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887


星观点走完这最后一里路


·2019.01.18星洲日报/星观点


政府、华教团体必须有效地向非华裔展示统考的真相,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信息,毕竟,任何针对承认统考的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上,如此才能促成坦诚交流,达成共识。

统考特委会去年11月成立,数月以来先后和各领域人士会面与访谈,据该会主席邱武英说,相关人士并没有想像中的“反对到底”,相反的却愿意对话。这对于承认统考文凭一事,实属好消息,算是迈出好的一步。

华社争取政府承认统考多年,509全国大选前,希望联盟承诺会承认统考,不过至今仍未开花结果。政府后来成立统考特委会,探讨承认统考事宜,听取各界意见,并向内阁提呈完整报告书。

必须承认,承认统考一事面对阻滞,希盟上台之后,事情并未如想像般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对于华社对承认统考的热切期昐,马来社会却传来不同声音。邱武英指出,政府是否承认统考资格,不仅是行政与履行诺言与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perception)与种族课题(racialissue)。事实上,承认统考已被复杂化,扯上太多其他因素。首相马哈迪早前也提到相较于承认华校文凭(统考),马来人的问题更大。然而,即使承认统考的路上有各种困阻,希盟政府也有责任与义务扫除障碍,走完这最后一里路,因为这是希盟对华社的承诺。

好消息是,反对的人士并没有想像中强硬,邱武英指出,他们都愿意对话,而且当中有的还把孩子送进华校就读,证明他们对华校的教学素质有信心。

非华裔对于统考缺乏了解,受到误导,因而对承认统考一事存有疑虑。尤其是某些政治人物与团体散播关于统考的不实资讯,更令非华裔对统考产生误解。

一般而言,非华裔非议统考,常见的理由是不利国民团结、偏重中国历史等等,这些误解须被消除。政府、华教团体必须有效地向非华裔展示统考的全貌与真相,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信息,了解独中与统考。毕竟,任何针对承认统考的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上,如此才能促成坦诚交流,达成共识。

统考特委会目前在进行工作,聆听各方意见,华社期昐的是,特委会能尽速完成报告,提呈内阁,以便政府能履行大选承诺,承认统考文凭。



承认统考,路还有多长?


2019-01-18 星洲日报/言论

~作者:王会梅


承认统考也是希盟政府的竟选宣言,但大选后,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目前,究竟是在最后一里路,还是在半途,或者还在起点呢?

承认独中统考在前任政府的口中,只剩下最后一里路;承认统考也是希盟政府的竟选宣言,但大选后,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目前,究竟是在最后一里路,还是在半途,或者还在起点呢?

这要从那一个层次看,董总通过副教育部长争取多年,相关部门长官对统考结构与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已多番协商,看似就要水到渠成了!

但首相一句话“必须考虑马来同胞的敏感性”让华社颇有感触–华社争取了这么多年,难道就不应考虑华社的感受吗?华社的反应可说是感性多于理性。

在民主运作的国家如大马,民间支持是任何新政策推出的重要支柱。

在大马,华裔是少数民族,任何华人提出的议程除了获得华裔的支持,也应有一定分量的友族同胞的认同,才能成事,所以首相的话也是反映我国的政治现实。

在承认统考方面,新政府上任后,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有以非华裔同胞为主的论坛就统考课题舆论,如前些时候在马来亚大学举办的;另一方面,也有以巫文进行网上签名运动,表达支持/反对承认统考。不少华裔与巫裔都上网热烈投票,结果是寡不敌众,反对者胜出。

相信很多投票的巫裔同胞对统考一知半解,只是随他们社群中的舆论走。无论如何,统考在友族群中引起舆论,算是第一轮吧,从积极角度看,最少开始有基本认知了!

由于媒体的报道,今日不少非华裔与不谙华语的华裔人士都对dongzong这名词略有所闻,当要进一步了解时,现代人的习惯就上“谷歌”搜寻,所以如果董总网站能在其首页以英巫文充份的解释,并纠正一些迷思,当能加强统考在大马各族群的认可。此外,互联网、脸书、推特、WhatsApp,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皆是现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人获得资讯的主要管道,Instagram最为马来族群所崇向,因此,如活跃在这些管道,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宣扬成效。

统考或华教在大马占有一项优势,目前华小拥有为数不少的非华裔学生,社会上也有很多华小、华中与独中的非华裔毕业生。近日就有一位毕业自华中的巫裔教授在非华语媒体为华校与统考仗言,笔者的一位巫裔友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广传其文章,另一位毕业自华小与华中的巫裔女青年领导人每次与笔者谈起董教总时,语气总是倍感亲切与热忱,可见华教的支持者不限于华裔。

如果董总/华社能成立一个非华裔华校校友会,可协助华社与其他族群沟通与谅解。同时,增加与多元族群组织如专业团体与其他温和派组织沟通联系,应可争取认同。

依笔者看,为了抚平巫裔同胞的情绪,平衡政治的需要,政府如果承认独中统考,教育部很可能同时也承认私立宗教学校。近期在拨款于独中当儿,现任政府也大手笔拨款予私立宗教学校就是一例子(这曾经是前朝政府长期为不资助独中所持的理由,即政府一路来都不资助私立学府,这包括私立宗教学校、独中与其他私立学校)。根据一项报告,我国60%的巫裔同胞思想保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资助与进一步承认私立宗教学校是不是会助长我国的保守宗教势力?此外,政府也可能一揽子考虑承认其他非官方文凭如英国的OA水平文凭和其他外国文凭。

这回归到另一考量,承认统考对华社的关键利益何在?是为了让独中生进入国立大专与政府部门工作?在争取统考承认当儿,审视现今大马政治环境,与承认统考可能带来的各种回响与效应,是值得各方斟酌考量的。



构建民办大学核心使命


2019/0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刘国伟


199831日是新纪元学院首届学生的开课礼,虽然当时只是招收了148名学生,甚至草创之初学生还曾在铁皮箱內上课,但资本与设备的匱乏並未阻碍这群学生在知识上的学习气氛,因为大学之道的精神並不取决於硬体设施,而是其具备的崇高理想与校格。

新纪元草创之初所建立的崇高理想是继承著南大与独大未竟之业为己志,背负著实现华社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完整母语教育体系的夙愿而生。而一所大学的校格之形成则关键在於其参与者所共同构建,这其中包括了董事长、校长、教职员、学生以及校友等,这也符合了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貽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陷入无意义攀比

作为一所民办大专学府,財力与资源有限固然是不爭的事实,因此其更需要有崇高的办学理想与校格,方可避免陷入没意义的攀比死循环中。固化的办学思维若要有所突破,则需要避免陷入学生人数、筹款数额,甚至校地大小这些陈腔滥调的无意义比较,而是將更多心思与精力放在如何吸引更多大师级教授、提升学术研究的氛围,重视校园学习气氛的培养,这才是落实全人教育的关键。

2018年是新纪元创立的20週年,借此天赐的良机,学校上至董事部下至教职员付出了心力和时间,將20週年的全年活动与庆典办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十分值得肯定与讚赏。对此,四海之內热心华教、爱护新纪元的善长仁翁也不约而同的捐助母校的发展。例如去年6月,完美公司董事长丹斯里古润金捐助100万令吉支持新纪元大学学院办学;同年11月,在「双十年华·新的纪元」新纪元大学学院20週年校庆晚宴上,筹募新纪元大学学院发展与建设基金也筹募到了700万令吉。

不久前,財政部长林冠英更宣佈,拨款600万令吉予3所民办大专学府,即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及韩江大学学院。新纪元也因此获得200万令吉,作为2019年发展开销之用。

未来或许难免有更多华社的热心捐款或政府拨款会继续援助新纪元或是其他民办大专学府,我们就更需要反思未来的大学之道应该如何贯彻,是继续在硬体建设上建筑更多留名刻印的大楼,还是釐清作为一所民办学府的核心使命(core mission)。

续支持全人教育

况且,在盈利导向、专业分工的社会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沦为商品化的困境,扼杀了大学教育作为培育学子成为全人的崇高信念。在这种竞逐教育均质標准化的狭隘思维下,我们不仅要反思1980年至199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开放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管道和机会是变多了、变得更容易了,可是,在这些眾多的教育商品中,它们有什么不同?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又打算端出什么样的教育理想与性格,从而在大学星图中有能见度。

如今,马来西亚私立大专院校林立,过去有拉曼大学与拉曼大学学院,现在有外国分校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甚至学子们选择到国外如台湾或中国的留学管道也是层出不穷,因此高教市场的竞爭无可避免,民办大专学府自然更有必要继续坚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拒绝沦为文凭工厂。

有道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升格为大学学院后的新纪元必须在下一个10年或20年之前彰显办校的核心使命,方能真正突显其成为民办大学的存在价值。对此,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顏」的问题,更需要竖立、坚持与培养自己的崇高理想与校格,去成就新纪元大学应有之实。



关注学童身心健康


2019/01/18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碧海


开学不久,就爆出有承包商冒充议员助理索取回扣事件,个别学校课本费用不同,还有黑白鞋依然令一些家长困扰。犹幸很快就获得解决,算是欣慰。

然而,在这些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却有一些事情静悄悄地进行,我不晓得是教育部真的不知道,还是视而不见呢?

笔者就举例两件事情来说明吧!第一件就是分班之事。据悉教育部很早以前就已经规定,要把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有分精英班,优秀班或好班之类;把成绩好的学生聚在一班,普通的一班,学生差的又集在一班。虽然这在报章上有报导,教育部也有公开说明,很遗憾的是,把学生以成绩分班依然发生,尤其是华小,这已是公开的秘密。或许教育部长马智礼对华小不熟悉,可是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没有理由不晓得,更何况她本身有孩子念华小,对于这些阳奉阴违的学校,以各种名目分班,张念群副部长理应关注,教育部也应该严厉对付这些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举措已经违反人权,人人平等的权益;把学生分为优和劣,更是一种歧视,长远而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次,是教育部也有规定学校食堂不可以卖有损学生健康的食品。但开学的时候,笔者带孩子去上学,想让孩子”包伙食”,无奈连续三天,我看到食堂准备的食物,不是热狗,就是炸马铃薯条,炸鱼丸和炸甜甜圈,饮品也是高糖的汽水或冰水,请问这些食物对学生有益吗?

有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痴肥学人士是东南亚之冠,这当中包括许多小学生,可想而知,这都是被高糖高脂的垃圾食物所害,小学生不知这些食物的害处情有可原,敢问学校管理层,教育部的官员们难道不明白吗?若知道这些食物不营养,有害健康,还只眼开只眼闭让学校食堂卖这类食物,压根儿就是“慢性杀害”小学生,学校管理层和交育部于心何忍?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受不当食物所害,不敢奢求他们吃得多么营养。我们也只求孩子快乐上学公平学习,不希望他们被标签优秀或不优秀。希望教育部能关注我们普通家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