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879


快马加鞭承认统考


2019/01/08 南洋商报/社论


独立民调机构巧思中心(Ilham Centre)针对巫裔群体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多源流学校应统一为单源流,而且他们不认同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因为“统考并未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可能危及团结,导致不同种族和信仰形成两极化”。

大马应该实行单源流或多源流教育,向来都是一项争议,只是争议的程度,会随着国内的政治氛围起起落落,一些政治人物往往也看风使舵,发表“因时制宜”的廉价言论。

对于统考,巫裔社群的看法也不一而足,不过,如果将统考形容成足以破坏国民团结及引发种族两极化,却未免有危言耸听之嫌,也证明持有这种想法者,对统考根本就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窍不通。

政府承认统考所面对的阻力,似乎并未因为新政府的出现而减低,改朝换代后的希盟政府,依然必须从教育以外的因素,来衡量统考文凭的价值。

不管怎样,承认统考是华社一致的意愿,这个事实从未改变。雪隆董联会主席蔡庆文5日就发文告,对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表明“不曾拒绝承认统考文凭”的立场表示欣慰,并促请希盟政府坐言起行,落实这项大选承诺。

同一天,民主行动党元老林吉祥为该党的一项活动主持开幕时,指统考文凭将在来届大选前获得政府全面承任,“而且无需等上5年”。

林吉祥的信心喊话,或许有助于化解华社对政府承认统考的信心危机,但以眼下态势而言,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的态度将是关键性的。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日前透露,这个于去年10月成立的特委会,目前正与各造包括不同族群组织进行联系及对话,预料将在今年3月完成报告并提呈内阁。

国阵执政时期其实已局部承认统考文凭,因为凡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国文单科优等的高中统考生,皆可申请进入师训学院;来到全面承认统考只剩下“最后一里路”的今天,我们恳切希望希盟政府能快马加鞭,尽速完成华社的夙愿。



统考如何危害国家建设?


2019.01.07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Tajuddin Rasdi(大学讲师)


这是一个独特的情况,我被要求针对此课题发表我的意见,因为我对统考或中文教育体系都不太了解。

我受邀出席马智礼成立的委员会,以研究统考及其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据我所知,主要关注的议题是,在国家建设中,统考从未获得正式的承认,因为它源自于拒绝任何国有化的中文教育体系。

这是一个独特的情况,我被要求针对此课题发表我的意见,因为我对统考或中文教育体系都不太了解。

但我出席只为了一个简单的原因:我认为我们的公立学校在国家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的问题。这是非常奇怪的,我认为,马来人正在针对统考和单一源流学校和其理念,但主要的问题却直接来自公立学校本身。

我将提出4个论点,以证明我如何发现公立学校体系危害了我们国家建设理念和措施。我将提及行政文化,然后谈及种族之间的宗教和文化敏感程度、历史课程和马来文课程。

首先,行政文化。正如敦马哈迪本身多次提及,大马的公立学校已经和宗教或伊斯兰学校相似。对于巫统或伊斯兰党,甚至是公正党和诚信党的许多马来人来说,这也许是受欢迎的言论。与我求学时期不同,因为教育界种族不平衡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马来人。

接下来,我们的行政管理员也大多数是马来人,他们决定了学校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如坚持所谓的伊斯兰服装规范及在活动和集会期间进行穆斯林祈祷。

就像基督徒在教会学校做的那样,马来人抱怨宗教污染了教育机构。但是,当马来人这样做事时就似乎没有问题,因为教育部充斥着虔诚的穆斯林。

诸如为应付考试以祈求上苍协助而进行的祷告是很普遍的。这些活动都没问题,如果是在学校范围之外或课外时间进行的话。这种文化吓跑了非马来人和非穆斯林父母。

统考和华校是否引入了非伊斯兰行政文化?我不曾听说过有任何阅读圣经或儒家思想和佛教冥想被纳入学校日常活动中。从行政文化的角度来看,采纳统考的华校并没有民族偏好或宗教意图。

其次,穆斯林宗教仪式激增,如学校祈祷室、清真食堂或摊位。没有斋戒的学生必须在厕所内用餐、清真和非清真的饮用杯子,还有穿纱丽等问题。

父母对这些外在的宗教信仰行为感到害怕,并将他们的孩子送到私立或单一源流学校。我不曾听说过华校有进行任何焚香或游神的宗教仪式,因此,我认为华校不存在这种宗教虔诚或敬畏的外在表现。

采纳统考的学校环境,对我来说,似乎在宗教敏感方面更加平衡。这有利于接纳统考,以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也有人以历史课程为由来反对接受统考。

虽然统考已经被海外和国际大学所接受,但大马拒绝它的理由是,它的历史教学大纲没有涵盖“足够”的本地内容。

我接受这一事实,统考的历史课程涵盖了更多全球观点以及一些本地内容,同时展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概念。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想法,即我们的孩子可能不会在大马工作。他们将在他们出生地以外的国家发展。

我在求学时期了解到基督教和希腊人,当我去美国攻读建筑学时,这些知识就派上了用场。另一方面,公立大学的课程,在我看来,包含了太多的历史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倾向叙述单一种族而不是其他种族的故事。

我更希望统考和公立学校的历史课程能够更多的关注不同人民的历史,而不是一个关于殖民主义和争取独立时的政治斗争的冗长叙事,那些成为英雄的部长和首相甚至是政治家,其中大多数都是马来人。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知道每一个人民的崛起——华人、印度人、原住民、卡达山人、姆鲁人——以及他们过去的社会价值观和仪式所构成的人类学,甚至是他们如何适应现代和创新。

如果我向学生问及大马基督教的历史或佛教信仰,他们能够回答吗?科技史和城市的崛起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我的结论是,统考和公立学校课程都存在缺陷,他们对历史的理解都是狭隘的。我们现有的课程完全无法教育我们的年轻人,关于他们自己人民的历史。

另一个争论的要点是马来文课程。所谓不接受统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马来文科程度明显低于公立学校的课程。我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多数公立大学,也许除了国大和其他一两间大学外,都在课堂上使用英语,并要求学生以英语完成作业。即使是玛拉工艺大学,只限马来人的教育机构,也非常坚持这样做。所以,统考学生只要避开国大、然后申请工大、博大、理大、马大和其他强调使用英语而不是马来语的大学就好。

这有什么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不是中文教育家决定的。这可是马来校长向外国人开放大学,因此对马来语作为求知的语言造成致命的打击。他们应该关闭国家语文出版局,因为它不再具有任何学术关联。为了国家排名和“世界级”教育的理念,马来教育家是自己拆了自己的台。

其次,我们希望孩子的马来语达到什么程度?我曾经报考小六评估考试,还有初中初级文凭会考(LCE)和大马教育文凭(MCE),但我的马来语程度在童年时期已经高出许多。

我使用大马教育文凭的马来语撰写书籍、文章甚至期刊,其程度比我童年时期还要“低”。

统考生可以与马来人进行对话吗?他们可以使用马来语写一份简单的求职信吗?如果是的话,我们还要要求什么?我们希望华人脱口说出古典马来语或使用谚语,还要了解马来文学获奖者错综复杂的小说?不必了吧。这些我也不会。我喜欢汉都亚和文西阿都拉的古典语言,表现的如此美丽和温柔,不像现代马来人那样机械化。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希望或应该期待一名想要在公共领域获得一份文职工作的18岁年轻人拥有怎样的马来语程度?

总之,我认为接受统考作为国家建设课程的一部份的反驳论点都没有关联性。如果我的论点仍然缺乏实质内容,我要求大马人记住从未考过统考的阿兹万丁、嘉玛、查米汉、伊布拉欣阿里、达祖丁和邦莫达。他们都来自公立或宗教学校体系。还需要我多说吗?



承认统考


2019/01/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华国


沉寂了一阵子的承认统考课题,因为《星洲日报》的独家专访新闻,再一次引起关注,这篇专访刊登后掀起不少涟漪,原因很简单,因为谈话的人是我国首相,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挑起相关人士的神经线。

曾当了15年媒体人,现为企业公关,喜爱聊政治写政治,有一套独立见解,常与从政者打交道,关心生活週遭事物。

董教总在专访出街后,很快的发表声明,要求敦马和各方不可操弄种族情绪,可见,华社组织多么看重统考有没有被承认。华社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个议题,除了情意结,也因为希盟在大选前將它写进去希盟的竞选宣言,如果它被承认的那一天到来,就预示著华文独中教育在这片土地迈向另一个里程碑,

很多人关注统考课题,但是有多少人问一问,如果统考被政府承认了,对我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就业而言,统考文凭有没有被承认,独中统考毕业生在我国私人界的就业机会几乎没有影响,不少私人界精英都出身独中,笔者就认识人数不少毕业自独中在大企业上班朋友,他们能操流利的英语,位居高职身负重任。

是否掌握好国语

而且一些州政府的公务员已经开始聘请独中统考生,如檳州政府在多年前已经承认及聘请独中生,如果没有记错东马也承认统考。所以,希盟联邦政府承认了统考,我想,最大的实际意义是让本地大学可直接招收统考生,而政府部门也可以直接聘请更多独中生。

话又说回来,当我们要政府承认统考文凭,身为马来西亚子民的我们是否有做好本分?如是否可掌握基本的国语?笔者友人曾经告诉一个真人真事,有次他去柔佛找一名友人,他们到嘛嘛档用餐,结果发现,他的友人连用简单的国语来点餐也不会,顿时,我的这名友人觉得很丟脸,很想找地方躲起来。友人激动地说,连外劳的马来话都比他的朋友好。

这其实不是单一现象,確实不少华校生连简单的国语都掌握不好,我们连自己的国语都不会,友族同胞会怎样看我们?

政府在承认统考方面,其中一个条件是国语科要优等,个人认为合乎常理,就如大马教育文凭(SPM)一样,国语科如果没有优等,也只能获得SAP文凭。

希盟已经白纸黑字写在竞选宣言,我还是乐观地认为,统考究竟还是会被承认的,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否则,下一届大选他们根本无法交代。现在,他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承认统考文凭和顾及国內马来保守势力的感受,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从“我的档案”说开


2019/01/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欣喜看见教育部宣布9项新政策,旨在提高教师士气及声望。其中以减少教师的文书工作最让人心雀跃。因为不管对家长或教师而言,都是可让教育回归根本,让教师专心育人的好消息。

不过,文告一发出没多久,教育部又紧急发出通令,要老师在极短限期内完成网上填写“我的档案”资料,让全国老师恐慌。

其实,每次说要减轻教师文书工作,似乎都是美丽的谎言,每次都是“狼来了”。外界不知情,以为教师工作真的轻松了,可以专注教学了。然而,只有身在其中才明白:从以前到现在,老师的文书工作从来没减少过,尤其是当班主任的,要填的资料包罗万有,除了自己的、配偶及家人的基本资料,还得一年到头被要求到不同的网站(HERMIS,E-PROFILE,E-OPERASI,SPLG)填写或更新资料。

教育应以育人为重

我纳闷的是:难道老师的基本资料还会随意变动吗?可否让老师在有更动时才上网更改?如果是班主任,工作又更多了,除了每天须上“线上学生”点名以外,还有一堆学生的校本评估、课外活动评估等多种文书工作。早前又听说教育部将聘请助理协助老师,让老师回归教育,专心教课。这些不过是“只闻楼梯响”。完成这些工作的仍然是老师!

对了对了,还有那只花了政府庞大费用,老师学生都有的“青蛙”(VLE FROG),老师还得费神去养它,以达致“亮绿灯”的使用率,否则会被责怪。学校为了达标,费尽心思让学生也乐于养蛙,于是设计了几款游戏让学生去玩,让他们至少逗留5分钟达标。结果学生一呆就不止5分钟了。目标达到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有提高吗?没有。因为我就有一名学生因上线时数最多而获奖,但他的学业却一落千丈的案例。

法国国民议会近期才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中小学生在校使用各种有互联网功能的通讯设备。因为“要毁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行”;反观我国现在的做法,不正恰恰在毁灭我们的孩子吗?

最后我想说,不管世界怎么进步,教育还是应以育人为重,过于重视机器的操作(用电脑),文书工作不停下来,一直有增没减,我们的教育,终究还是看不见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