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渐失



2013-10-20  星洲日报/国内版

华小毕业生的升学途径不外乎四种,即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独中及私立或国际学校。

华小生如果选择升上免费的政府学校,国民型中学通常是首选。毕竟国民型中学的前身是华校,迄今仍保留华校特徵,也能与华小生接轨。

不过,根据2010年的统计,进入独中、国民型中学和国中的华裔生比例,分別是1:2:7。这表示,60所独中加上78所国民型中学,大约只收了30%的华裔学生,其余70%的华裔生仍无可避免的上了国中。(见表一)国民型中学毕竟不是独中,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像独中般完全保留华校特徵,所以各校都是靠掌校者、董事部以及家教协会的努力和意愿,才得以保留华校特徵,不被国中同化。

然而,一些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徵却隨著时间的流逝和客观环境的因素,而逐渐流失。到底是甚么原因导致国民型学校“变质”?目前还有哪一些国民型中学仍成功保留华校特徵?哪一些又完全失去了华校特徵?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针对全国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进行了一项调查,並发表了详尽的调查报告。本报以这份调查报告为基础,访问了全国各地相关的国民型中学,从各个角度探討它们如何保留华校特徵,又在怎样的情况下流失特徵。

改制后尷尬生存

1962年以后,中学阶段的华校只剩独立中学,由独中改制的国民型中学(又称改制中学),后来就一直困於尷尬的处境中,即不再是独中,也没能像国中般,获得政府多方面的援助的政府学校。

改制后的国民型中学大多只靠华社各方力量支撑,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从独中到国民型中学的演变中,究竟保存了多少华人文化特徵?

1.背景:

1996年教育法令下· 政府中学统称国中

根据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概况》,国民型中学的前身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华文中学。

当《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数十所华文中学改变教学媒介语,成为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最后在《国语法令》下,於80年代被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

事实上,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所有政府中学都被统称为“国民中学”,在教育法令中,是不存在“国民型中学”的。但华社並不认同把国民型中学称为国中,因为两者的特征並不一样。

因此,华社继续把这类学校称为国民型中学,或改制中学,以突显与国中的分別。

霹最多国民型中学

目前全国共有78所国民型中学,其中以霹雳州最多,共有17所,其次分別是砂拉越和檳城,各有10所。

除了这78所国民型中学以外,还有3所分校,即已开课的芙蓉振华二校、以及还在建校中的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及檳城恆毅国民型中学分校。

2.特徵:

虽以马来文为媒介语· 国民型中学拥6特徵

虽然国民型中学跟国中一样是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和国中相比,国民型中学仍然有其特徵,和国中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概况》,国民型中学的特徵包括:

●学生以华裔生为主。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华小,少部份的国民型中学有来自国小的学生。

●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有5节华文课;而国中只有每週3节华文课。

●大部份国民型中学把华文列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的必修必考科。

●设有董事部,校地產业归董事部管理。此外,董事部、家协和校友会积极互相配合,发展学校软硬体设施,共同推动校务发展。

●校园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例如设有华文学会、华乐团等团体。此外,也经常举办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书法活动、文学创作、中华武术、中华民间舞蹈等。

●大部份国民型中学以双语来进行週会或课外活动。此外,学校也以双语来发通告。

3.问卷:

方略问卷调查· 调查78中学64校回应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去年进行的“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在总数78所国民型中学中,共有64所学校交回问卷,回收率达82.05%,该报告是针对这64所国民型中学的回馈来作整理与分析。

问卷调查共分为5个部份,即学校基本资料、校长、三机构和当地华团、拨款、资助与筹款,以及学校的中华特徵。

研究共分为3大部份,细分12项目:一:语文使用(课程教学、校园用语及华文环境)二:文化认同(华校標识、节日与课外活动及仪式庆典)三:保障机制(校长资格、华文地位、学生起点、师资保证、董事会主权及社区联繫)此外,为了方便总体把握国民型中学的状態,此报告是依据数量与分佈情况把全国分成6个区域:

 ●北马,包括檳城、吉打及玻璃市

 ●霹雳,自成一区

 ●中南马,包括柔佛、马六甲、森美兰、雪兰莪及吉隆坡

 ●东海岸,包括吉兰丹、登嘉楼及彭亨

 ●沙巴,自成一区

 ●砂拉越,自成一区

4.华文科节数和语文的使用:

檳城每週至少5节以上

教育部曾於20001116日发出指示,说明国民型中学从预备班到中五,每週可上5节华文课。因此,与三分之一教学时数相比,每週5节应该是最低要求了。

儘管如此,这项调查显示,至少30%的国民型中学不达每週5节华文科的標准,不过,檳城10所都是5节以上,表现突出。

综合各区域学校的预备班、中一至中三,以及中四至中五的每周华文科上课时间,北马是表现最好的区域,都有5节以上;其次是中南马,绝大多数保有5节。

25所华国英三语並存

至於校园用语方面,调查显示,华巫英三语並存的情况居多,共有25所;其次为华国双语並行,共有20所;只有19所学校是以华语为唯一通用语。

从区域上来看,东海岸不具三语並用的情况,反映了英语在东海岸並不通行。

沙巴则恰巧相反,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只使用华语。

此外,此项调查也根据三语使用率的角度来观察各区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环境。

结果显示,北马区是唯一华文使用率高於马来文的区域(差距为4.11%),其余地区都是马来文的使用率高於华文。

虽然传统上国民型中学有极其浓厚的英校色彩,但英文的使用率总体上其实不高。不过,砂拉越的英文使用率表现突出,达51.85%

5.华文標誌和节日:

60所具华文校名· 北马中华气息最好

此项调查根据校名、校歌、校徽、校训、家长函、通告、成绩单、校服上的名字、作业簿封面、毕业证书、毕业刊及中华气息,来鑑定学校的华校標识。

其中最好的表现为校名,共有60所具有华文校名,1所情况不明,3所没有华文校名。除了6所学校之外,其余的都在家长函上附加使用华文。

39所学校只有华语校歌,7所为国华双语;有9所是仅国语校歌及4所仅英语校歌,另13所学校没有华语校歌。

从华校標誌的调查来看,北马表现最好,接著是霹雳及中南马。东海岸和砂拉越的表现逊色,最低者为沙巴,受到关注。

在节日与课外活动方面,表现仍属北马最好,平均每年举办的节日与全校性活动达6项;其次是东海岸,5.83项;接著是霹雳和中南马,然后再到砂拉越和沙巴。

此项调查也显示,共有17所学校没有庆祝校庆,佔了总数的26.56%,值得关注。

6.华文必修必考科:

砂沙失守· 华文科非必修必考

国民型中学的校长资格、华文地位、学生起点及师资保证,是直接支撑学校华校特徵的第一级保障机制,而董事会则是支撑第一级保障机制的第二级保障机制。

此项调查使用观察华文科是否必修必考来作为鑑定华文地位的指標,北马及霹雳在这方面仍守得很紧,雪兰莪及彭亨各有1所学校失守,而东马两州显然已失守。

沙巴全部7所学校的华文科都不是必修必考,而砂拉越7所学校不是必修必考,仅有2所属於必修必考。

对於学生起点方面,调查显示,除了檳城、吉隆坡、森美兰及吉兰丹外,全国有27所学校是没有限收华小生,佔了调查总数的4成左右,比例相当高,从而也影响在校华裔生的比率。

根据调查,38所学校的华裔生比率超过90%,其中32所限收华小生。

在校长资格方面,此项调查的有效样本为62人,回卷上有1所学校尚未委任,1所学校情况不明。此外,从2012年到2017年,共有45位校长准备或已退休,佔了总数的70.31%,值得关注。

此外,调查显示,全国的每一位华文教师平均要教导153名学生。从区域上来看,分成两大部份,北马、霹雳和中南马地区是在平均数之下;而东海岸、砂拉越及沙巴则是在平均数值上,最高是沙巴。

明天预告:具华文资格校长是关键

在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保障机制中,具有中文资格的校长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並不是每一所国民型中学都由具有华文资格的校长掌校。虽然会华文能够更有效推动校內的中华文化,但是,不諳华文的校长並不代表一定会导致国民型中学“变质”。

明天,我们探討不具华文资格的校长,是否也一样可维护华校特徵。


 
 
 
(星洲日报/独家报导:陈嘉贞)

 

报告:保留华校特徵校长须具华文资格


2013-10-22 星洲日报/国内版

继承了52年华裔掌校传统的彭亨文德甲华联国民型中学,在20106月迎来了史上首位不諳中文的印裔校长,教育部这一项委任无异於一枚震撼弹,顿时在华社间引起了国民型中学变质的恐慌,后来,在该校董家教三机构的积极爭取下,印裔校长才终於改由华裔校长取代。

校长諳华文· 才能良好沟通

国民型中学要在充满障碍的环境中保留华校特征並不容易,其中一个保障机制便是確保校长具有华文资格。《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认为,唯有校长本身懂华文,重视华文,才会带动学生及教师对华文的热诚,也能够与董事部及华社保持良好的联繫和沟通。

校长身为学校掌舵人,拥有最高的行政权力,其在华校校风的形成、推动与发展上扮演著关键的角色。董事部是学校硬体设备的资助者,校长(和教师)则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两者在校园文化的形成中缺一不可。

报告指出,校长的职权范围涵括了许多华校特徵的重要指標,如学校的华文环境、华校標识、节日与课外活动和典庆仪式等,种种形塑校园文化的重要项目,都隶属在校长的掌管之下。

试想像一位深入瞭解中华文化,肩负传承使命感的校长在任职期间,为校园办公室、走廊佈置、壁报和指示牌加上中文说明,发行中文校讯,用中文进行全校广播,甚至为学生提供书法班和醒狮团並庆祝中秋节,整座校园將因此呈现出真实的华校面貌。

因此,国民型中学校长必须是华裔,或具备华文资格才能获得委任,便成了一项可大可小的议题。

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指出:“儘管没有法令明文规定担任国民型中学的校长一定要具备华文资格,这只是传承下来的默契与协定。

但校长不懂或不重视华文,將影响到学校师生对华校的心態与热诚,也影响董事部及华社的联繫与沟通。”

曾经在檳城钟灵掌校的谭匡智也在2010年本报“国民型中学困境与挑战”的系列报导中提到,虽无白纸黑字规定“国民型中学校长人选由董事部推荐”,但这是执行了数十年的不明文规定,也是保障华校特徵的重要程序。

6217校长· 不具华文资格

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显示,在78所国民型中学里,有62所针对“校长资格”调查问卷作出回应。62所学校当中,共有17所学校的校长不具备华文资格,更值得关注的是,將有45位校长在20122017年间准备或已退休,佔了总数的70.31%。接班人的问题因此成为了燃眉之急。

在校长是否具有华文资格方面,东海岸和北马在这一项指標上的表现最佳,接下来为中南马、沙巴、霹雳和砂拉越。假设退休校长当中有半数为具有华文资格者,则霹雳和东马两州將最先受到衝击,若无適当的校长人选加以替补,国民型学校华校特徵恐將进一步消失,进而变质为国民中学的可能性將是最大。

在无白纸黑字规定的情况下,国民型学校董事部对本身义务和责任的瞭解,以及和教育部的配合,將是未来守护住这一道防线的重要因素。

根据行动方略20112012年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7所国民型中学的校长不諳华文。不过,由於考虑到最新的校长调派可能会使到情况有变,因此不列出之前的问卷调查学校名单。

 


雪州適耕庄育群中学

 赖东奕:不諳华文前校长· 自己申请调他校

大马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校长,是雪州国民型中学里唯一不諳华语的校长,然而本报记者按图索驥前往接触后,该校董事长赖东奕告知,有关校长已调任他校。

“本校较早前確实有一名不諳华文的校长(是受英文教育的华裔),不过后来校长自己申请转调其他国中去了。虽然不諳中文,但他在其任期內也儘量配合董事部。”

经歷一番去旧迎新,通晓华语的新任校长曾庆玲走马上任,使得该校推广华校特徵的情形日见好转,各造也展望学校未来发展得更好。

“虽然上任仅近一年,但她和董事部及家教协会的沟通和配合极佳,且明白华社对国民型中学的期望。同时,校长想要保存国民型中学特色意愿也强。”

麻坡利丰港培华中学

 吴惠鸣:本身是英校生· 守护华校特徵

柔佛州麻坡利丰港培华国民型中学自1962年改制至今,共有56名不諳华文的校长接棒掌校,虽然如此,他们和校方及董家协在困境中共同守护华校特徵。

目前,甫於年初出任校长的吴惠鸣是一名英校生,却能说得一口颇为流利的华语,而且对董事部在学校推动中华文化大表支持。

他说,他早在踏入校园前清楚瞭解过学校状况,而他之前掌校的利民达国中和麻坡圣安德烈国中都有超过70%的华裔生,后者还设有董事部。

“我和董事部的沟通不成问题,我也將继续配合董事部以共同守护学校的华校特徵。”

该校董事兼建委会主席郭振成则指出,学校先前由不諳华文的校长掌校时仍办得有声有色,相信只要是华裔都不会乖离国民型中学办校方针。

“这主要看校长本身的立场,而董事部坚持校长必须是华裔,即使是英校生,中华文化的根依然存在,也就能与董事部配合,继续保存华校特徵的共同理念。

怡保三德国民型中学

 黄春兰:不諳华文非大问题· 具华人思想最重要

经本报霹雳州记者拨电及走访州內各国民型中学,发现在不諳华文的眾校长中,每一人对华语的掌握程度各有差异。有的不具备华文资格,却能听能说,有的既不具备资格,也无法以中文沟通交谈。

然而,记者从各国民型中学中所得到的回馈,却与《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对校长必须諳华文、具备华文资格的“保障机制”有所出入。

怡保三德国民型中学董事財政黄春兰认为,校长懂不懂华文不是大问题,最重要是能力及具备华人思想,若諳华文却思想洋化,恐怕对学校也无帮助。

“儘管现任校长刘瑞文没有中文资格,但说得一口流利华语,除了在校园內推动许多中华文化活动,也遵照董事部意愿让学生有足够的华文上课时间。我认为只要校长是遵照国民型中学的办学方针,不諳华语基本上不是问题。”

和丰兴中中学

 邓如珍:校长不具华文资格· 无损与董事部合作

和丰兴中国民型中学、怡宝圣母国民型中学、双溪大年新民国民型中学和爱大华国民型中学的发言人,都纷纷表达校长不諳华文,並不妨碍校园的华校特徵,当中考量的因素包括:校长掌校能力,以及不容易找到具有中文资格的中学校长。

在以校长通晓华文为重要“保障机制”的前提下接受採访,和丰兴中国民型中学董事长邓如珍不否认该校校长不具华文资格。

“可是这无损校方与董事部的沟通及合作,而且学校办得相当成功,学生近年来两次囊括全霹雳中学华语辩论比赛冠军。校內也设有华乐团、佛学会、华文学会及中华文化班等团体,更有一班热爱中华文化的教师。

怡保圣母中学

 张明宣:现任校长不諳华文· 没忽略华文科发展

怡保圣母国民型中学董事张明宣则说,现任校长曾秋香虽不諳华文,但掌校以来校风不错,没有忽略华文科的发展;双溪大年新民国民型华文中学表示,一位不諳华文的好校长掌校並不会阻止学生修读报考华文。

回溯歷史,我国一路以来始终在维护华校的路上坚守“华校校长须具备华文资格”的防线,然而经歷改制后的国民型中学,又是否应该完全遵循类似的方向前进?或重新寻找到本身的定位和办学特色?

另外,和落实华文必修必考决定所引发的“师资荒”一样,由教育部所安排具华文资格的校长,显然不是路上隨意拋一颗石子都会击中的对象。

爱大华中学

 姚宜銓:如果可选择· 盼获具华文资格校长

爱大华国民型中学董事长姚宜銓受访时说,如果可选择,该校董家协会希望可由具华文资格的校长掌校,但教育部表示很难找到符合的人选。

“教育部只能委派这名懂得听及讲华语,但不懂读及写华文的校长来掌校。”

他也指出,儘管目前的女校长,是创校以来首位长不具华文资格的校长,但上任一年来该校的“华文改制中学”特徵並没有受到影响,校內一切具中华文化色彩的组织及活动等照样进行。

华都牙也育群中学

 陈金丰:盼下任校长具华文资格· 对现状感满意

受访者当中,也有一些抱著退而求其次的心態,但对现状同样感到满意,例如华都牙也育群国民型中学董事长陈金丰便表示,该校校长虽没华文资格(不过可用华语交谈),却已在该校任教10年,约3年前升为校长,期间只有小部份家长投诉。

“由於本校是国民型中学,董事部当然希望由具华文资格的校长掌校,希望教育局在安排下一任校长时,可安排具华文资格的校长前来。”

曼绒红土坎天定中学

 卢民强:推动校务· 华裔教师可助校长

同处霹雳州的曼绒红土坎天定国民型中学董事长卢民强也说,如果有得选择,该校希望校长能够具备华文教育背景,但现实情况却不允许。

“教育部说很难找到具华文资格的校长。不过,学校副校长及多名华裔教师都懂华语,所以在推动校务时可协助校长。”

目前,该校仍保有每周5节的华文课,而在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有报考华文的学生都必须在华文课堂上报到。

马口启文中学

 校长仅不諳华文书写· 仍沿用华语演说沟通

森州马口启中的校长虽然不諳华语,但无阻校方推动启中的华校特徵活动,而校方的回馈是指校长只是不諳华语书写,但是在演说方面,仍沿用华语,因此,与学生交流不成问题。

该校也规定学生必修必考华文,而且每周有上5节华文。
 

(星洲日报/独家报道:郭史光治、林嘉丽、陈世传、甘国隆、蔡庆凤、曾志颂、曾丽凌、叶泰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