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884


关中绝不是华文独中


2019/01/14 光明日报/好评

~文:刘汉良


希望联盟入主布城至今,国内“突然”增加了一所华文独立中学?

非也!这只不过是林冠英和张念群自导自演的“政治大戏”,华教阵营尤其是董总和教总,乃至华社切勿被转移视线,甚至混淆。

或是為了彰显希盟政权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第一次拨款1200万令吉给华文独中的“歷史性意义”,身為财政部长的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上週五在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的陪同下,在加影的新纪元大学学院亲自主持移交拨款仪式。

国内至今受华社及教育部公认的华文独中共有60所或60+1所(柔佛的宽柔独中古来分校),但这回获得特别拨款的华文独中竟有62所,而至今其地位仍受极大争议的彭亨关丹中华中学竟也受惠。

没有人反对也毫无理由反对关中获得希盟政权的资助,但它若列入华文独中的行列而获得理应只分配给华文独中的特别拨款,则显然有待商榷,此乃关係到华文独中的本质与华教的基本原则立场。

记得砂拉越华文独中董联会日前指出,根据教育部认可及华社认知,我国目前只有60所华文独中,而按照2019年财政预算案阐明,有关拨款对象是华文独中,意味1200万令吉的政府拨款理应以60所华文独中进行分配。

因此,砂拉越华文独中董联会认為董总指有关把拨款平分给62所华文独中乃“各州董联会的共识”的说法具有误导性,所作的决定是缺乏对问题的立场与原则作深入的思考,日后恐将引起诸多争议。

砂拉越华文独中董联会也指出,董教总经过实地考察、交流与深入探讨后,考量到关中的法律地位、学校架构与本质皆属私立中学,和其他60所华文独中不同,因此未曾在现阶段把关中视為华文独中。

儘管如此,董总主席陈大锦坚称“把1200万令吉的政府特别拨款平分给国内独中、宽柔独中分校及关中”是董总第31届中委会第三次会议所作出的决定,但他却不曾阐明董总是否已认同关中乃真正的华文独中。

这回期待林冠英和张念群捎来拨款“佳音”的关中董事长方天兴终如愿以偿,但他及关中董事会袞袞诸公若认為“这是政府对关中的一项突破性认可和肯定”,而误判此举等同关中已正名為“华文独中”,则不啻是错误解读。

自关中於201412日开课至今,由於它是根据国家教育纲要开办的私立中学,所以即使方天兴持续坚称关中实行“双轨”学制,并遵循华文独中办学方针,但只要关中的批文一天未获修改,它绝对不能自詡為华文独中。

再者,董总与教总於2015104日召开的联席会议一致议决让关中学生报考时曾附带的其中一项条件是“关中董事部必须尽一切努力,向政府争取修改批文,俾让关中获得更好的保障”, 否则将重新检讨准予关中学生报考统考的决定。

勿误判关中被承认為独中

这麼多年来,关中董事部是否曾向国阵前朝力争修改关中的批文,方天兴和现任董教总领导人确须向华社作出交代。

极為反讽的是,林冠英和张念群及其他行动党领袖当年在野时一再狠批马华领袖无能為关中争取到批文的修改,如今竟通过拨款资助关中,被质疑形同承认关中乃是真正的华文独中,委实荒谬至极。

张念群理应儘速协助关中董事部及董总向考试局总监取得有关的书面同意,以一劳永逸解决关中学生报考统考是否合法的争议,关键更在於她有须為关中争取批文的修改,使之成為不折不扣的华文独中,进而让我国真正增多一所华文独中。

只有这样,张念群才无愧成為林冠英口中的“大马史上最佳的华裔副教育部长”。·



承认统考的阴差阳错


2019-01-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丽琴


如果抽样调查,有些华裔对统考的认知的确不高,有者甚至不知统考为何物,以致认为事不关己。还有人认为,一旦统考获得承认,华裔子弟入读本地大学的竞争将会加剧。人毕竟是自利的,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自然也会对承认统考说不了。连在华社也得不到100%支持的统考,前路看来有点崎岖。

统考自1975年设立至今,历经几任首相任期:胡先翁、马哈迪、阿都拉、纳吉,以及如今再度回归的马哈迪。

之前一些希盟领袖曾嘲讽国阵和马华,60年来都未承认统考,如今却把球踢到他们脚下。实则统考的历史只有44年,当中有22年是在敦马任期内,敦马当时未对承认统考有任何正面表示,如今再度任相,立场会不会有所改变?这是华教人士目前密切关注的事项。

统考虽然只有44年历史,但在争取承认上,仿佛经历了八千里路,一直无法拨云见日。直到2013505大选前,时任首相纳吉曾与一些华教代表人物会面,洽商承认统考,当时仿佛让华社看到了一线希望,最终却因为彼此都秉持某些原则,不肯让步,最终让承认统考不了了之。

去年509大选前,前朝政府对承认统考旧事重提,一些华教机构的领导层也换了人。新领导层对接受政府提出的条件抱持较为开放态度。

而马华也信誓旦旦,宣称已克服所有技术问题,承认统考只剩最后一里路。唯国阵大选宣言的一句“boleh dipertimbangkan”却引发华社重重忧虑,导致纳吉须公开释疑,表示将承认统考。

假设时光倒流,国阵未输掉大选,纳吉再度任相,会否真的兑诺承认统考?毕竟身为国家领导人,如果立场反复兼食言,非常影响形象。而当时纳吉仍未被控上庭,形象未彻底破灭,想必还是会爱惜羽毛,不会轻易违诺。

不过,就算国阵未失政权,倘若所获马来选票不理想,华人选票也未大幅回流,那么在承认统考方面,依旧会面对阻力,未必一帆风顺。

无论如何,国阵已经败选,所以以上种种也只能是假设性问题。只能说,可能是错失了一次承认统考的时机,但这最后一里路最终能否顺利走完,犹是未知数。

回到现实,华社选择了相信希盟白纸黑字的承诺,对承认统考保持极大希望,因此失望才会特别大。惟如果大家回顾大选前后,其实希盟重要的领军人物未曾斩钉截铁的说过,如果胜选,一定会承认统考。毕竟,政治现实是残酷的,而且这些政治人物本身对承认统考,也没有迫切的欲望。

此外,华社內部对承认统考也存在分歧。

大选前,很多华人对“boleh dipertimbangkan”这句话冷嘲热讽,大选后却对统考课题不置可否。曾见过一些人大选前在社媒上,对争取承认统考表现积极,但选后当有人呼吁他们上网签署争取承认统考时,却拒绝这么做。

这显示统考已沦为部分华人的政治工具,选前支持承认统考只是为了推翻前朝。

其实,如果抽样调查,有些华裔对统考的认知的确不高,有者甚至不知统考为何物,以致认为事不关己。还有人认为,一旦统考获得承认,华裔子弟入读本地大学的竞争将会加剧。人毕竟是自利的,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自然也会对承认统考说不了。

连在华社也得不到100%支持的统考,前路看来有点崎岖。

无论如何,尽管承认统考一波三折,几度阴差阳错,个人对承认统考还是抱持乐观态度。

毕竟,在全球化趋势下,大部分国民的思想趋向开放。尽管有小部分极端主义作祟,但只要大部分人愿意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异中求同,在承认统考方面,终有一天还是能达致共识。



甘光丁雅华小是政府学校


2019-01-14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敦符


柔北昔加末甘光丁雅华小是政府学校。

甘光丁雅华小和亚罗拉华小的学校地位,在1996年教育法令(往后简称“法令”)第6条文(a)节下都是“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政府教育机构(学校)”。

政府学校在法令下的定义是,政府学校或政府教育机构是指一所全部由教育部兴建和维持的学校。

既然是政府学校,建校和维持全是政府负责。甘光丁雅华小的建校是政府负责,为何学校负责人需要250万令吉增建校舍,不是叫教育部拨款,却要华社出钱?

华社的校产要华社出钱建校舍,甘光丁雅华小的校产是政府的也要华社出,那么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要华社把校产送给政府,换个名堂叫“全津学校”,是不是有意帮希盟政府骗华社的校产?将来建校舍还是要华社出钱,对吗?。

法令已明文规定国民型华文小学是“国民型学校是指政府或政府资助小学”,这“政府资助”的定义是“receipt of capital grant and full grant-in-aid(政府资助学校或政府资助教育机构是指一所接受资本和全资助‘全津贴’学校或教育机构;”。请注意“Capitalgrant(资本供给)”。

资本供给的定义是由公款付给学校,作为提供校舍、改建或是修建原有校舍、改建或修建原有校舍、提供家私或仪器于新校舍,增建或修改校舍,或其他例明的用途。

由此可见,所有新村华小都是“政府学校”,华社不须要出钱替政府兴建、增建、修建,买学校家具或仪器。



教育没有统一起跑线


2019-01-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林煌达


一般说来,只要不违反道德行为标准,譬如“我很喜欢小鸟,所以我要把它杀了做成标本来收藏”此类思想极端的答案,小女孩“给它自由”的回答相对来说仍是相当令人满意。然而,现代社会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往往过早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通过考试制度、标准答案等僵化的作业方式,限制了孩童的智能与人格发展。

“如果你也很喜欢小鸟,你会怎么做?”

这道国内某家幼儿园的考试题目,日前被某位家长上载至脸书群组公开讨论,一度引起热议。该题目注明为高层次思维技巧(KBAT)题,有关家长的女儿在考卷上作答“给它自由”,却被幼儿园安亲班的批改老师用红笔打叉,并写上了“好好伺(饲)养,照顾它”作为正解。

对此,有不少网民认为,相较于老师的标准答案,该女孩的回答似乎更为成熟,也更富有人性价值,故觉得老师不该直接否定小女孩的答案,反而应该进一步探询“为什么?”,借此了解小女孩的思考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说过:“儿童的能力发展,在萌芽初期时尤其可贵,而我们引导孩童初期自然倾向的途径,能够奠定孩童的基本习惯,并确定未来能力的发展趋向。”

主张“道德是教育最高与最终的目的”的他,也反对将成人或专家编辑的教材,通过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教育的起点。他认为,儿童的课堂生活即是儿童的生长过程,也是代表了儿童的兴趣、本能、需要、习惯等方面的展现。

一般说来,只要不违反道德行为标准,譬如“我很喜欢小鸟,所以我要把它杀了做成标本来收藏”此类思想极端的答案,小女孩“给它自由”的回答相对来说仍是相当令人满意。然而,现代社会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往往过早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通过考试制度、标准答案等僵化的作业方式,限制了孩童的智能与人格发展。

如此一来,有些孩子为了迎合规范与标准或得到师长及同学的认同,不免下意识地对现实“妥协”,接受大人们为小孩子预设的“标准答案”。然而,这种过早为孩童设限,且将幼儿园“小学化”的做法,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甚理想,还可能扼杀孩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其全面的身心发展。

其实,从女孩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比一般小孩更有同理心,且懂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小鸟)的立场体会它的心情。研究显示,有同理心且懂得主动帮助他人的孩子,比一般孩童具备较好的社交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社会、职场上都较易有更好的表现。然而,和与生俱来的智力或体能不同的是,孩童同理心的发展是能够通过后天栽培和学习。

教育不是一场以学问分高低的竞赛,也没有一条统一的“起跑线”,它的本质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发掘孩子的才能。理想的幼儿教育应着重于开发孩童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并让他们“你跑你的,我跑我的”,自己与自己比较即可。因此,幼儿园不应只是教导孩子读书、写字的场所,它也必须是一种涉及幼儿全方位发展的学前启蒙教育。

当然,倘若望子成龙的大人们还是想往孩子的脑袋灌水泥,或以“胡乱放生会害死它”等激烈说辞马上否决孩子的想法,则无疑将打击孩子的自信,且间接地削弱他们日后思考的动力。

所以,身为家长的你,如果也很喜欢小鸟的话,就算无法还它自由,至少也不要剪去它的翅膀,让它从此无法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