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091

教育的主旨

2020/04/21 中国报/评论

~作者:曾庆和

政府取消今年小六考试和中三评估,确实是德政。在这非常时期,减轻学子、教师和为人父母者的压力,教育部让人民松了一口气。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学习,并透过各种学习让自己渐变成熟,西方教育最注重快乐学习,课室整天嘻嘻哈哈,没有一堆所谓精英教师,课外也没有状元补习班,但这些地方培育了不世天才。
停办一年考试,对孩子绝无造成深远影响。教育部早前建议的网上教学,也一样不强迫小朋友非学不可,这一点尤其好,特别是在经济上有问题的家庭,不会为此加添负担。
教育是急不来的,学生不该是为了考试而生,教育的主旨,不纯粹是专注于学术上的成绩,它也可以打从艺术上心灵上令学生精神富足。
好比抗疫期间的意大利人,不能出门,有人居然在阳台上学帕瓦洛蒂高歌,有人演话剧,有人拉小提琴。最多的,是小朋友在网上展示美术创作,你一张莫内,我一幅高更,把原本死亡笼罩的意大利,意外地掀开了生命的活力和彩虹。这一些,也正正是人生教育的成功。
只有虎妈才会炮轰
活着一生,岂无逆境?偶尔这么停一停,又损失了什么?学无止境,道理不就是这样吗?小朋友没上课,如果有明智的父母,便会给予不同学习。不一定要读莎翁,但容我推荐有更大想像力的西方文学,《哈里波特》讲魔法,其实讲的是勇气;还有超凡入圣的大仲马全集,连大师金庸也被其影响,小朋友读过后一定追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长大以后更永生不忘这一幕,曾经围绕着父母读书。
只有虎妈才会炮轰:不考试又如何得知孩子进度?这批人,不会明白教育部顺应世情的苦心。更无法理解教育的主旨是不谈拿多少个A,而是谈从中学生究竟学习了什么。
我欣赏教育部,他们没有拼老命削尖小朋友脑袋,迫他们塞这个那个,他们所在乎的是小朋友的远景,那至大而胜利的人生教育。

阅读力就是学习力

2020/04/21 中国报/评论

~作者:郭史光宏

阅读不是读一本书的教育,而是阅读生活,理解世界的教育;是学习的教育;是思考的教育;是自省的教育;是有能力发现并接受自己可能是错误的教育。”~台湾品学堂创办人黄国珍
随着行动管制进入第三阶段,学校停课已超过一个月。不上学,没课表,无人紧盯,枯坐家中的莘莘学子在干什麽?吃饭睡觉打游戏?放空发呆滑手机?有没有可能,他们透过自学,走进了一门学问?了解了一段历史?烧出一手好菜?或者,读完几本好书?认识了几位人物?思考了几个问题?
撇开经济环境因素,颓废或精进,关键在于孩子的学习力。换句话说,就是他是否想学?是否爱学?是否能学?一切学习基础是阅读。不管是看视频学技能、听广播收信息,还是读数据解问题,都离不开理解、分析、统整和批判等阅读力。阅读力水平,决定了学习效率。
2000年起,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ISA)每三年进行一次,目的是提供参照数据,让各国检讨教育政策,并预测各国未来的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此计划以15岁青少年为对象,评估他们在数学、科学和阅读这三大领域的素养。由此可见,未来的关键竞争力除了数理就是阅读了。
这里的“阅读素养”,不仅仅指能识字、会发音、懂答题。2018PISA将“阅读素养”定义为:“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掘潜能与有效参与社会生活,而对文本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的能力,以及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孩子借由阅读认识、发展自己、了解他人,必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必须与孩子的生活生命相关,并非只跟考试有关。
还要回到过去吗?
刚过去的416日,教育部长宣布取消今年度的UPSRPT3考试,民间反应两极。有人雀跃万分,说我们终于得以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有人忧心忡忡,说师生将因此失去动力并无心向学。双方都没有错。短期内,我们还得付出应试教育的代价,承受师生迷失方向的苦果。但长期来看,这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教育摆脱应试,回归学习。
没了UPSR,老师还会带着学生刷试卷找槼律吗?老师还会依甲组、乙组、丙组的方式布置作文吗?老师还会费尽心思,传授所谓的“答题技巧”吗?如果都不会,那老师会如何教学?老师会把更多元的材料带进教室吗?老师会把学习引向更丰富的生活吗?老师会开展更精彩的学习活动吗?绘本读写、群文阅读、主题探究、项目学习、辩论竞赛、班级读书会……
长期的应试教育给了孩子什麽?这次因疫情而导致的停课,多少让我们看见真相。我们的孩子想学、爱学、能学吗?他们具备理解、分析、统整和批判等阅读能力吗?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他们是予取予求还是无欲无求?许多专家都说,疫情过后,世界再也回不去了。教育呢?还要回到过去吗?


取消UPSR之后

2020/04/2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慧欣

废除UPSR的倡议提了几年,却因家长抗议,一再不了了之。不想如今为遏制病毒散播,教育部宣布腰斩该考试,被视为取消UPSR的一项试金石。
反对取消UPSR的说辞,不外乎担忧孩子失去学习动力,无法跟进学习进度云云。但这些都站不住脚。首先,孩子怠于学习,有时是因为上课枯燥无味,应对之法应是更为开放、生动的教学,启迪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其次,校本评估并没取消,足以检视学习成效。
教育部不妨借此契机,当机立断改革。此后,小学可以实实在在地办教育,无须再一味为拼UPSR绩效费思量。教师可以把音乐、美术体育课还给学生,不再以备考之名,剥夺学生强身健体和培养审美趣味的空间。
取消UPSR之后,有论者建议以多元化评估取而代之,不再狭隘地单从学术能力来评估学生。多面向发展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正面趋向,惟仍警惕防闯入新误区。
UPSR,乃至于整个考试评估制度的毛病,撇开鼓吹死读书不说,更大的坏处在于建立一套以成绩为核心的标准,来区分好坏学生,决定谁是精英,谁是糟粕。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而我们未来的主人公打从这里开始,率先体验了这种具有歧视意味、不平等的准社会制度,学会了带著傲慢与偏见,轻视学习能力不佳的同学。因此,往后无论是何种评估模式取代了UPSR,切不可重蹈覆辙,以新的压迫模式取代旧的压迫模式。
一般认为,评估制度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弱点,从而探讨改进。从这角度看,有些能力比如语言和算数,确实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好,毕竟关乎基本生活技能,这是为了生存。与此同时,借由评估,也可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而鼓励其拓展专属特长,发展成为未来事业或充实精神生活的兴趣爱好,这是为了发展。
理想的教育,是让孩子各方面平衡发展,从而得以自由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栽培出身心健全的新生代国民。但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师也不是捏娃娃的匠人,能够按照版样把学生培育成最理想的样子。每个人总有自己的软肋。虽说不屈不挠,发奋战胜弱点是令人激赏美德,但也有穷尽其力而不能及之时。此时,若能直面自身的不足,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秉性差异,互相尊重,守护人性的尊严,也是一种修养。
因此,若学校在未来多元化评估为导向,其核心价值不在于栽培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全人”。全人未必是完人,偏才未必输于全才。正如一个文武双全的模范生,未必比得上一个专攻一技的体育健将,或一个四肢不发达而热衷于钻研科学的文弱书生。
理想的评估制度,不是品评学生优劣的筛子,而是一种参考,一种指标,让教师引导学生依循自身的天赋资质,发挥所长去规划未来生涯。因材施教是老生常谈了,却总是知易行难。
行管令期间学校停课,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赶不上学习进度。然而,如今因网络发达,求知管道唾手可得,更何况学海浩瀚,每天都有新知识诞生。学生需要的,已不是当下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学习与探索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深入钻研而精通,如此便能行走天下。未来的教育改革,当以此为本。


减轻考试压力,快乐学习

2020/04/20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丘丽莹

教总和全国校长职工会支持教育部取消今年小六评估考试(UPSR)的决定,认为有助于解除校方和小学生在不确定情况下所承担的压力。
是的,新冠疫情肆虐,复课遥遥无期,线上教学不够完善普及,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最为重要,这是弹性处理,也是较好的安排。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和学术成绩,疫情过后,但愿也能形成一个新常态,以落实多元和全面均衡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生涯,我接触过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的小孩。他们或因心理因素,或因身体健康关系,不喜欢坐在课室,也害怕面对考试,有的甚至萌生逃课或退学的念头。
我同情这些孩子,我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一同关怀他们,联络家长进行家访,以期找出解决方法,协助他们走出阴霾。
我想,天下的父母,学校的老师,谁不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用功学习?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都是个体,智商不同,喜好不一,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有差别,有些更需要接受学习辅导以改善情况。
“不要急,慢慢来,学习是一生的事。”我常对焦虑不安的学生说这句话,抚慰他们,让他们平静下来,对老师的辅导有信心。
也许,部分家长和校方的怕输心态是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如今,何不趁着这个时候,让我们做些改变,许孩子们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阳光普照的晴天。
旅美台湾作家刘墉读中学时,曾经因为生病待在家一年。在这一年里,他放缓情绪和步伐,并孜孜不倦于自己喜爱的绘画。刘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兼画家,那一年的休学生活是个关键。
我有个教师朋友A,她说当年她自己太过好强,逼迫年幼的孩子读书补习,一定要他们名列前茅,她与儿女的关系因此紧张,孩子的童年不快乐,也因为心里有阴影,对读书反感,他们小学时成绩虽好,进入中学之后学业却不甚理想。
另一教师朋友B,她让孩子自由学习,只在家里设一阅读角落,陪伴他们,在需要时从旁指导。她不强迫孩子读书备考,也不要求他们有骄人的成绩。结果,孩子反而打从心底喜欢读书,也不惧怕考试,学业成绩斐然。
也有老一辈的人认为取消小六考试不可思议,那其实没有什么,教育改革是趋势,这也是个新的小学教育模式,学校肯定还有考试之外的评估方案。如果这能因此减轻小学生的考试压力,让他们快乐学习,更注重他们的品行塑造和心灵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