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087


行管令下的机会教育


2020/04/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行动管制令期间,我们是否也察觉到人类平日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上周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印度实行封锁措施后,当地空气污染的问题大为改善,印度居民甚至可以从自己家中,看见喜马拉雅山脉的样貌。

还有我国的一些河流,因周边许多商业和工业活动的停止,而垃圾量骤减,原本黄澄澄的河水,也难得地变得清澈,一些地区甚至还可看见蝴蝶、鸟和各种鱼类。

然而事实上,清洁度有所改善的河流只是一部分,国内还是有很多河仍堆积了大量塑料瓶、宝丽龙饭盒、各类市场和住家垃圾。一旦周边的商业与工业恢复运作,大概不用半天的时间,河流就会恢复行管令开始之前的污水颜色。

我们看到印度民众多年来难得能从住家看到喜马拉雅山的新闻,还有巴生河流域一带的河流变得清澈的新闻时,应该都有“一秒的欣慰”、“一秒的赞叹”吧?然后呢?我们就这样把这些新闻和画面从手机上滑走,然后出外打包时,继续使用一次性饭盒和塑料袋,每天继续制造大量的垃圾,而商业和工业活动也继续往河流里倒入化学物品吗?

在行管令期间,大部分平日里的活动都因此停摆,这让许多人忧心,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大家都怕落后,因此有的家长为小孩安排许多线上学习,有些学校各科目的老师也尽量提供各种学习材料,仿佛在这期间,不上网上课或学习,就是荒废了学习。但是大家是否也记得要“机会教育”呢?抓住这冠病和行管令期间所发生的事件,为自己,也为小孩或身边的人上一堂课。

就以环境课题为例,人类因疫情关系被迫被关在家中,“被迫”把大自然的资源还给大自然,把平日霸占的环境空间让给其他生物使用,所以我们看到河流恢复了“本色”,我们看到河中的生物终于暂时拥有了相对干净的家,还看到了许多原本就该在空中飞翔的鸟和蝴蝶出来自在地挥动翅膀。大家是否借此机会思考过,要为环境做些什么?

若疫情和行管令让我们发现人类不是环境的主人,而是与其他生物共享这片天地,那么就该反省我们人类的角色,以及自己对环境的破坏。若一家人能在行管令期间,对环境产生多一点珍惜,并规划行管令之后,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减少使用不可循环物品的习惯,并提升这方面的意识,那么这一堂课的意义与影响,将比这期间所上的任何学科类或专业类的线上课程,都来得深远。



停课不停学、学习不间断


2020/04/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汤秀凤


举国上下已进入第二轮的抗疫行列。学校延期开课但为了缩小因疫情影响教学的进度,纷纷实行了停课不停学,让居家学习、线上学习成了目前同学们携手共同抗疫时期最为经典的措施;老师线上教学模式则成了传统课室教学以外的一个新尝试。

停课不停学到底给师生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真实体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进度?学生吸收成效如何?又或是停课不停学当下学生可有自动自发的凭自己的兴趣、喜爱而探索学校课程与学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家长在这个时候又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才能协助孩子进入居家学习学校以外的新鲜又新奇事物而不只是单纯的督助孩子完成老师指派下来的网课作业?

站在一个家长的视角,我比较注重停课不停学的这段日子,孩子如何能在没有老师、没有课室的同时把每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当导师,甚至把每一个可以提供学习的平台当课室,很自律的、积极的、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在疫情,没法回校上课的这段时间做自己一直蠢蠢欲动想要做但还未付诸行动的尝试和努力。

这个时候,每分每秒都是学习的黄金机会,不必等老师来教,不必等有课上才学习。学生真的不能完完全全依赖老师,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必需主动自学,尝试摸索本身最渴望、有兴趣要深入了解的事物。我想这才是停课不停学时学生优先该做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停课不停学的当下,老师不再是站在白板前,面向一班50位或更多的学生而是对着屏幕摇身一变学习成为主播,在线教导和解答疑问;一些在校喜爱专用权威,时时捧起脸孔甚至惯用眼神或言语霸凌学生的专制老师,我想应该也会在这个时刻适时收敛,修正专横跋扈的行为,学习成为和蔼可亲的老师。

线上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时间和心血把课程移居到线上的部署,不断尝试挑战新的教学技术平台。老师需要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线上教学,上课前的签到,学生按时上课,师生在云端互动都

足以重新定义老师除了在教书育人之外也标榜着能够接受学习新技巧的正确心态。

停课不停学不是行动管制令下一个替代性的教学方案而是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中一项可以让师生持续学习的好机会。

停课不停学,学习不间断,我想应该是抗疫当前,家长、老师、学生应有的积极共识。



上网授课,真的不易?


2020/04/14 中国报/评论

~作者:和


最近常听到身边的教育伙伴抱怨,为了行动管制令的延长而连连叫苦。最常听到的莫过于:“我好想念上课的日子啊!”“受不了这些天天上网给功课的日子了!”“给我改100本练习簿我也愿意,求求上天给我上学!” 

想念着到学校上课的日子,每一个热心教学的人都应该有此念头。但是,如果只有思念,满口只剩埋怨,对整件事情是没有帮助的。如果你想回到学校,只为了回到“职场”,那么给学生上课,只不过是你的职业,你充其量只不过只想打份工;如果你想批改簿册,只为了逃避那不习惯面对的电脑荧幕,只为了躲开那硬邦邦的键盘,那么别满口热心教学。

为了上头的一句“停课不停学”,大家好像都焦头烂额。上网完成功课,对学生来说是苦差,哪个学生不想拥有更长的假期;让孩子在家学习,对家长来说是苦差,教育的工作不应该交给老师做吗?然而,头最焦,额头最烂的是一群老师。一群不曾或不愿意思考过改变教学模式的老师。

平日,领着课本,满满自信地走向教室(配上鞋跟敲击地板的“咯”“咯”声响)。一踏入教室,原本熙熙攘攘的课室顿时恢复平静,每个同学都马上归位,所有的违禁品都立刻收拾干净。班长即刻带领全班进行“班级三部曲”,学生有气无力地“老——师——早——安——”老师开始日复一日地授课。

年轻一代有冒险精神

可是,现在老师面前是一台电脑,老师要操作的是不太熟悉的各种硬体软体。什么线上授课?什么网络教室?什么设计问答题的软件?天啊,老师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最让老师受不了的不是家长催促,不是行政人员的施压,而是接受不到学生比老师更懂。

网络世界一向都是冒险者的天堂,而最有冒险精神的,往往是年轻一代。在网络这个浩瀚的宇宙,年轻的学生会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然后学得更多。然而,失去冒险精神的老师就裹足不前,不愿意尝试。所以老师不是不愿意布置线上作业,是他不会啊!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不愿意让你知道他不会哇!

当然,以上虽然统一以“老师”“家长”“学生”来称呼,但是,只属于我所认识的一小撮人。而你,是这一小撮人吗?



善用社交媒体


2020/04/1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


社媒流传一则短视频,爱因斯坦以平和的声音劝请大众要团结抗疫情。这视频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2012年,微软研究院便展示了即时语音翻译功能。发言人用英语演讲,听众听到的却是同一把声音的中文演说。不同的是,现在技术已普及民间,一般人都可以如法炮制。

今天你看到世界级领袖演讲的画面,声音也确定是他的,请不要百分百相信,那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创作。

科技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你是否会毛骨悚然?你遏止得了科技的发展,或者躲在乌托邦拒绝接触?

面对新闻难以辨识真伪的时代,教育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有两点是当下就要抓的:一是学习辨别新闻的真伪,二是不要传递假新闻,做个负责任的地球人。

台湾有家非营利网络媒体叫《报道者》,他们致力于公共议题的深度调查报道。他们报道过印尼政坛与假新闻的关系,受访的假图片制作人说:“最重要的事,不是东西是真是假,对人来说,唯一在意的是那贴文、照片对他重不重要,如果重要,就算是假的,他们也会分享。”可真揭露大众的丑陋心理。

我国其实也逐渐走上假新闻当道的局面。本地学者丘伟荣博士曾说“在马来西亚,要攻击政敌并不难,只要扣上一些负面(但不一定反映事实)的标签如‘世俗穆斯林’、‘自由派’、‘共产党’和‘恐怖分子’等等就行了。”被问及国盟执政后,排他的仇恨言论会否更广传。他说:“答案可能是反之,因为反希盟者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成立了一个‘没有行动党的政府’,所以他们不再需要那么频密和激烈地挑起族群和宗教课题来攻击希盟。”

这样的政治气候不是很不健康吗?

拒绝假新闻,打造健康的社媒环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从今天起,请大家不要制造假新闻,也不要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做个负责任的公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