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780


愿希盟制度化增建华小


2018/06/30 中国报/评论

~作者:王凯莉


教育部长马智礼宣布8所新建华小计划必须探讨,另外6所迁校华小和已经动土的2所新华小计划则照跑。这是否意味著8所新华小等于“冻过水”,至今谁都还说不定。

随著改朝换代,过去由马华承担的华小和华教教育事务,理所当然由行动党去承担,代表华社向政府传达心声。

教长的宣布,或许让一些华社开始担心,是否希盟在华教课题上,能够兑现让华教获得公平待遇的承诺。

大城市的大型华小,面对人满為患的课题,在吉打州,华社则面对微型华小学生日渐减少的隐忧,非华裔学生比例日益增加的隐忧。

在国阵多年不公平的执政下,要华社轻易卸下心防并不容易,许多小镇的老一辈,為了护校保校,想方设法让城裡的孙儿回到乡下华小就读,总是為了担心华小再没人读,就会自动关闭而少了一间。

过去我每一次读到“一个人的开学,一个人的毕业典礼”之类的新闻,都觉得非常感触,為了成全老一辈的坚持,幼小的孩子却赔上最宝贵的童年时光。

8所新华小是否符合需求,我不了解当地情况,也不敢枉然评价,但我认為,这8所新华小或在经过教育部进一步探讨后,若被证实没有必要性,相信会正式取消。

即便8所新华小计划最终取消,但国内人满為患的华小仍然不少,尤其是雪隆、檳城和柔佛等地的大城市。

有鉴于此,政府还是应该应需求,在这些地区增建华小来分散学生,减少拥堵,甚至可以全面实行上午班制度,当然就更為理想。

希望行动党和希盟能够把守护华教的角色,做得比马华更出色。



財长发中文文告正当性


2018/06/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刘国伟(新纪元大学学院校友会会长)


近期,財政部长林冠英因发佈一份有关敦拉萨国际贸易中心(TRX)的中文文告,而遭到「国阵之友」面书专页攻击,指责其不尊重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隨后也有不少巫统的领袖趁势批评林冠英发佈中文文告的做法,例如巫统党主席候选人东姑拉沙里以及凯里等。

凯里批评说,林冠英以中文发官方文告,乃企图改变政府的官方语言规范,这是在挑战联邦官方语言地位,也破坏了使用单语来团结全民的努力。东姑拉沙里则警告林冠英,不要挑战马来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底限。

老实说,上述观点大多是危言耸听的政治炒作,正值党选的巫统党选候选人利用此次课题捞取党员的支持以及增加曝光率,是意料之內的举动,只是笔者没想到希盟友党的领袖也会闻鸡起舞。

凸显非单一保守

例如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赛沙迪就表示要捍卫《国语法令》以及宪法第152条文的共识,官方用途(包括发表官方文告)的语文必须使用马来文。而诚信党霹雳州副主席慕海敏更直接抨击林冠英有关行为是种族主义之举。

虽然面对各方的围剿,首相敦马在记者会上再三重申尊重林冠英发中文文告的做法,但也免不了提及这是个「小错误」(minor mistake),就此也留下「不反对但也不支持」的印象。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究竟在二次建国的新马来西亚政府中,除了使用国语或英语发佈官方文告,是否还允许中文文告的使用,这点非常需要希盟政府开诚佈公並一致执行的重要议决,而非让外界误以为这是林冠英的个人英雄主义之举。

无论如何,除了沿用马来文与英文发佈正式的官方文告,隨后多附上中文版的文告之举,笔者认为並无不妥。

首先,同时发佈马来文、英文与中文的文告正好能显示希盟政府有別於国阵政府的单一与保守,一来是尊重我国的多元文化,体现多元种族的国情需要;二来也说明希盟政府会在未来捍卫多源流教育,保障各族母语教育的学习与使用,这也符合联邦宪法第152条文(1)所赋予及保障的基本权利。

其次,为中文媒体提供官方的中文文告不仅可以减轻媒体工作者的工作量,也能让网媒更快发佈官方的讯息,其中正確地掌握官方发佈讯息的精淮度,更是关键之举。如此一来,或许我国就可以避免有关「boleh dipertimbangkan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事件重演,让民眾不会陷入「似是而非」的字眼游戏,进而无法清楚掌握当政者所发佈的讯息。

虽说以「马来西亚人」自居的財政部长林冠英发佈中文文告,是拥有以上两大正当性意义,但从如今掀起的朝野爭论上去看,这也显示希盟政府未来要落实开明且多元的政策之路將並不容易,但愿独中统考文凭的承认,將不会因此停留在一哩路。



一份中文文告也能掀风波


2018-06-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周秀洋


原文告还有马来文版本和英文版本,又怎么会有不尊重马来文作为官方语文地位的说法呢?是选择性的忽略了文告还有另外两种语文还是一时疏忽没有注意到?

财政部长林冠英的一份中文文告,没想到竟然也会因此而掀起争议,是因为人“红”了,关注也多了吗?这真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份中文文告的对象是中文媒体,而中文媒体的对象自然就是通晓中文的读者或者观众,就算林冠英没有发中文文告,原本的马来文文告也不可能照稿全登,还是得经过一番翻译。财长发中文文告,我想中文媒体绝对是乐见其成,因为这真的减少了翻译的负担,也大大的降低了“错误诠释”的可能性,让资讯能够更准确的传达,这应该才是重点!更何况,有时候文告发得迟,各媒体都赶着截稿的时候,一份中文文告还真的就像是及时雨啊!再说了,原文告还有马来文版本和英文版本,又怎么会有不尊重马来文作为官方语文地位的说法呢?是选择性的忽略了文告还有另外两种语文还是一时疏忽没有注意到?

其实,在前朝政府的年代也不乏一些中文文告,或许,当时的巫统领袖太“忙碌”了,以至于没有发现到?特别是中文电视新闻的记者,一般遇上了华裔部长或领袖,总会要求对方说中文,绝对不是因为记者听不懂英文或马来文,而是希望观众也能从领袖口中听到熟悉的语言得到正确的讯息。为什么语文的课题会因为一份文告而掀起不尊重马来文官方语文地位的质疑呢?我们不是应该为了自己生活在一个能听懂多种语文的环境而感到骄傲吗?其实,在国内一些主要由中国承包商包办工程的工地,也不乏一些大大的中文提醒标语,提醒工友要注意安全,就连路过的车辆也能清楚看到。如果要准确的传达讯息,最重要的不就是用“对象”看得懂的语文吗?

如果说,如今身为在野党的巫统是为了寻求攻击点,是为了在众多不利于自己因素的情况下捉住一个或许能掀起舆论的课题,虽然我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但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身处于不同阵营的双方,而且暂时看起来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不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捉住可能是对方弱点的要害吗?只不过,我在想试图以语文来挑起种族间的隔阂,这样真的妥当吗?现在的马来西亚已经不是30年前的马来西亚,当前朝政府下台前还在不断地向中资靠拢时,应该也料想得到中文会随着中资到来而更加普及化吧?

姑且不论巫统领袖是否真的担心马来文的官方地位(又或者是否有担心的必要?)还是要借题发挥,那毕竟是对立的一方,可如果就连自身阵营的同盟也不能好好的了解一番那就真的让人叹气了!当然不是说非要变成一言堂不容反对声音,但至少更希望看到这个新的政府团队能够摒弃前朝的种族狭隘思维,跳出旧有框框!毕竟对于这个新政府,人人都期待着看到更大的作为,能有新的做事风格!

身为马来西亚公民,我绝对没有想要挑战或是质疑马来文的官方地位,我也清楚知道我必须掌握基本的马来文理解、书写和沟通能力,哪怕不能如新闻播报员那般字正腔圆,但与人沟通应该也不成问题。同一时间,我也因为有机会学习自己的母语,有机会以此书写,传达讯息而感到庆幸!外国人不也羡慕马来西亚人能掌握两种或以上语文的能力吗?为什么如今我们却要因为一份文告而掀起争议呢?身为新闻媒体内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期望接下来特别是在一些牵涉到专业用词的文告上,依然有人可以发一份中文文告。



如何教育“差”生


2018/06/29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王汉(集成公校校长)


所谓“差”者错也。错即是有别于一般或与一般规范有距离。界定差生的的概念与尺度也许无一定标准,亦即没有一定的范畴。见仁见智,因人而异。在重道德社会中,差者的行为表现有损道德或者偏离道德,对社会群体、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据此而论,差的理论定义还是模糊不清的,在此状态下,老师们就会以己之见去界定学生的行为品德,牵强附会地将学生定性,接着就会采取相应措施惩罚学生了。我就此谈点拙见,以供探讨。

先从“人之初,性本善”谈起。人一出世其性本善良,按着本能练习技巧,学说话,仿做作,逐渐成熟,逐渐谙世。既然存在“练、学、仿……”等本能智慧,就说明有了一定对象才能去练、学、访。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存在许多环节与因素使人在其生活中不断复制着人类智慧这一行为或者犯罪恶行。由此可见,这一切都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由客观至主观的变化过程发生的。换言之,这个转化是由外至内产生的,也就肯定了外在因素起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教育始终是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为师者必须建立起强大的信心,坚持教育行为去改变学生的思想品性,这才是教师的义不容辞之责。如对犯错误的学生,老师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也即是决定往下怎么处理的策略方法了。若第一时间反应是闹心、愤怒、生气等就会在此前提下做出非理智的处置了,甚至先提起藤鞭痛打后再问是非了。然而此时不是学生“差”,而是教师“差”了。为什么?因为教师已偏离教育原则,以自己的喜怒迁至学生身上,同时也使学生产生效仿的负作用了。咎由谁负,自然是教师之责。非理智的教育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长久的、广泛的、无形的。既然身为教育者明知故犯,而被教育者的过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大可不必大动肝火。教师应该冷静地倾听犯错学生的陈诉,并认真分析其根源,梳理要点,从关键处入手,先抚后批,指导改正的方法,以爱心感化之。如该学生上课喜欢东张西望,挑逗邻座以取笑,导致教师无法上课。遇此情景,教师要冷静沉着,不要动怒,继续上课,以提高嗓音的分贝镇住哄笑,以严肃的目光注视其行,他一旦收敛也就不再分神了。课后再请他到校务处去开导。开导时要讲究方法,先抚后批。先发现他的优点,肯定他的品行,再绕至犯错之具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负影响如何之大。让他知错,后提出改正方向。当他承诺悔过了,要适当表扬。此时的表扬犹如一兴奋剂,马上产生得宠悔改的决心。观察几天后,若改变较稳定时,要在班里公开表扬。公开表扬可能起到两种积极效应。一是使其更上一层楼,坚定改正的决心;二则是使其他同学醒悟,起促进进步的力量。

诚然,思维发展和行为变化不可能直线运动。这也是客观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当复现“错”时,不宜念旧账,不宜将前面发生之事做为训斥的目标,揭其伤疤而去羞辱他。而应耐心地再教育,反复数次也要保持住教育原则。经三番五次的诱导,再顽劣的学生也会被感化而求进。我相信出现反复现象的学生的思想矛盾一定是非常尖刻的。一方面力求向上,而由于性格与环境的辐射,成了绊脚石,所以才会出现波浪式的渐进现象。我们必须善于发展相对的进步,提醒、鼓励、推动其不断前进。以我三十余年的从教育经验看,自暴自弃者、变本加厉者、顽固不化者是微乎其微的,发生率是极小的。愿意悔改并坚持与拖后腿斗争的学生还是占多数的。此说明教育是没有终点的,它永远在路上。

我们再从传统道德层面看,如一位学生顽皮好动,仅是他的“抗体”较薄弱而已,而非品性的差错。教师号脉诊病不可怀有偏见,对“挂号”差生苛严有加,而忽视教育,否则师生的隔阂只会愈发深化,最后导致无法弥合。对此现象许多领导皆以“孺子不可教”为由,站在老师的阵线上帮腔,最后将本可教育者推向边缘去了。这样就会助长错误的教育方法泛滥成灾,贻误别人的子弟了。

倘若有学生出现道德层面“差错”,也是不足为奇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是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孟母三迁其居,是对环境的严格要求,希望“清静”以陶冶品性,并能发奋读书。以孟子之成长证明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环顾我们生活的社会,旦末净丑应有尽有,龙蛇杂居、善恶同住。学生们每天所目睹耳染的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现象俯拾皆是,怎能不侵蚀他们呢?倘若圣人也免不了要坚定意志才能百毒不侵,而况凡人?尤其手机上网所见之事红黄白紫,不尽其数,对正发育中的纯正的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魔化的影响,对意志薄弱者、“聪明”者、顽劣者、好奇者都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他们的意识必然存在这些污秽烙印。试问,他们应不应该受教育?我看不但要受教育,尚要重点教育,要偏重的加大力气去改变他们,为教育乐土多留一些学生,与黄黑势力展开“拉人”斗争。我们教师是站在战斗前沿的战士,我们的努力会为社会的净化留下点“功劳”。

当然也有如吸毒者、赌博者屡劝不改,这些仅前面所说“微乎其微”之中的个体,对这些人由社会处理,由监狱去教育,由戒毒所去改造。

由此可见,教育好一个“差”生好比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才。这个责任、义务或使命是我们所乐为的。我相信,以我们的智慧和耐力一定会将“差”生教育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