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095


网络教学势在必行


2020/05/06 中国报/评论

~作者:刘永山


小学通过网络视频教学是否行得通?这个已经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以及时间的问题。换句话说,由于联邦政府实行行动管制令,所有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学府都必须停课以避免交叉感染,因此网络视频教学已经不再是奢侈品或选项,而是未来新常态之一。网络教学也实实在在把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

例如学校缺乏这方面的软硬体设备、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育部缺乏这方面的教材、网速更不能符合教学需求、家长没有足够的电脑或平板电脑让孩子在家中学习、一台电脑或平板电脑的价格不菲……

如果家中有多名孩子一起上课,大家可以想想家长要掏出多少钱买平板电脑给孩子在家中上课?此外乡区的学校和学童甚至以上所提的条件一个都没有,因此整个管制期都是呆在家里,学习进度完全停摆。

网络教学将会普及化

即便拥有电子教室等相对完善软硬体设备的城市华小和独中也面对以上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我们是否要反思,过去我们强调软硬体建设,可是我们是否忽略网络或远距离教育这个领域呢?

既然还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可以放弃网络教学,恢复旧有的教科模式吗?我认为不能,毕竟这已经是新常态。不管喜欢与否,网络教学将会逐渐普及化,尤其是在大专教育。

虽然城市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情况还不理想,但是假以时日,这类学校依然还是能够克服重重障碍,反而我担忧的是,到底乡区学校还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追得上城市学校的速度?孔子说有教无类,可是如果乡区学校在网络教学方面一直落人之后,这等于否定乡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希盟执政时期,通讯部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介绍国家光纤衔接计划,注入资本超过10亿令吉,以便在未来五年把乡区网速提升至30Mbps。教育部也在去年检讨1BestariNet的有效性,并要求公开招标,希望获得价廉物美的服务推行网络教学,惟这一切因为今年3月份的夺权计划而中断。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谁能够把传统业务搬到网络处理,他就能够稳夺先机。此次管制令,许多商家被迫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把销售通过网络进行。大家可以看到,先行者因为占尽先机,在网络已经建立一定的顾客群,因此不受管制令影响,反而后来者则因为缺乏网络行销的经验和知识,未必能够在短时期之内建立本身知名度。网络行销是这样,网络教学也是一样道理。

我希望在来临的国会会议,教育部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多资讯给国人和国会议员。毕竟在整个行动管制令期间,教育部释放的讯息和文告是出奇地少。教育部长除了开记者会公布取消政府考试以外,其在行动管制令期间的到底学校、家长和教育部要做些什么所提甚少。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教育部长的存在。

所以,国会会议只开一天,够吗?



给小儿子的话:为何你要好好学习?


2020/05/06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李馨君


冠病疫情行动管制期间,为了确保学生可以跟上学习进度,学校纷纷安排网上教学,孩子在网上上课,父母都在家撑起了在家教学的任务,帮助孩子操作电脑处理网络状况,同时还要帮助孩子不受身边的事物影响。

网上上课时,父母更不能离开孩子身边去做家务,一不留神,孩子就已经偷偷玩游戏或看YouTube了。

家中若有高学年的孩子,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在遇到学业上的问题无能为力。若遇到在工作的家长,或低收入的家长,下班后还需花时间督促和配合孩子学习,会感到力不从心。

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很多网络上课变成了父母的压力和恶梦。

据加拿大CTV新闻日前报道,越来越多美国家长因孩子网上学习而感到非常沮丧,甚至面临精神崩溃,纷纷宣告放弃!

友人向笔者透露,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尽责又有创意,课程活动包括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扮演弟子规,但她在家还需上班,加上每天三餐和家务,让她透不过气来。不过,还好她不至于面临崩溃和放弃。

大部分学生在家进行网络课程并完成作业,笔者今年10岁的小儿子也不例外。在这不稳定,很多常态都快速改变的当儿,孩子问笔者:“人为什么要学习?好好学习,找到好工,赚到钱也不一定快乐,因为钱买不到快乐。”

“孩子呀”,我说。“在早餐的时候,你希望让环境支配你只可以吃些什么吗?还是你希望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希望你长大后,对你的生活需求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车吗?还是让生活控制你的去向,就算觉得生活不满,也没有选择改变的能力?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资源,不但不能选择在家陪伴孩子网上上课,甚至会被生活逼迫得放弃孩子的教育。

“是的,钱不是万能,赚到钱也不一定快乐,没有好好上课也不代表以后赚不到钱。可是,好好学习提供你知识和生活能力,有了知识和生活能力,生活才有更多选择。

“知识和生活能力可让你选择在这疫情期间,成为受害者还是贡献者。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上网参与课程,代表你选择放弃你的选择,那你也放弃了要决定吃什么的权利了。”

小儿子只能拉拉笔者的衣角,“妈妈,我去上课了。我等下要吃薯条可以吗?”

可以的,孩子……希望你记得我们今天的对话和全世界一起面对冠病疫情的努力。

妈妈更希望你将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帮助自己,奉献他人。

向这疫情期间,为人民不眠不休、风雨无阻在前线和病菌抗战的卫生总监拿督诺希山,医疗人员和军警等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



以书为翼,让梦飞翔 

——推展班级共读


2020/05/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陆素芬


阅读是无声的力量,是心灵的沉淀。一个爱阅读的学生,他的视野必定开阔,他的志向必定高远。为让学生拥有书香浸润的学习生活,能在宽松、自由、民主的空间,彰显才情,和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尊孔独中资源处拟定班级共读策略,鼓励科任教师及班主任组织班级读书会和多元形式班级读书活动。在此撰文与各方分享之。

班级共读的意义: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阅读活动。教师是班级共读的组织者、指导者,透过教师导读,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分享、讨论、交流活动,学生的阅读精力会更集中。

在班级读书会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学生在读书会中学习说理,学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力,也是阅读素养培养的基础。

班级读书会也是培养学会聆听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聆听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导读的力量: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没有教师手册,没有教案,教师面对最大的挑战是要自己储备阅读经验。一个爱好阅读的老师,才能去影响一班学生。

推行班级共读,不能让学生在整本书的讯息里挣扎,教师一定要牵引学生进入读本的故事情境。进入读本的切口可以小,但问题讨论的窗口肯定要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如果能辅以电影,趣味会更多,学生再翻书阅读的动机就更大。读后写阅读笔记、学习单、阅读卡,除让学生阅读留痕,它也是让学生梳理作品内容的一种模式。

养成读完一本书

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是培养学生宏阔思维的一种方式,推展阅读教学,目的也在于养成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设计讨论议题:读完一本书,学生是否能回顾读本内容进行梳理,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取议题供学生讨论。设计讨论议题的基本依据是:读本中人物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触动心灵的语言和文字。

养成读完一本书的习惯。读完一本书,也可说是完整地认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时期,对于如何选书,很多还处于迷茫状态。

教师能带领学生读完一本书,学生必定对理解整本书的故事脉络有清晰的认知。相比课文单篇文章、逐段逐句的讲授,整本书阅读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为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打下扎实基础。

教师在推展班级共读的过程中,必定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只要能对问题进行反思,再调整策略,再施行,以行动研究的精神去行动,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去落实,学校领导者也能给予教师助力和鼓励,校园的书香,必能美丽释放!



马来人到中国留学?为什么不?


2020/05/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阿琦拉


我是马来人,在国中(SMK)完成中学课程。说到中文,我是来到北京之后才开始学习。很多人会问我:你母语不是中文,来到中国留学,不会有语言障碍吗?生活不会很辛苦吗?我反问:Why not?中文确实很难,学习和生活也很辛苦。但是,作为一个冒险者,我不想永远呆在自己的舒适区。

我目前在北大的学习专业是国际关系,也得到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根据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则,进入本科前需要在首都师范大学的预科班与其他汉语零基础的留学生一起学习一年的汉语,完成之后才根据录取通知书前往各自被录取的大学。考试通过后,我在北京大学再读一年预科。这是因为按照北大的录取规则,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需要根据要求,通过在北大的汉语水平6级考试(HSK)和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才能上本科。

中国可能不是马来西亚人出国留学最受欢迎的选择,尤其对于中文非母语者而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教育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证据?有。北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20位。来北京之前,我对中国有些疑问。第一,为什么在马来西亚可以看到那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第二,中国人和华人有什么异同?第三,中国是怎么从非常贫穷和落后的国家很快地就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决定去北京学习。

来北大之前,我在马来西亚读过大专文凭(Diploma)。那么,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学习有什么不同之处?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在于两国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在中国的课堂上,大家很认真用电脑或平板电脑如iPad来做笔记,而我还使用书来做笔记。我真的觉得自己过时了!另外,每次课上,中国学生都会积极向老师提问,提的问题也很好。这显示了他们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预习和阅读相关的书籍。最常见的现象是:每个自习的地方总是挤满了人。另外,学生们会特别早起,选择他们喜欢的地方开始学习至到晚上。只有在上课或出去吃午饭和晚饭时,他们才会离开,文具书包等用品都还留在原处。这些现象都让我感到很有压力,但也推动了我自己更认真地学习。

除了适应中国当地的生活习惯,在我来看更重要的则是愿意入乡随俗。作为留学生,我们在国外是少数群体(minority),而不是多数群体(majority)。如果想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接受,我们一定要知道怎么把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自己的结合起来。做好这一点,我们才能跟当地人有所互动,交到更多的中国朋友。我的学习专业是国际关系,我需要从中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所以,我会尽量交很多中国朋友,提高我对这方面的认识。比如在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我会直接问他们,向他们请教。再说,我也加入了国际关系学院的体育部和北大的一些社团活动,这不仅能够更快地提高我的汉语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双方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和互动。当然,我跟马来西亚同胞们和其他留学生朋友的关系也非常亲密。他们可以算是我在北京的家人。

去年是马来西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45周年。我得到机会参与由马来西亚驻昆明领事馆在云南昆明所举办的45周年庆典,与其他演员一起表演马来传统舞蹈。此外,我也有幸参与另一个活动,参与与北京大学学生、校友为马中建交45周年的纪录片录制并露面。该纪录片名为《45·多元包容,美美与共》,也得到马中两国媒体报道。结合学习和活动,我体会到了国家之间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自己未来能作为桥梁,持续促进两国良好关系。

总的来说,我觉得到中国留学,不管是对我阅历的拓展还是以后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