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碧珍《迟来的春天》和《往事的回味》
2018/06/06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作者:辛镛
从气候的角度说,印尼地处热带,终年炎热,只有旱季雨季之别,没有春夏秋冬之分。但从华文的角度说,1965年印尼政府发动排华运动,所有华社、华校、华文报纸被禁止,长达32年;就像凛冽的冬天,到处是肃杀的气氛。到了1998年,印尼社会进入民主改革新时期,十几年间,各种华社、华文报纸纷纷出现,就像春天百花齐放,一片繁荣的景象。
碧珍文友《迟来的春天》一书,出版于2012年。按我的理解,书名就是一个比喻。她期盼华文在印尼出现春天般繁荣的局面,但这个愿望,30多年后才实现。所以是“迟到”的。但是我们应该感到幸运,不管早与迟,春天终于到了。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迟来的春天》主要部分(包括“心田耕耘”、“佳节倾情”、“岁月杂拾”等十几篇文章)和《往事的回味》都属于回忆性散文。这些文章,记录了作者风雨人生中的故事:东加天真的童年岁月,麻埠惊险的华文补习,泗水刻苦地学习针灸,椰城艰难的工作生活。几十年间,她当过补习班老师,当过针灸医生,当过布店簿记,当过报社打字员和编辑。每一份工作都很辛苦,每一段经历都很坎坷。但碧珍并没有怨恨社会、怨恨人生,而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帮助丈夫,养育孩子,使得家庭和睦,生活也越来越好。坎坷人生,也就成了珍贵的回忆。
强烈的写实性和“自传体”色彩,是《迟来的春天》和《往事的回味》的显著特色。作者写故乡,写亲人,写朋友,写学校,医院,写城市,也写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书中对坎坷生活的回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都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华人族群甚至整个印尼社会,正迈着艰难而执着的步履,走向文明。
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迟来的春天》和《往事的回味》的显著特色。碧珍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文章也洋溢着对人性的真、善、美进行歌颂。她告诉我们,虽然生活充满了艰难和坎坷,还是要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当前印尼有一些人,因为对宗教、对社会不满,最终走上邪路,成为恐怖份子,危害社会。所以,我们更要弘扬真、善、美的精神,造福社会。
碧珍文友出生平凡,生活坎坷,却始终怀着文学的梦。我想,正是对文学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支撑着作家,热情而执着地记录着生活的一点一滴,用心去雕镂文字,传递信念。我更希望印尼更多的年轻人,再看一看长辈当年奋斗的故事,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迟到的春天。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