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098


再不开学 师生皆垮


2020/05.1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第四阶段管控令将在512日结束,但是首相宣布再展延至69日。

之前,政府宣布除了某些特定行业,其他的公司都可以根据标准作业程序开门营业了。

是的,再不启动经济,大马这个小国恐怕就会成为死城了。

看见城镇的车子越来越多,虽然大家会担心爆发第二波疫情,但是对于手停口停的家庭,也真的是迫不得已的事啊。

对于中小学教师学生来说,休息了50多天,我们姑且把那些家里资源不足的师生撇开不说,那些有电脑有网络的学生也渐渐进入倦怠期了。师生一直用线上学习,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现在的意兴阑珊,他们几乎已经不理会老师发的视频、功课了,甚至给他们讨论答案,愿意配合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说真的,学生在管控令期间的配合度,真的也很像是冠状的确诊图,达到高峰期以后,就慢慢下滑,是标准的增长曲线。来到这个星期,愿意上线做功课的几乎就只剩下小猫两三只了。

全能家长监督指导

据学生们说,尤其是后进生的说辞,这样上课,有点懒惰了。毕竟没有老师在现场,他们睡着了,谁知道呢?这就是我一直认为中小学生基本上是很难全用线上教学的。除非他的家里有全能的家长,可以给予监督及指导。

不过,说实话,我自己的孩子,我也无法兼顾,毕竟管控令期间,自己的兼顾膳食、家里清洁工作、教学公务,实在也没太多精力理会孩子的功课了,只是不断听到她在埋怨功课做不完,打算放弃了。

由此可想而知,现今阶段,我们不只要重启经济活动,也要重新点燃师生的热忱,不然,大家真的会垮的。我在心中祈愿:希望这一天到来时,一切都还得及补救。



疫情下的机会教育


2020/05/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郭史光宏


“回顾人类历史的一次次灾难,既有天灾,亦有人祸。这其中,当有生命觉知后的反思与行动。17年前的非典,我们应该还记忆犹新。每一个人若只关心自己的世界,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而没有敬畏与忧患,尤其是行动与革新,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的错误;那么,面对见识的浅薄与认知的狭隘以及对法律契约的无视与对个人权利的蔑视,谁敢说,下一个17年,一定是‘道路不滑,天下儿女可顺利回家’?”~南京树人学校教师曹刚

停课至今已近两个月。这段期间,各种线上学习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课本单元的教学视频、儿歌童诗的诵读微课、儿童故事的朗读音频、数学思维的桌面游戏……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大部分都渐渐适应居家学习的模式。

对于疫情,我们也从最初的天天守候、日日谈论,慢慢变成偶尔瞄一眼确诊数字,作为百无聊赖时的一点谈资。这很正常,也很可惜。疫情下的人生百态,理当得到更多关注与讨论,进而转化成及时的机会教育。

比如假消息的辨识与传播。

面对疫情,人人自危。别有居心者抓住人性的弱点,散播假消息,一方面赚取流量,另一方面推进自身的隐议程。一些消息说,食用某某产品能预防冠状病毒;一些消息说,某某族群爆发了大规模病毒感染;一些消息说,某某地区即将被封锁。我们大可搜集这些假消息,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辨析其真伪,共同思考胡乱转发带来的后果。

百无聊赖时的谈资

此外,KiniTV和台湾公视制作的《如何分辨假消息?发送假讯息有何后果?》和《让诈骗媒体跪下来的假新闻识读术》等短视频都可以是极好的教材,帮助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辨能力。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更宽阔的知识天地,同时也意味着更混杂的社会现实。辨识假消息,是二十一世纪公民的重要素养。

再比如底层人民的穷困潦倒和外劳移工的标签歧视。

行动管制期间,除了关键服务领域,各种经济活动停摆,大家一起隔离在家。这段时期,对一些人来说只是不能自由行动,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手停口停,意味着饭都开不了,意味着饥寒交迫。正如那位印度医生所说,“能保持社会距离是种特权,说明你家有足够的地方隔离。能洗手是特权,说明有自来水。有干洗手液也是特权,说明你有钱购买它。禁足不出门也是特权,说明你有能力不出门工作。”

然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多家庭并不了解这些。我们谴责不戴口罩的人,但不知道他们其实买不了口罩;我们批评抗命外出工作的人,但不知他们已身无分文。我们甚至排斥外劳移工,标签他们为病毒携带者,却忘了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当下面临的困境。

社区艺术工作者张吉安拍摄了《疫情伤城,谁在挨饿?》和《疫情下,外劳客工是“病毒”?》两支视频,用镜头捕捉社会底层人士在疫情期间的窘迫惨况。通过视频,我们大可带领学生看见社会现实,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共同反思“我们”和“他们”的关系。湖北人排斥武汉人,中国人嫌弃湖北人,美国人又归咎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标签与歧视无处不在。唯有将心比心、理智以待,才有机会逃出这恶性循环。

停课不停学。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疫情下的机会教育更为难得。



支持《千岛日报》就是弘扬中华文化


2020/05/1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啄木鸟


泗水《千岛日报》创办于200010月,转眼间已经平安渡过了20个春秋。20年来,《千岛日报》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经历了风风雨雨,办报的老报人、老教师,不辞劳苦,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爱国爱乡、以“千岛安详,人民幸福”为宗旨,弘扬中华文化为职责,砥砺前行,为印尼祖国献出了伟大的贡献。

20年来,《千岛日报》经历了缺资本、缺编辑、缺读者的“三缺”艰辛岁月,好几位报社精干的骨干,为了上述崇高的目的,先后奉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是,《千岛日报》的精英们,在全体办报人的勤奋努力和得到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支持爱护之下,共克时艰,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困难的面前,扛起了战斗的旗帜,奋勇前进,终于越过了重山峻岭,度过了汪洋大海,毅然屹立在赤道线的千岛热土之上,为印尼华社的光辉历史写上光辉的一页!

在这艰苦的2020年,又迎来无情的新冠肺炎病毒的袭击,印尼政府在全国实施了防控明智措施,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病毒进行殊死的斗争,《千岛日报》作为抗毒利剑,响应政府的号召和措施,站在抗毒的第一线,与全国人民一起疫情奋战,这样一来,面对疫情的袭击,对《千岛日报》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为了印尼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千岛日报》毅然站在最前线,为抗击疫情而进行殊死奋斗,这个时候,报纸面临生死存亡的边缘,报纸读者逐日减少,广告没有收入,印刷费、纸张、运输等开销逐日增加,入不敷出不在话下。在这形势下,《千岛日报》同仁,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报人,冒着病毒感染的生命危险,仍然坚守岗位坚持上班,这种精神,值得全体民众、广大读者的同情与点赞。

在抵抗疫情蔓延的斗争中,《千岛日报》得到了许许多多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的支持,纷纷伸出援手,捐钱捐物支持《千岛日报》的生存和发展;更令人感动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以张宝锵、古华民、李伟辉等为首中国广州老报人、热心家发动归侨、爱国人士远跨重洋捐钱捐赠抗病毒物资,支持《千岛日报》抵抗新冠病毒的斗争,当这些雪中送炭的物资送达到《千岛日报》同仁手里的时候,每一个“千岛人”无不感动到流泪。这是人类真情仁爱的流露,作为“千岛人”无不感慨万千!

但是,在这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威胁着《千岛日报》生死存亡的关头,却还有一小撮小人讥讽和打击《千岛日报》抗疫的积极性,他们怀着希望《千岛日报》灭亡的毒恶念头来打击《千岛日报》 ,这个不得人心的企图,已经遭到全体“千岛人”和热心读者的反感和愤慨!

《千岛日报》是爱国爱乡的华文报,它不仅是全印尼爱国华族的喉舌,也是印尼民族的爱国爱民的报纸,作为华族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支持和维护《千岛日报》的生存和发展。希望全体爱国进步人士团结起来,以实际的行动全力支持《千岛日报》,和《千岛日报》一起共同战斗,直到胜利!

《千岛日报》的生存和发展就是爱国爱乡的表现,是打击反华势力一股强大的动力,一旦《千岛日报》不幸不得不因为困境而遭到没顶,损失的不单是数十位勤勤恳恳奋斗终生的“千岛人”,而是亿万的爱国爱乡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就如广州老报人李伟辉在《支持“千岛日报”》一文里说的:“如果《千岛日报》停刊了,泗水近百年的华文报历史也可能就此画上句号”。这是响亮的警钟,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千岛日报》同仁的努力成果,继续支持《千岛日报》的生存和发展,在疫情侵袭灾难临头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团结一致,维护真理,维护爱国爱民情操,支持和爱护《千岛日报》,就是弘扬中华文化。

《千岛日报》走过了20个春秋,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我们有目共睹。我们要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成绩,要继续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要珍惜和爱护《千岛日报》,这是当代华族不可忘却和放弃的基本原则与情操。

亲爱的同胞们,爱护中华文化的《千岛日报》忠实读者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永远站在《千岛日报》一边,以实际的行动来支持爱护我们共同的“喉舌”,尽一切力量来捍卫《千岛日报》永远的存在和未来的发展。这是千万读者的心声,也是全体华族共同的责任!

(啄木鸟 2020511日于雅加达)



孩子们老师与你共读


2020/05/12 中国报/副刊

~作者:胡亿晶


在校园内,与孩子、家长也因阅读而密切联系起来。从把书籍带给孩子们,到引导孩子们创作,每个阶段,每个时刻,都带来无数惊喜,无数感动,这一切来自阅读……

在五年级学期末时,我不断在思考且担忧:“究竟六年级的我们,会否因考试压力,而必须暂时把阅读搁下?孩子们会不会因为应付功课与考试而选择放弃读书会?”我抱着战战兢兢的心,六年级开学的第一天,与孩子们讨论是否坚持阅读,坚持参与班级读书会。

“老师,为什么到了六年级我们不能像以前这样开心阅读?”

“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考试?”

“老师,为什么UPSR考试还在?”

孩子们的一句句问话,最后让我们做了个决定——不放弃阅读!不因考试而把阅读搁下,我们继续参与班级读书会。这一年,我与孩子们的确遇到了瓶颈:我的瓶颈不是想不出方法,而是在于如何克服时间上的仓促与紧凑,如何在孩子们时刻被繁重的课业与补习包围时,偷出时间进行班级读书会。

我们试过在下午辅导班后进行班级读书会,我们也试过在周末时间,到学校进行班级读书会。时间的追赶,让我们更珍惜班级读书会的时光。

我们的讨论时间,不再像四年级和五年级那么多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大班内讨论,孩子们一开始很恍惚担忧,觉得老师开始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了。

带领孩子开心阅读

感受到孩子们的担忧,我与他们进行了讨论:“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阅读呢?我们仍然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啊!阅读不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吗?阅读让我们思考,这不是比大量习作模拟试题更好吗?”

那时的我们会心而笑了。不管多忙,我们都尝试在课堂中,抽出时间进行讨论,坚持走过11期的班级读书会。随着毕业的脚步声越来越靠近,孩子们更珍惜最后一次班级读书会,我们再次携手,参加了“第11期马来西亚全国读书会”。这一次共读的书,是经典文学作品安托万德圣修伯里的《小王子》。

“点亮课堂的一束光”分享会展览中,友人问及:“看到一张张海报、一本本小册子、一张张自制书签,不禁让人好奇,办嘉年华的念头是什么时候萌生的呢?难道是一开始就为了展示学习成果而做的事前准备?”

筹办“点亮课堂的一束光”分享会,是我和五年级的学生突发的想法。每一次读书会,我都特别喜欢看孩子们制作的手工,喜欢阅读他们书写的内心想法。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的学习,每一次的交流,每一次的脱壳,让我们步向成熟的蜕变。

因此才会突发奇想,把读书会的成果展示出来,作为孩子们毕业前的纪念。“点亮课堂的一束光”展览会,主要是与大家分享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参与了11期全国班级读书会的活动点滴。希望孩子和老师的阅读热情,能感染大家,点燃大家的阅读梦,带领孩子开心阅读。

无数感动在心中

因此在六年级检定考试后,在去年的九月,我们成立了小组,孩子、老师以及家长携手准备,把三年来的读书会作品,以11个柜台的方式举办展览会。

“考完试也忙成这样,值得吗?”

“值得!”

“每日拖着疲惫身子回家,以后还要办活动吗?”

“要!要!要!”

“班级读书会那么好吗?”

“身在其中,才知它的奥妙!”

分享会筹备中,我们重温班级读书会的时光。这三年,我们一步步走来,我们慢慢耕耘,互相感染、扶持,互相帮助、理解。未来有多远,我们不知晓,但在当下,我们珍惜彼此,细细分享阅读时光,我们珍惜彼此专心聆听分享的时刻,我们珍惜彼此静静阅读文学的时间,这一幕幕的回忆永藏心中。

分享会当天,无数感动在心中。我亲眼看见孩子的成长,看见他们信心满满地与来宾分享读书会点滴,我心里激动极了!这三年来,我最骄傲的,是我班的学生不只是名列前茅的优秀,我看到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亮点。

这三年里,我要做很多的事,我知晓教育不能等,我希望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平台,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大家的目光,不再只是放在前三名的孩子身上。我特喜欢这样的班级,不希望家长只是把目光放在优秀的孩子身上。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弟妹的典范。这几年,我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孩子,比如说文静内向的孩子,从不敢说话到开始与别人交流,说出心中所想;永远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孩子,如何慢慢地在同学面前,把想法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