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

棉 兰 • 亚 齐 华 校 的沧桑史

2018年10月《怡和世纪第三十七期》怡和特写

~文:邹文学

怡和文化之旅一行人与棉兰崇文中小学教职员和学生合影。
亚齐卫理公会学校外观。
有客自远方来,复兴中的棉兰传统华校学生兴高彩烈。
我们在棉兰访问了崇文中小学、亚洲国际友 好学院和棉华中小学;在亚齐则参观了大 亚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
接待我们的社会人士、学校领导和老师有:苏 北省政府对外友好协会执行主席徐煜权;印尼苏 北华社联谊会副理事长廖章然、副主席张家础、 秘书长陈岷生;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 会副财政叶志宽;崇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杜 保国;亚齐天益社负责人杨英胜与吴仙珍;大亚 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小学部校长李秀娟等。
棉兰最初的华校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两地的华校 发展概略,我们也根据棉兰方面提 供的《印尼苏北华侨华人沧桑岁月》 上下册史料,介绍如下:
棉兰的第一所华侨学校是公元 1908年成立的敦本学校,课室开 始是设在天后宫的前后堂,第二年 才有自己的校舍。这所学校开办至 1941年,是完全不收学费的义校。 二战前棉兰成立的华校还有养中 学校、福建学校、苏东中学、崇文 学校、明德学校、中华学校和韩江 学校等。
在日本侵略军占领苏门答腊前, 整个苏北区有66所华侨学校分布 53个市镇,以中华学校命名的多 29所。
从棉兰的华校发展情况来看, 苏东中学的成立是个里程碑,它把 全市的八所华侨小学改为该校的附 小。因此,苏东中小学的学生总数便 激增至4000多名,在二战前,相信 是全印度尼西亚规模最大的华校。
这时期棉兰华校的经费来源, 除了向学生征收学杂费外,全靠华 商的月捐、喜庆捐和货捐。
战后华校迅速发展
日本占领时期,华校全遭封 闭。19458月日军投降不久,10 1日华社便成立苏岛华侨教育会, 所筹办的棉兰华侨中学1125日开 学。1955年其高初中学生已有3450 人,60年代增至4620人。华侨中学 后来改名棉华中学,附设华侨民众 夜校,不收费用,旨在鼓励失学的 店员和工人进修中华文化。
苏岛华侨教育会还在1950年创 办华侨公共图书馆,收藏图书5万多 册,并订阅印尼、中国和新加坡等多 个地方出版的报刊40多种。
棉华中学的影响力显然很大, 至今成立的校友会分布印尼和中国 10个城市,每四年还举办世界棉 中校友恳亲会。
至于战前成立的苏东中小学虽 陆续复校,规模已大不如前,只包 含中学和三所小学。1957年,印尼 政府颁布国籍分校制,另成立苏东 牧中学。次年,政府下令封闭所有亲 台湾学校,苏东中学乃停办。
1966930日,印尼发生军 事政变,苏哈多执政,宣布封闭全 600多所华校。由此,印尼华文 教育的发展中断了整整32年,直到 1998年他被推翻为止。
21世纪薪火再燃   崇文中小学
棉兰崇文学校的校史可分两个阶段,19551966年,培养了9 高中毕业生,16届初中毕业生,最盛 时有3000多名中小学生。1958年之 后,由于亲台华校被令停办,大量学 生转来崇文。
苏哈多上台,崇文当然也难逃 厄运。1998年,校友创立崇文教育 基金,开始出版《汉语400句》这类 中文读本,赠送给印尼国民中小学 及一些大学作为中文教材。
2004年,苏用发出任基金会理 事长,积极筹款,以“先求其有,再 求其全”为口号,于2007年先创办 崇文华文学苑,并拨出两座五层楼 楼房为校舍,发展成为一所影响力 巨大的中文补习学校。它一开始就 吸引400名学生报名,聘请多达30 名中国老师执教。这所补习学校已 于今年完成历史任务停办了。
2010327日,在纪念崇文中 55周年的联欢之夜,理事长苏用 发号召重建崇文三语中小学,结果 在半小时的募捐运动里,便筹到建 校资金的80%。于是,基金会马上 买地,并在10个月内建起四层楼校 舍和一间大礼堂。
20117月,崇文三语中小学及 幼儿园开学,学生逾千人。
崇文为了鼓励更多贫穷人家送 孩子上学,不收报名费,学费也是 私立学校中最低的。幼儿园的每月 学费约等于新币30元,小学36元, 初中42元,高中49元。
印尼的所谓三语学校,是指传 授印尼语、华语和英语的学校。
印尼政府不干涉学校开办中文 课程,但是,政府举行的全国统一 考试不包含中文科目,因此,学生 要与社会接轨,还是须要读好印 尼文。
目前崇文的幼儿园上课时间半 数是以华语沟通,小学和中学的中 文课便逐渐减少至15%,另外15% 为英语课。
不过,崇文中学的好些学生中文 程度不错,每年都能在中国举行的 汉语水平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崇文现在总共有学生3800 人,包括非华族学生300多人。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这是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虽 宣称也是三语学校,主要还是传授 中文,学生包括本地和外地的高中 毕业生。不过,学生的录取标准不 包含中文水平的高低。
我们在学校遇见的一名非华族 老师林依云(Alniyah Rahmatika 说,她念中学时,并没有读过中文。 学院毕业后,还到广州华南师范大 学深造。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成立于2008 年,是由棉兰64个华人社团共同筹 建的高等中文学府,并获得印尼教 育部认可。
为什么会有这所高等中文学府 的创办?原来2004年棉兰北部的 亚齐特区发生海啸后,棉兰华人社 团便责无旁贷地积极筹款赈灾。 后来发现仍存有大笔余款,便决定 建立这所学院。期间,64个社团抛 开籍贯和姓氏隔阂,成立苏北华社 联谊会。
苏北华社联谊会的成立目的,也 在未雨绸缪,促进华人大团结,以预 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社会巨变。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成立,首先 为了解决华文师资问题,其次,也配 合世界经济形势的改变,为中资企 业以及有意到中国发展的印尼企业 提供三语人才。
学院目前有800多名学生,每 年学费约为新币1400元,他们多数 选读中文课程,选读英文的学生只占少数。历届毕业生已有730人,到 中国和印尼大学修读硕士学位的也 125人,已考获博士文凭的3人。 (据了解,苏北大学也办有中文 系。)

学院目前不愁生源不足,因为 苏北省尤其是棉兰的华人,虽然也 经历32年没有华校的困境,却都还 讲华族方言,而以闽南话最普遍。 其实,有些华人家庭在风声较缓和 时也私下安排家人学习华文,因此, 有调查说,棉兰的华文水平是全印 尼最高也最普遍的。我们与棉兰华 人交谈,发现他们的华语发音不带 方言腔调,不像亚齐人多带客家口 音。学院学生每年参加中国举行的 汉语桥比赛,也都名列前茅。
棉华中小学
在二战后棉兰学生人数最多影 响力最大的棉华中小学,今年716 日恢复开课。从1966年停办算起, 迄今52年。
心在,棉华最终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屹立在棉兰学界。
棉华刚开办便有各级学生500 人,老师50多位。
棉华现有的校舍能容纳3000 人,目前开办的班级以幼儿园为 主,也有小学和初中,却还没开办 高中。各年级所采用课本都是中国 为海外学校编印的,政府对中文课 本没有规定。
棉华的复校成功,据说也得力于 苏用发的大力支持。
大亚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
亚齐在苏门答腊岛西北部,16 世纪至20世纪初叶,是统治苏门答 腊北部及马来半岛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王国。2006年印度尼西亚国会 通过亚齐自治法,赋予亚齐省政府 更大的自治权。
早在1908 年,亚齐便有一所 中华学校,创办学校的经费大部分 由热心侨商以月捐和货捐两种方 式捐款,学生一律免交学费。1911 年,收有学生30多人,1923年增加 86人。
亚齐1966年发生大规模排华, 土著在军警的指使下百般虐待华 族居民,迫使一万多华人离开生养 他们的地方。经数次迁徙,最后多 数选择在棉兰市郊定居。
2004年,亚齐大海啸造成十多 万当地人死亡,华人也有几千人罹难。今天的亚齐,华族人口已减少 很多,相信只有几千人。
我们访问的学校:大亚齐基督 教卫理公会学校,坐落在首府亚齐 市,离开唐人街不远。它已有50 年校史,相信是目前亚齐唯一有教 导中文的学校。至于那所20世纪 初便活跃的中华学校已经没有了。
卫理公会学校也是从幼儿园一 直开办到高中,目前有600多个学 生,八成是华人,教职员百人。全 校教中文的老师三人,每班的中文 授课时间是每星期两小时。我们与 一班初中学生交谈时,他们都还能 以华语交谈。
(作者为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