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4
星洲日报/专题
华文科目必修必考,是国民型中学一项重要的华校指標,国內78所国民型中学一度在2011年对此达成共识,並各自派遣三机构成员前赴首都和当时的副教育部长拿督魏家祥对话,然而,这项决定却卡在华文师资不足等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统一落实。
在响应调查问卷的64所国民型中学当中,尚有16所没有规定华文科为华裔生的必修必考科,原因不一。
除了教部培训不足· “没人愿教”最让人泄气
2011年11月,78所国民型中学三机构成员代表从全国各地赴往吉隆坡,和当时的副教育部长魏家祥针对国民型中学的困境与挑战展开交流,当中,华文必修必考成为焦点之一。
会上,魏家祥指出华文必修必考的决定,或將引发师资短缺问题,换言之,增加华文课节数以落实必修必考,必须补给充份的师资。
儘管他当时表示教育部將针对华文师资作出全面的估算,但该决定的统一至今却仍无著落。
事实上,教育部以三节华文课推算国民型中学的华文师资导致“师资荒”,並非一项新课题,但若从另一个侧面观察,地处偏郊、缺乏都市吸引力的学校和年轻一代教师的心態,也直接对华文师资產生衝击。
在距离首都吉隆坡市约160公里远的彭亨州立卑中华国民型中学,便指出没有教师愿意到该校执教。
信念及家庭支持是关键
校长王才铭表示:“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华文课师资,一方面是出自於教育部培训的师资不足,但更令人丧气的是没有教师愿意到立卑执教,就算被派到,通常都以跟隨丈夫为由调离这里。”
华文必修必考政策的落实牵一髮而动全身,即便退一步假设华文师资来源得到解决,学生的信念乃至於背后的家庭支持,同样构成了重要环节。
雪州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一度爆发学生拒考华文的现象。追踪本报2011年2月23日的报导,该校出动了三机构並邀来当时的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局主任王鸿財,以劝服16名学生报考,未料5日后风波又起,当中的5名学生仍坚守不报考立场。这使得该校三机构於隔月作出“不报考华文的学生应转校”的决议。
有人说这是学生、家长的“完美主义”心態作祟,有人说甚至连某些学校也主动出面劝退学生报考华文,以免拉低学校的整体表现。
追根究底,校园內各个紧密相连的群体仍不得不在现实社会中作出选择:是以母语为先,抑或表现为重?
教育部指出,华文成绩並不影响奖学金的申请,但学生父母终究难以感到踏实。在这般心理下,华文科必修必考甚至攸关金钱、更好的深造机会乃至於学子前途。
確保学生有机会学华文· 考取文凭证明努力有结果
华文必修必考的指標性意义在於,確保进入校园的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华文的机会,考取一纸文凭证明付出的努力有开花结果。
大马行动方略联盟在其《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中认为,华文作为华校特徵,必须享有“特殊的语言地位”,这是让华社承认与接受国民型中学是华校的基本条件,《2013至2025教育蓝图》將华文列为“附加语言”是不合理的。
学生来源成另一隱忧
经本报记者走访、致电各州国民型中学,以拼凑其面貌和瞭解具体情况后,受访校长一致道出了华文必修必考政策的另一道隱忧:学生来源。
《2012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徵调查报告》指出:“若要求华文科必修必考並维持校园的中华文化气息,学校对学生华文水平的要求自然更高,不可能接收对华语一窍不通的新生。
入学资格必然要求是华小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面对政府机关和当地社群结构,国民型中学却不得不放宽入学门槛,以求在维护华校特质和前述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文冬公教中学
崔淑娟:非华裔非华小生入学· 学生来源受教局规定
往往县教育局一声令下,国民型中学便不得不奉命行事。
接受本报採访的彭亨州文冬公教中学校长崔淑娟表示,该校允许非华裔生和非华小毕业生入学,是受到县教育局的规定。
“这是县教育局的规定,学校只能遵守。”该校目前拥有80%的华裔生,当中並非全毕业自华小。
纵观东、西海岸,学校的土地拥有权也对国民型中学自主权造成影响,例如关丹丹那布爹国民型中学的校地属於政府,学生来源因此全权交由县教育局调派。
“我们和西海岸的改制中学不同,学生来源除了华小以外,当中也有毕业自国小及印小的学生。”目前该校华裔学生人数共1千589人,佔总数的75.48%。
丰盛港培智中学
陈鼎星:学生人数锐减· 学校被迫放宽录取规定
环境宜人的丰盛港培智中学坐落在小山坡上,儘管它是柔佛州东海岸唯一的改制国民型中学,却由於小渔村的年轻人口大幅外流,导致学生人数锐减,因而被迫放宽学生录取规定。
该校校长陈鼎星透露,该校原定只招收华小毕业生,但学生人数不断下降让该校空出了多余的学额;而儘管该校仍是村里华裔家长的首选,但面临镇上另一所特选国中的竞爭,更使学生来源问题雪上加霜。
然而他认为,友族家长愿意將孩子送往国民型中学就读,毕竟也是件好事。
“校方鼓励各族学生融合一块,若校內有一些友族学生,则更能够製造一个拥有各族的多元文化环境。这使学校成为一个很好的管道,让各族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朋友,瞭解对方的文化。”
“让巫裔学生学习华语,让华裔学生用马来语和他们沟通,是一个双贏的局面,我认为没必要封锁不让非华小学生在国民型中学就读。”
丰盛港培智中学目前拥有308名学生,其中264人为华裔学生,24人为巫裔学生,印裔和其他种族的学生有16人。
有趣的是,在40名非华裔学生当中,有5至6名学生其实是来自当地唯一的华小--培智华小。这些有华小背景的非华裔学生,有的会选择上属於该校正课的华文课,只是没有在政府考试中选考华文科。
作为一所国民型中学,该校到处可见华文字,从校名、標语到通告等都有华文字的踪跡,而校內也举办了不少中华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如二十四节令鼓),並获得家协的大力支持和领养。
“近年来,该校也有好几名学生选择念中文系,去年则有2名毕业生选择到台湾升学修读中文,显见该校对学生的中华文化薰陶仍然是影响深远。”
昔加末昔华国民型中学
郑文添:居住靠近学校· 破例录取国小华裔生
社区结构对学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若学校所处的社区之中拥有非华小毕业的孩子申请入学,学校该如何在贯彻学生收取规定和个体教育机会之间取得平衡?
除了上述案例,柔佛州昔加末昔华国民型中学校长郑文添也指出,该校今年例外录取了一名来自国小的华裔生,主要是因为该名学生住家就在学校附近;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董事长赖东奕也说,该校开始有一些居住在附近的友族学子因方便性而进入该校就读。
採取折衷方法· 让华小生必修必考华文
无论如何,在没有官方规定及种种条件的受制下,多数国民型中学都尝试在既有的空间里採取折衷之法,让中华文化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一般的做法为让华小毕业生必修必考华文,或者执行得更透彻,规定所有华裔学生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定。
例如昔加末昔华国民型中学董家协三机构联合发函,列名举凡来自华校的华裔生,都必须修读和报考华文。
文冬启文国民型中学则採取了不同的调整措施,规定只要是华裔生,就必须报考华文。
该校校长罗世兴受访时说:“学校只能进行这样的调整。”
马六甲公教中学
黄来发:师生以华语沟通· 劝导学生勿弃考华文
马六甲州公教中学(国民型中学)在县教育局以“促进学生交融,达至国家团结”为由的命令下,於10年前开始接受非华小生就读,如今该校却仍有90%的学生来自华小。
儘管从华文必修必考政策的彻底落实上看来,是失败的,但就整体华校特徵的保留而言,却似乎没有带给校方多大困扰。
该校董事长黄来发说:“公教中学依然保持国民型中学的传统,即华小毕业生都要报考初中评估(PMR)及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华文科。虽然有几个各別的例外,但校方经常鼓励他们不要放弃。”
此外,校园內的佈告栏和办公室等都可以看到不少中文字,校园里的教师遇到学生有时会以华语沟通,校长也会在週会报告上作双语匯报。
“每年,我们定期在三宝山上举行华人文化节火炬礼和`三山九九,重阳登高’表演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的薰陶。”
马六甲公教中学创立於1958年,当时取名圣方济华文中学,原为男女混合学校。1960年时该校停止招收女生,並於隔年改名为公教中学,进而接受改製成为政府半津贴中学。
华文必修必考政策· 北马霹雳坚守阵地
根据上表,北马和霹雳在华文必修必考的落实上仍然坚守阵地,雪兰莪和彭亨则各有1所学校失守。东马方面,则几乎全部沦陷。
另外,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南马失守的学校为適耕庄育群国民型华文中学,东海岸则为立卑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砂拉越两所必考的学校为民丹莪东华国民型华文中学,和诗巫光华国民型华文中学。
森州共有3所国民型中学,分別是芙蓉振华中学与振中分校、瓜拉庇朥中华中学以及马口的启文中学,在董家教坚持下,3所中学仍保存著华校特徵,数十年如一日。
这三所国民型中学不仅把华文列为必读及必考科,甚至每週还规定5节华文课,也注入富有传统中华文化气息的活动,確保学校不会隨著改制而有所变质。
附:吉打州国民型中学概况
◆亚罗士打吉华国民型华文中学:华裔华小生都必修必考华文。
◆亚罗士打吉华国民型华文中学二校:华裔华小生必修必考华文。
◆居林觉民国民型华文中学:华小生必修必考华文。
(星洲日报/独家报导:郭史光治、梁德福、欧阳秀媚、报道 曾志颂、刘纬雄、李佩珍、曾丽凌、 钟传颖、叶静薇、叶泰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