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成见与敌意的教育论述
2018/02/24 中国报/评论
~作者:王介英
大马的“多源流教育体制”乃多元种族的大马,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由于华小、淡小与国小一样都采用教育部编定的共同课程纲要,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也依照教育部制定的标准进行,只是教学媒介语不同而已,故华小、淡小一直以来是公认的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多源流学校的并行存在,被国际有识之士视为反映多元种族国情,华小培养出来的三语人才,更被国家领袖誉为国家的珍贵资产。
但一些思想狭隘、偏激的种族主义分子,总是危言耸听,妄顾事实,硬把华小、淡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硬把它们讲成是妨碍国民团结的绊脚石,以各种莫须有罪名乱扣帽子,以遂其实施“单源流体制”的心愿。
对华小充满成见与敌意
最近,国大民族研究所的张国祥教授又在一个研讨会上,提出反对承认统考文凭,反对多源流教育体制,主张“单源流体制”的陈腔滥调,引来马华总会长廖中莱非议他的思维落伍封闭,董教总则指张国祥漠视大马多元种族的国情,斥责其鼓吹单一源流学校言论才是破坏国民团结。
笔者则认为张国祥的教育论述充满对华小的成见与敌意,简直是脱离现实,活在自己偏见的世界里。他不但凭“臆想”大做文章、大发伟伦,还拿到研讨会上去提呈,真叫人啼笑皆非。
他说:“华小毕业生只会讲华语,学校虽也教国语和英语,但只有华语讲得好”。事实真是这样吗?华小毕业生有85%以上进入以国语作为媒介语的国中,如果他们的国语真的那么差,能跟得上吗?出身华小,在国中完成中学课程,后来进入国立大专院校,成为工程师、医生、会计师、大学讲师教授的这一批成千上万三语人才,如果国语差,不知他们是如何“修成正果”的?
没做过调查就没发言权
他还说:“在华小教国语的教师本身对国语的掌握不足,用这种方式教导国语,是对国语的侮辱”。这是事实吗?
笔者的太太毕业于博大,主修马来文与马来文学,考取荣誉教育学士学位,正在八打灵某华小教国语。这种学历的教师,有资格教导华小的国语吗?会侮辱了国语吗?槟城协和华小的马来文主任也毕业于博大,主修马来文,后来还考取硕士文凭。其实,拥有大学学位在华小教国语的教师大有人在。即使没有大学资格,在华小教国语的那些教师(包括巫裔老师),马来文都甚好,且受过专业训练。
张教授在撰写论文之前可曾到各地的华小去了解一下?张教授以教授的身分到研讨会上主讲,可不同于市井小民在咖啡店胡说八道、胡乱吹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术论文岂能没有真凭实据,只凭想当然尔就妄下定论?太不负责任了。
华教要传承的传统伦理道德
2018.02.23星洲日报/古今齐谈
~作者:余宗发
大马不是中国,我们也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中国里,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四维、八德与五伦,虽然是我们在大马安身立命之所赖,却必须随着环境与时代的不同,而调整其定义与诠释。
华人的传统伦理道德内容,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礼义廉耻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或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里,不但将四维视为一个国家的纲纪,把八德看成社会善良风气的支柱,以五伦为人伦的纲常,更视它们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大马华社虽然不是中国,现代与古代已大有差别,但这些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地位与精神,却是永不朽的,也是华社与华教必须传承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一、传统的伦理道德要靠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在讲求自由、民主、人权、公民意识的西方社会里,一般西方人士,从小就被教育到教堂去做礼拜或上主日学,以便在宗教活动的潜移默化中,从小就学会了谦卑、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华人虽然也有自己的信仰,却没有原创的宗教,除了对祖先的崇拜外,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是外来的,即便是道教也有佛教的影子。相信佛道的人士,进入寺庙或道观时,往往是为了求平安和做功德;一般人士所以进寺庙或道观,常是为了有求于神明。所以,在华人的社会里,除了天主教或基督教家庭外,一般都不存在有藉参加宗教活动以学习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的观念,更不用说藉之以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了。
所以,凡是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的事,或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都必须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
二、华校应担负起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
经过许多先贤与时贤不断努力的结果,华教终于能由小学到大学,都可以用华文做为教学的媒介,以宣扬华人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了。
但在这A.I.的时代里,子女的品德教育,常是忙碌的父母最易忽略的一环;尤其是有关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传统的伦理道德,更往往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论在华社的公司行号里,甚至在校园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不知待人接物的礼仪”为何物的年轻人。
长此以往,华人的传统伦理道德,将不仅是日趋式微而已,恐有沦亡之虑。也难怪华社的公司行号里的大老板们,常有“年轻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待加油”之叹了。
华小与独中的学子是华社未来的希望,学校应将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视为己任,利用各种场合教育与传播传统伦理道德的观念与行为。因为学校是形塑年轻人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最佳场所。
三、中文系应培育深谙华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独中师资大马华校的毕业生,虽然升学的管道众多,但仍有许多毕业生愿意留在大马,进入华社民办大学院念中文系,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传承尽一己之力。华社民办大学院的中文系,应重视他们的期待,在学科的内容上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将他(她)们培育成为一位深谙华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独中师资,让他(她)们成为一位传播华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达人。
大马虽然只是东盟的一国,华人在大马的人口只有700万左右。但这700万左右的华人,却是大马三大民族之一,她早已与马、印二民族成了大马的生命共同体: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早已是华人在大马安身立命的表征。
四维中的礼义廉耻,已成了华社颠扑不破的纲纪;八德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业已成了华社的生活准绳;五伦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更成了华人社会组织中伦理的一环。但是大马不是中国,我们也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中国里,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四维、八德与五伦,虽然是我们在大马安身立命之所赖,却必须随着环境与时代的不同,而调整其定义与诠释。
比如将君臣调整为国家与人民(执政者与人民)等,才不至于让四维、八德、五伦的精神与环境和时代脱节,终而为社会与时代所淘汰。
多源流教育能给大马优势
2018/02/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李的洺
有学者就我国单一源流教育事宜发表看法,对多源流教育提出了一些学术性的意见,言谈间,认为只有单一源流教育,才是塑造国家身份认同的唯一管道,意见中肯且情真意挚,学者们理性剖析,单一源流教育的功能,也確实发人深省。
1957年独立以来,大马教育政策一直沿用多元化的方式,栽培国民成才,而此种制度自独立前已经完整设定,以致也顺理成章成为不同种族接受教育的方式,虽说多元化,却是万中不离其一,按照国家教育政策的大蓝图,顺序进行,去培养不同族群的子弟,为国家未来贡献。
多元教育在经营了逾100年的过程中,到底该不该被肯定,笔者且不评论,然则,学者提出的单一源流教育,是否就是塑造国民身份认同的唯一管道,则还待商榷。
按据学者们的见解,单一化教育可以打造更好的国民沟通平台,这是肯定,笔者並没有意见,然而,多源流教育就真的构成国民身份认同上的障碍吗?个人认为未必。
难道,我国公民只有接受某一源流教育的学生,才会把自己当成大马公民?其他源流教育中成长的学生,难道就会质疑自己的公民身份吗?这是有非常广泛討论空间课题。
笔者浅见认为,多元源流教育,其实並不是国民身份认同的障碍,各族沟通不足,才是形成国民思想差异的原因,当中,並不存某个族,对国民身份认知不足的问题,只是种族之间的交流不足,而造成「社会小圈子化」问题,是存在的。
多源流教育有利发展
我国人口结构中,马来人及土著逾65%,华人比例约23%,而其他种族则有逾10%,这绝对是一个事实。在此社会形態中,马来语和英语,被视为大马社会上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將是必然的,这与多源流教育发展无关。然则,如何推动减少「小圈子」生活方式,才是营造大马社会国民同道化的有利方法,让各族在多元化社会空间中,获取互补互动的文化与思想交流,才是正道。
学者们从宏观的国民团结角度中看待,单一源流教育的想法,固然值得斟酌;然而,多元化教育將有利国家在地球村时代的发展模式,却不能被忽略。
当然,从多源流和单一源流的教育制度中,当如何取捨,才会让国民得益,总会有利弊两面的因素存在,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只是,政府要把大马带领向世界多元化舞台,根据笔者观察,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此时放弃多元化教育的完整体制,走向单一源流的教育体制,是不是明智之举,笔者不敢妄言。
其实,某方不需要担忧马来语身为官方语言的地位问题,从大马人口结构中,马来语目前已是我国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语言,从事实中探索,马来文、英文和中文的使用率,显示国民拥有多语的能力,这普遍是拜多源流教育政策所赐。
大马各民族,只要不陷入孤芳自赏的思想中,看待多元语文的发展,或者,陷入「种族自我隔离的生活小圈子」陷阱,大马人的多语能力,也將是其他国家人民羡慕的软实力,对马来西亚在未来世界舞台,是一种不可多得利好条件。
书包太重不利华教
2018/02/23 中国报/中言
尽管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通令,限制小学生作业簿数量,避免加重小学生书包,进一步影响他们健康,但书包过重问题至今仍停留在“只闻楼梯响”局面,未能有效解决。
由于此争议不断,教育部最近向内阁提呈报告,提出多项减轻学生书包重量的建议,包括限制书包重量及强制学生根据时间表携带课本作业簿。
重达10公斤
现在小学生的书包甚至重达9至10公斤,更令人吃惊的有者需要用两个书包才足够装完所需书本、作业簿、文具、水瓶、食物等物品;也有小学生使用拖拉式书包,甚至有的是6轮式,比行李箱还夸张。
如果问题持续,肯定不利华教发展,因此教育部应详细探讨问题,以便拟出一套有效系统,全面减轻小学生的书包负荷。
不排除部分学生没有收拾书包的习惯,把所有书本带上学校,导致书包过重;而小学作业簿繁多、每天上课科目繁多,加上书包本身重量不轻,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小学生正值发育时期,书包过重问题若一拖再拖,可影响学生健康和脊椎发育,学生也容易疲劳,不利于学习。
教育部可通过弹性编排每天上课科目,除了语文科每天必须学习外,其他科目可以隔天交替上课,那么学生就可携带少点课本到学校。
置放储物柜
有能力的校方应在各课室内设立储物柜,让学生将不需要带回家的物品放在储物柜,学校也应设饮水机,协助学生减轻书包重量。
父母应为孩子购买轻便的书包,例如布书包,而不是如行李箱般重的书包。
家长必须监督孩子,确保每天收拾书包,只携带当天上课的课本,而且确保书包勿放杂物。
小学生的体重约25至30公斤,若继续背着一个10公斤重的书包,迟早会出事。最理想的是把小学生书包重量减轻至3.5公斤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