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883


教育旨在塑造人格


2019/01/14 中国报/中言


教育部长马智礼周一发表教育部改革措施,涵盖5项倡议和9项措施,目的是简化文件管理、废除不必要的委员会工作,最重要是此举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马智礼宣布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减少教育部、各州教育局和县教育局的繁文缛节,同时给予校方更大自主权。

改革纲领也提出废除小学的部分考试,并由校方自行规划适合学生的“识字及精算计划”(LINUS )取而代之。这不只减轻教师工作量,也减轻许多小学生的考试压力。

反应两极化

当然,任何措施都有两极化反应,一些家长认为,废除小学部分考试,学生可能会太过“空闲”,部分家长也担心孩子因而变得懒散。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制度和体系,只能做到最适合我国各族学生的教育措施。马智礼的改革措施参考了全国教师专业职工会(NUTP)的建议,可说是在认真考虑教育工作者和学术人士的建议后,所推动的改革,而不是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随自己喜好推行措施,这点值得嘉许。

太注重成绩

我国过去多年来的教育制度太过注重考试成绩,学生一年必须应付多次考试,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老师也消耗许多时间批改考卷。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死背书或背死书的现象。

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人格塑造和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背书为了考取好成绩,过后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减少考试和简化繁文缛节是好事,以增加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重要的是教师素质必须提升,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

希望此教育改革能真正孕育出德、智、体、群、美都平衡发展的国家未来主人翁,为我国塑造顶尖人才。




主动开拓合作渠道,让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华文教育


2019/01/14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印华论坛

~作者:陈斌(中国) 刘文亮(印尼)


本文所谈“华文教育”,是指面对华人华裔的中文教育,它培养的是具有中华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华侨华人,推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目前,在国际上举办中文教育的市场机构主要有孔子学院、主流学校、华文学校和商业培训机构等。其中,除孔子学院和主流学校主要由政府投入外,许多华文学校和商业培训机构的办学力量主要来自民间,基本上都是由所在国的华侨华人以社团基金会形式合资(个别的是独资)举办并管理的。孔子学院、主流学校的办学资金雄厚,资源丰富,而不少华文学校和商业培训机构则面临着如何筹措更多资金,吸引并留住优质师资,提高教育管理综合效益等困难。

相对海外的华校和培训机构而言,在中国国内,从事华文教育的“民间力量”又比较薄弱,影响力也不大。所谓“民间力量”主要指一些非政府组织机构,比如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工商企业、文化产业、法定个人等。本文建议:要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华文教育中来。就是说,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自发地组织、协调起来,多渠道合作,创新办学,包括要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国民间办学机构或个人走到海外来举办华文教育。

例如,中文教材教辅乃至作业本方面,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不少产品,但就地区化和校本化方面,其数量和种类还是满足不了现实的具体需要。现在,中文教学对象越来越低龄化,幼儿和中小学生正在迅速增加,他们却缺乏足够的相匹配的读物、玩具、识字工具、字典、词典等,也缺乏与中文学习相关的动漫阅读、电子游戏、影视片等。这样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正期待着更多的民间资本、民间方案和民间智慧!

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华文教育中来,需要更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华社华人也要更加主动的担当起华文教育的主体责任,少自卑,不依赖,多独立自主。具体说说“与中国交流合作的覆盖面”问题。据了解,与中国学校组织结对的,受到中国相关机构访问的,召开各类华教会议、组织师资培训场所的,包括每年“寻根之旅”、“文化海外行”等活动举办者,往往都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一些知名华校身上。但是,还有大量地处偏远小城市的华文教育单位,或者是刚刚举办的规模尚小的华校,却不为人所熟知,许多中国资源也不能分流到他们那里。如何进一步扩大与中国交流合作的覆盖面?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很需要中国方面和华社华人方面共同努力,双方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印尼各地三语学校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城市如首都雅加达以及泗水的一些华校名气比较大,受人关注,而爪哇岛最东端的南海漳三语学校却默默无闻,虽然基金会财力充足,但招生和师资存在相当困难。为此,该校负责人坚持教育初心,即使身患重疾,也拼命寻找优质师资,终于感动有关方面,获得中国有关单位的及时帮助,两方面都积极合作,堪称佳话。但是,这样的成功个案不在多数。另外,相距南海漳不远的外南梦县,也有华社筹建华校,却多年未果。象这样一些更需要支持的华文教育机构如果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关注,各校之间的差距就能够真正缩小,华文教育的长久生命力才有保证。否则的话,随着一代热心热血的老华人的逝去,华文教育的前景令人担忧。恰如前不久一位华文教育机构负责人所说,“华文教育恐怕会再一次出现断层”。

总之,本文建议,一方面,中国国内的“民间力量”,需要特别关注上述那些偏远小城市的不知名华校,关注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从事华文教育的教师,其实,在资金、师资和中文学习资源等等方面,“民间力量”大有可为之处。另一方面,追寻中华文化复兴梦想的华社华人要增强团结意识、危机意识,强化办学的主体责任感,凝聚更多“志同道合”者的能量,同时,“常回家看看”,多了解中国,多些深入基层的破冰之旅,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华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相信,华文教育一定会开拓出更多更切实的合作渠道。



在华裔之间生活的马来男孩


2019.01.11星洲日报/学者观点

~作者:达祖丁(私立大学教授·Tajuddin Rasdi


这篇文章意在提醒我的许多马来友人和亲戚,他们对华人的认知其实是错的——由不道德的政客、可疑的宗教领袖以及他们本身的傲慢和无知建立的形象和观念。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我在太平华联华中的日子,尤其是我在那里5年中的第一年。命运最终让我进入了一所华语源流的公立学校就读。但正是我在那里求学的岁月让我有了今日的成就:一个生活在大马华人之间的马来穆斯林,他也熟悉并热爱那里的许多朋友。

这篇文章意在提醒我的许多马来友人和亲戚,他们对华人的认知其实是错的——由不道德的政客、可疑的宗教领袖以及他们本身的傲慢和无知建立的形象和观念。

我在华人之间生活,我从来没有感受到他们对我有任何的愤怒,也没有让我感到害怕他们。这篇文章也是我对母校,华联华中,以及从1976年到1980年任教的所有老师致敬,我较后在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前往美国深造。

19766月,我进入了华联华中就读。我之前在槟城北海的圣迈克中学就读以英语授课的工业艺术班,在转学时,华联华中是唯一接受我的学校。上下午班总共有2000名华裔学生,但只有3名马来学生。

由于我之前在中二A班,因此我被告知可以插班进入中二A1班。该校有一个制度,即所有中二A1班都是男孩、中二A2班是女孩、中二B1班是男孩、中二B2班是女孩,以此类推。当我问校长,哪一班有最多马来人时,他说该校只有2个马来男孩,而他们都在最后一班——中二D1班。所以想象一下,一个骨瘦如柴的14岁马来男孩,在一班结实的15岁华裔男孩之间。自此,我展开了冒险之旅。

有一次,一位马来老师对男孩们的无礼举动感到非常生气,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他让全班都站在校园晒太阳以示惩罚,所有中二的学生都可以全程看见我们。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惩罚,但我从其他同学处得知,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正常的。

然后我发现华人似乎喜欢就任何事情打赌。他们赌国家足球比赛,一名男孩曾经手里拿着总额1000令吉的10令吉和50令吉钞票,平静地在他的练习簿上注明。我一生中从未见过两张50令吉钞票,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体验。他们会邀我一起赌赛事和足球比赛,但我的父亲教我永远不能赌博,而我也没有那么多钱来下注。

每天,我从母亲那里获得50仙。我每周都花费2令吉从太平书店购买我最喜欢的战斗和动作漫画。无论我存下多少钱,我都会花在向五脚基书摊购买二手漫画和伊妮德布莱顿故事书。但我的朋友很慷慨,他们总是会“请”我在太平综合公市吃红豆冰。

月考时,男孩们都会趁着老师上厕所的时候聚集在我的位子问我答案。我就让他们抄我的答案。我的英文很好,好到足以指出老师的语法错误。我能够做到这一点,都是因为阅读了数百本伊妮德布莱顿故事书和漫画。

我也和班上的男孩一起踢足球。用钱打赌一事仍然持续,但我在没有任何下注的情况下继续担任我的后卫。男孩们会通过摧毁学校桌椅来展示他们的踢腿和空手道技巧,但他们会一直照顾我,甚至在怀疑有人试图欺负我时警告其他学生远离我。虽然所有男孩的功课有些落后且在行为上有些粗暴,他们从未针对我说过种族主义之类的任何坏话。我从朋友那里学会了唱中文歌,以及一些华语和福建词汇。

我注意到华人都很喜欢吃,他们都会把钱花在食堂。

我最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学校集会上,当时是宣布期末考试的成绩,包括每项科目的成绩。当公布所有中二的成绩时,能够取得最高分的只有初中二A1班或初中二A2班。当校长宣布英语成绩的最高分数时,呼叫声此起彼落,我的中二D1班的同学都为我欢呼,因为我打败了中二A1班和中二A2班的书呆子!我偷偷瞄了我的班主任一眼,他高兴的接受了坐在他左右的其他老师的祝贺。这是他最好的退休礼物。

后来,我升上了中三B1班,在考完初中教育文凭考试(LCE)后,我升上了中四理科1班。再之后,我和其他书呆子一同升上了中五理科1班。在1979年,我是理科班里唯一的马来男孩,一直到我考获大马教育文凭。我的书呆子华裔朋友教我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些科目我都不太擅长。我终于学会他们的学习方式,并最终在这三个科目上取得A1A2的优秀成绩。

我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获6A的成绩,并在160名应届考生中进入前10名。我是唯一一位在国外升学资格考试的英语书写(English122)科目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我也击败了巡察团团长,他通常在每项科目中都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成绩。

1980年,我在中六的中途获得了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前往美国。大多数在中二D1班的同学都没有通过初中教育证书考试,而我在中二之后也没有再次见过他们。

本文旨在为这个国家的马来社会提出一些问题和看法。当一名身处在华裔学生之间的马来男孩可以不受欺负或受到种族主义言论攻击而安然度过5年求学岁月时,这意味着什么?

当我那些曾经在海外求学或就读本地大学,如今成了政府和政府相关公司高管,甚至是学术界的教授的马来友人,鄙视、怀疑和憎恨华人时,我想知道他们为何这样想。

这种仇恨来自哪里?它是来自巫统、伊斯兰党、他们的宗教师,还是来自他们自己愚蠢、傲慢和对社会的恶意,他们认为他们知道很多但却没有真正对此事有一丁点的认识?如果他们能够像我一样在华人之间生活几年。

在消化这种想法的同时,想想为何一位成绩中上的马来学生能够进入前十名,而他的老师多数是华人。再想想协助他学习科学和数学的华裔友人,直到他取得最高分数。当一个男孩被灌输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种族的男孩时,这意味着什么?最后,我要感谢我在华联华中的所有华裔老师和朋友,他们让我的求学生涯过得非常愉快,有成效和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今日的立场受到我的马来友人的指责,当我在为一些被视为是马来人和穆斯林的敌人的种族辩护时,他们认为我同情华裔且不忠于马来人。我远离那些不信任和仇视华人的朋友,因为我曾经与这个种族一起生活、玩乐和学习长达5年。大多数的马来人都没有这种经历。



别让统考成为箭靶


2019/01/1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较早前接受《星洲日报》的专访时,谈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议题,结果引起华社的热烈回响。令人遗憾的是,马哈迪在访谈中所给予的回应依旧充满浓厚的种族色彩,企图将承认统考文凭与国家财富分配不平的问题牵扯在一起,且特别指出马来人面对很多问题。

马哈迪也在较后于登嘉楼州土团党的开幕仪式上表示,马来人所面对的问题,包括贫穷、落后等比承认华校文凭更大。这种言论深具政治议程,不仅让人怀疑政府有意拖延统考文凭承认的日子,也会加剧马来社会对统考的误解,相信统考是导致种族间财富不均的导因,进一步撕裂族群间的融洽关系。

友族仍存歧见

其实,马哈迪在专访时确实点出部分真相,就是马来人对承认统考的课题敏感。16日,《星报》刊登有关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出席中华独中开学日典礼的报道中,部分内容用以描述该独中的完善设备,而标题是华校获1200万令吉拨款。结果在《星报》的面子书页面上,多名友族留言炮轰独中及政府,包括独中已经非常富有、没有跟随国家的教育课程、学生没有跟其他族群交流等,所以没有资格获得政府拨款。

面对友族对独中存有的歧见,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何马来人至今仍然对统考敏感?这会不会是政治人物长期以来利用统考作为政治筹码的后果?

若非将孩子送往独中求学,马来社会一般上不会主动去了解独中课程或统考内容,一来是语言上障碍,二来统考也非马来学生的首选。此外,华教组织鲜少跟马来社群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往往只能从政治人物的谈话中认识独中,难免会对独中产生不正确的认知。我的其中一名马来同事就以为独中的课本源自中国、历史课本着重于共产党等,并在经过我的解释后方恍然大悟。

阐明教育内容

此外,独中和统考的不幸是国内充斥太多喜欢消费该议题的政治人物。在国阵掌权期间,政治人物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刻意妖魔化独中的课程,包括会影响马来文地位、国民团结等。希盟执政后,新上任的领导人应停止继续散播不正确信息,以期逐渐消弭马来社群对独中既存的刻板印象。但,马哈迪却把统考和马来人的问题挂钩,难免让人质疑政府有意走回旧日的种族路线。

教育部已经成立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探讨承认统考的事项,当中的主要成员为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历史学家丹斯理邱家金的儿子邱武英,及马来西亚回教青年运动主席莫哈末莱米,以征求各界的意见及不时和教育部长进行讨论。所以,华教组织应可进行完善的规划,以向该委员会详细阐明独中的教育内容。

至于首相,不妨耐心等待报告出炉后才对统考做出评价,不要再让统考平白成为马来社群问题的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