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15 辑



华教困境未除

2013/02/0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近几天来,“有利于华教”的消息频传,首先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里继续保留华文小学;其次是高教部宣布,大马学术资格鉴定机构承认台湾157所高等院校文凭。

尽管有人说这是大选效应,但某华人政党领袖马上回应:证明政府没有消灭华教。

政府当然没有消灭华教,因为我们还有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所以“消灭华教”一词用得不恰当。若如印尼、泰国在1950年代一声令下,关闭了所有华文中小学,连补习华文都在严禁之列,这样才是“消灭华文教育”。

逐步推选单元教育

政府虽然没有“消灭华教”,但华教的隐忧却从未消除,因为华教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是事实,而且许多政治人物和学者依然不放弃单元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落实拉萨教育报告书“最终目标”的单元教育政策。

对发展华教的限制,比如限制兴建华小、华小拨款低得不成比例、师资短缺、调派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教书、华文中学在独立三四年后即被排除、独中“保持现状”等等,未尝不可理解为是落实最终目标的准备工作。

再看《1956年拉萨报告书》第12条指出:为达到这目标(国语为所有学校主要教学媒介语),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逐步推行。

可见1950年代的某些政治人物即使有意仿效印尼和泰国般推行单元教育,但方式是逐步推行,循序渐进的手法,这其实是囿于当时我国的政治氛围和人口比例,不能好像印尼与泰国般采取断然的手段,惟最终目标却无甚差别。

反映到执行手法方面,如着重强化国小、强化国英文教学、增加华小国文节数、增设用国语教导的新科目(因华社强烈反对而暂时搁置)、缩减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节数,却从不见有強化华小、强化华文教学的政策,这就是拉萨报告书“逐步推行”方式的具体表现。

最终目标必须消除

这意味着“最终目标”的思维依然牢牢盘踞在某些政治人物和学者的脑中,乐观派当然否认这事实,但“逐步推行”的政策却层出不穷,令华社疲于应付,但又因此遭人指责“什么都反对”。

另一方面,在我们看来,华教之在国家教育体系里,就如马来文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里一样的理所当然,都是国家争取到独立的必要条件,理应无需强调华小在教育大蓝图里继续保留,如果须强调这点,那是否说华教的地位在2025年以后另作定论?难道华教已到了看一步,走一步;或走一步,看一步的境地?

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维护华教则必须抱着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的态度。“最终目标”的阴影一日不彻底消散,华社一日不得安宁。印尼和泰国式的鲸吞华教确不可能在我国发生,但蚕食华教权益的事则不可掉以轻心,华社不要被因政治需求而作的权宜决策所迷惑,不可放下警惕之心。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承认台学位只做半套

2013-02-0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利亮时

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MQA)正式承认台湾157所大专院校所颁授的学位文凭。这是迟来的喜讯,因为留台生盼望这个承认已经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台湾大专学位受承认只是迈开成功的第一步,绝非代表着台湾学位的争取之路已经大功告成。

新闻媒体的报道,我们必须细心的看,若只看标题或部分内容,会让我们误以为台湾学位已得到全面承认。

必须争取追认学位

首先要注意的是承认的时间点,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只承认2011620日及以后毕业的学生,这代表之前的台湾毕业生并没有被承认。

固然留台的前辈们,有者在我国有卓越的成就,而留在海外的留台人,也不少在海外打出一片天空,他们对于学位承认与否,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承认的时间点如此局限,未来民间仍需努力争取其承认时间能够追溯至10年前左右,以让更多回国服务的留台人受惠。

承认台湾学位固然是喜事一桩,但是只有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承认并不足够。这只是让留台人回来服务的阻力减少一小部分,实质意义并不大。

为何笔者会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留台人回来要继续攻读高等学位,例如进入马来亚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早就不是问题。

另一些专业团体如工程师协会,亦在10年前承认了台湾学位。留台人回来,其学位就算没有被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承认,其面对的问题亦不大。

马华无法一步到位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学术鉴定机构承认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目前最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局(JPA)能够承认台湾157所大专院校的文凭,这样才具备意义。台湾学位得到公共服务局的承认,留台人方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服务。

以目前来看,国阵应该只会做到这一步。马华公会为此事努力,明显的看到无法一步到位,只能在大选前做半套。

在未来的岁月,不管谁执政,以留台联总为首的团体,应该继续为此事努力,在一至两年内争取公共服务局的承认,这对留台人方是一大福音。

我们固然要为这个承认的第一步,给予幕后功臣掌声。然而,我们完全不能就此满足,因为这距离成功仍有一大段距离。

国阵政府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是采取且战且走的策略,在选前给予小恩小惠,这是争取者半分不能松懈,这方能造福未来的留台人。
•利亮时 高雄师大副教授

 

解决师资勿头痛医头

2013/02/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姚美芹

华小师资及受训老师分配的问题,似乎已成为每年都会出现的老问题。

一边厢喊老师不够,另一边厢,受训后的师训毕业生却投诉毕业一年半截仍未被派到任何学校报到,只能暂时到私人界工作。

20103月,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吁请大马教育文凭毕业生,报读教育学士课程(PISMP),填补华校当时面对的1780个教师空缺。

到了20128月,魏家祥却说,该部决定暂时停办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旨在避免师资过剩。

同年12月,人民公正党大学生俱乐部控诉首相食言,未解决私立大专教育学士课程毕业生无法成为教育部教师的问题,造成近7000名毕业生失业。

然而,今年全国多间华小又浮现师资短缺问题,魏家祥又宣佈,951名获聘为合格受训的临教,將先后接获教育部通知信到各校报到。

教育部在解决师资问题方面的做法,予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印象,他们做事,只看眼前,没有很好的规划。

一名华小老师透露,教育部今年让许多学校开办启智班,这虽然显示该部关注特殊教育,但问题是,该部却没有培训足够的特教老师。

没有特教老师,教育部竟向现有的普通老师下手,鼓励老师申请转入启智班。

由于教启智班有特別津贴,又不必每天改作业改到手酸,更重要的是,许多老师对KSSR制度必须漏夜赶上网输入成绩感到烦厌,因而將转入启智班视为“避风港”。

该校有5名老师都转入启智班,被派来5名没有教学经验的临教,该校著重成绩,担心因此受影响。

一名启智班的老师也透露,她之前接受3年的特教课程,才能被派到启智班教学,但教育部目前已停办特教课程,现有的老师只需接受3天的培训,就转到启智班教学,如此之下,对启智班的学生並无好处。

教育是影响国家未来的重要事业,然而,教育部在处理许多事件上却状况连连,令人担忧呀!

 

球在独中生脚下

2013-02-0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黄圣铭

隨著去年中国大学学位受我国政府承认,如今台湾的大学学位也跟著受承认了。

这是谁的功劳呢?华团特別是相关教育团体鍥而不捨的爭取有功劳,华人部长的內部配合作为有功劳,政府的最终从善如流有功劳,媒体在舆论上大力宣传有功劳,在外部施压的从政者有功劳,然而最大的功劳归家长。如果没有他们坚持把孩子送进华校读书,从小学直到大学,从过去低潮和文凭不受承认,直到如今的稳健发展和一片光明,始终如一,一片赤诚,坚持母语教育到底,不会有今天的华教规模及其成果。来年的林连玉精神奖,华校家长完全有资格获得。

中台学位受承认,而这么多年华社望穿秋水的、独中生所赖以入学中台大学的统考文凭是否应该受承认呢?在这大选来临之际,以及华人春节鞭炮快要点燃之际,首相给华社带来大红包的喜讯应该不再是美丽的错误吧。

学位受承认的喜悦,溢於媒体的报导上,写在华团领袖和华人政党领袖的脸上,但家长似乎没有强烈的反应。也许他们原本就不寄望孩子去当公务员,因此学位受不受政府承认內心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最多像是一片叶子在水面上所泛起的涟漪。如果独中生也对这得来不易的,前辈们奋斗的成果淡然以对,那就值得大家反思。

如今球在华社脚下。如何以行动回应好不容易爭取来的成果,是摆在华社眼前的急务。政府曾经为统考文凭持有者量身定制师训班,但反应不热烈,以去年为例,申请者中只有32人符合资格,当中只有11名前去面试,最终9人被录取。这情况令人担心政府是否会停办独中生的师训班。

政府教师的待遇很不错,薪金加津贴可高过独中教师两三倍。如果独中生有获得充份资讯和升学与就业辅导,对当官办学校教师即使不趋之若鶩,也应该不会反应太冷淡。

现今不止华小合格师资不够,国小和国中同样严缺合格华文教师,因此,除了为独中生办5年半师范课程外,希望当局也能让中台毕业生参与1年半制的大学师范课程(KPLI)。到时希望这些毕业生能踊跃报读这项课程,以教育回馈华社,回馈国家,造福下一代。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黄圣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