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校,了解实况!
2020/11/29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学习环境与设备是每间学校最关键的重要设备,7年前当我进入麦曼珍华小后,看到很多教材设备上的不足,几乎可以说,不符合现代教育。那个时候,我心里在想,学校是不是需要作一些改变?
7年来,我在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道们配合与支持下,纳入更多的教育因素在学校里,最终是希望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线。作为开始,如何防止每年会发生多次的淹水问题。尤其是在大雨及涨潮季节,应该让家长们更放心的给孩子来上学。
筑建砖墙围篱,给学生上课时有隐私,环境方面以壁画呈现,设立多个阅读角落、孔圣园、课室铺上地砖、给学生提供营养餐、建立诚信坊、数码图书馆、鱼菜共生、有机蘑菇、一学生一书橱、在校园各角落种花树水果、更光亮的主题厕所等,给学生们一个全新学习环境。
在品德方面,以弟子规为主,老师们每天引导学生朗读,而每个星期五晚由正凯基金会所赞助的全免家亲弟子规班,公开给北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这项长期计划在4年里,很多家长给予支持和引入更多其他学校的家长参与。在民族节日里的活动,实践性活动例如去孤儿院、老人院,给他们亲身体会需我们援助的群体。
当然,学校的重心点还是以发展学校科技学习,减少学生学习负担为基本。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同,学校掌舵人除了发展学校,更应长期与其他学校交流,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看到其他学校有更好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引入,带回自己掌舵的学校,让师生们有更多的学习福利。所以,7年前我参访了多间设置数码教学学校后,决定在全校安装数码教室。
当时出现了很多不同声音,但我们坚持着教育理念,而至今日,事实证明是最正确选择。因学生们学习能力更进步,老师们省下更多不必要的时间,如在黑板上抄写。现在,很多间学校相继进行筹款来开办数码教室,证明董事会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环,本校是槟城华小里最先启动数码教室的其中一间。
回想5年前,我和副董事长洪亚福及校长去了吉隆坡参观当地几间华小,那趟交流认我们受惠良多,也非常赞叹他们办教育方式。无可否认,我们的设备和学习方式和他们的确相差很多,回来后我们开始筹备设备开办“STEM
LAb”。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4门学科,取自这四个科目的英文首字母。
其中,科学是在于认识世界,解释大自然界的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尊重自然界的基础上改变世界,实现对自然界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课程。当时我们是北马第一所华小开办“STEM
LAb”,吸引很多华小包括吉打多间华小前来参观。
今年,我们更开办了首间华小AI(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与信息学、计算机学、技术控制学、软件工程等专业紧密相关。接着是青蛙课室(全免费),应用当今网络上的方便,学习及和外国小学的学生网上交流,打开世界的眼界和学习。
第4项大改革是3D
PRlNTlNG,同样是免费开放给学生免费参与。当然,在推广这些未来科技学习计划有相对的难题,有些专业课程需专业人士教导,必须向学生收取学费。不过,我国教育局一方面承认,认同这些是未来教育的必学知识;一方面又反对,包括希盟时代的废除电脑班,给的理由是学习不可向学生收费。
只是,教育局又无法资助,只能提供师源,设备是各校董事家协及热心人士所报效。也有人觉得学生太小,对电脑太久,眼睛会坏等。近来又反回来找电脑资助,支持应用网课,打翻之前所说的话,这是非常矛盾的立场。最叫人难以接受的,即使得到90多巴仙家长呈上备忘录,支持开电脑班,教育局也不接受,他们说有人反对。
我认为,如果是一场选举,获得51%支持的人就可以当选。就算是有其他人反对,少数应该听从多数,多数自然就会尊重少数。我们需懂每样事,一定有人反对、有分歧,我们是否需为了有一小部分异声而牺牲孩子们应有的学习福利及家长们的支持?废除华小特色电脑班,绝对是造成华小心中的一个大伤痛。
华小能吸引很多友族生来报读,原因是除了华小本身教学的积极品德态度,以礼对待各族学生外,主要还是华小在跟进世界脚步而提升学习课程及设备。
这些都是来自热心华教人士所资助,我们更加入各项学习在校内,因为只有在更多人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压低学习费用。如此一来,家长也间接省下一笔送孩子到校外学习的费用。专业导师也可以跟学校配合,省下店租和水电费,收费自然就会大大减低。
比如本校的其中一项英语会话,教导的专业导师在外收费是百多令吉一个月,同样的教导,来到学校,每位学生只收30令吉,因为已经有人资助了基本费用。再来如stem
lab、AI人工智能科学室、青蛙课室、3D
priting 室等设备,包括每人一台手提电脑,都是由董事部及热心人士为华教小学生资助的一项献爱计划。
然而,学校的努力,就是被一小部分家长及政治人物搞砸了。这些原本能提升教育学习的好计划和平台,变成他们口中子虚乌有的问题,把热情教育人士的心血当成不需有的存在。遗憾的是,却有家长和社会人士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是听人说就为乱而乱,还不如走几步进来学校了解实情。
给孩子们可以跟得上未来社会教育的机会,凡事求真求实,给予校方支持才是最实际的做法。孩子的未来不能只是单靠课本,应该掌握科技学习的实践与认知。无可否认,当邻国已经大事在推动科技教育时,我们还停留在以前脚步。教育也在政治人物手中,变成玩弄课题的筹码,停止了进展,这不止影响华教而是影响我国教育上的全部系统。
每当换上新任的教育部长,便会改变教育方针,阻碍进步。当中最无厘头的,应属白鞋黑鞋论。教育本来就该由一个好的系统来主导,无论几时换教育部长,大家才能有一致的未来教育方案,推广更好的教育学习,我国才有望达入先进国行列。
我们也不难看到,许多华裔家长把他们小孩送入国际学校。你问我这是华教失败吗?我会回答你,一百巴仙不是。因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会积极的给他们小孩学习补华语,他们只是对我国教育政策没信心,而不是不支持华文教育。所以,每个富国也是需先从教育而开始,而不是以政治开始。先教育,学品德,后于政再治国与施民和教。
独中拨款就是零
2020/11/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微屏
首相慕尤丁提呈财政预算案那天,刚好我正和一名独中校长在一起,校长难以置信的看到预算案中,很“干脆利落”的显示“独中拨款就是零”,理由是独中不是政府学校,不在政府资助范围内。
校长的惊讶也是很多人的感受,尤其在2019及2020年希盟执政时期的财政预算案,都有拨款给独中,而此时的“零拨款”回到了509大选前巫统独大的时代,“独中”甚至成为国盟政府理所当然忽悠的教育机构。
马华逃不过如行动党的命运,举凡独中和华教课题不尽人意或大失所望时,就是华社舆论追击的对象。而马华的说辞,一度以“民办的宗教学校也是和华文独中一样没有获得拨款”蒙混,但很快就在之后被打脸了,因为教育部长后来补充说拨款1亿令吉给宗教学校、民办学校包括私塾,但是完全不提独中,意即独中并不是和宗教学校一样,独中拨款至今就是“零”。
然而,独中零拨款在中文媒体和华社舆论中,几乎是低调处理了,这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甚至在互联网上关于独中零拨款的新闻下,一些网民的留言直接认同独中本来就是私人所办的学校,不是政府资助的学校。
董总对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喊话,呼吁重新争取独中拨款,但是得到的却是马华在中文报列出“如何公平明理的华教拨款”。但是,明确的事实,始终还是“独中零拨款”。这些,媒体和华社舆论还关心吗?
这几天在国会进行财政预算案二读,“站起来”支持记名投票的前情后议形成聚焦,拥有42席的行动党国会议员没有站起来,形成华社和马华的笑柄。行动党在华社之间失民心的其中一个因素,是希盟执政时无法实践大选前信口开河“一执政就承认统考文凭”,但是有谁还可以在非议声中说一句公道话:行动党在希盟执政期间,连续两年都成功争取到联邦政府给予全国60所独中的拨款,却被舆论特意忽悠了。
而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承认的课题,来到国盟政府手中,教育部长直接就否决了关于“统考委员会研究报告”的存在性,一句没有接到就了事,马华部长也以这是前朝做不到的事为堂皇理由,没有跟进。
我是华中生,但是把孩子送入独中,曾经在独中当过4年家协理事,离开报界后也曾在独中任职图书馆主任,身在其中近距离感受到独中办学面对的各层面问题。董家教、家长、校长、老师们艰辛不懈的付出,而地方上的人一般上都会乐意支持资助独中,这几十年的独中就是在自力更生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桃李。
所有独中营运者这几十年来,都明白过去每届大选,统考课题只不过是朝野政党在选票较量中的空头承诺,在没有被大马政府承认的统考文凭下,一代又一代的独中生毕业了,也在不被政府承认下在国内外寻求到自己升学就职的定位。
而2021年的财政预算案掀起的“谁没有站起来”的背后政治较量下,明显的是巫统再度成为操弄政客共利的赢家,不止从后门夺权的慕尤丁要不断满足巫统的条件来保住不稳的相位,甚至曾经是以改革为名,实是一心渴求成为首相的希盟主席安华,也已经沦为看巫统风向行事。
在这样的趋势中,独中拨款就是零,承认统考文凭也逐渐成为华社舆论和中文媒体自我放弃的目标,而马华和行动党还在继续怪来怪去。难道,马华和行动党就不能在特定议题中,团结合作争取利民政策吗?“华裔选民的5%”继续讥笑“寻求改革的95%”,马来人大团结下的土著政党,就是看准了这点而更如鱼得水地壮大,让华人自己斗死自己。
不要以为居家学习很简单
2020/11/2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我所服务的学院日前举办一场网络研讨会——《冠病疫情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其中一名主讲人,即沙巴大学传播与媒体系高级讲师哈雅蒂博士指出,居家学习让生活和学业的界限变得模糊,导致学生面对生理和心理压力。其中的原因是并非每个住家的环境都适合学习,一些学生的家庭规模大且复杂,行动管控令期间,所有家人都呆在家中,吵杂又拥挤的周遭让学生很难专心上课和温习。
其实,线上教育并非如一般人想象中的简单,以为如法炮制平日的课程,并将其搬上网即可。
线上教育其中一个的挑战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日授课时,教师可以直接面对学生,所以较容易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如是否专心或了解课文内容,让教师能够随即调整对策以确保学生跟上进度。
难掌握学生情况
在线上授课时,多数教师面对的是电脑屏幕,所以比较难掌握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开着网络应用程式,但却是在打手游,即使发问也无法获得学生的回应。
这种情况在所难免,所以线上教育模式必须经过精心设计,通过游戏、抢答环节、留言等方式来确保学生与教师互动及掌握课程内容。
问题在于教育部未曾严正看待线上教育模式,即使曾在2011年推动的“青蛙虚拟学习模式”,也充其量是教学辅助工具而已。
倘若教育部认真执行虚拟学习模式,我们早已看到每一名学生获得分配一架平板电脑,达到随时随地可自行学习的目标,不会像现在般出现居家学习,导致偏远地区学生受到忽略的问题了。
居家学习不仅涉及教师与学生,还包括家长,但大部分的民众从未接触居家学习,所以并不了解个中情况。曾有学生跟我说,他的父母以为他整天在家对着电脑无所事事,所以会要求他帮忙做家务。
哈雅蒂博士就指出,很多乡区父母的思想依然保守,误以为子女不必去学校就意味是学校假期,所以必须分担家务和帮补家用。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有些女学生需要料理家人的一日三餐和做家务,也有一些男学生被要求和父亲一起去割胶,让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在大专院校关闭的期间里,这些学生难免会倍感疲劳,倘若讲师无法理解他们的窘境,依然严格要求他们的课业表现,可能使他们面对心理压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
虽然人民不能将线上教育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政府,但教育部并没有在这段期间积极改善线上教育所衍生的问题,比如分派官员或教师关注没有网络配备的学生,确保他们跟上课程的进展。这难道不比政治斗争来得重要吗?
高阶思维不是怪胎
2020/11/29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黄先炳博士
传统教育的课程与考试,大多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所提出的教育分类法设置。分类法虽以布鲁姆的名字冠名,但他曾说明概念是源自1948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波士顿的会议后取得的共识。
根据布鲁姆分类,完整的教育应涵盖认知、技巧和态度三大范畴。每个范畴可细分不同的层次,较高层次的学习内容较复杂,却距离学科的通达较近。通达教育是那个时期的主张。布鲁姆最初发布的学习层次只针对认知领域,1964年跨向态度领域。这个团队并没有发布技巧
学习的层次,辛普森于1972年发布的获得较多人采纳。
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分类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克拉斯沃在001年修订最后两个为评价和创造。这是当前大多国家用以设计教育课程和测评目标的依据。
牢记我国哪一年独立是知识层次,能说明独立的争取过程是理解,具体阐述独立的好处是应用,辨析独立的原因是分析,概括独立后的成果是综合,总结独立的重要性是评价。这六个层次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宣说独立的重要性是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照本宣科,那就只能算是理解层次。
电脑与网络普及后,知识不再是聪明人的专利。美国国家科学研委会于1987年挑战通达教育的顺序,认为基础教育也该朝向高阶思维,并非只朝向积累知识。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该兼顾思维的培养。
我们且以“乌鸦喝水”的教学为例。如果读完故事,问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答案不外是“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这是理解层次。倘若有老师问谁可以画出乌鸦喝水的瓶子和水位,整个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到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上去了。这四个都是属于高阶思维的领域。
您会说这位老师的教学是揠苗助长,故弄玄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