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

东马土著学生多‧国民型中学力保华校特徵



2013/10/27 星洲日报/专题

 


亚庇华社在1949年创办的亚庇中学,至今仍保留浓厚的
中华文化气息与特徵,红柱迴廊、红色屋顶、荷花池、
假山假石、小桥流水和中华亭等,都显见华族
传统色彩和浓郁的中华文化意涵。(图:星洲日报)
在“行动方略”针对全国国民型中学的调查中,东马16所国民型中学的各项华校特徵表现都不太理想,据瞭解,这或许与东马种族人口分佈的特殊情况有关。

东马共有17所国民型中学,分別是砂州10所,沙巴7所。不过由於砂州有一所学校没有交回问卷,因此调查是根据16所为分析基础。

基於东西马人文、地理与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东马仅砂州3所国民型中学限收华小生。东马以土著为主要人口,內陆地区的国民型中学为给予土著小孩升学机会,必须按教育部安排收生。

梁寿洤:对友族学生一视同仁

受访的泗里街高级中学校长梁寿洤对此表示,校方没有限制收华小生,对友族学生一视同仁。

据问卷回馈,东马有6所国民型中学的校长不諳华语。沙巴州国民型中学的师资亦以当地土著为主,仅有29.8%华裔教师。

沙巴丹南募款· 被奚落为国中

若以西马的调查標准,审核砂沙两州的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其成绩確实欠佳。但实际上,两州一些国民型中学仍尽最大努力,来保留华校特徵的原貌,精神可嘉。

其中以沙巴丹南国民型中学更因向华社募款时被奚落为国中,校方愤而定下目標,要“比独中更独中,比独中更有中华气息”,最终获华社支持,並常受邀参与华社的传统活动表演,携手推动丹南之华族文化。

本篇抽样访问东马两州的国民型中学,谈他们在保存华校特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面对的挑战。

沙巴亚庇中学
 以华文为教学媒介· 校园中华文化气息浓

1949年,亚庇华社创办了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亚庇中学。

亚庇中学校园至今仍保留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与特徵,红柱迴廊、红色屋顶、荷花池、假山假石、小桥流水等,都显见华族传统色彩和浓郁的中华文化意涵。同时,校方也在校內多处贴上中文格言,佈告栏上的活动通知也以华文为主。

庇中董事长林克光指出,该校有近2千名学生,75%为华裔学生,而25%的友族同胞大多来自华小,因此该校仅有极少数学生没选读华文科。

他强调,董事部很重视学生的华文水平,確保校內有足够的华文师资,以应付每週5节华文正课。一旦出现缺乏华文师资的问题,董事就会出钱聘请,目前就有1名华文教师是由董事会所聘请。

重视华人传统文化庆典

该校近年来与中国学校结为姐妹校,每年有20位学生到中国上课、交流,以对中华文化更深入瞭解。

林克光说:“礼义廉耻是庇中校规,希望透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贯彻尊师重道、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学生日常对话也以华语为主。

扯铃队、华乐团、武术学会、华文学会等都是庇中的活跃团体;校方也鼓励学生参加书法比赛、华语辩论比赛、诗歌朗颂等活动。该校的龙心舞蹈团在州內更是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每年一度的“庇中之夜”是该校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藉著中华民族舞蹈、中文相声、扯铃、华乐团、武术等传统文化表演,让家长和公眾见证庇中保留中华文化的成果。

2001年庇中开办中六文商科,並开设华文科,成为沙巴唯一设有中六华文班的初级学院规模之学府。並於2008年受教育部肯定,授予亚庇中学为全国“卓越学校”之一。

沙巴丹南中华中学(丹中)
 坚持推广华文文化活动· 丹中辩论队是常胜军

位於沙巴內陆地区的丹南中华中学(丹中)於二战前由华侨先贤创办,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70年代改制后,土著学生佔了该校学生的60%,华裔生成了少数,但这並不阻碍丹中在逆境中保留华校特征的坚持,並成为州內仍保留华校特征的改制国民型中学表征之一。

丹中虽只有680名学生,却是沙巴改制国民型中学辩论比赛中的常胜军,过去89年丹中代表沙巴州参与全国华中杯、全国中学国会式华语辩论比赛,並在20082009年蝉联两届冠军,至今仍代表沙巴州出征。该校的诗歌朗诵队近几年也锋头毕露,开始代表沙巴州站上全国舞台。

丹中辩论队与诗歌朗诵队的成绩是该校坚持推广华文及中华文化活动的代表性成果。该校教学媒介虽以国语为主,但非常重视华文亦常年主办华文周鼓励学生使用华文。

这所华裔学生仅佔约300人的学校还设有华人传统舞蹈团、廿四节令鼓队、学生舞狮团、相声、扯玲、书法等课外活动。

丹南人口约6万,其中约60%为土著姆律族,而华裔仅佔约20%。丹南10所华小中,大多学校的土著学生比率超过华裔学生,有者的土著学生更高达80%

丹南的环境条件特殊,儘管丹中学生来源主要来自华小,但土著学生亦佔了大比例。

仅规定华小生· 必修必考华文

基於学生来源及各种局限,该校仅能规定来自华小的华裔生必修必考华文科,但到了高中学生可自行选修华文。该校每週设有5节华文课,面对华文师资不足时,则由董事部额外聘请退休教师。

校方为提昇具中华文化活动的素质,甚至派教师前往中国交流、取经。

该校董事长黄德孝表示,该校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在以土著学生居多的校园中,致力保留中华文化特色,也希望土著学生接受中华文化,尤其是校训“礼义廉耻”的熏陶。该校土著学生也参与中华传统活动,如廿四节令鼓、舞狮团。

他坦承,在以土著居多的环境中,加上种种限制,要保留华校特徵有一定的困难,但秉持对发扬中华文化的坚持,该校仍在保留华校特徵、传承华人文化方面成绩不俗。

砂拉越泗里街东华中学
 陈锦福:每週4节华文课· 师资是最大问题

砂州泗里街省马拉端县的东华中学创办於1931年。东华中学邻近一带华小毕业生,都直接升到东华中学就读。

该校学生共245位,校长陈锦福表示,校內所有学生都来自华小,包括9名土族(伊班)学生。

东华中学由预备班至中五共有13班,每週皆有45节华文课,但却只获教育部委派1位华文教师到该校任教。陈锦福说,缺乏华文师资是最大的问题。

若以每週4节,全校13班计算,每週共有52节华文课,一个华文老师实在无法兼顾。因此校长促请校內具华文基础的华裔教师帮忙分担华文教学,才得以维持华文课节数。

该校共有27位教师,其中6位是马来教师。陈锦福说,並非不想满足国民型中学各项特徵的要求,只是师资问题没获解决,校方也很为难。

实行必修华文制度

该校目前实行必修华文的制度,但报考华文,则视乎学生、家长的意愿。他说:“基本上我们规定学生报考华文,但若家长提出要求,校方也无法坚持,毕竟根据教育法令,华文属选修科。”

陈锦福直言,本身虽只有中三华文水平,但却不因此造成障碍。他在接受接受本报访问时,以流利华语对答,並表示对学校教学发展,抱持“坚守前人努力,承续先贤办校理念”的坚持,为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陈锦福自3年前上任,就积极推动具中华文化的课外活动。

他透露,希望明年能成立武术班,让学生多一项选择。

泗里街高级中学
 华文根底扎实80%· 学生报考华文科

泗里街高级中学(前身华侨中学)的华校特徵保留得颇为完整。该校共有73位教职员、1168名学生(95%华裔生)。

曾获最佳校长金奖的梁寿洤受访时说,华文科虽非必考课,但全校却有847名(约80%)学生愿意修读华文科,甚至报考。

正副校长教师具华文资格

他说,该校的华文根底十分扎实,而目前学校具华文资格的正副校长及毕业自马大中文系、马大语文系的一群优秀教师,仍努力传承中华文化。

目前高级中学与家长书信往来为中巫双语。梁寿洤强调,学校重视和照顾每位家长,不论书信、讲座、对话交流都以双语表达,甚至能亲切地用方言来传达讯息。

他称,学校虽有少数友族学生,但不存在沟通问题。校方也没有限制收华小生或是其他友族学生,一视同仁。

他披露经校方瞭解,目前校內只有4名学生不諳华语。欣慰的是,师生极力配合,帮助友族学生明白课程內容。

教师大力推动学生自发学习· 校內设多个中华文化组织

目前泗高级中学有多个具中华文化气息的学会组织,包括醒狮团、二十四节令鼓、华族舞蹈社、武术社、书法班、象棋社。不仅教师大力推动社团,一些学生还自发学习扯铃、丝带舞等。此外该校每年都举行农历新年新春联欢会。

梁寿洤说,该校长期的教育方针和表现获得泗里街华社的认同。该校的24节令鼓、醒狮团常受邀表演就是华社认同的表徵之一。

“一定要有热诚、信念、才能让国民型中学延续中华文化,並且要有胆识,及技巧性地向教育局申请华文教师。一间学校要有华文教师才能吸引学生学华文,才能让家长放心。”

应培训非主修华文教师

他认为,有数位优秀的华文教师仍不足以应付教学工作,所以他主张进行校內培训,让主修华文的教师培训非主修华文教师,进而解决师资问题。该校73位教师当中,16位是卓越教师。

诗巫中华中学
 选修学生越来越少· 全校半数班级没华文课

诗巫中华国民型中学1300多名学生中,只有55%学生来自华小。而全校43个班级,在只有预备班(2班)必修华语的情况下,共20班编有华文课,中一至中三各4班、中四至中六各2班。意即全校一半以上的班级没有华文课。

校友会主席张文寿指出,该校修读华文的学生越来越少,担心华校特征会慢慢消失。

考题太难或没信心成阻碍

据张文寿的瞭解,即使学生修读华文科,也可能因觉得华文考题太难,没信心,而放弃报考。

中华中学华文科主任黄德康透露,该校的预备班、中四至中五每週皆有4节华文课,中一至中三则有3节,惟中四和中五於课后上华文课。

另外,该校也有十多位中六生修读华文。

明年中五华文考生仅72

该校修读华文科的学生皆可自由选择是否报考。黄德康说,通常到了中五,报考华文的学生只剩下中三华文考生的一半,今年的中五华文考生有80人,明年则有72人。

中华中学共有97位教师,其中68位为华裔,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共有6位华文教师,教师们除了教学,也推广中华文化活动。

张文寿:无法获华社认同· 失华校特徵难筹款

张文寿指出,国民型中学作为“半津贴”改制中学,应该保留华校特色。他说,若华校特徵渐失,日后欲向华社筹款,可能就无法获得华社认同。

中华中学创校於1916年。创校时的华文校歌现已改为马来文版。张文寿说,他学生时代唱的是华文版校歌,不论是哪个种族的学生,都唱华文校歌。

华文校歌是特色之一

张文寿认为,华文校歌是国民型中学的特色之一,他將与董事部討论校歌“改版”的问题。
 
 

(星洲日报/独家报道:王丽萍、林柳菁、吴道琳、陈美泉、陈玉思、张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