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128

 别再恳求承认统考

2020/08/13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玲

要政府承认独中统考真的有那么难吗?最后一里路怕是一辈子都走不完了。

还记得吗?国阵执政时,最高领导人在吉隆坡中华中学90周年校庆特刊的献词中写着对独中的发展和表现的一番动听、感人肺腑的真心话,当时的高教部副部长却说政府不会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最高领导人的那番话确实让很多华教人士欢喜开心,充满希望,以为那最后的一里路就快走完,直到国阵倒台,那一里路都还没有走完,所以大人物讲的话听听就好,别太认真。

希盟上台后,当时的副教育部长很自信的说,希盟执政中央就承认统考,希盟说到做到,还嘲笑国阵的最后一里路走不完。如今希盟也倒台了,那一里路还在走着。

今天新政府掌权,奉劝一句,别再把希望寄托新政府,任何党派执政都是一样的答案。这些年时时要求、请求、央求承认统考,不但没有承认,还把承认统考课题玩弄于手掌中,把它当着大选的筹码,中选后就把它抛到九霄云外,待下届大选再摆上台。

每一次看着华教人士为了承认统考低声下气,对方还特地为难、拖延,没有给予真正的答复,让人心痛,难道政府没有承认统考,独中生就没有出路了吗?即使政府承认统考又如何?独中生还不是要面对政府大专的90%10%固打制,况且那10%也不是只给华裔生而已,持着统考文凭又能怎样?机会也是渺茫,与其花时间恳求政府承认统考,还不如把心思专注在独中教育发展。

除了国立大专,不是还有其它本地大专或可到国外升学?家庭经济差的可向私人界申请贷款,希望私人界给予协助,学成后回报。独中生不需要担心毕业后前途茫茫,一路走来,华裔背后没有拐杖扶助也一样创出骄人的业绩,只要勤力,独中生一定有出路。

其实没有当公务员也不必觉得可惜,到私人界发展,才华不会被埋没,还有机会升职。

大家都清楚,承认统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因为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平时也不努力,懒惰学习,导致心中恐慌、焦虑、畏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害怕他人超越自己,所以发表无关痛痒的言论阻止承认统考。

虽然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但国内外其他大专学院都承认。华裔永远没有绝路,除非是懒惰、不努力的华裔。

 

公开承认统考研究报告

2020/08/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莫辛阿都拉

说实话。统考课题不会很快解决。这个理由足以让我写下这篇文章。再次。

我会从最明显的说起。统考课题始终有种族含义。

许多马来人(不是全部)都认为它违反国家教育政策。而争取承认统考的人被标签为“没有教养”。谁是那些拥护统考的人?自然是华社。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不过仍然是华人。

而且这个课题一直是政治课题。无论如何,这就是事实。

两边阵营都在争取政治分数。玩种族牌。说什么都是“错”或政治不正确,事情一旦引起政客关注就会一团糟。“一团糟”已经算是温和的词汇了。

因此当报道指出,上个月华总说首相慕尤丁告诉他们:“他个人希望政府有一天会承认统考”,不仅引起各界哗然,也引发了争论。不过这并不意外。

奇怪的是,华总文告保留了几天,直到首相署办公室发出文告否认慕尤丁曾经说过政府会承认统考。

首相署文告进一步说明首相与华总会面时所说的话及话中的意思,我不想再次重复,因为如今应该已经有很多人读过那篇澄清的文告了。无论如何,想要知道内容的人请自行谷歌。

毫不意外的是,华总也即刻发表文告澄清,他们没有提及首相说过政府有意承认统考。再一次,请自行谷歌详细内容。

然而,在首相署和华总发表各自的文告前,一名土团党党员就否认了华总文告,并认为其党总裁慕尤丁“其实”是这样说的。

土团党青年团教育局主任莫哈末阿斯拉夫指出,首相官方脸书贴文说明,与华总会面是“全面讨论华社发展”。

“慕尤丁身为首相,必须开放和聆听以实现国民融合,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他在718日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说的。我就此打住,尽管他还说了很多。

回顾我在201910月为《The Edge》写的文章。同样的,你需要谷歌。那是在沙巴州政府以及马六甲州政府宣布承认统考时所写的。当时情况如此,尽管没有更多详细内容。

因此,我的文章曾问道,布城是否会跟进。请记住,当时希盟还执政联邦和马六甲州,而沙巴也还是希盟盟友执政。

政府后来通过教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以收集反馈、相关信息、并就统考课题提出建议。该工作小组由邱武英领导。

当时我与邱武英谈过话,他的工作小组已经采访了72人或组织,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这个工作小组本应该与国会议员见面并采访他们。日期原定在20191016日。

“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和繁琐的过程。当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才会将最终报告提呈给政府,” 邱武英当时告诉我说。

现在该报告(附上建议)已经完成。是一份1万字的报告。但是已经换了政府。然后还有冠病大流行,它推迟了所有事情。

邱武英告诉我,他正在等待现任政府的消息,以将该报告提呈给教育部长。

40年来,统考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课题,对于邱武英来说:“必须将其置于现实背景下,让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他将报告提呈给政府时,邱武英希望这份报告可以公开发表,而政府可以公开讨论和辩论。

我也这么认为。公开报告很重要,以免它最终被尘封起来,或者更糟的是,被丢进垃圾桶里。这不仅浪费了工作小组的一切努力,我们的国家也将永远被这个课题困扰。但愿不会如此。


是老师不想改变吗?

2020/08/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长期深入学校现场,与教师一起面对改革挑战的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Manabu Sato)教授表示:“相信‘学校改革能够成功的人’,所实践的改革不可能成功,唯有意识到当中的‘不可能’,才有可能将学校改革导向成功之路”,说明教育改革是项艰巨的工程,在怀抱理想,仰望星空的当儿,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回顾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们所推行的教育政策,方向正确,也符合时代需求。只可惜总是来势汹汹,却后劲不足,到头来只见“叫改”,未有“教改”。

谈到实施问题,大家自然马上想到身处教育“第一现场”,负责实施课程的老师,就如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所言:“不管我们的教育计划变得多么周密,其中一定要留个重要的位置给教师。因为,到了最终之处,行动都只在那里发生”,说明了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只能透过改造教与学切入,而教师是决定改革能否“发生”的关键人物。

对基层教师的问题视而不见,低估了施行的难度,再好的愿景都形同空中楼阁。

教育改革是渐进发展的“历程”,不是靠一次课程说明会,或三两天的工作坊就能完成的“事件”。这样的“历程”需要靠时间日积月累,借助老师在课堂中日复一日的耕耘来实现。

“迎新”勿忘“除旧”

创新需要空间,改变需要时间,探索需要勇气,当我们要求老师改变,成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时,是否赋予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支持与信任?特别是在还看不到成果的耕耘期,我们是否能沉得住气,愿意相信,愿意等候?还是一边喊著要追求素质教育,另一边却又忘不了分数与成绩,无法放弃评比?为了看到“外在成果”,不惜让老师把原本该花在计划、思考、开创教学的时间,消耗在准备报告,提供数据?

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知识搬动,或机械性的技术迁移,它考验教师重整知识结构,使用新课程的能力,是属于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只是“迎新”,却不舍得“除旧”,新旧叠加,老师肩上的负担有增无减,举步维艰,实在很难走出新路。承担行政责任的管理层,固然也有压力,只是随著教育方向、教育理念的转变,所关注的焦点,还有衡量标准也必须有所变化。

老师不是不想改变,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他们的问题,需要被当作改革的重要议程来处理,这才是改革的真正起点!

 

书本是好投资

2020/08/1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子伦

上一篇文章说到知识付费这个最近兴起的信息传播方式,文中有提到书本的地位依然是很稳固,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我认为书本是极好的信息吸收渠道,以及为什么作家是好的学习对象。

首先,只要你有写文章的经验,就一定会知道一篇文章如果言之无物,是非常难吸引到读者继续看下去的,恐怕连作者本人都觉得写出来会很丢脸。

对逻辑要求更严谨

平时和朋友聊天时,我们的谈话可以天马行空,甚至是随便吹嘘都可以;可是,一旦你把谈话内容转变为文字,你会发觉根本是两码事。因为后者对逻辑的要求更加严谨,而且举证责任更大。

除此之外,因为文章比谈话有更明确的记录,所以,任何错误都很容易遭到反击,这就把写作人逼得任何字眼都要极其讲究,这么一来,信口开河的概率就低很多;时间一久,写作人的思路和表达能力就会比较清晰,作品的质量也会逐渐提升上来。

其次,因为书本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产品,而读者们是用脚投票,这使得作家要更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构思出足够吸引的内容。

这一切将使得书本的信息是比较优质。

有些读者可能认为并不是每本书都是那么精彩,有些书本的素质其实也不怎么样。

好作家是学习对象

不过,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如果一名作者写不好一本书,那么,他的言论的内容自然就更加没有素质保障。因此,比较其谈话和书本,书本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本书不好看,读者们大可随便翻阅就放回架子上,转身走人。可是,一个人的言论素质很差,你怎么也得浪费一段时间去听完才可以判断。

所以,书本还是比较划算的信息工具。

基于以上的种种限制条件,你就会明白一个好作家都会是好的学习对象,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和遣词用字都是经过长期打磨而来的。

不管是东西方社会,只要是一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很多时候都不会太多,因为都是需要长期专研和准备。例如前几年非常畅销的《人类简史》三部曲,可是花费了作者不知多久的心血才完成。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只需要拿出几十令吉,顶多百来令吉,就可以把一位作者长期研究的议题纳为己有,真的是非常划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时常和朋友说,书本真的是最好的投资。

让人人买得起知识

我们想像一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给大学生讲课,大学生需要给多少学费才听得到?可是,他所写的书籍,搞不好只是大学学费的百分之一。

资本主义的成就不在于给女王们提供更多的丝袜,而在于使丝袜让每个普通人都穿得起。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书本,那么,书本的出版并不是给作家们提供更多的财富,或者把知识给标上价码来待价而沽,而在于使知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买得起,看得起,并改变自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