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995


再论为何延迟承认统考

——教育危机与政府问责


2019/10/0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爱梅博士


在近十年,种种迹象显示,对政府学校日益失去信心的父母,是跨越种族的。这反映在:有超过10万名在私立和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同时也有不少过10万学生在伊斯兰私立宗教学校就读,加上独中的8万名学生,这还不包括日益蓬勃发展的家教育,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学习中心。

正如世界银行(2019报告)所警告的,马来西亚面对著主要危机,在于教育水平的不断下降,进而影响技术员工的水平。但是,作为一国之首,首相马哈迪似乎更关注于,马来人(与华人相比)长期面对著的经济差距问题,而忽略了更大的格局,回应推迟承认统考的质疑。

教育危机和种族至上

自马哈迪第一次任相时,就以打造“国家意识”为借口,把强调一种语言和某族优先政策,置入教育体系,令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可反映在TIMSS(数学与科学趋势)的评估报告中,马来西亚学生在数学和科学的表现比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学生落后3年。同时,在2013年数学,科学和英语科目的国际学生成绩评估(PISA)中,马来西亚在72个国家中排名第52,远远落后于排名第10位的越南。

根据《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2015-2025),马来西亚的生产力仅为韩国的1/3。此外,联合国最近发布的2019年报告显示,马来西亚的贫穷率被低估,其高达15%至18%,而不是官方报告中的0.4%。

同样,大专毕业生面对著高达10%的失业率时,2001年开始升级为超大型单一种族的某大学却在大批的招生,学生人数已高达20万至25万人,并在2019年预算案的高等教育拨款中,获得30%款项。这些拨款基本上是来自所有纳税人的,包括了华人的商家。

 工商业界将大专生失业率高、薪水低以及学历与工作不匹配原因归咎于,无法良好掌握英语以及能力不足所致,尤其是马来大专毕业生。

上述的两个属性是职场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构成马来西亚主要经济领域的服务业,涉及的行业包括贸易、商业、酒店、食品、医疗保健、教育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英语,马来语和中文,以及对多元文化,种族和思想的欣赏,基本上就意味著个人在职业生涯上有更好的机会和选择,而国家则拥有更好的竞争力。这也是教育蓝图中要实现的目标,要学校和大学培育出全面的学生。

此外,数学能力和科研的缺乏,是造成跨国企业退出200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超级走廊(MSC)项目投资的主要原因。同样,在过去的20年,马来西亚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专业工程师、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这就如大马日前发布的《2017-18关键职业名单》报告中所言。其他领域,包括金融和服务业,也面对财务分析师、会计师、统计学家、数学家等的短缺。

相反,从1980年代到现在,有许多统考毕业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研究领域,是国家急需的,这包括人工智能、物理学、工程、核能等方面的。

由于国小趋向“一个种族,一个语言和一种宗教”,因此近十年来,华小成为了父母们的替代首选。在国小,非马来学生只占4%,反观华小的土著学生为18%(超过10万名为马来学生),而在一些乡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20%至40 ,这反映了父母们的期望,尤其是马来社会也希望有一个充满多元语言、文化和强调纪律,注重崇高价值观如勤奋、诚实、毅力和感恩的学习环境。这也是60+1所独中通过董事、校友,包括教师和校长,通过课程打造出来的精神特质。

Musleh组织(属进步的穆斯林团体)开办的私立宗教学校,也关注到如此的教育远景,就读这些学校学生达2-4万人。当年,一些Musleh学校的校长,在双溪大年与独中展开跨族群交流活动,最终促成了Musleh-Ikram校董会与董教总组织跨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跨文化交流。

这些活动包括了,穆斯林学生到独中参与农历新年庆典,而独中学生则参与马来婚礼典礼训练营,从中学习马来文化,包括对语言鉴赏。最近一次的跨文化和宗教活动就在8月,由董总主办的走访吉隆坡历史及宗教场所的寻宝活动。

此外,在柔州新山,约有40%来自各族群,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和宗教信仰的父母,每天都将孩子送往彼岸的新加坡上学。

“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在74日召开大组会议,会见民间组织后,也曾与青年组织(70%为土著组织)展开另一轮的会议,在这会议中,80%的青年组织出席者,同意有条件地承认统考。这表明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许多年轻一代马来人不像年长一代般,已摆脱了种族和族裔的枷锁。年轻人的未来在于他们的竞争优势,这包括对多元种族、语言、文化、思想的鉴赏,创意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与政府责任

据“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主席邱武英指出,马来西亚著名的政治学教授詹得拉慕沙法建议,给予统考认可,“国家应考量如何提供不同的途径,以让不同种族或宗教的优质学生能进入公立大学”,这关键考量应是学生的质量。

显然,统考承认与否,是一个公共利益的课题,攸关国家未来的成功与否,绝不能因一些政客的炒作和个人利益而把其变成种族和民粹主义的问题。作者呼吁我国最高领导人恪守信誉,履行希盟在第14届大选的竞选宣言,给予统考应有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诚实地履行其责任,以恢复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弥补“某一族”至上政策的不利影响后果,不只影响某一族的心理架构,也包括了国家的竞争力,这可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报告,以及PISATIMSS排行榜中显示出来。

政府必须真诚地聆听来自不同种族和社会经济阶层的父母,教育家和青年,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多元教育的声音。这是敦马哈迪作为国家领袖必须履行的义务,以挽救国家免受种族主义进一步破坏。这也意味著要发拓和保留人才、专才和潜在的领导者,以达到国家宏愿,使我国成为一个进步的国家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给孩子适当空间


2019/10/0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秀霞


现今的孩子,放学后不是赶着去补习,就是去参与一些活动,他们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为人父母送进送出,疲于奔命,想方设法替孩子寻找最好的补习老师,深怕孩子输在起跑点。然而,最终的局面可能是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父母对孩子不谅解,造成亲子关系破裂。

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课余的时间和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生活才有乐趣。硬逼孩子上自己不喜欢的补习班,做一些枯燥乏味的习题,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什么好处。

同样的,看到别家的孩子学钢琴、舞蹈或游泳之类的活动,自家孩子也非学不可。小小的心灵被父母磨得郁郁寡欢,童颜尽失,何苦来哉?灌输式的教育可以让孩子考高分,会考试;当问题发生时,却不会思考,不懂得面对。

“高分低能”是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孩子到了七、八岁还不能自理。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才是让孩子受益的方法。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多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去犯错误。让孩子去为自己做决定并负责任,去大胆地追寻梦想才不失为教育的真谛。



独中越冷越开花


2019/10/02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美清


森美兰州有2间独立中学,其中一间是芙蓉中华中学,近日召开赞助人大会时公布首半年为止,全校学生人数2751人,住宿生1115人,是全国独中住宿人数之冠。

不只芙中,这些年来,全国独中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甚至是爆满,只是因为空间有限,无法录取更多学生,令许多华裔子弟被拒于门外。

马来西亚政府至今未正式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一个未受到本地政府承认的考试制度与文凭,为何报读独中的学生不减反增?

独中教育在马来西亚越冷越开花,靠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这些年更是越战越勇,统考文凭获全球1000所大学承认,其存在价值已不言而喻。

独中的学术水平获得顶尖大学认可,充分展现独中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品牌”,

独中统考文凭的地位,是因势利导的发展趋势,就算政府不承认,也无损统考文凭的“吃香”。

国外大学保留给马来西亚独中生的名额,一年比一年多,独中生的出路已经百花齐放,整个体制的前瞻性步伐,已超越当政者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思维。

希盟和国阵轮流当了政府,但承认统考至今一样无法有更大突破,当中的“坎”在何处,政治人物心里有数。

追求一种认同

在政治上,政党对独中教育的“肯定”是拨款,以森美兰为例,前朝政府曾各拨出10万令吉给森州2间独中,如今希盟政府执政,芙蓉中华中学所获的拨款翻了几倍,今年从不同管道总共获得50万令吉政府拨款。

争取政府承认统考,于华社是一个使命与时代任务,华社更倾向于追求一种认同。

独中统考文凭在马来西亚存在逾40年,就如人值中年,能自力更生,安身立命。承认统考,只剩下政治意义,只是华社似乎已逐渐失去耐心,对政府会否兑现承诺:得之我“信”,不得,要你坐不定。



初一入学考试


2019/10/02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小黑


上个星期六,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六学生申请入读初一的考试。时光过得真快,依稀还记得去年家长的忙碌、焦虑,不知不觉又来了另外一批新鲜青嫩的学生。

入学要考试,是因為课室不足,难以应付学生的需求。假如课室足够,学校就不必进行这样一场隆重的入学考试,让孩子们面对另一场压力。

以我们的情况来说,每一年的新生约有600名,而我们却只能开办9个班级的初中一。為了公平起见,只好通过入学考试来决定录取的名单。“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很现实的生存条规。小学生年纪小小就得面对这样的抉择,实在残忍。事实上最需要母语教育的学生还是他们。

母语教育在我国一直在艰辛的环境中挣扎求存。好不容易,有一些学校因着天时地利人和,获得家长的认可,学生爆满,校方只好採用方法解决这个困境。有些学校不以入学考试為选择,反而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来登记新生。家长们為了子孙受华文教育的机会,半夜就拎了凳子到校门口排队等候。

有家长捨独中选国际学校

為了抢先座位,寧可餐风宿露。如此重视华文教育,值得向有关家长敬礼。但是时代在变迁,支持华文教育的年轻爸爸和妈妈已经逐渐减少。这些青年才俊因為对英文的迷思,寧可多付十倍的学费,也不认為在华文独中能够给予孩子更好的前途。事实上,通过独中学生参加的统一考试(统考),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在中国大陆深造。而且他们是领取中国政府奖学金在中国有名的大学如清华、北大、復旦、交通大学就读。

一样米养百样人。虽然有年轻的家长将孩子送入昂贵的国际学校,考取的是IGCST剑桥文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粉丝。我虽没有做过详细调查,家长為何送孩子进来。华文独中之能够屹立不倒还是有可自豪的优点。

在华文独中,最显著的特徵是师生关係的亲密,尤其是班导师与班上同学的密切联繫。教师认真教学,也是家长放心将孩子送入独中就读的主要原因。不少国中学生转校入读独中的理由,常常是家长对孩子的前途感到担忧。

在我国,教育这一行业已经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除了华文教学的华文独中,以及财雄势大的国际学校之外,尚有小规模的类似家中补习的上课方式。选择权在於家长手中。最主要是对母语教育有信心。中文源流的大学前景是无限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