我支持的伊斯兰论述,是不分种族、信仰和文化,在以前、现在、以及永远确保所有人的公平。大多数马来人,像财长一样,从宗教司和马来老师那里学习伊斯兰。他们没有阅读和思考千千万万条先知圣训,而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交由神职人员为他们思考。

他们没有阅读也没有思考先知的门徒或亲人阿里(Ali iban Abu Talib)是如何发现他的盾牌在犹太人手中的故事。阿里指控犹太人偷了他的盾牌,但犹太人却说是他捡到的,因此盾牌属于他。阿里将案件带上伊斯兰法庭,但法官要求阿里证明盾牌是他的物件。阿里无法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因此法官将盾牌判给了犹太人。在当时,阿里是宗教的最高守护者(Amer-al-Mukminun),是伊斯兰的哈里发。法官本人是在阿里的管理之下,法官在审理非穆斯林案件上更惧怕的是阿拉而不是阿里。大马非穆斯林必须学习忍耐,原谅像财长这样的马来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宗教价值观缺乏理解。在来世中,所有没有遭到穆斯林合理对待的非穆斯林将获准在阿拉的法庭作证。马来人通常认为可以不公平对待非穆斯林,但这不是先知(愿他安息)的教诲。

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大马人必须思考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马来穆斯林没有公平对待他们的问题。没有智慧的老派言论自由方式将会更加火上浇油。让我们“原谅”财长没有拨款给大马独中以维护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历史遗产的决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财长在处理这类多元文化的重大课题时,将具备身为穆斯林和大马人的智慧、怜悯和接纳。

后记

致华裔读者:

这篇文章并不是关于原谅某人。这是在斥责领袖,一种有礼貌的马来写作风格。我斥责吉打州务大臣的方式比较粗鲁,因为他真的很无礼。但东姑赛夫鲁只是无知或服从命令。因此需要使用其他不同的方式来斥责他。华人的弱点是他们完全不懂斥责马来领袖的礼貌方式。也许我应该写写这事。

如果我被视为粗鲁对待马来人,好的,我一个人承担。但是,如果华人在对待马来领袖一事上被视为无礼,全体华社就必须承担。华人必须学习另一种批评方式,否则两个族群之间的

仇恨将永远存在。

 

政治理教育,教育不容易!

2020/12/27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目前有二项华教课题,也是近年来不断重复的问题。第一项师荒;为何这样多年来华小还需面对此问题?历经二个朝野政府,包括自认最好的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位时也无法解决此事,问题出于哪里?

是不是华裔子弟都不愿当公务员?绝对没这样问题。反而是不被录取的很多,为何会这样?试问录取的资格是否有偏差?华裔生申请师范学院资格和友族生申请资格是否也一样?

全国教育局资料显示师资足够,那为何华小这样多年来师荒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是否有存在固打制这问题?教育局又有谁曾公开数据?

国小老师一星期教约20节课,华小老师为30多节。以此为列,华小不只是面对师荒而已,更面对教学上挑战。这项除了证明国小师资充沛,华小也发生华裔老师一人需教几个科目问题。

教育局是有分配友族国文科老师来华小教国文,但是由于学生对国文科理解能力不强之下,很多小学都安排华裔老师教国文科,尤其是一、二年级及六年级的班上,这其实也是项大问题,有谁又曾尝试去根究问题所在?

在公务员领域,教育界是华裔的最佳选择,毕竟每人有机会当上校长,又是真实的铁饭碗。尤其是在现今这非常挑战生活下,大家都盼能有一份安稳工作,教育部更应重新考虑华裔申请师范学院入学资格,以及明年开学前的临教聘请。

如今年应征临教共有204人,但只有21人被录取,为何不考虑开宽一些条件给应聘者,再予培训?很多大学资格的代课老师,都有兴趣当正式老师,但大学资格者又不能进入师范学院,是否又有人收取数据给个机会,安排他们去师训班培训?教育脚步一刻也不能等,而多年来学校家协和董事自己聘请代课老师,可悲的是,缺乏教育上的最主要灵魂人物:老师。

当这问题还存在时,又出现一项英语教数理。已经是师荒时期,又想推动此计划?的确想问一句大马教育是否有教育计划发展政策,还是谁当政、谁说了算?

明年将开始开放给中小学申请双语教数理课程(DLP)计划,虽说只是申请,但因我接洽过很多年轻家长,从他们口中告知,多数是接受的。为何我们不接受双语教数理,主要是1996年华小媒介语为华文,除了国文及英文,其它科目需以华文教学。如华小接受DLP,必让华小变质,而华文也不再是华小媒介语,除了英文,国文,其它大多数科目也将能以英语教学,对大家会问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出自华小媒介语將不再受教育法令保护,教育局也将分配不具华文的教师来华小教书,那时华小的特质将变到大家无法想像的伤痛,可以肯定的说,必影响华小发展及未来。

我们需更清楚及了解,英语教数理是无法提升英文进步的管道。数学已是一门高深学习科,如这环还未办好,又来英文科教,那英语掌握不强学生是需先掌握好英文,再用英文教数学。如想提升学生英文掌握,严格需先提升教学方向,上课时间、课程、教学法及长期培训具英文资格师资开始,才是正确方式。

希望全国华小三机购能认真及详细看待此事,而不至造成无法挽回局面。就第一项师资可能过剩之事,就各人各看法吧!政治理教育,教育就再不能容易了。

 

教育为名 教学为实

2020/12/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肢体冲突”比“打架”好听,“教育工作者”比“教学者”好听。学校的教师,经常自称是“老师”,有时会说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很少说自己是“教学者”的。   

学校的老师说自己是名教育工作者,大概不会感觉不自在,但补习中心的老师说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以国人对补习中心的角色的一般认知和评价,我想他们可能会有点不自在。当然,是否自在,一个前提是说者是否在乎名与实之间的相称,不在乎的人把自己称为救世者也一点不会脸红。   

不是每名运动员都有运动精神,不是每名科研人员都有科学精神,不是每名老师都有教育心,这不难理解。值得想想的是,一名老师,实际上是一名教学者,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呢?学校的老师,如果自问,会如何回答?显然不能简便地截然两分,但当我们试图以其一回答时,当然是指“倾向于”、“主要是”哪一者。

有一回,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有许多儒士,很少有人研究您的学说。”庄子说:“在鲁国很少看见什么儒士。”

哀公说:“整个鲁国的人几乎都穿戴著儒家的服饰,怎么说很少见到儒士呢?”

庄子说:“我听说,所谓儒士,头戴圆顶的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知晓地理;身上轻裘缓带,佩戴玉玦的,表示处事一定果断。但是,真正有学问的君子不一定就穿戴这样的服饰;相反,那些穿戴著儒士服饰的人,倒不见得真正懂得儒家的学问。你一定不相信我讲的话,何不向国人发布号令说:‘凡事不懂儒家学问却穿著儒士服饰的人,一律判处死刑!’”   

于是,鲁哀公真的公布了这样一道号令,五天以后,整个鲁国没有人敢穿儒士服饰了。惟独一人,穿戴著整齐的儒士服饰,站在鲁哀公门口。哀公马上请他进来,向他请教治国方略。他学问渊博,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对答如流。   

庄子说:“鲁国这么大的国家,真正称得上儒士的只有一人,能说多吗?”

听其言观其行

教学者和教育者(即教育工作者)之间,没有特定的服饰区别。今天也没有像鲁哀公般的命令可以轻易在五天内即可判别两者。唯一能做的是对一名老师“听其言,观其行”,看他教什么、不教什么,看他关注或不关注哪些细节或大方向,看他怎么教、看他怎么评量学习等等。

 拿写作为例。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学习写作?因为那是工作项目之一?因为那是学生课业之一?因为那是多年后考试的一部分?因为要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如果去调查,你会发现这些都可以是某某老师的理由。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理由。有的理由显然是为教学,有的是为教育。但话可以说得很中听,理由也是,因此,或许需看看其他方面。   

作文题目怎么定?是从往年试题取来,还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是要求人生醒悟为大题,还是以生活经验为依据?作文内容怎么来?是从父母长辈那里听来、从海量的阅读得来,还是从个人的经历中来?字数不达标怎么办?学习如何拉长句子,还是学习把内心活动看得仔细些?还有,作文格式优先还是内容优先?老师如何传达这个讯息?   

以教学心和以教育心教作文,所关注的细节、所采取的方法可以不同,敏锐的观察者可以从中看出其心为何。无论如何,以上各例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以教育心教作文,不是为培养作家、不是为培养写报告的能手(这是“学习是为获取职场技能”的观点),是为让学生具备一个表达自己的管道。   

从这角度来看,这目标可以一开始就达成,当孩子拿起笔来,只要老师容许他写他自己的心里话就可以了,但是,教育的简单性有时难登“教学的大雅之堂”,因此必须加入题目的难度要求、字数的要求、要点数量的要求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吊诡,六年、十年持续地这样做后,结果学生反倒不太行,也不太愿意用写的来说心里话。

不敢“教而不问”

五年级华文有个单元,叫幸福之旅。如果是用教育的角度教,关键就在于让孩子们能注意和懂得体会蕴藏在每天小事中的幸福。但如果采取的是教学手法,则必须经常提问,今天“教而不问”马上会被标签成是“不以学生为中心”,很多老师已不敢背负这个“罪名”,因此总要问一问,结果就会出现甲学生答“幸福就是能和父母一起吃饭”、乙学生答“幸福就是能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丙学生答“幸福就是能和父母一起旅行”等等的所谓成功课堂。

但,这可以是反教育的,尤其是当学生需要现场回答的不是知识性而关乎个人内在真相的时候。这些教学者急于、乐于看见的学生的反应不只未必反映出学生真体会了自己的幸福,反倒更能说明学生已蛮会编造自己的幸福。

从教育的角度教这单元,我不会著重其中的生字,当然我知道教学上必须确保学生学会一些生字。我也不会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因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我会尽快摆脱课文,提供我如何体会和注意自己的幸福的经验和方法,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把我的经验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我不会非得让孩子发表意见或分享其经验不可,而如果有学生愿意、主动要分享,我会提醒他须得自然,不要为我的需求而说。同样,这样方式是难登“教学大雅之堂”的,因为它似乎做得很少,因为它缺少教学的必须步骤。记得念小学时,督学进班前,老师都会提醒我们要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还得是知道答案的举右手,不知道答案的举左手,制造一种成功教学必须有的景象。为教育,不必追求这些热闹景象。   

无疑,教学和教育有各自的目标、方法和评量,问题出在把教学当教育看,或硬要把教学的一套用在教育上。比如讲故事,只要把故事讲好,让孩子听得入神,很多讲故事者无法一一具体掌控的教育效果都会在孩子身上发生。但用企图掌控的方式讲故事,就会著重评量学生掌握了几个生字、学生是否能发表感想、是否能重述故事等等,这是用教学的方式复杂化了教育,也浅化了教育。这复杂化教育的危机在家庭比在学校要小些。   

相对而言,教育效果需时显现,教学效果可立竿见影。不可混淆教学和教育,一旦以教育之名行教学之实,结果只能是有损于教育。

 

务必传承方块字、方言

2020/12/26 光华日报/言论

~ :杨玲

当你踏出家门,看看咖啡店、小贩中心、商业场所走廊、公园、电梯外、车站、巴士上、火车站、火车上等等,很多年轻人都在当低头族,甚至你家里的也一样,你不担心吗?

现今的社会,每一个人的手中握着一台手机并不稀奇。好几次在咖啡店里看到差不多相同的画面,一对年轻夫妇正在聊天,旁边坐着两个小孩子,男的大概5岁,女的3岁吧,他们的双手都不得空,正忙着按手机。原来大人不想在聊天时被小孩打扰,就把手机交给他们。不晓得在家里是否也这样?

把手机交给孩子没有甚么不对,问题是有没有关注孩子在做甚么?一般来说,孩子拿手机一定是在玩手机游戏,看看其他对本身有益的事是少之又少。其实除了给孩子玩手机,还是有很多可以让他们学习的东西,关键是父母要不要帮他们?

在孩童时期,父母应该教导,灌输他们一些中华文化,比如自己的籍贯方言、方块字、历史人物、华人的传统节日等。

相信很多年青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籍贯,自己的方言也许也不会讲。笔者的侄儿今年25岁,从小在吉隆坡长大,跟父母都是以广东话交谈。前些日子,有位亲戚问他是甚么人,他马上就回答说广东人。笔者告诉亲戚,他爸爸要丢脸了,本身是潮州人,儿子却跟人家说是广东人。潮州话最终在他爸爸手中消失。

很多年青人都不会在意自己的籍贯方言,他们只知道讲英文或华语,如果再不教导下一代自己的方言,那方言真的会消失。方言也是我们的文化之一,希望年轻的你要珍惜,教你们的下一代,让它传承下去。

方块字也是我们的文化之一,要让方块字传承,就必须维护华小,把你的小孩送进华小就读,这是唯一可以留住方块字的最佳方法。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有一天华小会被关闭,方块字消失,你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就要学习他人的语言。到那个时候才要后悔已经来不及。希望年轻的你要懂得珍惜,支持及维护华小,让方块字传承下去。

年轻的父母,以其让你的孩子一直当低头族,倒不如灌输他们我们的文化,教导他们籍贯方言、方块字等等,让你的孩子当接班人,继续维护华小,传承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