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

回顾南洋大学中文系草创期史实


作者/来源:2018/01/13 《新加坡文献馆》
白里斯葛报告书以尚在建设之中的南洋大学,其行政与设备不足为理由,不建议政府承认大学学位。余山农《南洋大学校史 第十章 白里斯葛报告书》整理与分析了相关历史资料,其中有两段文字:一,报告书第八章8.14节说:我们认为大部分的教授人员不够资格给予大学学生适当的指导。二,报告书更评论南大教师因待遇低,以致士气低落,不从事学术研究,以建立大学的学术水准,垂头丧气,抱着失望的态度。
在此,白里斯葛报告书批评南大师资不够资格,而且因为南大教师待遇低,所以士气低落,也不从事学术研究。余山农对这些罔顾事实之政治偏见,已经给予了有力与充分的反驳。
除此之外,坊间还有两篇学术论文,一,金进《冷战、南来文人与现代中国文学—以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师资为讨论对象》 2 0 1 5 年第2 期,文学评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二,孙小惠《华文高等教育与中华文化承传:南洋大学中文系研究(1956- 1980)》 20154月,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亦个别记述了南洋大学中文系在1956年至1959年之间,即白里斯葛评审南大之同一时段的真实历史情况。
为此,不妨看看南大中文系的师资实况究竟如何?实实在在的检验一下,南大师资是不是不够资格,是否因为待遇低所以教师士气低落,也不从事学术研究?借此来进一步了解白里斯葛报告书之评述的可靠与真实性。
1、南大中文系的师资来源:
在探讨师资史实之前,先认识南大中文系之课程体系的师承渊源。根据孙小惠的分析,南大中文系和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一样,都是师承北京大学中文系,因而继承了传统中文系文、史、哲课程。历史上,出身北京大学的台大学者,史次耘丶王叔岷丶李孝定,都在南大中文系任教。19551230日第一批院长与教授名单19人,中文系教授占4人,分别是佘雪曼、潘重规、苏雪林、王永祥。(苏雪林是迟至1964年到任)这一批学者都源自中国大陆的同一大学教学体系。
金进引述李孝定对南大中文系的看法:所订课程表,和台湾各大学中文系,如出一辙,除了将国文一辞,改为华文外,几乎连小异都不存在,只要看系的全名,和课程表的结构,任何一位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士,一眼便能看出,是从传统中国中文系全盘移植过去的。
可见,南大中文系的课程体系师承北京大学中文系之说是有所依据的。还有,学术教育讲究师承,因此,以北大为学习范本的南大中文系,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之上。由此点来看,这不就意味着,白里斯葛也同时质疑了北大和台大的中文系水平有所问题?如果北大和台大的中文系都不够资格,那么,白里斯葛的批评准绳是什么?
其实,白里斯葛评议会坦言在评议中文系时面对困难,因为当时的他们仍未有世界公认的标准以衡量中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实质上,白里斯葛提出如此观点,是体现了学术上的无知。难道东方的中文系教学,必须得到西方汉学者的认同之后,才能成为新加坡可以接受的国际评审准绳?既然没有所谓的国际标准可以依据,明显的,评议会的结论纯粹是主观意见,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学术根据之不明不白的意见。说白了,那纯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判断。
2、中文系师资资格:
金进记录了中文系草创当年之师资名录:
佘雪曼教授兼系主任,1 9 5 6-1 9 6 1
凌叔华教授,1 9 5 6-1 9 5 9
潘重规教授,1 9 5 6-1 9 5 9
贺师俊副教授,1 9 5 6-1 9 5 9
王詠祥讲师,1 9 5 61 9 5 9
罗慕华讲师,1 9 5 6-1 9 6 0
闵守恒副教授,1 9 5 7-1 9 5 9
刘太希副教授,1 9 5 7-1 9 6 1
黄念容讲师,1 9 5 7-1 9 5 9
涂公遂教授兼系主任,1 9 5 8-1 9 6 0
嵇哲讲师,1 9 5 9-1 9 6 0
韩素音兼任讲师,1 9 5 91 9 6 1
邹达助教,1 9 5 9-1 9 6 0
祁怀美助教,1 9 5 9-1 9 6 0
史次耘教授,1 9 5 9 1 9 6 0
1960年,时任魏雅聆报告书委员之一的连士升坦言: 老实说,创办不久的南洋大学能够请到叔华那样素养深、能力强、气魄大的作家来指导一般聪明的学生,这倒是南大的福音 。连士升历任新加坡南洋商报主笔、总编,凭借此资历应该比白里斯葛,更能够正确的评论南大中文系师资的素质。反观白里斯葛本人,原本是在山东一所中学教生物,到了一间仅有过千名学生的西澳大学,却突然变成了教授。
由于时代大环境的约束,中文系的教授只能从台湾和香港两地之间寻觅,再无其他选择;在美国的学者,那也是源自中国大陆的同一教学体系。事实上,由于待遇高低落差,南大可以聘请到更优秀的学者教授。因此,应聘到南大的教授,都是学术造诣极高的学者。客观上,当年的南大中文系师资阵容,应该就是可能情况下的最佳选择。比如,
佘雪曼,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教授,先后在国立女子师范、东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授、系主任、院长。1949年移居香港,创办香港雪曼艺文院。佘雪曼也是中国著名书画家。重要著作有:《离骚正义》,《词学演讲录》,《诗文书画集》,《诗品疏证》,《诗史大纲》,《中国三千年书法大系》。
凌叔华,1 9 2 4 年毕业入燕京大学外文系,英文师从学博中西的国学大师辜鸿铭。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被誉为1930年代北方文坛的三位才女。以短篇小说《酒后》在文学界成名。1947年起定居英国。1953年完成英文小说Ancient MelodiesThe Hogarth Press出版,成了英国的畅销书,引起英国评论界的重视。凌叔华在英国也开了几次画展。1956年,应邀到南大执教。
潘重规,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文研究所所长,离开南大后,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获法国法兰西学术院汉学茹莲奖、韩国岭南大学颁赠荣誉文学博士。是著名红学权威、敦煌学专家。重要著作有《文心雕龙研究》、《荀子笺证》。
贺师俊,出身清华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和陈汉章的学生。清华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初攻法国革命史,后以研究《儒林外史》获得博士学位。
涂公遂,北京大学,1931年任河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49年迁居台北,后赴香港筹办《大道》杂志,获聘为珠海书院教授,其后,在香港兼任新亚书院、德明书院、清华书院等书院教授。
刘太希,自幼博览群书,经史子集过目成诵,古文修养颇负盛名,在北京大学享有才子之誉。1952年应南洋大学聘请为国学教授,讲授《诗经》、《史记》,执教6年。继而应聘为台北政治大学教授,有国学大师之称。
王永祥讲师兼图书馆主任,厦门大学文学士。曾任大厦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讲师、国立广西大学国文讲师、国立厦门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江苏省立江苏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1959年之后,这一批先行者逐一回到台湾的大学继续教授职务。现实是,台湾大学的中文系,没有师资不够资格的学术水准问题,那,何以南大中文系却会有师资水准不如人的困惑?
3 南大教师待遇低所以士气低落?

事实上,金进引用苏雪林日记指出:台湾生活费用高;相较于台港两地,南洋大学的薪资还是很丰厚的。很多学者南来目的最明显表现在为赚取多一些薪资。
根据苏雪林的说法,南洋大学教授的薪资高过台湾的数倍。可见,南大教师待遇低所以士气低落之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想当然而。
另一方面,南洋大学教授的薪资,确实是比马来亚大学教授的薪资来的低;那可是政治歧视的结果。但是,以薪资高低来等同士气高低和教学素质高低,是不适当的。一来,两者没有必然关系可以用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二来,如此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到南大的教授并不单纯是基于金钱的理由。历史上,南大的教授学者都会认识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其实,马来亚大学教授的薪资,也要比在英国本土教授的薪资来得更高。其一,有名气的教授认为留在英国本土可以享受更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对学术追求更为有利,所以不会为了钱到远东谋生而放弃学术研究。其二,高出的薪资部分,主要还是对热带不良气候和第三世界不卫生环境而给予的金钱补偿。对此,如果按白里斯葛之薪资高低的逻辑来判断,则马来亚大学的学术水准,肯定是要远高于在英国本土的大学了?
4、南大中文系的学术研究与创作:
虽然面对物质缺乏的恶劣大环境,南大中文系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创作上,却有有着不寻常的表现。事实上,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有着久旱逢甘雨的教学欣喜,绝对不是白里斯葛所说的垂头丧气,抱着失望的态度。
1956年佘雪曼,主编《南洋大学基本国文》,选辑各时代之代表作品,凡56篇,作为大学一年级国文教本。同年,凌叔华,鼓励和推动学生组成南洋大学创作社,从事写作及文艺评论。1958年,凌叔华本人完成了共十一篇散文专书《爱山庐梦影》。
另外,中文系创办不久,南洋大学中国语文学会即诞生。它是以南大中文系为基础的学会,会员均源自中文系学生。南大中国语文学会(简称中文学会),是南大最早成立的一个学会,它的前身是创立于195667日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简称中研会)。
1957年,南洋大学中国语文学会以手写印刷的形式出版《中国艺文》创刊号纪念屈原特辑,凌叔华写了《发刊词》,推崇屈原的崇高人格和真挚动人的作品。
1959年起,南洋大学中国语文学会出版了排印的《大学青年》刊物,一直维持到1963年,共出版10期。
195912月,南大中文学会出版了第一期《中国语文学报》年刊,至1961年共出版三期,作者几乎都是中文系的老师,有涂公遂〈诗与政教〉丶潘重规〈亭林诗钩沈〉丶黄念容〈文选黄氏学〉等论文,显然采取的是义理丶考释丶训诂等国学研究的途径。
1959年南大开课仅第四年,中文系便出版《中国语文学报》。
1960年,为配合中国语言文学系之名称,改中研会为中国语文学会。同年4月,创立马华文学资料室。
1960年代初,南洋大学中文系师生创作三部旧体诗词集,《云南园吟唱集》、《星洲古堡纪游诗》、《南风词集》。1 9 6 0年南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版《云南园吟唱集》,内有凌叔华的散文、韩素音的长篇小说等等创作。而后两部则是诗选课学生的习作。
由此可见,对这些台湾学者来说,除了授课,南大也是一个整理学术思路和著书之处。
金进在其结论中提到:无论如何,凌叔华、韩素音、孟瑶、苏雪林等人的南来还是为新马两地带来了五四文学的新气象,鼓舞和激励了南洋本地的青年作家,也通过南洋大学中文系这个平台,传道授业,培养了在地的知识分子精英,这对于文化相对落后的新马地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罔顾事实的白里斯葛报告书对南洋大学,尤其是中文系的冲击确实是非常大。那就是,驱赶了一批原本可以为中文系做出杰出学术贡献的优秀学者。根据金进的观察,南来文人返台后大多很少提到新加坡,即使提到也大多没有多少赞语。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