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的政治意义
2013-02-2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花城客
首相兼巫统主席纳吉出席董总新春团拜,被形容冒著政治风险,踏上歷史性的破冰之旅;这是成立至今已有58年歷史的董总,首次迎来首相出席新春团拜活动,当然意义非凡,更让人充满期待,盼首相与董总日后的见面,有好消息宣佈。
教育政策是否因为首相破冰之旅,而產生的变化?这是大家关注的未来政治焦点。
从政治层面来看待首相这次的破冰之旅,既然首相在大选即將来临前,来一场政治豪赌,而挺住政治风险,参加董总团拜;要评估这个风险的衝击力有多大,很明显当然是指近期內举行大选后,政局演变对在朝在野有利,才会让人看出更多的苗头。
董总这次主动邀请首相纳吉出席新春团拜,也属於华教史上破天荒之举,能否爭取政府对华文教育更广泛的认同,这不只是华社重视的大事件,也可能解除政府一贯视董总为极端种族组织的魔咒,那么首相这回破冰之旅,才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一直以来,有人一再提醒董总应该以大马人的观点,来看待国家的教育制度,从宏观角度出发,为全国人民团结做出贡献,並非只一味只照顾本身的族群。
要改变领袖单元教育色彩的思维,从现实角度来说,难以期望一夕之间,国家的教育政策能出现甚么大改变,但从教育法令一再修正,华教在这个国土確有生存空间,只是行政偏差和领袖的僵化决策,让华教问题和华裔学生的深造和出路问题,一直未能圆满解决。
关丹华文独中爭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几经努力才获得办学准证,但在政治上,却留下很多想像空间,虽然批准关丹独中的过程和內情如何,未能一一获得证实,但巫统高层之间的政治斗爭风险的存疑,似乎挥之不去,不得不让人在担心,政治暗流是否会影响今后的政局发展。
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理性解决,只要问题泛政治化,最终还是演变成一个政治课题,尤其是教育课题,早已形成一个当权者与华社,不容易达成共识的课题。
即使华总在新春前,与首相纳吉举行对话,针对大家关心的独中统考受承认等课题,已列出统考受政府承认,及其应具备的条件;但董总也有它本身的一套,与华总的立场,未必一致。
同样的,我们不怀疑政府高层有诚意与董总,通过对话解决彼此间的歧异,但从过去的事例说明,政府也有它让步的底线;双方的距离是否会隨著首相破冰之旅而拉近,还是最终流於团拜喜气洋洋的表面现象,因为政治和底线问题,难期望有甚么突破,这都是以后须关注的事態发展。
或许有人认为,董总不应该高兴得太早,因为首相没有预期中宣佈甚么好消息;但这次团拜促成董总与首相署有进一步对话的空间,不失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许董总不想迫得太紧,不是说首相冒著政治风险参加这项新春团拜活动,就让首相有一个喘息的空间吧!
在这项场政治气息浓厚的新春团拜会,董总提供首相有机会破冰的契机,不是也邀请反对党领袖出席这场活动,虽然庆祝新春的意义,不应出现党派之分,但在一个凡事都会被政治化的大环境;华文教育课题將继续成为朝野爭夺民心的筹码,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大马的政治生態。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花城客)
新春团拜见闻录
2013/02/23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万铎
万人瞩目的董总2013年(癸巳年)春节团拜暨新春庙会,于1月17日成功举行。
此次团拜吸引逾4000人出席,朝野领袖皆先后在支持者的簇拥下抵达现场,以首相纳吉为首的国阵领袖安排在上午10时进场;而在野的民联领袖则安排在11时的阶段出席。 这是主办当局费煞苦心的安排,避免「双王」狭路相逢,闹出不愉快的事件而造成「王不见王」的局面。
这也是董总第一次邀请首相出席团拜的活动,对首相而言是「破冰之旅」,能修补政府与华教之间的关係,也想为大选造势,表示他对华教之关心,提高自己的形象。
可惜,纳吉在45分钟的短暂逗留中,没有在会上发表演说,只是受邀上台与出席者拜年、捞生及挥毫,草率完成团拜仪式。
之前大家都引颈期待首相此次蒞临能带给华社一个惊喜,但最终首相没有演说,也没有宣布,令华社人士大失所望。
仪式结束后,大家对首相出席春节团拜没有宣布对华教利好消息感到失望,认为政府在此时不承认统考文凭是说不过去的。政府一再拖延承认统考文凭,而不是以学术水平作考量,这点让人很失望。
为了了解人们的感受,我曾与一些出席者交流。有人认为大会安排有些失当。既然诚邀首相出席理应给予首相上台致词的机会,以表尊重。即使首相没有宣布对华教的承诺,至少应尊重华人新年,释出善意,作出真诚的祝福。显然董总及官方的智囊团,只考虑某些方面的反应和压力而同意取消演说,实为不智。
也有人说:虽然知道宣布承认统考不是首相的权力,但是他可宣布拨款赞助全国的独中,总比拨款援助金予人民更有意义,因为它是惠及全民教育的盛事,那才是「破冰之旅」,也是另一种承认独中的方法。
纳吉来了宝山却空手归,可惜,但他也为出席董总的团拜而惹上一身蚁!之前前首相马哈迪就不赞成他出席,之后,他就遭巫统的极端分子的严厉指责,並要求纳吉辞首相一职。从此可见巫统內部矛盾出现,纳吉在巫统的领导地位也岌岌可危。
网上也有人指董总邀请纳吉出席团拜是为国阵站台,串通好国阵来一场政治秀。
但我认为纳吉虽然没有送上大礼应有他的政治考量,他要是现场宣布承认统考文凭固然是天大喜讯,却有两种顾忌:(一)可能被解读为贿选伎俩;(二)引起巫统对他的不满,以为他討好华社出卖巫统权益。他不作出任何承诺也有巫统人士要他辞职一事,便可证实。
我们也不需要太过强求,此次的团拜便能得到政府诸多的「礼物」。我们只要把它当作是一种社交礼仪。
首相及部长首次亮相出席董教总的团拜是一种突破,是对华文教育在我国的肯定。在朝野政党出席双方並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而圆满收场,並为日后双方的沟通桥樑容易在促进双方解决华教问题。
董总主席叶新田不是也说,首相同意和董总会面,与董总探討如何解决华教课题吗?
「破冰之行」的精明与荒谬
2013/02/23 东方日报/言论
~作者: 陈利良
董总大年初八在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举办的春节团拜,应该是今年千百个新年团拜中,最受马来西亚社会瞩目的一个团拜。
不只是有首相首次踏足这片「华教圣地」,朝野两大阵线的领导层,更几乎倾巢出动,在氛围与声势上较劲,以博取华社,特別是华教支持者的好感。
回顾整个流程,董总经过精心策划,事先应该与国阵和民联领袖进行过一些的勾通,避免了出现两巨头「狭路相逢」,甚至引发火爆的尷尬局面。
选举即临,董总领导、纳吉与安华,各有各的考量与盘算,藉由美其名的团拜,浑身解数、各显神通,以各取所需。所以,大家举动都小心翼翼,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希望能够为自己增添些声势。
朝野两阵线出席这次董总团拜,藉著新春平台较劲,在人数上大家可说势均力敌,在人气与声势上,民联则稍胜一筹。
纳吉「直闯」董总,进行「破冰之行」,让许多关心华教的人士自然满怀希望,期望纳吉能藉著这次访问送上「大礼」。
令人意外是,纳吉这次访问没有派送任何「礼物」,甚至连话也不多说,確让不少人失望。
纳吉上台拜年、挥春、捞生做齐,就差讲几句话。细加分析,这或许不是最佳选项,无法给「破冰之行」画下「完美句號」,但在巫统党內以老马为首的保守派大力反对之下,这却是最安全,也最符合其当下政治利益的做法。
纳吉这次以纯「破冰之行」,给华社拜大年,统考日后另约时间再谈,为事件留下了伏笔,大家有些失望但却还没有「绝望」,给予他更多空间,以按局势演变和本身政治议程来决定是否承认统考及何时公佈,实属进可攻、退可守的相当精明之策略。
纳吉踏足董总,在党內面对一些压力,是可以理解,也是正常的现象,不然此行也不至于记载史册;但也不必为了塑造英勇伟大形象,將它无限上岗,反而弄巧成拙,徒增笑料。
这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破冰之旅,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在一个民主与多元的社会,应该透过理性对话来解决茅盾,进而达致共识,而非以「边打边谈」的对抗方式。
董总因时势变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民间最高领导机构,首相纳吉是建国50多年来,首位踏足董总的首相。这不只凸显了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发展的艰困和政治敏感,更在在反映出马来西亚社会荒谬的一面。
我们一直强调社会的多元,並以此为荣,但不论在文化与教育的政策,实质上却是那么的单元与严重被压缩。
浅谈华教运动转型
2013/02/25 当今大马/ 当今专栏
~作者:雷秋明
随着时代的改变,人民渴求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愿望越来越深切。各种各类的社会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净选盟集会以及环境保护运动。这些社会运动
成功掀起全民参与的浪潮,达到跨族群之效果。同时印证我国公民社会运动逐渐扩展和转型。多场和平集会也看出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比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更理智与成熟。
在黄绿灯光照射底下,我国的先驱社会运动,即 华教运动显得风烛残年。去年的多场华教救亡运动变成老前辈的聚会,年轻人的力量分散到其他的社会运动。此外,华教运动碍于本质上的囿限,无法动员非华裔群体,悲情的氛围被负面标签为沙文主义者滋事。种种迹象看出横跨半个世纪的华教运动的运作模式已经僵化,急迫需要转型。
某场社会运动 的推动者的言论和论述是运动方向的指标。故此,若推动者的言论和论述有所改变,换言之也表示该场运动转型。笔者认为多份华社纲领性文件,即1983年的《国家文化备忘录》、1985年的《华团联合宣言》、1999年的《大选诉求》以及2010年的《行动方略》里的教育论述之转变若干影响华教运动论述,甚 至反映华教运动的转型。尽管行动上的华教运动无法全面跨族群,然而这些文件对于教育诉求可归纳出其精神已从原生的族群主义跳脱到全民视野。《国家文化备忘录》和《华团联合宣言》对于教育诉求从浓厚的华族色彩论述逐步退色,更贴近本土风格。《大选诉求》以及《行动方略》的教育建议更是务必达到跨族群和全民关怀之目的。
精神上有转变固然值得嘉许,可是在行动上的转型,华社的步伐明显不一致。前三份文件涉及各州中华大会堂、会馆联合会以及董教总等联合签署。奈何到了《行动方略》,此景不复存在。一些之前合作伙伴已经脱队,大大削弱华社对抗单元主义的力量。董教总便是其一例子。学者黄庭康曾提及,“当不同的运动汇聚成同一阵线时,它们的力量就大大增强,国家面对更大压力要回应社会运动的诉求。”
身为华教最高领导机构的董教总的缺席必然使得社会运动的力量大力减弱,相对地,国家回应社会运动的诉求的压力也随之变小。
面对单元 主义的围困,霸权主义的横行,董教总领导层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自我定位,配合其他团体,像过往般再次携手拟订华教运动的新方向?华教运动如何转型成为全民所
能接受的社会运动恐怕是董教总领袖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须知,只守不攻的妥协和协商手段已经不能游刃在僵硬的马来族群霸权的政治结构里。
依笔者愚见,唯有让华教运动深化成为全民教育运动,打破非华族认为华教运动只是争取华族教育权益的刻板印象;让华教运动转化成不啻是捍卫华文教育的手段,也是提升国家教育素质的途径。唯有如此,才能够,一、打破僵化的华教运动模式,并收跨族群之功效;二、让被单元主义充斥脑袋的政府了解,只有把教育放在公平的平台发展,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才是在全球化洪流里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