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880


报读独中


2019/01/08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根据报导,今年独中新生人数是14425人,这个数目让很多关心华文教育的朋友和家长感到开心。自从2013年新生人数创下17620名以来,从2014年开始,新生人数就往下滑跌,由2014年的16166下跌至160121532014706,以至2018年的14387名。5年的新生累计下滑3233人,是颇叫人焦虑的。今年的新生虽然微升38人,却也足以安抚民心。

事实上,全国有61所独中,新生人数升降数十人,并不能左右我们对华文教育的信心,因為各校录取新生的策略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有些著名的学校,面对超额的小六毕业生报名就读,只好以入学考试来决定录取与否。来报考的学生2000人,但是学校只有800个学额,那1200人就被淘汰了。硬体设备不足,影响学生入读的人数,是非常普遍的。这样的情况,并不能够说支持华文教育的只有800人。

年轻人因為工作,不愿意多生育,造成华裔人口下滑,才是令人担心的,毕竟支持华文教育还是得靠华裔。

华文教育素质好,一向受到华裔家长的支持。在吉隆坡以及柔佛一带的学校,不少家长对独中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优秀学生都会由家长送入独中就读,直接提升学校的声誉。

另一威胁是国际学校崛起

薪火相传,壮大了学校的名气。另一个威胁独中新生人数的因素是近年来崛起的国际学校。有些家长对英文至今尚存有迷思,而且经济良好,不少青年才俊送孩子进入英语源流的国际学校受教,是很普遍的现象。家长甚至愿意每月耗费数百令吉的包车费用,清晨5点叫醒孩子,从高渊长途跋涉,过桥过海到檳岛上国际课程。学生们得付出每年6万令吉的学费。

这种现象在逐渐扩大中。财雄势大的集团,将教育当企业来办。面对强势力量在城外叫阵,我们要以什麼策略应对呢?

有些独中以不变应万变,坚持母语教育的路线,加强内部教学,在统考获取好成绩,让孩子携带优秀的成绩进入著名的大学。统考成绩吃香,只要考得好,各处大学都接受它。加上IELTS考获6.5分,国际学校学生去得了的学校,统考生一样可以入读。

有些独中為了应付家长的需求,改变策略,办理英语教学,成為廉宜的国际英语学校,加上良好的华校传统,深得家长喜欢,独中已经不再是华文独中的类别。环境逼人,奈何。董总也无话可说。

新生人数取决於独中的教学风气以及校园文化。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绩。



独中生只是要一个“认同”


2019/01/09 中国报/评论

~作者:冯振豪


笔者毕业于霹雳怡保某所独中,从离开中学到大学毕业,都从未觉得政府会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因为笔者觉得“承认文凭”已不再重要。

自从1960年代华校分家以来,朝野政党不遗余力地把独中捧上刀盘,“华教”也确实是一个很有市场的政治筹码,特别是在大选的时候,政治人物互相过招,拿华文独中的前途当子弹,应该所有独中生都习以为常了。现在好不容易换了政府,送走了国阵/联盟,来了个新的希望联盟,我们盼望着改变,但事与愿违,甚至有独中生背景的当今副教长也爱莫能助,哀哉哀哉。

看一看独中教育与政府之间矛盾的点,独中争取的是公平对待和国家认可,政府追求的是稳定与平衡。可是,很显然后者在回避问题,六十多年来各种各样的说辞都间接把问题源头推向独中,却不是政府本身,例如有人说承认统考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差距,有人说承认统考要考虑各族的感受,甚至有人说承认统考等同破坏国民团结及危害国家治安云云。

想一想,独中生真不简单,全国六十余间独中就能够危及一个国家的安稳,难不成独中生都是恐怖分子?

需要国家认同

确实,问题是双向的,独中教育的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国语和国民教育方面需要加强,课程导向可能要作调整,这是华教应检讨的部分。政府不愿意承认统考的问题,其实就跟政府不敢把适婚年龄提高到18岁一样,畏首畏脚,担忧触及到敏感线,影响支持度。但是若当权者不断地回避问题,没有做决策的勇气,那根本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就像一个学生,在考试时遇到不会的数学题就跳过不答,考后就回家找乐子去,而不是回去找方法解题,下不为例,弥补不足之处。

“逃避”也就算了,为何要重伤独中生的感受呢?独中生一样是有缴税的,一样对社会是有贡献的的,一样是要履行国民义务的,为何当权者一再地想方设法把独中生排除在外?难道选择一种适合自己需求的教育,就违反了国家和谐,破坏社会治安了吗?笔者始终引独中生身分为豪,因为我们不是靠政府而是到处募款,我们持着一张不受国家认可的文凭也一样能踏遍世界,这不是值得骄傲是什么?独中生要的没很多,制度化拨款和承认文凭甚至是其次,我们需要的只是国家对独中生的认同。



政教分离的大马会更好!


2019-01-08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黄梓清


“政教分离”是最近在政坛频频被提起的一个理念,即政治与教育必须切割,而“政教分离”的另一个诠释则是国家政府权力与宗教机构权力的分割,这两种虽然是不同的方向,但理念确是一样,即政治不能渗透宗教或教育。

我国的官方宗教是伊斯兰,而联邦宪法规定国人拥有宗教自由,然而我国半岛与东马却有不同的景象,如同一国两制,在半岛不时会出现宗教敏感争议,就连穆斯林可否参与庆祝圣诞节都能成为课题,反观东马则一片和谐。

最近看到一则跨越种族婚礼的报道,一对新人在砂州圣若瑟总主教座堂举办婚礼,新娘邀来6名身穿马来服装的穆斯林当伴娘,虽然不同种族及宗教,但在这大喜日子,充份展现彼此尊重的精神。

反观在半岛,来自霹雳苏丹阿兹兰沙大学50名穆斯林大学生为主的“和谐探访团”,到槟州各宗教膜拜场所进行交流,但却被一些人谣传是基督徒向穆斯林传教,企图挑起舆论,极为不负责任。刚好该探访团有来到北海斗母宫,我取得有关大学负责人的联络后进行采访,并将“和谐探访团”的宗旨及北海斗母宫的方纲写成报道。

我们鲜少会看到半岛穆斯林踏入其他宗教的膜拜场所,但在改朝换代后,外交部副部长拿督马祖基在九皇爷诞庆典时,探访北海2间斗母宫,他也是史上首位到访该2斗母宫的部长级任务,这是个新气象,也许新政府可以逐步实现“政教分离”,不再用宗教作为拉拢选票的筹码。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在国阵执政60年下,宗教和种族成了大马的软肋,尤其巫统和伊斯兰党一直操弄种族和宗教课题。无穷无尽的争端只会造成国家更加落后,我期待的大马是一片和谐,各族包容及各族获得平等对待。

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为官之道不外乎就是造福于人民,只要希盟政府致力搞好国家经济,推出一系列的利民计划、提高国民收入及制造就业机会,那不管政敌如何攻击,人民自然而然还会在下届大选给予支持。

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若只会操弄谋权之道及治人之术,最终只会被人们所唾弃。我国需要更多开明的政策,若能真正的实现“政教分离”包括宗教及教育,大马肯定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如果教育不把学生当人


2019/01/08 中国报/评论

~作者:周若鹏


承包商假扮议员助理向华校要求抽取拨款三成当佣金,还大言不惭,说不抽成他的利润就没了。咦?难道他承包的项目是亏本做的?华社一般觉得华校能获拨款已是难得,岂容有人要捞掉三成?于是愤而揭发。这事件叫我感兴趣的点是:为什么那位假助理可以那么单刀直入、恬不知耻,抑或他打从心底认为分一杯羹乃理所当然?

再重提多年前的老故事,交通执照考官对拒绝贿赂的某友说,无论他开车有多好,都不可能通过,还有比这更“霸气”的吗?有,另一朋友说交警教官在课堂上对新丁说喝茶是传统,不容破坏!能有比这更”霸气”的吗?还有。比如土团党副主席丹斯里阿都拉昔,公然在土团代表大会呼吁政府以职权分配资源和工程项目给区部主席。

赛沙迪谴责如此行为几近滥权舞弊,反贪委会是可能介入调查的。然而,不止阿都拉昔绕个弯批评赛沙迪愚蠢,据报导党内还有多人抨击我们的年轻部长“傲慢”。啊!到底是谁傲慢了?这真是横蛮之至的霸气了,为什么用公款惠益自己人,他们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是读“礼义廉耻”长大的我辈华校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后来,我赴槟城参加著名作家、学者傅承得《人生五书》的新书发布会,傅老兼谈教育,从孔子教育理念看大马教育,大概就为我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说,政客都“目中无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来并不把学生当人看。

他以潘永强博士所编的《教育大未来》系列为引子,说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18世纪末的普鲁士教育制度。其时适逢工业革命,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群服从、平均、拥有基本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平庸”为目标。我们竟然就这样一直延续使用这种制度。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仁本教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能仅以单一方法灌输生产知识而已,可见孔子早已走在教育思想“尖端”。

改变教育

在功利为先、人文为后的教育下,并没把学生当”人”来教育,反倒像为机器输入电脑程序罢了。那么,又怎能期待他们有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为大众福祉而努力呢?往后他们不会以人为先,故说他们“目中无人”。部分这样仅求私利的人越爬越高,终成为国家领导。

慕克里兹挺赛沙迪,马哈迪也很快“隔离”阿都拉昔的言论,说这只是他的个人观点,政府并不会这么办。但事实是这种思维已是根深蒂固了,真要改变国家命运,要从根本着手换掉人民的脑袋,便是改变教育。那是百年树人的大业啊!五年一任的政府中,谁有能力和魄力推动改革?难道校鞋颜色都换了、大学内的油站都建好了,人心就会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