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钦教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8/01/31 印度尼西亚《商报》
谢师宴后合影留念:前排左起:赵敏博士、陈慧珍、
陈羡贵、黄梓然、马新钦教授、黄英鸣;后排左起:王温玉、
薛惠芳、林瑞璇、沈丽璇、黄太太、余炜华、吴宝安、
李鸿时、郑汉楷。
|
2018年1月26日(周五),应西加协调副主席陈慧珍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盛情邀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到坤甸进行面授的马新钦教授与来自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和西加协调师资班的近20位青年教师举行了一场很有意义的座谈会。
下午2时开始,陈慧珍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此次专程来坤甸面授《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马新钦教授,也一一介绍了毕业于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的各位年轻教师,希望年轻教师们不要有“为教学而教学”或者不作为的教学态度,避免误人误己的结果。
马新钦教授针对目前许多年轻教师的状况,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主题,开始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内容分为:1.了解汉语教师这个职业,增强中华文化修养;2.做好上好每一节课的准备;3.做好上好一学期课的准备;4.做好广泛的知识储备;5.为了教学而编写教材、进行科学研究。
马新钦教授和坤甸14级的学员合影。 |
马教授首先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和解惑,因为教师承担的是教育的责任,教育不等于教学。何为传道?传道就是传授、教育人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既有道德层面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和哲学观层面上的“中”,“和”的大道理;也有渗透在生活中的小道理。具体地说,就是1.自已与别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2.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3.自已与自己: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要刚柔并济、劳逸结合。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逐渐灌输的道理,它远比教具体的知识,如语言知识要重要得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人生智慧有启迪,是学生人生的精神导师。
由于马教授知识渊博,深谙古代历史和文学,而且教学经验丰富,这些为人师的大道理不但听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而且饶有趣味,深深吸引了老师们的注意力。马教授鼓励大家要不断进行学习,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教学中要介绍优秀的中华文化,既要讲历史故事,古为今用,得出一个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摀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等等。更要结合实际,讲好“一带一路”精神: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已。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内涵。
针对如何上好课,马教授给大家指出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甚至以如何教好林海音《北京的四季》这篇课文,作了许多实效的提示,如“红墙绿瓦敁四合院 ”该如何讲解,从中可以引伸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更多中国国情知识。要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思想与感情,不能只是“背书念经”,仅仅停留在字词句上的讲解。
接下来马教授请老师们把作文教学作为重点,他提到古人一篇写作定终身,现在也要强调其重要性。写作好的,听说都不会差(例外的只是极少数);听说好的,读写不一定好,尤其这些人很难走得远。写作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与布局谋篇能力,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的深刻性、全面性等)。一般学生的短板是写作,我们的突破也是写作。训练方式有写日记、周记、感想、模仿课文等等。要讲评、分析,让学生心服口服,才会改进和提高。
谈到备课,著名诗人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们说“功夫在课本外”。教师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课外的内容,尤其是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国国情知识,“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
马教授也为年轻教师们提出今后个人发展的建议,鼓励大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通病,并且进行调查研究,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作为研究方向,慢慢发展为自己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针对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将为中资企业员工进行汉语培训的良好机遇,应该跟据实践需要,自己编写有关业务培训内容的教材,以及有关印中文化差异的文化比较教材,这些都是对于年轻教师成长大有帮助的工作,做得好就慢慢成了这些方面的专家。
接下来是讨论时间,专门教授中华文化课的眯者老师首先对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提出讨论,刚好来坤甸探访朋友的另一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赵敏博士也到场参加讨论,大家纷纷发表看法,结论是讲解要清楚正确、经典易懂、生动有趣,最终还是离不开知识面广这一关键问题。所以,正如马教授的总结:“问题的关键:
学习 �- 不断的学习 � 不断的用心学习 � 不断的用心和与时俱进的学习
”。
直到下午五点,这场座谈才结束,老师们都希望以后还有别的资深老师给大家针对性“充电 ”,指点迷津。
27日晚上,十多位西加协调理事和坤甸热心华教人士以及暨大函授班校友在Gajamada餐厅为马新钦教授和赵敏博士举行了谢师宴,出席的有:余炜华、吴宝安、李鸿时、郑汉楷、黄梓然、周英鸣伉俪、陈羡贵、陈慧珍、沈丽璇、薛慧芳、林瑞璇、王温玉等。席间大家回想暨大华文学院函授班自2005年在坤甸开设教学点以来十二年间的种种往事,不免感叹时光如飞消逝,深深缅怀好几位领导和校友的贡献和情谊,祝福在新的一年大家平安喜乐,华教事业更上一层楼。
(一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