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775


周详计划提升师资


2018/06/21 中国报/中言


在先进国家,教师对班级的比例是21;我国要达到这个比例,最大考量是资金问题。

儘管政府表明会积极努力满足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但目前我国有500万名学生,教师才那45万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至少有100万名教师才行。

要达到先进国的教师对班级比例目标,或增加教师数额,须有一套详细规划,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资源分配,以目前国债高企的情况看来,还不太乐观。

开销存争议

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日前再透露,“助理教师计划”下的412名助教于6月末合约期满后不获续聘。

事实上,这项计划的开销一直存在争议,教育部前副部长张盛闻早在2015年就曾在国会上议院透露,儘管助理教师实验性计划成功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但该计划耗费庞大,难以推行。

当时他说,该部在马六甲及吉打州推行有关计划,2253位助理教师的费用為3600万令吉,这说明了,即便是前朝政府,也无意继续扩大和推行此计划。

减轻工作量

无论如何,政府有必要在停止续聘助教前或是增加师资前,先有一套应对方案,避免造成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育部必须试著在不增加国家财政压力的情况下,推行减轻教师工作量的方式,例如提升教学的网络系统,以更变通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从中减少教师填写报告等与教学无关的额外工作。

教长马智礼已承诺会逐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包括宣布停止大马教育素质标準(SKPMg2)评估模式,意味教师从此无需準备有关评估,可更专注教学工作。

教育部可参考外国成功例子,為教师和学生们打造更舒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让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快乐。



别把问题本质给遮盖


2018-06-2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楚梵


刘镇东指若我们一直强调华小是华人的学校,只会走入一个死胡同。从字面来说,这个说法是没有错的,只不过自我踏入社会后所知道的,没有任何人强调华小是华人的学校,也没有任何华小因为学生是非华裔而遭到拒绝。因此,刘镇东的呼吁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所以“马来西亚人的华小”论述,不比财政部长林冠英的“我不当自己是华人,我是马来西亚人”的言论来得受欢迎。

行动党政治教育局主任刘镇东日前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表示希望大家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华小不是华人的学校,国小也不是马来人的学校,华小是马来西亚人的学校,只是以华文来传授马来西亚人的价值。

其实,以某种语言来界定某所学校是某族群的学校的传统思维早已被打破了。不然,我们不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而且有关数据是一直在攀升。否则我们的教育部长官也不会从独立至今,一直要把国小打造成全民首选的学校。只不过发展至今,从学生种族比例来计算,华小似乎更像是全民首选的学校。

我国的教育政策所贯彻的是父母亲有权利为孩子选择所受的教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接受母语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所以各源流学校还是以某种族群为主,但它不代表相关学校是特定族群的学校,而关键是在于教学的媒介语,办学方针和所传承的传统文化。

刘镇东指若我们一直强调华小是华人的学校,只会走入一个死胡同。从字面来说,这个说法是没有错的,只不过自我踏入社会后所知道的,没有任何人强调华小是华人的学校,也没有任何华小因为学生是非华裔而遭到拒绝。因此,刘镇东的呼吁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所以“马来西亚人的华小”论述,不比财政部长林冠英的“我不当自己是华人,我是马来西亚人”的言论来得受欢迎。

我们所知道的华教人士捍卫的是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站在最前线的校长和老师捍卫的是如何把华文教育办好。华小是华人的学校,还是马来西亚人的学校?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点,关键在于非华裔生涌入华小后,如何继续办好华文教育。如对华文有一定基础的华裔学生和完全没有基础的非华裔生在同一班,老师该如何进行教学?若是为了指导非华裔生,而采用第二语的方式教华文,那是否会影响华小以华语为母语教学的地位?其实,非华裔生涌入华小确实对老师在教学上造成不少的困扰,不过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老师们还是尽了不少的努力把非华裔生教好。

至于刘镇东说,只要媒介语必须是华文,未来华小有三分一的非华裔学生和老师并没有问题。从理想而言,这是没有错的。不过,有多少巴仙的非华裔生小学毕业后,升中学后继续学习华语的?他们当中又有多少巴仙可以掌握好华文,并把华文当着日常用语?我相信有,那只不过是少数。任何人只要向非华裔生比例高的学校了解情况,就知道所产生的问题是一箩筐的。无可否认,理想终究是理想,要实现理想毕竟要先了解实际情况,克服现实的问题才可以达到理想,并非凡是标签为“马来西亚人”之后,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若。“马来西亚人”只是个美丽的外衣,而把问题的本质都给遮盖了,那又有何用呢?



无压力的学习


2018/06/21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张海荣


朋友带来了正在就读三年级的孩子,要求我替他补习。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是家长的心愿,但这心愿是要孩子付出代价的。就因为希望孩子能够长大后,出人头地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有父母来规划了。孩子没了自己的欢乐和游戏,代替的是阅读。阅读不是课外的小说,故事等而是学校的课本和作业书。

我的朋友有不少是年逾半百者,与他们交流和分享学习过程时,他们透露在求学时儿童时候的乐趣。在读书时,他们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古龙,金庸武侠小说,琼瑶的爱情故事。朋友告诉我那时的槟城就有许多的书店,除了有专卖旧书的摊子外,还有书本出租店呢!下课后,不少的学生就会往这些摊子里攒,那有似今天的下课后,立刻去补习中心呢?目前槟城的书店真得是寥寥无几,一只手就可数完;上门的顾客是家长带学童多,购买闲暇消遣书本者少,阅读风气弱!

看着眼前的小孩,我心中燃起了许多感触。我想,孩子在委屈下就开始进入学业压力考试比赛了。天真无邪的他,再过几年,会否因学习压力,变成问题学生呢?当然不是每位小学生都有问题,变叛逆。如果家长懂得为孩子解压,规划学习过程,给与及时的调整,孩子会身心健全受惠!

再过几天就是学校考试了,可是今晚有一场电视台直接转播的李宗伟对林丹羽毛球赛的决赛赛情。三兄弟很渴望欣赏这场比赛,但又害怕被爸爸骂。三兄弟商量后,决定个别去见父亲要求他网开一面允许他们看这场比赛!

大哥见了父亲,表明了来意。父亲没说什么只是说:“没问题。但你要告诉我读书好还是看羽毛球比赛好?”。大哥不知父亲葫芦里卖什么膏药又怕被骂只好低下头说:“读书好!”父亲接说:“好!好!那么你不用看电视,读书吧!”。

知道大哥被父亲排斥后,作好心理准备去见父亲。同样的,父亲要他解释看电视好还是读书好!这位二哥立刻答说:“看电视好!”父亲听后很生气的骂:“没出息,考试要到了,还要看电视!回去读书吧!”。

最后,轮到三弟见父亲。三弟对父亲说:“读书就是看比赛,比赛也就是学习。读书与学习不能只限于书本,四周的一点一滴都能激发脑内的学习功能!”父亲听后,脸露笑容点头说到:“好,好,你可以看今晚的羽毛球赛!”

故事带出了一个讯息,让孩子在无压力下学习,把阅读化为爱好和乐趣,享受阅读。



我国教育不需要考试吗?


2018/06/21 南洋商报/评论

~作者:苏鸿业


自从新一任教育部长上任后,开始有人重新谈起是否应该废除UPSR 考试的课题,大家都对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能够为我国的教育做多大的改革表示相当高的关注。不过,废除考试,真的是教育的进步吗?

考试是一种评估制度,是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进度,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在哪里,进而探讨如何改变,如何让自己更进步。

没有了考试,我们要以什么方式评估孩子的学习状况?我想如果没有更好的评估制度以前,考试还是我们必须接受的选择。

我国教育过于偏向应试教育,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家长为了考试而让孩子不断地复习包括送去补习班,孩子本身也不断地被灌输为了考试才读书,不过这些都不是因为考试而造成的问题,这是父母师长包括教育局、教育部乃至于整个社会看待考试的角度出现了问题。

分数不应成比较工具

考试的分数不应该成为比较的工具,考试答错或者孩子没有达到父母亲订下的目标不应该成为惩罚孩子的理由,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不应该成为校长或者教育局质问教师的项目。

考试成绩的关键是那一份考卷中,学生答对了多少题,错了多少题,哪一个类型的题目错了,哪一项知识孩子还不能掌握,从学生的考卷中获得他们的学习进度讯息,进而想办法帮助他们,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能够往哪一个方向努力。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争取废除考试,而是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看待考试的角度。

这其实很难,因为即使我一个人不把考试分数看得那么重,身边所有人都是如此,无论是教师、父母或者孩子,都会有焦虑和不安,但是我们可以尽量不因为成绩而责备孩子,可以尽量不因为分数而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同时,对新一任教育部长的展望是,希望教育部可以做好教育部官员、教师以及家长的观念教育,从教育部开始不向学校和教师在学生成绩方面施压,然后教师们学习不把成绩当成评估孩子的唯一标准,父母亲学习不拿孩子的成绩做比较,不因为分数而给予孩子压力。考试是教育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过却应该是教育过程中占位很小的部分。

我们反对应试教育,是不希望孩子们为了考试才读书,教师们只教考试会出的,甚至更严重的是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做大量的作业,四年级开始就不断地做模拟考卷,这根本就不是在教学也不是在学习,这是考试训练。

我们希望我国的教育体系,可以把教学的权利还给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让老师真正的在课堂上用各种有趣的方式传达知识,孩子们可以更多元化的快乐学习,然后透过考试评估学习进度以及做为升学和对未来选择的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