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671


又是教材季


2017/04/29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阿宝


又是一年教材季,摆在中文主任或是中文统筹面前,成堆的课本,艰难的选择,实在让人难以畅怀。

翻看眼前的教材,各种各样,风格迥异,各有各的好。《汉语水平考试教材》以汉语水平考试真题为核心,选择真题进行分析详解,在解说的基础上引而广之,拓展学生语言结构模式,是一本很不错的汉语水平应试教材。而对于我们正规的全日制三语学校来说,显然不太合适。一则学生们未必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二则考试与教学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小学华文》是新加坡教育署教材规划署编写的专门提供给小学生使用的华文教材,其版面设计精美,画风活泼,文选题材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对于一个有着良好中文背景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套很好的中文教材,其语言难度、词汇量以及思想教育内容,都与中国的语文教材差异不大。只是在印尼,学生的语言环境不及新加坡,32年的断层,让印尼的华语变成了“神仙的语言”,学习《小学华文》,难度相当大。那么,有没有难度稍小的教材呢?答案当然是有。

国务院侨委托北京华文学院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分别编写过《汉语》和《中文》两套教材。《汉语》教材,源自于对日本华文教学的支援。其编写者时序老师曾在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驻点蹲守三个月,与该校师生同上课共教研,在仔细观察了学生们在学校的每个生活细节,然后才动手编写。所以,《汉语》教材,基本上保持了语言教材的编写思路,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情景为纲,以结构为主,穿插涵盖一些文化知识。所以,这套教材基本上还是符合海外华文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像山手横滨中华学校那样的百年老校的使用。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国境外地区,特别是华人历史悠久的东南亚地区,这套教材几乎普遍使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老师们会普遍感觉,这套教材的配套练习似乎不多。教材似乎更注重口语,却忽视了书面语的学习,与《小学华文》相比,其语文程度略低,学生的篇章写作能力难以提高。至于《中文》教材,以欧美地区的新移民后代为主要教学对象,沿袭了中国传统语文课本的编写思路,开篇是数字,然后是日月火,天地人。《中文》以识字为主,兼顾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对于新移民的孩子来说,非常适合。只是,对于在印尼土生土长的华族子弟来说,这套教材使用起来,难度相当。

至于其他教材,或是价格昂贵,以逐利为主,如:《轻松汉语》。或是编写者本人水平欠佳,教材错误百出,无法使用,如某大学所谓教授编写的华语课本。 (上)



又是教材季


2017/05/02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阿宝


总之,在印尼,华文教材少而又少,选来选去,能够在全日制三语学校使用的教材真的似乎找不到。其实,对于印尼全日制学校学生来说,教材的要求也并不过高,不外乎下面几个方面:

  1、教材的内容:以印尼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主,结合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把一些常见的语言形式组织进去,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使用,养成自觉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印尼的国歌、国花,可以在教材中介绍给学生,印尼的地理风情也可以介绍给学生。那些牛车水什么的,不教也罢,毕竟离学生生活太远了。再比如说,印尼人熟悉的“一百千”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华人在印尼的社会环境中,为了适应生活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的表达方法,在华人世界中普遍使用,自然在教材中,就不能不提及。某些在中国人看来不太标准的表达方式,但在印尼却是普遍使用,如“公公婆婆”的用法,这正是华语与中文的差别所在。或者说华语是中文的一种地域方言,华文教育自然应该重视华语的教学,而不是中文的照搬。

  2、新颖的版面:华语教材要提供给正在学校学习的全日制学生们使用,他们年龄小,鲜艳的色彩,活泼的版面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打开课本,一看到密密麻麻的汉字,学生首先就产生了逆反心理,本能地拒绝学习。翻看手头的几套课本,汉语版面稀疏,色彩不够鲜艳;《小学华文》色彩足够鲜艳,但字数过密,版面欠活,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3、严谨的结构: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教材之中,就是教材的各大版块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严谨而科学。《汉语》以生活场景为主线,结合语法结构,从礼貌用语和简单的“是”字句开始学起,照顾到了语言的学以致用。但是她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学写“谢”“警察”这样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第一棒就把学生砸晕了。《小学华文》到了二三年级,开始了大段篇章,结构复杂,语言教学点不够明显,不光是学生,就是老师似乎也不知道每一课应该学习什么,更不用说怎么教了。于是,很多学校,特别是补习班,几乎都让学生们在课本上给汉字注音,然后再给每句话进行翻译。学习过程,好像就是抄写和背诵,枯燥乏味,华语学习让人敬而远之。其他教材,特别是像一些印尼各校自己编写的教材,其科学性就更难恭维了。笔者曾经在某套教材上,平均一页发现一个错误,有拼音标注的错误,也有语言表达的错误。经不起推敲的教材,怎么能让学生学习呢?

  4、科学的逻辑:经常听到有人说,华语是没有语法的,“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名词叠加在一起,每个人都能明白,这就是华语的语法。这样的说法也对,但说某种语言没有语法,又似乎欠妥。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规则,把各种语言元素组合在一起的规则。华语若没有规则,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用有限的汉字和词语去表达无限丰富的内容。华语的规则是意联起来的,不像西方语言那么靠各种形式上的变化来维系词语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华语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应该按照华语的规则,培养学生的定势思维逻辑,训练学生的华语表达习惯。教材中,特别是中高级的教材中,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如何组织,如何运用,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来实现,一部好的教材不会忽略这一点。

总之,作为学生或者老师,我们对教材的要求真的不多,只要好学、易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就够了。在这新教材季开始之时,真心希望这样的教材能够早些出世,省去我们选择的烦恼,让老师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 (下)



也谈对马华的承诺与要求


2017/05/01 中国报 .评论版

~作者:张于康


最近在《中国报》频频看见一些一直以来都活跃于脸书的马来西亚“法家”代表人物比如叶先生,猪哥和某某政党领袖的助理们的文章相互回应。刀光剑影间,他们在激烈地讨论著政党特别是囊括了85%以上华人选票的在野党在来届必须对华社作出的“承诺”。当中的核心就包括了承认统考文凭,废除固打制,选取划分不公等课题。

作为国阵的支持者,我想我们对我们支持的华基政党马华和民政,是不是应该也有一些要求,一些必须达到的“承诺”?所以在这里,我也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廖总。

1)承认统考文凭

在“欠东风”和“一里路”之后,很明显的承认统考文凭课题,对马华来说终究只是一颗毒瘤。

敢问廖总,这颗毒瘤马华准备还要背在身上多久?马华有没有信心在来届大选后的5年内,让统考融入国家现有的教育系统?如果有,可以不可以在来届的竞选,作出明确的承诺?如什么时候承认,由谁负责承认,而不是所谓的“一里路”这种很虚弱的口头交代。

好,反之如果马华确定承认统考文凭并不符合未来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在来届大选,马华的对应政策是什么?难道这个课题应该继续拖拖拉拉,阻碍政党的发展吗?

2)完全废除大学学位固打制

前些日子在TN50的讨论会上,一印裔学生问了青体部部长凯里关于大学学位固打制的看法。看过该视频的都知道,凯里的回答其实是勇敢的。凯里说固打制的存在,是对土著的一种羞辱。

国家独立后,因为教育的高速发展,面对大学学额不足的限制,导致在1979年时,产生了大学学位固打制(55%土著,45%非土著)这种对土著与非土著间极度不公平的怪物。也可以说,因为这个怪物制度的存在,直接剥削了当时非土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当然一直演变下来,2000年以后林立的私立大学,拉曼大学的成立,国家有意发展的高等学府如玛拉、UITM等的出现,其实已一一填补了国家教育系统对大学学位的需求。

当我们现在再看回废除固打制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学学位固打制对华裔或非土著的影响,可说已是微乎其微。不过,在争取华裔应有权利的路上,马华今天如果可以勇敢地踏出提议废除大学学位固打制这一步,迎合在国家未来发展TN50,一带一路的趋势上,成功的几率不是比以往都高吗?

3)华小与国民型中学拨款

这个问题相信在2016年已经让马华,特别是张盛闻先生处理得焦头烂额了。

好吧,我们往前看,未来马华在华小与国民型中学的拨款问题上,廖总可以作出怎样的承诺?制度化拨款?需知道,华社是不堪一次又一次被这种5000万的问题打击,不公平的待遇和玻璃心只会让选票情绪都发泄在马华身上,在野党很乐意当一个静静在旁的渔翁。

4)内阁部长职位

还记得第13届大选时,蔡总宣布如果马华赢得的席位低于前一届,马华就不入阁当部长。事实证明蔡总这破釜沉舟的一招,对华社选票的号召力一点作用也没有,所以我们现在就必须看回现实面的问题。

如果在第14届全国大选,选民把选票重新给回马华,而马华也赢得比上一届多的席位,那么廖总会为马华争取多少内阁权力?

作为代表华社在国会发声的华基政党,什么部长职位是马华可以勇敢争取的?廖总可以作出承诺吗?华社已经厌倦了马华在国阵联盟里一再妥协的作风。

廖总,请原谅以上问题的唐突,但是改变和突破永远是一体的。马华如果在7-11的当下还不能突破的话,其实等待的结局就是被时代慢慢地淘汰或是被取代。

308后的十年走过来,华社其实也从当初单纯想改变的心态,逐渐转变成为何需要改变和怎样去改变的探讨。

民间理智论政的演变某程度上是对马华有利的,而在这个趋势上,希望廖总不要白白浪费了时机,马华可以继续不放弃和作出相应改变的话,机会与选票应该一直都还在。



华小校地问题


2017.04.27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多明


我国华小问题一篓篓,包括作业簿太多、师资短缺、所派校长不谙华语、国文节数增加、华语节数减少,还有全年拨款未到等,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校方穷于应付,而华社家长又帮不了忙。  

吉打司南马育强华小校地因地主入禀法庭并成功索回,使得学校须在3个月内搬迁,这是晴天霹雳的消息,让该校董家教成员六神无主、失去方向。

其实,受害方不只是他们,全国各地的华小、华社也都感到“震撼”并寄于同情,盼望事有转机。

马华于2008年公布“全国华小校地调查报告”,指全马1290所华小中有69所华小校地属私人产业。这些华小所面对的问题,与育强华小的问题应相差无几,即有或没有口头承诺,却没有文件证实校地献给学校。

这是上述69所华小的隐忧,这事件会否产生骨牌效应言之过早,却让人觉得不是不可能,原因是时代改变,人心随情况又会改变,这是可理解的事。

有关华小当务之急就是积极行动,到州土地局核查校地的状况,查看地主为谁,集思广益,把校地事例为重要事务处理,必有一天校地可重见天日,归校方拥有,否则校方就如购买了二手车的人,却因没妥当办理转名手续,车子随时被原车主或银行拉走。

其实,华小地契属信托人保管的还有236所,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原因是许多信托人都已不存在,校方也不把此事透明化,以致一代过一代,找不到信托人交代,这等事也总有一天露出台面,那时候,校地情况一样会恶化。



给留台生的一些数据


2017/04/3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许孙仔


每年4月是大马高中毕业生申请赴台留学,台湾公私立大学公布录取名单的日子。

从报端上刊载的录取名单,可获知那间独中多少学子榜上有名。若仔细观察,又会发现,土地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50万的台湾,公私立大学何其多!

据统计,目前大马留台学生人数共16051名。若以台湾大学采4年制估算,近几年,大马每年赴台人数约4000名。

数据显示,台湾现有126所公私立大学、19所学院。大学地点遍布台湾本岛各县市,外岛澎湖、金门也有,一些大学除校本部,也在其他县市圈地设分校。

30年前,台湾公私立大学及学院分别仅有1612所。台湾于1980年代后推动“教改”,一窝蜂的教育扩张,现在是很多学校招生不足、有倒闭之虞。少子化以及不少名师外流等因素,不少大专院校不得不向海外招生。

猛开花俏课程抢学生

另一方面,台湾各大学为抢学生,猛开各种花俏的课程,基本的科学教育与研究不被重视,加速了大学教育的退化、素质的下滑、水准的下降等现象。

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2017年亚洲大学排行榜” 上,台湾大学(国立)首次被剔除在前20名内,显见其窘境。

在东北亚,已开发国家日本的大学升学率是5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韩国去年的人均GDP27630美元,大学升学率70% ;台湾的人均GDP22040美元,大学升学率却超过90%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海外不同国度,除了在大学里求取知识,更多的生活体验是学习,也将是未来美好回忆的篇章。

台湾地处亚热带,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雨量多是气候的三大特色。台湾学历分寒、暑两阶段,每年秋季大学一年级新生(新鲜人)入学,毕业生高唱骊歌则在夏季的炎阳天。

马台腔调用词有差异

大学4年生涯转眼即过去,如何广结人缘是一门功课。在台湾,除本地生,你的海外同窗大多来自香港、澳门、韩国及东盟国家华裔侨生。自2011年起,台湾大学校园内也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台海双边也相互承认极大多数大学学位。

台湾住民以汉人为最大族群,约占总人口97% 、原住民(10余族)2%,另外中国、港澳以及其他外籍配偶约1%。汉人中,祖先来自闽南约70%、客家23%、中国其他省籍13%

台湾社会、产业结构改变后,目前约有58万名外籍劳工。其中,家庭看护和帮佣约28万人,产业外劳约35万人。她()们来自菲律宾、泰国、越南及印尼。台湾基本月薪逾新台币20008元,时薪新台币120元。

你到台湾将很快发觉,马台两地的华语(台湾称国语)腔调明显不同,一些词语也有差异。至于汉字,台湾向来推行正()体字,现在简体字应用也普遍,已不像当年是犯忌。

寒暑假打工施展所长

台湾政府正推动“新南向政策” 、岛上严缺马来语教师、导游等,台湾留台校友会若能组织、统协办理,马来语佳的留台生应可在寒暑假有机会施展所长。地震、台风必是留台生的震撼体验。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块交界处,各级地震易发生,只要汲取当地防震应变措施可化惊避险,当地人对地震已习以为常。

每年710月是台湾的台风季节,每年平均有3.5次台风侵袭台湾,台风来临前,当地气象台、媒体皆有预警,住所务必要做好防台风准备,台风天更应避免外出行走。

人在远方,若遇大地震、强度台风,切记发个信息给大马亲人,毕竟现在已是数字化、网络时代,极方便联系。

行,在台湾交通工具非常方便。台北市至高雄市(北至南距离约300公里) ,高速铁路只要96分钟就可到达,其间有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等站,每天平均载客量约12万人次。

台北市、新竹市及高雄市都有捷运(地铁)系统;桃园机场和台北市车站之间亦有捷运往返。

便利商店处处有是台湾特色,据统计,岛上5大名牌(7-ELEVEN、全家、OK、莱尔富、台糖蜜邻)便利商店总数超过1200家,极大多数24小时营业,除贩卖食品、饮料及熟食,也提供多种服务。

或减免住宿学杂费

台湾公()立大学每学期的学杂费较私立大学的相同院校系收费低;公立大学一般皆提供学校宿舍给来自海外的学生,私立大学大多仅提供一年级新生学校住宿,留学生二年级以后,要在学校附近自行租房。

台北市长柯文哲今年3月下旬到访吉隆坡时公开宣称,他将向台湾中央政府建议和商讨给予东南亚(含大马)留学生减免住宿及学杂费。这个喜讯如能早日成真,留台生家庭将减少一些支出费用负担。

目前1马币(令吉)兑新台币不到7元。1980年代,1马币兑新台币曾高达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