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印尼新报》
~文:( 58年届)贝仲敏
本会成员是原雅加达巴中、华中以 及八华、新华等校同 学,皆是50~60年代回 国升学的归侨。 有感于亲属多 在国外且自身社会关 系面窄,甚有生活单 调和遇事孤寂少助 之憾;而在国外时同 地、同校的同学有过 共同的经历和相似的 感受,自然而然地“ 老同学交上新朋友” 。 80年代中期起, 通过侨联的各种活动 互相结识、交往,91年 起每年春节初三假省 侨联举行“百家宴” 迎春团拜 ( 每位同学 做一种拿手好菜供分 享)。
1993年制定章程, 报送省侨联,要求成 立同学会。作为省侨 联的团体会员并接受 指导,开展联谊互助 活动。 得到香港巴中校 友会余文聪会长捐助 三千元作为开办费。 省侨联庄南芳主席口 头答允,于同年1993年 9月5日,趁印尼华社文 教界来访(成员多是 校友),邀请参加并 宣告成立同学会。会员54名,(本省两校共 有210人)。
本会以联络雅加 达同学开展联谊互助 为宗旨,具体活动内 容如下:
1.组织在福州的 同学(包括配偶、下 同)每年2~4次聚会, 借省侨联多功能厅观 看香港或印尼校友会 联欢活动录相,或到 公园、近郊旅游点游 览,聚餐。(附活动 图)(邻近的闽侯、 福清、莆田等地同学 亦来参加。)
2.同学间平时多 有联系交往,遇病困 或住院的,互相转告 并前去探望,送上慰 问金;对不幸逝世的 同学(或配偶)组织 尽可能多的同学前去 送最后一程,并送上 帛金,表示大家的一 片心意。
3.办一份不定 期出版的《会讯》, 作为向同学们输送信 息,交流心得的平 台,起到维系和促进 情谊的作用。 《会讯》共出版
24期。为参加雅加达 巴中校友会建巴中新 校,动员全国校友“
献砖”,专门出版特 刊,发至全国。最終 募得一笔善款。 《会讯》开头只 分送本会同学。 有境外校友源 源不断的资助,逐步 发送至全省的校友, 乃至香港和印尼的华 中、巴中校友会以及 全国各地两校友会( 十个)和各別联系的 同学。
每期出刊多达 400份。 由此,印刷及 寄刊费用甚钜;编 辑、运送、一人一件 寄送,工作量巨大, 但有许多校友踴躍参 与,都沒有出现困 境。
4.与本省各地乃 至全国各地校校友会 保持紧密联系,常年 寄送本会《会讯》, 常通电话,趁外出互 访、邀集同学聚会叙 旧,广交新朋旧友。
5.与香港、印 尼的华中和巴中校友 会建立联系,互通信 息,负责转寄《华中 园地》、《华中春 秋》、《巴中会讯》 、《巴中文苑》、转 送校徽、纪念特刊、 甚至活动录像碟等。 肩负这重任的同 学,印尼是刘晋垣、 香港阮衍章(华中是 印尼张南山、香港黃 昆民。)据知,许多 时候是同学主动将会 刊当行李托运,交付 运费带来中国,这其 中有郑维舟等。
2005年,华中、巴 中分别在雅加达举办 建校66和60周年纪念联 欢盛典,本会尽力做 好转达信息和组织同 学赴会工作,得到两 校友会和同学们的好 评。
6.为来求医或办 事的境外老师同学排 忧解难,延伸替代侨 联为侨的服务。 例如:印尼华中 黄继谋老师夫妇,连 续5年5次来福州住院治 病,同学们不管严寒 酷暑,分期分批探望 暖师心;两位年长的 女同学---刘坚梅和黎 建玲---轮流煮了可口 的菜肴,还动员了夫 君每天送到医院,而 且菜钱也作奉献,老 师全家万分感激。此 情传到港、印,深受 称道,真是“不是亲 人,胜似亲人”。
7.参加省侨联布置 的工作(诸如列席会 议、组织同学参加侨 界活动)依托省侨联 的支持,解决海运《 巴中文苑》通关等问 题。 香港巴中58届同 学慰问北京治病归来 刚康复的老贝,接待 香港华中校友访闽团;英国剑桥大学高 温超导室主任梁维耀 同学攜妻女考察福建 民,印尼新雅学院师 长李伯巧、徐敬能来 访,等等。校友会都 能分担义务。
尽管同学会是 个组织松散的弱势群 体,由于本会有一批 热心奉献的同学长期 做了以上许多事,成 为全体同学十分珍惜 的集体,得到境外老 师同学的赞誉和给予 捐助。 首先是香港余 文聪带头,紧接着是 林华英,再而是陳炳 煌、梁俊祥;印尼刘 晋垣、吳有輝,黃信 堂学长等,还得到印 尼华中校友会给予巨 额捐助。对我会促进 联谊互助活动,开展 扎实多样的各类活 动,给同学们晚年生 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享受到在祖国太平盛 世的安稳日子。
隨着时光的流 逝,校友们的年纪都 很大了,八十以上的 校友多达 21 位;有2位 前几年出国投子女去 了,上天国已逾十一 位,能来参加一年两 度聚餐的近三十人( 其中1/3须家人陪护) ,另有几位连通电话 都艰难。 这是无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
还有一条可告慰 校友的是:对母校和 校友还是总关情! 得梁俊祥学友资 助,2018年将我20多年 写的回忆文章汇集出 书,图为同学们参加 我出书的首发式。
2020-7-3 (** 181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