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877


战前初中毕业注册教师的诉求


2019/01/05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菁草


还记得我国教育界曾经有一批“战前初中毕业注册教师”吗?

所谓“战前”,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41年至1945年发生。“战前初中毕业注册教师”,就是在1941年之前具有初中毕业资格的注册教师。

今天重温的这则旧闻,是这批教师组织起来的公会在196288日召开年度大会时,议决向教育部呈请豁免再次受训。

事因教育部在落实新薪制时,规定这批战前初中毕业的注册教师必须接受特别训练才能够被纳入“丙级Y”,而战前高中毕业的注册教师及师训毕业教师则不必。

这项规定使这批战前初中毕业的注册教师感到不合理,因为早在1948年,政府主办师训时,并没有要他们参加,此外,也不接受同资格的合格教师受训,等于承认了他们具有专业教师的资格。

1952年,政府把初中毕业注册教师和高中毕业教师等同列入B级,而今高中毕业教师已无条件列入“丙级Y”,那么为何却要初中毕业的注册教师先受训才能被列入“丙级Y”?

他们认为战前初中毕业的注册教师至少已经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以情以理来说,他们的经验足以代替师训。

其实,到了1962年,战前初中毕业的注册教师,一般上都已年过50大关,都具有专长,不少曾经著书立说,担任过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教科书中央委员,师训实习考试督察专员,师训班讲师等,因此,为了要转入统一薪金制还得接受特别训练,岂非本末倒置?

这则报道让我们看到存在于早期教育界里的一项不合理制度,而“战前初中毕业的注册教师”之中,如果今天还有人健在的话,应已是百岁以上的年纪,早已退休多年了。



开学魔术,缩班神功


2019/01/05 光华日报/如是我刎 

~作者:董恪宁


为难处处,怎么办呢?灵光一闪,恐怕少不了虚虚实实的假动作,唯有再次顺势使出可大可小的缩班神功。全国华小,遵令配合,左挤右压,班级密度随之火速增至偏高的比重。全国师资也跟着“多”出n百人,总算足以好好的交代。

华小师资,是否足够?201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巡视雪兰莪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之日公告天下,困扰华校n年的师资短缺,是年首度“从4位数减至3位数”。

2015121日,新任的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还说,翌年将有1673名老师派往华小执教,填补总计1642师资空缺。信不信由你,反正这意味着,过剩31名师资云云。

这是怎么一回事?圈内人想必知道,说到底,此乃国产的缩班神功所练就的境界:本来三班,减至两班;原有两班,挤成一班,以此类推。如此这般,全国自然一一腾出期待中的“额外”老师。

时光荏苒,倏忽2018年也走完最后一里路。名目上,政府虽新,结构依旧,体系不改,官僚依旧;小拿破仑,处处可见。结果,2019年开学之前,两岸大城小镇,还是那一回事。

《光华日报》援引教总的报告说,保守估计,2019开学,全国之华小将出现600700个师资空缺,唯派往华小的新科老师只有277位。据此推算,不足多少,一目了然。

开学的日子,不是一早编排好了?师资的需求,不是可以提前算计?何以磨蹭拖沓,总是拉拉扯扯,悬而未决。结果,开学近在眼前,时间是那么迫切了;然而,师资之实际配额,各校仍然没有头绪。

困窘如此,教育部是否来得及可能赶在最后一分钟,立马派来救急的超人,解救地球;还是最终仍然需要劳累学校的董事,必须自己星夜奔走,设法聘请临教,将就将就?

为难处处,怎么办呢?灵光一闪,恐怕少不了虚虚实实的假动作,唯有再次顺势使出可大可小的缩班神功。全国华小,遵令配合,左挤右压,班级密度随之火速增至偏高的比重。全国师资也跟着“多”出n百人,总算足以好好的交代。

是的,很多时候,为了满足当权领导的好大喜功,这个国家习惯了欺上瞒下。新闻报道所显示的报告,总是一则则不吝溢美之词的好消息,而不愿正视这一切实为一场典型的零和游戏,遑论据此深究社会的成本和代价。

那么,我们果真纾解了华小师资的匮乏吗?书面的统计,卷帙浩繁,连篇累牘。洋洋洒洒的档案,钜细靡遗的记录,十分好看。可是,背后的辛酸和血泪,一言难尽。如是我闻,曾有个别临近退休的资深老师,差点被转校。

个别校长,还以此借口,随意外调不为所喜的同事。除此之外,乃有校长抢在调派公文发出前,甚至提前清空老师座位。不但个人之精神和家庭的生活,深受所累;沮丧之余,有者不得不申请提早离职。可惜,一坐在上面,都看不到下面了。

身历此境,重读林连玉的〈57年官方对教育问题的作答〉,必然感伤:“由1951年起,教总主席还没有换,但已换了6位教育部长。我最有经验,前一位教长答应的,到后一位教长就可推说不知情。”

副教长呢,也是。远的不说,自魏家祥,而张盛闻,而张念群,都是这样:沉痾宿疾,兜兜转转。华小师资,是否足够?2020年,南中国海两岸也必然还是面对同样的问题。



何苦为难微型小学!


2019-01-05 星洲日报/地方观点

~作者:许鲁帆


在华社一片反对的声浪中,教育部去年仍决定在全国少过30名学生人数的微型小学进行复级班计划,目的只是为了重新整合全国师资及节省开销。在这项计划下,除了一年级和六年级的班级不受到影响,校方必须将二三年级,以及四五年级的学生各编排一班。

当中,砂拉越去年有106所学校被鉴定要实行这项计划,其中国小(包括少数宗教学校)占82所,华小则有24所。有关计划之所以引起华社关注,因为这对微型华小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复级班计划下,两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上课,表面来看上课时间没有减少,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已经减少了一半。举例,二三年级合在一班上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把原本一节30分钟的课分成一半,即二年级15分钟,三年级15分钟,长期下来肯定不利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由于教师必须同时教导两个班级的学生,其教学时间被分了一半,影响了教学的素质与成效。过剩的教师将调往其他有需要的学校,在教师人数减少之下,导致现有教师身兼多职,因为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也必须处理其他的行政工作和出席教育局的各项课程和会议,这不但加重教师的负担,更是严重影响教学和学校的日常运作。

今年是复级班推行的第二年,学生来源一直是微型学校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事实上,新学年开始有些受复级班影响的微型华小,已有家长酝酿为孩子申请转校,以确保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而把孩子送到其他没有推行复级班计划的华小就读。这将导致推行复级班计划的微型华小进一步面对学生来源的困境,而陷入关闭的危机。

长远来看,复级班计划不但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教师在教学上也面对诸多限制和困难,更对学生的整体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育部不能为了节省开销,而在学生不超过30人的微型学校推行复级班措施,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公平。

除了面对学生来源的问题,有些微型华小也面对学校建筑物陈旧、被白蚁侵蚀和电线残旧等问题。学校董事部即使有意翻新或重建新教育楼,无奈没有多余经费,有心无力。微型学校本来能力就有所局限,这已是不争事实,加上复级班计划的推行,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教育制度改革看时代脚步


2019-01-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李慧珊


法国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于2014写了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震撼了长期陷于低经济增长中难以自拔的西方世界。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评论称该书引发了“皮凯蒂恐慌”。皮凯蒂的书揭露了300年来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

我国小学一至三年级废除考试的政策,并不再用分数来区别学生,无疑是迈向21世纪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方法论的问题,还是需要许多实际的功夫来完善的。人工智能的频密步伐,使得我们已没有喘息的空间了。教育改革还需要加紧步伐,以适应未来的新时代。

法国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于2014写了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震撼了长期陷于低经济增长中难以自拔的西方世界。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评论称该书引发了“皮凯蒂恐慌”。皮凯蒂的书揭露了300年来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他通过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如库茨涅茨收入不平等的钟形曲线和索洛的内生增长论,成功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已不足以诠释今天复杂的社会劳动分工网络。虽然很多人质疑这本书所引用的数据和结论,但这不阻止它成为时代的畅销书。这本书之所以畅销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抓住了当代人类的一个情绪也是当代社会试图解决最大的难题:贫富差距。

今日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时代的更迭,或是我们已经在进行时代更迭了,而这个新时代被命名为人工智能时代。好比科技革命时代,人类从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手工作坊走进以流水线为生产基础的工厂一样,有一大批人被时代与时代间转换的漩涡所摒弃。这无疑成了历史的必然性。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所发表的报告——《致未来的工作》中所预测的,在未来5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导致全球失去710万个工作岗位。但在科技、深度服务即新媒体领域,将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我们做一个简单算术,在两者相抵销之下,未来5年内,将会净损失5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与白领阶级为主。实际上,在新时代,消失的工作数量将远远大于新产生的工作数量,而且在人工智能时代,所产生的“新工作”

全都是需要特别专业的技能学习和感性培训才能完好胜任的工作。

新时代所诞生的工作,绝不是如现在一般,只需接受短时间培训,然后坐在流水线旁组装手机或者操控机器就能完成的低技能工作。在新时代,人类将面临的趋势是,新工作产生的更少,能胜任新工作的人类更少,大批的人类将会因为自身生产力与新兴生产要素无法相结合,而成为毫无用处的人。用《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的话来说,未来将诞生一个庞大的,新的社会阶层,即无用阶层。

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是停留在填鸭式的教育层级,所知所学,无一不是为了考试做准备。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道理,将竭尽全力的消磨每一个青少年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积极性。当今,许多孩子读书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外在的因素,而不是源于内心对于求知的渴望,这使得教育有些本末倒置的嫌疑。当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学习初期的学习积极性,都因为一个要面对接踵而来被消磨殆尽之后,试问要他以后怎么继续深入学习呢?他们对于学习产生了本能的厌恶和排斥,一想到学习,就是无穷尽的做题和考试,而他们唯一欢乐的来源,仅仅存在于课本,校园之外。

这不免是马来西亚众多学子们过早辍学的理由之一,当然这里笔者不是指其为唯一的理由。有的学生很会考试,很会做题,但这样的人在将来很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将来随便路边哪一台智能机器,都比人们会做题会考试得多。人类和机器人比考试比做题,就像和飞机比赛跑一样,是毫无胜算的。相反,因为长时间的应试教育,考试教育所带来的对于学习的厌恶,和对于吸取真正知识的排斥,才是学生们将来所要面对的最大危机。

在学校里,对于学生们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学习。我们的社会必须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们所掌握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才是为准备他们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基垫。毕业后,学生们闭上眼,试着把学校里学的所有知识都抛之脑后,剩下的那些才将是真正接受的教育。

20年后所定义的“工作”,无一例外的,都是需要有特殊技能和才华的工作,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旁边的同事,而是一块一块由硅基组成的人工智能。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对于学习的积极热情,那未来的工作将没有我们的份。所以考试,将是谋杀孩子们20年后美好工作前景的元凶。因为它是让孩子们对于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更是排斥自我学习习惯养成的罪魁祸首。因此,盼望大马社会能够对教育的制度性改革持更包容,批判,和开放的态度。改革的工作是全民的工作,需要结合多方的意见和理解,以致改革落实的更加全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