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商机伤了华小
2018/06/1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张延友博士
有人说,电脑班纳入正课利多于弊,支持学校开电脑班的确符合教育理念。电脑班有助学生获得最新的科学、工艺、工程与数学教育(STEM),将其纳入正课可降低学习成本。不过,却依然出现少数家长反对电脑班纳入正课。
以目前提出反对的理由分析,最大考量点莫非是“收费”制度,第二则是电脑班其“正课性”。要检讨这个政策,必需由教育部经过专家研讨后才能提出更好的方案,绝不是家长或电脑商。
第一,华小电脑班目前收费约每月10令吉,近年一些电脑公司还推出进化版“STEM电脑班”,收费则调整至每个月25令吉左右。说穿了,商家们将学习电脑看成是一种“商机”。所以希望教育部慎重考虑是否禁止全国华小电脑班纳入正课的事宜。而学校采购 一切电脑设备和配件,否是有一个标准作业,公开招标?
第二,随着电脑科技日益受重视,加上人人手上有手机的年代,特意安排学习电脑基础课程,是一种“多余”之举。随着民间的电脑使用已经普遍化,电脑班上课也成为新的疑问。对于一些已经掌握电脑使用技巧的家庭,更有理由反对孩子上电脑班。况且,每个人对电脑的认识和需求不一,因此,电脑班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意大相径庭。
而先进国家的电脑班如“STEM”所学的是电脑思维与编程,实际上不是“电脑班”,而是将整个课室变成“电脑科学综合教学室”,是种“数码教室”。这是一所先进的学校,也是高成本的学校。而羊毛则出在羊身上,这笔昂贵的费用,是否由家长学生埋单?这个年代,一个连学生手机是否应该带进校园的争议都还无法有个一致的说法,更妄谈这项高科技的学习环境。
“良心和积德”的事业
近日,三明华侨学校校长苏作华在一带一路中国名校直通班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上,说出了这一番值得深思的话:在中国,办教育是“良心和积德”的事业。这也说明,商家们绝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强加在全民教育上。要推行一个“数码教室”,涵盖全国超过一千间的华小,必须符合整个华校的大纲,而不是任由一个校长或校方单方面就能定断。华小更不能轻易以家协的名誉强行塞进正课,任由外包电脑公司进行“课程编制”,毁了华校的本质。
明理的巴生县华小校长陈丽珍则认为,校方必需与家长沟通,并至少获得多数支持,方能续办电脑班。其实,教育领导者的观点更为全面,其它考量还包括课节的订制,是否应该征收额外的费用?比方说,如果一个学校在正课的时间内上电脑班不收取任何收费 ,却有另一间学校安排在非正课时间,却有收费,教育工作者情何以堪?
华小电脑班必然有许多需要检讨的地方,但是站在一个全民的教育角度,最好的方案是 “学校内的一切电脑班,无论是否正课,都不应收费,而且要公平地全国全面统一实行 ”。
由于“禁止全国华小电脑班纳入正课”禁令来自前朝政府教育部,如今大马更替了政权 ,又有新的转机和“商”(商议)机。事实上,以前电脑班需要收费乃是华小需要自家承担和维持所需的费用以及师资等等。若是站在一个全民教育的立场,电脑如果纳入教育部的正课,这一些开销由政府承担,无论是任何一种类型的学校,让全民获利,才是上策。
赞成探索式教育学习方式
2018/06/10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林德胜
教育部长马智礼说,学生未来能不用带课本,用探索式教育学习方式(inquiry-based learning),教导学生学习探究,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他也相信老师能满意这项教育制度,学生们也能快乐学习,家长们也能更认同。
笔者对此项建议表示赞同,并认为小学生带着沉重书本上学校,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脊椎发展有不健全的影响,因此认同探索式教育的发展。
现今,我国教育太过依赖课本教学,导致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只是有知识而不懂得实践,造成他们寻找工作时面对阻碍。
当然,这名部长才刚上任,有很多独特的自我想法,希望他在希盟政府的领导下做出表现,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大刀阔斧进行重大改革。
尤其在强化英文教数理方面,更是要下定决心执行以提升学生的英文能力,勿在土著权威组织的威胁下,再度转绿灯以国文教学。
至于华小方面,笔者希望马智礼能清楚了解各源流学校教育体系,为华小捎来更多好消息,其中包括雪州和柔州各五间华小的建设工作能顺利完成,让这项对华社来说重大的好消息能够被落实。
教育是国家重要领域,学生是否能够成才都跟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国家未来能培养出栋梁,教育这块领域,需要好好做出大规划后而落实,切勿只是以实验性的角度去拟定和探讨。
希望希盟政府的教育部长能跟前朝国阵政府不一样,在做事方面有大将之风,拟定惠及惠民的重要教育政策。
林文庆是时代巨人吗
2018.06.10星洲日报/边缘评论·
~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
啊!我是就事论事了。林文庆不是时代巨人,而是时代巨流下,原本是雄辩滔滔,自以为能跨界舞动理想的智者,岂料竟失去了对话的能耐。纵然理解和同情他的人,不把他视为“汉奸”。
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先贤交辉”特展系列三布展了,这一次的主题人物是陈嘉庚的好朋友:学贯中西的林文庆但此次的特展标题,把主题人物标为:“游走边缘的时代巨人林文庆“,想来是过誉了,会引起争议的。
林文庆(1869年至1957年),祖籍福建海澄,第二代海峡土生华人(峇峇)。
他是新马第一位获得英女皇奖学金的华裔青年,攻读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但他也是一名不安本身的知识精英,既是高明的的医生,又目光远大的从商,是马来亚树胶业的首倡者,同时亦是华社开设银行(华侨银行)和保险业的先导。此外,他是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文教工作者,而且还从政。
他一方面对英国表示效忠,又对中国的命运相当关怀,却也热爱本土。林文庆曾是海峡殖民地雄辩滔滔的立法议会议员,却也曾参与中国康梁的保皇运动,又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既表示对英国的效忠,又对中国政局事事关心。
他虽受英文教育,思想上却崇尚孔孟,受康有为等的感召,是新马孔教复兴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他还在其峇峇社群推广“华语运动”,也创办了新马华人第一所女子学校: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提倡双语教育1921年年至1936年年,他受陈嘉庚之托,远赴中国,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林文庆的多元背景,造就了他的“跨界”参与。但其一生传奇,存有太多的悲剧性色彩。学贯中西的他,看似“双可”(两方,甚至多方都可以跨界),很有越境游走的能耐,但在那个强调大是大非,非白即黑,非此即彼,不是全盘西化就是封建保守的二元对立标签大时代里,他的跨界“双可“常常成了‘双阻’;他那‘不安本份’的‘中间人’,结果是两面不是人,甚至在各方面都不受讨好林文庆身上的离散性,与当时的中国五四“新青年”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成了“大局“以外的一个被人嘲讽的“局外人”。他所相信的,努力强调的“好东西”,不一定被“意志坚定”而狂飙的主流社会接受,甚至也不能决定他自己的命运。
卸下厦大校长之位后,他回返新加坡,翻译“离骚”,可想其心境。更可悲的是,日本南侵之时,他成了日军傀儡组织,也就是那个负责向新马华人收集奉纳金以“赎罪”的华侨协会的主席。不管他是出于无奈还是被逼,你还能说他是“时代巨人”吗?
配合此次林文庆的特展,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于5月26日主办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还原真实的林文庆”座谈会。受邀担任是次座谈的回应人,我在会上提了4个问题:
一,日据时期,林文庆当傀儡组织华侨协会主席是事实,而且战后他也没有为此做辩解,想来他内心是痛苦的。既然林文庆本人也没有辩解,后人何需为林文庆在此事上辩护,甚而“漂白”?
二,把林文庆说成是“时代巨人”,对其评价是不是过高了。毕竟,说一个人是时代巨人,还要看其实际的影响性。
三,推崇林文庆的儒学,要问其儒学是否有哪些超越性?其具体的独特思想有哪些?请举例。
四,儒家讲的君子之学,重在实践。请问推崇儒学的林文庆,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上,是否贯彻了?
主持人陈亚才说,这4个问题很尖锐。
啊!我是就事论事了。林文庆不是时代巨人,而是时代巨流下,原本是雄辩滔滔,自以为能跨界舞动理想的智者,岂料竟失去了对话的能耐。纵然理解和同情他的人,不把他视为“汉奸”。
但,与其纯化林文庆的精神思想,还不如探其离散的复杂性和悲剧性;与其说他的“风骨”,不如“同理心”的去谅解其晚年手中杯酒的愁绪;与其说林文庆的君子之道,不如读其离骚的心境与其赞曰他的儒学思想,不如探察他的儒教推广;与其强调他的学贯中西,不如究其跨界的窘境,其跨越的阻碍实质是什么?反思如何超越林文庆的难题与无奈的当代启示。
对新任体育部长的期许
2018/06/10 中国报/评论
~作者:梁展威
马来西亚政府变天一个月后,希望联盟部长早前陆续履新开工。但还有多个部门的部长人选仍未出炉,包括青年及体育部。
全国大选后,大马体坛静得出奇,除了零星的世界盃商业活动,官方活动欠奉,皆因少了一名“掌门人”,目前很多体育计划和决策都悬在那裡。
多名新部长上任后,对外宣佈多项改革计划,让我们期待青体部长上任后,也為体坛带来惊喜与新气象。
新任体育部长是谁?相信只有希盟领袖知道,但很多女生都希望帅气的麻坡国会议员赛沙迪出任。戏称若这位小鲜肉出任体育部长,一定吸引很多人勤做运动。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究竟一名体育部长,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他必须热爱体育,要对发展国家体育、鼓吹国人运动风气有用不完的热诚。
前体育部长凯里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他形象健康具活力,经常亲自下场运动,起到表率作用,尤其是推出“健康马来西亚”、“国家运动日”等鼓吹全民运动的计划,深受运动员和民眾爱戴,这点值得新部长延续下去。
杜绝官僚作风
其次,新任部长要有改革的魄力,杜绝官僚作风,透明和机制化拨款。
儘管凯里形象再好,其任内还是发生了轰动全国,青体部官员涉贪1亿令吉的丑闻,甚至还传出凯里為了达到政治利益,委任多家公司落实青体部的计划。这证明青体部拨款和工程招标缺乏透明化,这都是新任部长必须杜绝的弊端。
新部长难免会重组现有政府体育管理机构架构,以及检讨前任推行的大型计划。但并非所有前朝政府的体育计划都是失败的,希望新部长做到去芜存菁。
有一点也值得新部长省思的,多年来政府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大增,开啟一个个培训计划,但為何体育水平还是每况愈下,依然未能培养出一位奥运金牌得主,到底哪裡出了问题?体育培训是否应该深入校园?是否应该让更多内行人来管理体育?希望新部长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