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099


不同文化与宗教共处之道


2020/05/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大马虽是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可有趣的是不同宗教间的信徒,却是似近实远,像是熟悉的陌生人。这确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其因果机制也确是错综复杂。

就伊斯兰与华族而言,虽然华族中有约1%的穆斯林,且中国也有3000万的穆斯林,但大马华族一般上会认为,伊斯兰与华族在很多方面均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其实,做为世界第二大宗教,这个已有1400年历史的宗教,也有不少与中华文化大同小异之处,特别是在基本的伦理道德方面。

进而言之,主流宗教与文化间,本就在基本伦理道德项目方面,具有相当广泛的共性。之所以,主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维系,需要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宗教与文化,可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即突出相同伦理项目中的某些项目。

就伊斯兰而言,Islam具有和平与服从真主之含义。这个宗教是个严格意义的一神教,其信徒也习惯从认主独一的视角看待课题。穆斯林一生下来就被教以“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哈默德是阿拉的使者”这句清真言。这句清真言要突出的重点是,这个“他在六日内创造了天地万物”的真主,是“超绝万物”,人类信徒不可用任何人与物来比配真主。

同理,穆哈默德是阿拉的使者,是先知,他本身不是神。这种认主独一论与主张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基督教是很不同的。

故伊斯兰可称为阿拉教,却不可称为穆哈默德教,如基督教也称为耶苏教一样。旧时,不少西方人更称伊斯兰为穆哈默德教,或一些中国人把穆哈默德当作教主来膜拜一样,是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

从宇宙生成的角度看,不仅是一神教,中国的道家也有一元论的观,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思想;只是中国的道是哲学而非神学的一元论。儒家也讲天,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天命观,并不像伊教那么被突出到绝对的高度,而且中国哲人对宇宙生成的主流看法是“气”的聚合而非神。

这是伊教与中国不同之处。可以说,伊教信徒须倾向于从神本位来看待世界,而中国则是从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如佛教是从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即没有自己独立性质之意),如色(事物)即是空,是说人与物是没有自性,而不是说心与物不存在。其实南传佛教(如缅甸、泰国)只说因缘和合的人没有自性(空)但不说其他事物(法)是空的。中国化的佛教也有其与原始佛教不同之处。

由于突出认主独一的一元论,及信仰阿拉、末日、天使、天经(可兰经)、使者等,传统穆斯林在其他方面,如政治、经济、审美、人生观等方面,有其特别的看法。一个引起争议的便是教法syariah,传统与基要主义穆斯林认为,教法具有普遍性,真理性与永恒性,而人为法具有主观性、狭隘性与易变性;因此他们坚持实践教法治国治民,以便实现全面的伊斯兰式生活方式。

各宗教伦理观存共性

惟对华族言,这个教法不可涉及他们。毕竟华族有华族的社会秩序观,这是致成华伊疏远的一个主因,只有本著各信其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事,才可能较好地处理这个矛盾。

从人生观的角度看,传统上穆斯林认为,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这也是传统(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徒的人性观,只是历经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后,西方人已多不持这现世短暂、来世永恒的观点。华族中,只有少数的知、信、行、诚的佛教徒才相信现世是短暂与充满烦恼的;多数华族则是现世主义与入世主义者。

道教甚至很留恋人世,不舍得离开这个尘世,而要求长生不老。这种乐生怕死的人生观,确与主流传统一神教,兴都教与佛教很不一样,可说是中国特色的土产。

只是,话说回来,当代穆斯林也是颇多元的,也有人认为伊斯兰是两世(现世与来世)并重的重视两世幸福的宗教,且随著世俗化的进程,这种两世吉庆的想法也在递增。此外,当代穆斯林也有基要主义派、传统派、现代派、自由主义派、多元主义派,甚至是怀疑论者;因此,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难以一概而论。

尽管如此,伊教与华族还是有共性的,特别在基本伦理观方面,如孝敬父母、优待近亲、怜恤孤儿、救济贫民、善待旅人等,这一类善待一切有生命之物,都会得到报酬等劝善的经文,在可兰经中多得很。

从打造和谐社会角度看,不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教、兴都教或儒家伦理,在基本伦理项目中,均出现颇高的共性,如基督教的十戒中的五到十的戒条或佛教的五戒,均与儒家的基本道德信条仁、义、礼、智、信相通。有趣的是,佛教与伊教也不主张饮酒,以免乱性误了修道。

就劝善惩恶的诱因来看,彼此间的方法也是颇近似的,如因果报应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萝卜与大棒兼用的赏罚手法,可见由于人性皆然,不同文化与宗教均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用了奖罚分明的方法。这就使人联想到,凡人皆有响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只要善用这些富有人道主义的信条,和谐社会还是可以实现的。



再论线上教育


2020/05/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玲娜


槟州研究所(Penang Institute)最近发布一份报告,题为《2019冠状病毒病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其内文对线上学习的实况作了严肃的描绘;此外,报告还列出了许多不可否认的挑战,诸如技术性难题、获取资源的可行性、讲课和资料、小组协作和台面报告、监督与支援学生以及替代评估等。

说实在,这份报告的确道出了高等教育工作者手上的艰巨任务。

两个月的管控令期间,我们看见各家教育机构的所有阶层为了回应完全线上教学的需要,都好像卯足全力作疯狂的冲刺;教育工作者集体接受了这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在短时间内努力作出调整,确实值得大家赞扬。

尽管无法摆脱技术性问题,但这批教育工作者仍站稳岗位,以确保教育能够普及地传递。无论学生家中的互联网装置能否为他们顺利地取得所需的课程资料,但讲师们依旧尽忠职守,如实现场直播讲学,同时又录制成视频,再于所选择的平台上发布共享,以此促进非同步学习(asynchronous learning)的相关活动。

不让任何人掉队

有了这经验,讲师们也通过研究,并采用线上的替代材料,以弥补课本等现有的教材及课纲的不足。这些努力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克服互联网的连接难题,但至少允许家中网速较慢的学生在非尖峰时刻上网获取课程资料;这样一来,凡是同学们可以获取的资料,他们也一样可以取得,不会有任何一人因此掉队。

同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更广泛的方式,诸如ZoomWebexWhatsapp以及电邮等线上平台,甚至是英迪在8年前就已完成架设、安全又可靠的Blackboard线上学习管理系统(LMS)作延伸对话。

我们最近与政府以及在家自学的中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对话,共同探讨最佳的教学实践方法,其中包括采用“翻转课堂”、课前活动完成监控系统、电子教室积极参与方法等,以追踪学生的出席率与参与率;借由经验的累积,再加上各种分析报告,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在风险产生时作及早的干预。

通往线上自主学习的路,必须经过替代评估这一关,端看提供剑桥A水平等全球性预科资格认证的机构,也将“期末考试决定一切”的模式,转为“完整评估学生各个学习过程”,你就不难理解评估学生表现的现实考量。我们曾应用过好几种替代评估方法,好比线上模拟测验、线上作文以及开卷作业等。

发展替代评估方案

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发展替代评估方案确实是痛苦的挑战,但这过程却反倒让我们省思,真正的学习成果该如何评估出来;相对于持续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时评量他们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单凭一次考试来测试他们的记忆力。试问传统闭卷考试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很多的研究结果强调,采用前面所述的周期性评估,会得到更好的学习质量,那么,我们就该好好把握这个不得不采用替代评估的时机,来好好省思我们该如何有效传授知识及办教育了。

线上学习的一大挑战,在于需要使用科学实验室、面对面演示、亲自动手训练的这些课程。过去两个月以来,即便缺乏平时所使用的便利设施,但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并创造有趣学习体验的努力,已经获得证明。

全国抗疫的两个月期间,站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理所当然获得大家称谢,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是表现出坚忍不拔、创新应变以及团结一致的精神?要知道,很多教职人员在全天候照顾家人的同时,还得重塑他们教书的方式,而且还要在有限培训资源的情况下获取最理想的成果,尽管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得极力保持住学生的学习意愿。

鉴此,即使槟州研究所的这份报告强调,线上教学与学习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但我们不该把它视为学习的障碍,反之,报告中的各种观察论点,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借鉴或指导,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好好思考如何挑战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即无论环境条件有多恶劣艰辛,都不能阻挠我们持续学习。这个时候,恰恰就是我们重塑技能、重新受训以及与教职同仁一起学习如何能做得更好的最佳时机。

我要在此诚心地向所有的教职人员致敬,感谢大家在这段充满考验的日子依旧昂首阔步迎战,并且一直把学生的福祉摆在第一位。

我要恭祝各位教师节快乐,也在接下的来的日子里喜乐安康。



慎防抵触情绪


2020/05/17 星洲日报/西海岸

~作者:黄先炳


我给两班学生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是发人深省的好文章。世间最美好的是在那高深之处,可惜世人大多流俗,只滞留在表面而不肯深入。

学生阅读后没发现这点,我点破后,大家兴致才来。和第一班讨论时,我很亢奋,讲了很多,把我程门立雪的经历都说了。那是我求学路上破茧的关键故事。

上了十来篇文章后,我让学生3人一组,在线上讨论他们最喜欢的文章。结果我“吹水”过的那一班,只有一人喜欢介甫的文章,还有人表示最讨厌游山呢!反之,我点到即止的第二班,乐游褒禅的倒有好几人。

当下我醒悟:我践踏地雷了,启动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抵触情绪是一种逆反心理,人人都有,程度上有所不同,反应上也有差异而已。家长和教师如果对此不敏感,往往好心做坏事,帮不到孩子,还使他们对事物感到厌烦,严重的,还造成他们们逆向而行,背道而驰。

卢梭说得好:“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了人手,就完全变坏了。”很多观念,很多事情,很多行动本来都是好的,一旦落在人的手里,不管是执事者或受事人,往往都会搞砸。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一越过界限就坏了。

教师劝导学生是必须的,逾越了尺度,忠言就要逆耳,婆心苦口成了唠叨长气。家长给孩子推介优秀读物是好事,太过热情,孩子就要逆反,不但不喜欢,还厌恶了。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现在讨厌的东西,背后是人为造成的。小时候,我们都很讨厌粤语大曲,因为每天清晨都有人播放,声量大得72家房客都听到。有些青年很讨厌宗教,因为印象中的妈妈,每天就是往教会当义工。

由上而下是如此,由下而上何尝不也如此。对领导说话,颐指气使,尖酸刻薄,要领导如何接受?

不留意抵触情绪,不但成不了事,往往还收到反效果,岂能不慎?



老师的牺牲谁人知?


2020/05/14 中国报/评论

~作者:张宝蔹


自从行动管制令执行以来,幼儿园业者和家长之间,为了行动管制令期间的学费问题争论不休,国内国外都有。

管制令期间一天课都没上,业者是不是该退还学费?有上网课,但减少了上课时间,业者是不是该提供折扣?家长反对上网课和交学费,业者撤除有关班级再退还学费的做法是否妥当?

个人认为以上各种情况均属合理,各自负上该负的责任,没什么好吵的,但现实当然不会那样,家长和业者双方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夹在两者之间的老师?苦水自己吞。

难处与刁难

我认识的这名教师,她所处的幼儿园网课照上,也没有减少上课时间。而且,考虑到一些家庭有不够电脑使用的情况,老师们都会把课堂全程录下,再传给家长,以便家长可以在方便时让孩子学习。但是,家长还是会向业者提出很多理由,比如因为没有真正到学校上课,要缴交学费是不合理的。

这么一来,业者为了平息部分家长的不满,决定在行动管制结束后每天补课两小时,学校假期也一律取消。听来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对吧?家长和业者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家长觉得钱给得值得了,业者满足了顾客,完全就是双赢的局面嘛!

那老师呢?这段期间上的网课一点都不如想像中的轻松,不是时间到了开电脑直播那么简单,课前课后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向来不需要用到,也不擅长使用PowerPointWordZoom等工具的老师来说,全都是学习,耗的都是时间,准备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比平常长好几个小时。这都还没提到他们在上网课期间面对的种种难处,校方和家长的刁难。

无辜的牺牲者

原以为熬过适应期就好了,没想到行动管制结束后还要每天延长工时,连那仅有的学校假期都没了。不晓得你是否知道,当老师的除了紧急事故否则一年到头不能请假,只有在学校假期能短暂休息而已。即便学校假期长达一个月,但当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时间老师还是必须回校工作的。所谓的取消假期,取消的是老师的假期,家长始终有选择权几时要、几时不要把孩子送去学校,唯独老师无论如何都必须在。

他们总是最无辜的牺牲者,最理所当然的奉献者。只是,有多少人愿意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