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潘老师的“研究生”
2020/08/1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三宝垄南洋三语国民学校)何翠春
说实在的,我没有当过正儿八经的研究生,但在印度尼西亚我感觉自己成了正儿八经的“研究生”了,而潘老师则成了我提升自我的导师的不二人选。感谢潘文秀先生,让我补了这一课!这一课让我的人生了无遗憾!
2019-2020年度,谁也不会想到,我会踏上印尼的土地,在三宝垄市工作、生活一年,更不会想到在南洋三语国民学校支教生活是如此的充实而有意义!认识潘老师,一切就如此不同!
一切都得从2019年9月21日学校的校庆开始。初来乍到的我们没想到会遇上学校的十年校庆,更没想到是校庆报道会由中国老师来写,而且我成了第一位写报道的人。说实在,写报道对中文系毕业的我来说,应该不会是难事,但在国内除了教学生怎么写之外,自己还没正儿八经写过新闻报道发表。心里虽不免忐忑,但认真写下来还像那么回事,竟然还得到了潘老师的认可,心里自然是高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人的不断增多,我发现这里有太多的人和事感动着我,尤其是像潘老师这样耄耋之年的华人,他们对祖籍国的深情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亚于国内的任何一个人,而且更加强烈!他们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执着和热情更是时常撞击着我的心灵,推动着我去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也许是华校领导的缘故,潘老师对中华文化思考的深入远胜于其他人,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入骨髓的热爱和深情并不止于自身,更多的是思考如何传播、传承的问题。他对三语华校发展前景的乐观,对华族年轻一代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的担忧,不觉溢于言表,并落实到行动中。他希望我给学校华文老师讲讲中华文化,讲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华族年轻一代的“三观”的作用,这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传播、传承的自觉担当。作为一个胸怀中华文化传播使命的外派教师,我除了感动,就是行动!
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我所了解的中华文化不及其沧海一粟之万分之一,如何切入才能让第五第六代的华族老师能听得懂,而且能一下子触及其精髓,确实不是简单的事!平时在国内教学也没有这么深入去思考类似的问题,现在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真的无异研究生准备毕业论文,但使命感让我激情勃发!我大量浏览相关的网页、听余秋雨、郭继承等教授讲中国文化等相关讲座,听罗大伦博士讲《道德经》……与国内同仁、朋友讨论,关注时事和时下华文教育现状,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在新冠病毒漫延全世界的危机中,我的“毕业论文”也准备好。虽说疫情的发生是场灾难,但却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于6月8日作了《疫情彰显文化力 诗文隐含中华魂》的讲座,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月18日再讲《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对华族“三观”的作用》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两次讲座总算没有让潘老师失望,我的“毕业论文”算是完成了。
在准备这个高难度的“毕业论文”的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个同样是高难度的论题——编书!组织两位老师编写《中华诗文精选校本教材》。其实编教材除了缘于教学实践的感悟,更多的是由潘老师对华文教材的关切引发的。华文教材在印尼华文教育界使用相当混乱,而且不成体系,这直接导致华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混乱。潘老师对此忧心忡忡。作为一个一线教学人员,我特别能理解潘老师的心情。如果华文教材不成体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我想从编教材这个层面来作一些探索。虽然编教材对我来说有点大胆,但本意确实是出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初衷的。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教材竟也从另一个侧面解决了潘老师给的另一个命题“海外华族的华文教育怎么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至学员的道德品质?”的问题。因为我们编的这本校本教材里就有关乎人的道德养成、为人处世之道等内容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精选)等的解读,有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情怀和中国人的风骨的传统节日、名花名木、送别惜时的经典诗词及其注译等。如果华文教育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依个人的浅见,用好这本教材,应该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教化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修为的作用,并进而内化、提升个人境界。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不知道听过我的讲座或看过我主编的《中华古诗文精选校本教材》的人会有什么收获,但我个人是确确实实收获不少。无论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思想的高度;也不论是个人的道德素养还是人生境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年做潘老师的编外“研究生”,虽然有点苦,有点累,但太值得了。不说它是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的巅峰展示,但至少是我三十多年来教学境界的一次大提升。它更让我这个即将退休的人重新定义我以后的退休生活:退而不休,继续做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工作。感谢您,潘老师!您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导师,一位善于点燃别人内在激情的领航人!
多源流教育不阻种族和谐
2020/08/21 星洲日报/都会观点
~作者:张淑媚
从上半年至今,市井小民都在忙着对抗冠病疫情,在抗疫之时还得为生活奔波劳碌;惟在另一边厢,我国政客却似乎一直在发表“损害国人之间和谐关系”言论,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巫统京那巴当岸国会议员拿督邦莫达日前在国会会议上指,多源流小学是分裂种族和谐的导因,并称大马人从小学开始就已被学校“分裂”了。
请问,从小学阶段国人就渐渐被学校教育“分裂”是什么意思?这无疑是个让人觉得荒谬至极的言论,为了讲而讲,制造课题,没有必要。
我小学是在华小就读,但记忆中并没像国会议员所说那样,“学校在教我们的孩子分裂”,在学校,老师还真没教过我违背国家原则和破坏国家和谐的事情。
我还记得,在就读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来了2名印裔和1名巫裔同学,虽然班上华裔人数占多数比例,可是同学之间相处都很愉快。偶尔在下课时间,友族同学还会教我基本淡米尔语及马来语。
有时候,我们也会互相交流,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及生活习惯,十分有趣且相处和谐、融洽。校园内,也没充斥任何种族问题或矛盾,而学校配合不同节庆举办活动,拥有不同肤色的同学,也会互道祝福语。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思想较开明,越来越多友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华小就读,毕竟多掌握一种语言能力,已是一种国际趋势,若能跟上时代步伐,踏入社会后也能更有条件地在社会门槛上立足。
多源流学校一直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特色”,让各族都可学习自己母语,国人应引以为傲。多源流教育本就不阻种族和谐,可是遗憾的是,它竟沦为我国政客挑起各族情绪的一个课题。
国家种族和谐是维系我国社会的一个根基,各族向来都接受、尊重、包容及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没有政客说得那么不堪。其实,多元的马来西亚一直都很美。
线上课程
2020/08/20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 :杨淑茱
线上课程越来越多,有个周末,屈指一算,我竟上了共约8小时的数个线上课程。你可以说我捉紧机会的成长了很多,也可以说我是否太烂了,什么课程都上,没用智慧抉择。所以,在上了这些课程后,我确实做了一番思维。
其中,以前要到高山的北印度去的达赖喇嘛的课程也有,另外越来越多出名并难得遇到的禅师开办了线上佛法分享,但是我上了几个课程后,却觉得我好像是为了娱乐和打发时间的在看表演,因为禅师教的,其实是要我们去修行,而不是听了就算了,修了并得到了才是你的,不然听得再多只是纸上谈兵(即使一般的世俗课程也如此)。
因为机会太难得,大家才不管是纸上谈兵还是需实战(这些禅师也不对参加者有所要求)的参加;一些需实战的禅修学习,可以看到一些学员上了1次或几次,过后不再出现,因为如果没实战,根本不明白禅师教什么;至于名气大的禅师,则有些参加者问了问题后,可能都不明白禅师的答复,但是继续线上课程,因为他们认为不明白没关系,继续聼就会明白(这期间很多娱乐或解压的活动还是不能进行,也不能到寺庙去“娱乐”,线上课程是娱乐之一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对我来说,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一些禅师,可能1个月1次或多年1次才让你发问,因为他们要你修行和自己觉察,而不是动不动就发问。所以,我也没参加任何线上禅修营,因为不要一直对著电脑,也不要一直跟老师说话,因为我已不是菜鸟,如果为了问而问,老师也嫌烦。
我也有一些机会,见识了一些我想参加却犹豫了好几年的领域,搬上线,我却免费参加(而这些领域在线下是收费的)。
不过,上了几个后自己思维了一下,发现我还是不想继续参加,这就是为何我犹豫这么久的原因。
还有我慕名了超过10年之久却因为不想全程参加而一直没参加的课程,搬上线后却有机会依我自己对课程的内容选择性参与。
无论如何,危机是时机,还是高兴参加和见识了这些课程。
从新冠疫情看教育数码化
2020/08/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建通
新冠肺炎病毒在2020年初爆发以来,对全球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各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几乎所有领域如销售贸易、饮食业、汽车业、保险业等,都改变了原本的作业模式。
财政部长东姑扎夫鲁在访谈中指出,这个全球医疗危机正加速朝向数码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受到疫情冲击,教学活动必须搬到线上,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得适应居家学习方案。董总署理主席拿督陈友信认为,这是我国独中教育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教材可资源整合
这次的疫情让大家看到了教育数码化的可行性,孩子不用到校也能上课,通过网上传授和学习知识,让孩子在家里继续学习,不影响学习进度。这是大家曾经想过的事情,但一直都没有勇气去踏出的一步,因为疫情的原故,让教学有了全新的改变。
马来西亚的教育数码化发展的脚步比起其他国家甚至邻国新加坡都来得慢,虽然我国在网速上和网络覆盖范围上仍需提升,在疫情期间有80%的中小学生都通过了网上学习保持进度。
在数码化的操作下,许多教材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如在疫情期间,董总收集各校资深老师的上课影片,让各独中共享一个教育影片。这样不仅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准备额外的教材和进行其他辅导工作,也可以让所有学校使用同一个教材学习,拉近学校之间的学术距离。
教育数码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趋势,但是许多地方仍需提升,如网速和网络的覆盖范围,学校和教师在使用教育数码化时,所需要遵守的操守如对课件版权的尊重等。还有孩子在使用网络时的意识和道德,家长必须谨慎关注和监督孩子在使用网络时不去轻易散播谣言,或受到网络骗子的蒙骗等。
政府必须重新监视教育体制,鼓励学校和教师使用数码化教学,并提供平台和培训,让教师熟悉教育数码化的操作。政府也应该设定法律,来监管如版权问题和在网络课堂上散播不实的言论等。在各方的积极配合下,我国的教育数码化才能够迎头赶上,不会落在先进国的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