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753


诉求无须迴避政治表態


2018/02/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董总与教总准备在211日召集包括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大马中华总商会、大马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及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的「八大华团交流会」,共商和擬定《华团教育备忘录》,以向政府表达对华文教育的诉求。

对于董总、教总及华团在过去提交的备忘录,政府是什么態度,或许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很多时候几乎沦为「备忘录」而没有「执行力」。就像许多华团组织在常年大会上,惯例的总会提出洋洋洒洒的提案,以展现华团对社会的关心、对政府的诉求,也同时让会员知道本华团是有「做事」的。不然华团的组织功能除了笼络会员,联繫感情,作用就仅此而已。

统考沦「图腾」象征

在以巫统为首的国阵政府,一党独大统治马来西亚多年,来自于华社群体的华团一直以来都在与政府斡旋,特別是华教课题。但董总与教总过去的经验有歷史证明,华教是处于被打压、被边缘、被冷待的领域,因此才会出现林连玉、沈慕羽、林晃昇这些华教伟人与华教斗士的功业。

巫统继续坐大,而身为华裔国阵成员党的马华是否能左右,或改变巫统单元文化的思维,令人怀疑。从马华口说的「统考承认只有一里路」到「没有终点」,暴露了马华力有不及,也成为「笑话」。如果马华不开「一里路」的空头支票,华社也明白马华的处境艰难,统考的承认是「遥遥无期」的。但马华却画了一块饼,让华社从希望到失望,发觉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统考已然成为一个「图腾」,一个象徵,是大选来临的「宠物」。平时董教总怎么「喊话」,政府只是虚与委蛇,打马虎眼,马华与民政唯一能回应的只是「我们再爭取」,何年何日,都是未知数。

参与统考的独立中学学生希望统考被承认,主要是期望得到国家的认同。承认的意义,是要国家对华社民办教育的肯定,而统考的文凭价值,已经有许多事实证明。但政治是现实的、残酷的、无情的。

董总在2012年號召及发动「926华教救亡抗议与行动」大集会,主要是呈函促请首相纳吉,正视和解决华教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有约2000余人出席参与当天的集会表达支持,时任董总主席叶新田率领20名代表获准进入国会向首相呈交备忘录。当时叶新田就直言,华教一箩筐问题悬而未决,董总曾多次与教育部商议,从圆桌会议、提交备忘录,以及致函教育部,尤其专司华教事务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都曾会面及商谈,但问题未获解决。

华教问题离不开政治

当时董总提出的立场与要求,包括:华小师资严重短缺、不具华文资格老师仍被派至华小任职、全面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华小董事註册被刁难及权益被篡夺、改正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以符合华文独中体制、批准昔加末等地区设立独中、华小发展拨款微薄问题、实施拨款及拨地兴建华小的正常机制。

华小与独中问题,这么多年来成为华社最大的困扰。这些隆隆统统的问题老是悬而未决,是政府的执拗、单元文化思维、马来社会的反抗、还是身在政府里的华裔政党根本无所作为?

董总与教总提出今次要再召集会议,共商提出备忘录的动机,是被解读为趁大选来临对政府的施压。作为一个「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民间组织,根本就有权在选举前向政府「索取权益」以表达「是否支持」,就是「政治表態」也无畏无惧。华教的许多问题本来就离不开政治,毕竟没有政治力量,一切的努力只会流于空谈。

现在的政治形式已改变,面对政治气候改变的机遇,我们认为董总与教总应该把交流会提出的备忘录,转换成强大的政治诉求,寻求两个政治阵营的背书与接受,以换取社会动员力量的支持。如果董总与教总不在这个来临关键的选举,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向政党施压,最终的备忘录也將会如过去那样,继续停留在「备忘」而非「执行」的框框,成为真正的「空中楼阁」。

不要让备忘录沦为只是「备忘」,董总与教总要勇于表態,不让政党虚与委蛇,如果因此错过了最有利的时机展现最大的「诉求力量」,董教总与华团只会继续陷自己于「被动」的困境。



这年头老师不好当


2018.02.06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就在几天后,从媒体上得知两名华小教师相继自杀的悲剧。我们既可以说教师的工作是将他们推向忧郁或自杀不归路的一只无形手,也可以说除了工作以外,其他生活领域也是构成自杀动机的组成原因。然而,每每谈及校园事件及教育课题,社会总会把焦点聚焦在学生身上,以他们的利益为最大前提,仿佛就是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社会宝贝”,而忽略了教师这一最主要的教育提供者。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无论在什么领域工作,总会有烦人的办公室政治、压迫的业绩表现评估、苛刻的上司、尖酸刻薄的同事等等烦恼琐事,以致所谓的“工作”不仅包括正规制定的工作内容,还有其他随着工作环境与条件以及职业道德而来的挑战与要求。

前几天与一名教育部官员聊天时提及有位教师在“2018年教育转型峰会”论坛上说,《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过于繁多复杂,把教育工作者压得喘不过气,对方表示,教育部确实设下严谨的KPI,而往往到了要交报告的“死线”时,教师特别容易感到压力。他也说,每份工作都有压力,但是每位教师的抗压能力都不一样,有的教师胜任有余,有的教师则无法承担,因此,教育部虽然会斟酌调整,但是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与情况。

就在几天后,从媒体上得知两名华小教师相继自杀的悲剧。我们既可以说教师的工作是将他们推向忧郁或自杀不归路的一只无形手,也可以说除了工作以外,其他生活领域也是构成自杀动机的组成原因。然而,每每谈及校园事件及教育课题,社会总会把焦点聚焦在学生身上,以他们的利益为最大前提,仿佛就是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社会宝贝”,而忽略了教师这一最主要的教育提供者。

在我有限的生活环境里,从小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是公务员、铁饭碗、福利多、学生放假老师也放假等片面的刻板印象,直到对教育领域充满期待的朋友加入灵魂工程师的行列后,其热忱逐渐被反叛的“小屁孩”与繁重的工作消磨,才逐渐意识到在媒体上种种教师虐待学生、教师“过度教育”学生等等的新闻中,应该得到关注的除了是受害的学生之外,教师或许也是事件中的“潜在受害者”。受什么所害?或许是学生“顶心顶肺”的反叛、缺乏同理心的学校行政制度、不断施压的家协、压力沉重的工作环境,还有缺乏投诉与反映的管道等等。

教师,是作育英才及培养未来人才最主要与关键的灵魂工程师。虽然说教师和其他职业都一样,若无法胜任,那就只能落得被压力压倒的下场,但是作为一个应该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里、在一个培育成千上万颗社会种子发芽成长的温室里,教师的工作环境、条件与心理辅导上的支援,都应该与时并进获得改善。我仍相信,只有快乐的教师能培育出快乐的学生。



勿强制学生捐款


2018/01/29 中国报/评论

~作者:郑庆励


芙蓉振华中学二校欲兴建综合礼堂,整个建设工程预计耗费500万令吉,以致该校急需筹款,以便该工程可早日动工和竣工,让该校师生能在更舒适环境里活动。

校方的原意是要提升学校基本设施,让学生受惠,其动机是美好的,但最终却牵引出许多问题,包括校方限定该校新生每人必须捐献150令吉,以充作建设基金。

其中一名王姓单亲妈妈不惜提笔书写成信,陈述校方的上述做法对其家庭造成的影响,更一一列出家庭开销,希望校方让她有时间“筹款”献校。

其实,学生到学校上课读书,是為了求取知识,而校方可要求家长捐献至建设基金,但应只是“自由乐捐”,不可强制规定每名学生的捐献款额。

在现今社会,国人的收入几乎已赶不上通货膨胀率,许多家庭的每月收入也只是刚好应付在基本开销上,在缴付种种费用后,已所剩无几。

校方在要求学生捐献时,应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生读书的压力已很大,若再加上捐献压力,恐怕会令莘莘学子难以负荷。

笔者认為,校方应按部就班筹款,逐步完成各项建设,不可因為急於求成而向学生施压。

虽说维护华教,让华文教育健全发展,人人有责,但也应该视乎每一个人的经济情况而定,就算是华校筹款活动,若要家长乐捐,也应依据家长的能力而定。



老师怎会失控了?


2018/01/2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日前,看见吉打州某老师失控的视频被疯传,心里很是讶异。我看了视频以后,不禁在想:要在一个老师心中积累多少的怨恨,才能让她如此失态?看视频内其他老师的表情,似乎都在幸灾乐祸;甚至老师摄录,把校内“丑事”外扬,看来校内同事是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看待这件事。从这起事件中,可以看出教育界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姑且不论老师们在学校因为上级的紧急指令而须做出一堆的报表,计划等,我们先来看看教师所处的环境。老师群中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还是“各扫门前雪”?

学校里要营造的是“互相敌视,只求完成任务”的的氛围,还是“众志成城,不分彼此”的高效环境?从这件事的发生,加上我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如今学校大多处于前者的状况。上司更希望同事之间不必打感情牌,无情无义更好办事。

也许,大家都忘了老师是人,他们也有纾解精神压力的需要,然而,社会人士,以致于身在教育机构高层的过来人,也忘了老师这点基本需求。大家一直在拼成绩、比绩效。每一次学校开会也好,进行一年7次校内课程也好,从来不会教老师纾解压力、也没有为老师注入新的力量,让他们更乐观面对前方的挑战。学校一直强调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要老师们在各小组内找出提升方法等等。每一次会议还没有开始,老师们的心就已经累了。如果老师心已累,还要怎么以正能量来育人?听过由学校的高层放话说:如果老师们不能承受这种累,就离开教育界!

让教育回归本质

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我一直深信:每一件事情发生的背后,必有其原因。

这样的做法,就好像医生面对病人时说:如果你觉得哪个部位不舒服,就动手术把它去掉,一劳永逸!这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制造问题呢?

让教育回归本质吧!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报表,最重要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到学校;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科技,最重要学生热爱学习,还可以从老师身上看到奉献的光辉;我们不需要与人比较成绩,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不开花的也许是参天大树!

如果大家达成共识,不再当老师是神,我想老师们的生活会更欢愉,和学生的互动也会更正面,类似这种失控事件其实就可以避免了。对症下药永远比解决单一个案来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