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华文确保华教传承
2019/12/1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留英工作的友人日前回国,我们聊起教育部推出的中四选科新配套,说到华社对中文选科的忧虑时,她说:“还好当时我们的学校(国民型中学)规定学生必须报读报考中文。虽然当时对此规定没有太大感受,但是现在回想,还好有这项规定,让我们到了中学依然报读报考SPM中文。”
新鲜出炉的中四选科新配套有别于以往文理分科相对较“死板”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想要涉足的领域,更灵活地选择选修科。选修科目众多,除了有一般熟悉的生物丶化学丶物理丶高级数学丶薄记丶经济丶语文丶文学外,还有电脑科学丶运动科学丶技术传播丶农业,以及技职学科如产品设计丶服装设计丶家具电器维修等。
若根据媒体有关副教育总监哈比巴上个月26日汇报会的报道,她说学生最多只能选择5科综合选修科。这引起华社担忧——在此只能选5科的限制,以及学生对未来升学和职业实用性的考量下,恐怕会影响学生报读报考中文的意愿。虽然华理会出席哈比巴的解说会后说,哈比巴解释“最多只能选5科选修科”的规定,只是指排列在正课时间表内的科目数量,学生实际上可以选择超过5科选修科,只是报考科目不能超过12科,因此应该不影响学生报读报考母语,但是学生报读报考SPM华文人数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就如数据显示,2018年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较2017年少了7767人。
华社希望学生报读报考中文,最主要是因为报读报考SPM华文的学生人数,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华教师资。即使是现在,华教师资短缺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申请师训华小组的人数不多。以今年的申请为例,师训华小组开放1460个名额,只有1800人申请,相较师训国小组,开放名额共有4080个,当局接获的申请却是由2万份。这是华小组“粥多僧少”和国小组“僧多粥少”非常大的差距。当然,此现象还有其他因素,如是否要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等,但是报读报考SPM华文,直接决定了是否达到申请师训华小组的门槛。
除了确保未来华教师资的延续,报读报考华文更重要的还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规定学生必须报读报考华文的国民型中学里,很多学生都是在没有过多思考,如报读报考华文会否增加负担丶未来是否要涉足华文相关行业等的情况下,就报读报考华文科了。许多最终留学西方国家丶在西方国家工作生活的同学,后来都对此“必须报读报考华文的规定”感到庆幸。
除了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多了点语文优势,更多的是觉得所习得的中华文化,让说着流利英语丶已熟悉异国文化的自己,骨子里还有多一点华人的民族特征。
就因为那是中文?
2019/12/10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张洁盈
森美兰一所华小的学生在课堂上唱中文版国歌的视频,被上载到一个社交媒体“MyNewsHub”脸书专页,引发争议,甚至陷入了种族紧张。
已经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国号称的多元种族及文化社会,不再只是值得国人自豪的特色,也成为了人民之间互相忌讳与猜疑的燃火点,只要小小一根已燃的火柴,就能把它给点著,甚至蔓延开来烧伤无辜。
因中文版国歌事件的延烧,我特地上网搜寻有关国歌的相关资料。找出《1968年国歌法令》英文版本,内容阐明不得改编经已宪报颁布的大马国歌《我的祖国》的歌词与歌曲,除了在特定场合可採用精简版本或删节版本。
在上述事件上,校方解释那是根据2015年所出版的华小五年级历史课本,其中一个单元的国歌中文翻译版本,来作为课堂上的教学用途,好让学生更明白国歌的深层意义,而为了尊重国歌,老师也要求学生肃立唱中文版国歌。
事件发生的起因,源自于中文版本的国歌。如果换作是网友或媒体在社交网站、优管上所搜出的各种语言版本的国歌,变譬如阿拉伯语《我的祖国》,成此事件的起始,那结果会否一样?
华小生肃立唱国歌的隔天,在即时通讯程序WhatsApp群组裡陆续收到阿拉伯语、杜顺语等版本的国歌,我也冒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我把这些视频转发出去,或在脸书贴上几个不同语文版本的国歌,包括阿拉伯语的,会否被友族朋友视作在找茬了呢?
我理解各造对上述情况所产生的激烈反应,然而,我却认为,那些反应都过了火。
没错,国歌是不允许被改编的,包括翻译成其他语文,而我也不是要为上述华小的师生作任何辩解,但是至少在事件发生后,大家都该用理智心态找出原因,而不是硬生生就给他们扣上“种族主义”、“无礼”、“极端”等的帽子,甚至有理大教授自以为是地指责,该所国民型小学是一所“中国学校”,支持“中国学校”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说白了,他们会这么激动,只因他们听不懂中文,而心生猜疑,又不肯问清楚缘由,也不听当事人的解释,坚持将自己的沙文主义套在他人身上。
其实,我倒想问一问,今天对森美兰这所华小,乃至于全国华校、华人存著异议的国人,在国歌响起时,是否能像视频中这些华小生那样,抬头挺胸竖立唱好国歌?
我就亲眼见过好几次国歌在播放时,有人充耳不闻,继续走动,或坐著聊天、吃东西的。这些人都是成年人,甚至有者是大学生、公务员,那是否更应该被指责呢?
UPSR国语成绩升中一公平吗?
2019-12-05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杨思以
教育部日前披露,明年进入中学的华小学生,必须在今年UPSR国语科理解及作文试卷中考获至少D的成绩,才获准直接进入中一班。
如果无法考获至少双D成绩, 那么他们就必须先读一年预备班。
他们再也无法像往年一样,可以用学校的考试成绩提出上诉,要求豁免就读一年预备班。
这对很多学生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够准确证明他们对该科目的掌握能力。
一些学生的UPSR国语成绩欠佳,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考UPSR的时候不在状态,或者当天他们的身体感到不适,或者无法领悟考题的要求等等,种种原因,都应该受到考虑,而不是一锤定音,使他们必须花多一年预备班去改善国语的掌握能力。
教育部可能认为学校考试的水平不够标准,批改也不够严格而采取这项措施,但是以教师的专业能力,这样的纰漏不会太多。
我们希望教育部重新考虑这项决定,让那些有意直上中一的华小学生在得知国语科没有考获双D时,可以即刻向有关的教育局提出申请,让他们在开学时可以在中一就读,跟上所有学业课程。
从小故事看华校
2019/12/06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林华国
為了协助教育组织出版刊物,最近和一名资深校长进行专访。做过记者的人都知道,专访后的“闲谈”往往才精彩,但这些精彩都是不能浮上台面的,这名校长确实告诉我不少“精彩”的内幕。
他分享了一个真实小故事,就是所谓的乾捞事件,对政治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信都会有印象,马华前总会长翁诗杰曾踢爆一些华校的拨款被乾捞,学校工程“3万变3000”,一度让“乾捞”2字爆红。这名校长说,有一次,因為他执教的学校得了一项教育部的大奖,学校可以获得2万令吉奖金。
当时,全校上下都很开心,而他也开始设想和计划,要如何善用这笔2万令吉奖金。
结果苦等了至少半年后,奖金一直没有发下来,他只好打电话去教育部询问,结果教育部给他的答案是以工程来取代“2万令吉奖金”;后来,当局派了几名印尼客工来到他的学校髹漆。工程结束后,他从承包商口中获知,整个工程才耗资8000令吉。
他告诉我,在那个年代,其实这类事件层出不穷,他们也见怪不怪。所以,当年,对於翁诗杰所说的“3万变3000”,他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很大的转变从2008年开始
让他感受到很大的转变是从2008年开始,檳州政府的拨款是直接匯进学校董事部的户头,由校方来决定如何使用,以及由校方直接聘请承包商。校方自己寻找的承包商,其价格不但比教育部所找的便宜,素质也比较好。而联邦政府在2015年也开始跟进,直接把款项匯进学校董事部的户头。此举确实大幅度改善学校的设施,而所谓的“乾捞”事件也几乎鲜少再听到了。
檳州政府制度化拨款给华校,走过了11年,从不少华校前辈的口中得知,这政策确实為州内90所华小和12所国民型华文中学的设施带来了很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一些学校的校舍在11年前破破烂烂,可谓惨不忍睹,11年后的今天,其校舍也相对的宏伟,而设备也更齐全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述这名资深校长这样告诉我:我们搞教育的,没有政治色彩,谁做得好,我们就认同谁。
是的,当华裔子弟还有宏伟的校舍、软硬体设备齐全的华校可就读时,这一切都不是必然的,它是我们的先贤不断又不断的努力付出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