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是战场
2019/12/2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仁杰
在华人社会中,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观念根深柢固,就算工作多么艰辛,日子多么艰苦,都一定会倾尽全力地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奈何,在这个多元的国家里,华文教育却是某些思想狭隘之人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因此,每当出现任何风吹草动,大家都难免会提高警惕。
就好像拉曼拨款风波般,由于2020年财政预算案中将发展拨款大幅度削减至100万令吉,恰巧不久之后碰上丹绒比艾补选,以致于这个议题在华人社会中不断发酵,最终马华得以狂风扫落叶之势脱颖而出,这可是其中制胜因素。
及后,再也熟悉不过的U转出现了,或许是突然感悟自己的做法并不妥当,或许是为了挽回自己的支持率,财政部最终给拉曼追加了拨款。然而,皆大欢喜的情况并未出现,反之风波还持续延烧。原因在于, 政府坚持政教必须分家,而将拨款存进以拉曼校友总会名义开设的基金会里,而非直接交到校方手上
想说的是,由于固打制的束缚让多少莘莘学子被拒于国立大学大门之外,只能无奈地望门兴叹,而其他私立大学高昂的学费让人打退堂鼓,这也让收费相对来得低的拉曼成为了年轻一代完成升学梦的地方。因此,吁请政客们,不要将校园辟成战场,把丑恶的争权夺利戏码带入校园,无端端地把校方牵扯入权力斗争中,不要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典当学子们的权益。
政府诚信是问题症结
另一个热门话题为爪夷文纳入华小课本风波。这个数个月前爆发的议题,本以为教育部会在引起强烈反弹之后做出相应措施,岂料却事与愿违。在发布最新有关爪夷文的指南之后,另一波反对浪潮再一次被激起。
或许有人会疑问,华社的反应是否有点过激了呢?其实,对于认识他族文化,相信大家并不抱著任何抗拒之心,只不过是对政府部门抱著质疑之心。看看那朝令夕改的政策,看看那有意无意之间的打压,或许学校内没有学习三页就能够掌握一项技巧的天才,但是政府部门却有很多小拿破仑。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一旦开了缺口,要将它给堵回去,那是难如登天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何华社这么多年来坚守华文教育最后一道防线,绝不容许任何能够给华教带来潜在威胁的事情发生。
爪夷文风波的症结在于政府的诚信!问题在于,一个频频U转的政府,如何取信于民?
董总在放火烧桥
2019/12/24 中国报/评论
~作者:周若鹏
我后知后觉,数日前才得知董总将号召华团大会,抗议在华淡小推动爪夷字单元。不知怎的,专栏写了这么久,就这件事特别让我忧心。对一个独中生来说,董总从来都感觉熟悉、亲切;身为华教支持者,董总是风中劲草。然而,我也是马来西亚人,用这个角度来看,董总在放火烧桥,还邀请全国华团一起煽风。
关于我对三页爪夷字的立场已谈过,乃三思而发文,因深知和主流华人的意愿相反,必惹谩骂。后来读到一些其他文章,比如李铁写《董总,请不要代表我》,发现其实吾道不孤。好些人马上就把华团大会和马来尊严大会联想在一块,本质上确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一个族群自觉弱势,受强势者逼迫。当时曾对尊严大会多番揶揄,万料不到华团也来办。若说马来尊严大会伤害华人感受,反对爪夷字的大会就是冤冤相报。
这样的新闻,势必引起媒体广大报导,那些反对爪夷字的横幅照片不知会出现几次。一些华人的生活圈子中缺少马来朋友,对友族的印象会受片面的新闻左右,以为尊严大会就代表了大多马来人的思维,事实并非如此;同理,马来社群也会看着这样的华团大会,以为大多数华人都蔑视爪夷字,事实也并非如此。而此时,选民觉醒运动在数月前发起要求查禁董总的签名运动,已有20余万人签名。
单纯看作是新知识
我唱“反调”惹来的指责,其中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不要打开伊斯兰化的“缺口”,害怕孩子被洗脑,我哑然失笑──你唠叨孩子十多年的事,他照做了吗?如果爸妈唠叨都改变不了孩子,洗脑更加不是三页或几本书就能做到的。我的鬼佬朋友学了中文,还是鬼佬一个。我们能不能单纯的把爪夷文看作是新知识,多了解国文罢了?
我忧心也没有用,华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像我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零零星星,没有代表团体,也大多不愿表态,因为轻易就被言语霸凌,贴上“卖华”的标签。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盲目反抗才是出卖自己长远的利益呢?正如首相敦马哈迪的“忠告”所言,在给别人把柄和说辞,继续威胁关闭华校。
我们能不能展现中文人的气度?让别人看到虽然我们坚持华文教育,但不排斥其他文化,乐于融入这个国家,华校是多源流教育的典范。箭在弦上,其实要收还是可以收的。
华教要有信心面对挑战
2019/12/2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林华国
爪夷文课题目前在华社闹得沸沸扬扬,而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很愤怒,但如果冷静来看待,其实,很多事情可以多维思考。
我国开国以来,你有没有听说过华校的课本内容,公开让学生的家长们投票要不要老师教?这相信是头一遭我们教育史上发生让家长决定(51%的家长)是否让老师介绍这3页纸。在某个程度来看,是不是民主的体现?
早前曾经出席由槟州董联会法律顾问许文思主讲的讲座,他说,马来文还没有改用罗马字之前其实就是采用爪夷字,而我们宪法写得很清楚,就是我国的国语是马来文,但没有说明是爪夷字的马来文或罗马字的马来文。
华教须有足够自信心
这情况和汉语( 普通话) 一样,为了让汉语普及,中国决定采用汉语拼音,其实也就是罗马拼音。了解了这个情况,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就可以了解,对不少马来人来说,爪夷文等同马来文,只是后来为了普及化才采用罗马字。
同时,董教总召开的华团大会,其实也是一种民主的表现,个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妥。多年以来,董教总和华社的先贤们,为了捍卫华校出钱又出力,也有者还数度被逮捕入狱,而我们的族魂林连玉连公民权也被剥夺,可以这么说,目前我国华校拥有的一切成就,华教可以扎根在马来西亚就要感激他们。土著可以召开大会,华团当然也有这个权力。
经过了308大选5州的变天和509布城改朝换代的洗礼,加上我国华团组织(特别是董教总)的多年来坚持下,其实,我国华教在我国的根基很稳固,而且有越做越好之态,每一年平均都有8到10万名友族就读华小。
就拿槟城来说,最近访问了不少华小前辈,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11年前他们领导的华校因为面对经费问题,校舍破破烂烂,残旧不堪,但2008年开始,每一年都获得几万令吉的州政府拨款,虽然才几万令吉,但积少成多,学校就一点一滴地改善。
他们把照片给我看的时候,我真的吓了一跳,11年前和11年后知道改变很大。现在,你看看各州政府,如雪州、霹雳州、马六甲、东马等等,陆陆续续都落实了制度化拨款。
华教在我国其实很强大,华教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调整步伐来面临新时代的挑战。
教育的两难问题
2019/12/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李慧珊
“一个父母只能为孩子引路,而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20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
最近在网上有一名打兵乓球的小女孩特别的火,相信不少人对此都是印象深刻。但由于其教练极其严格,这名仅有6岁的女童常在兵乓训练中哭泣,但在教练的鞭笞与责备下还是选择坚持下去,许多成年人看了应该心里都是特别有感触。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小女孩李依依紧紧地抿着小嘴,眼中泛着泪水,但手中的训练却未曾停歇。由衷希望皇天不负苦心人,依依能够在往后的日子坚定她的热情与坚持。但这也不免引起人们心中的困惑以及责难:这名苦练兵乓的小女孩,真的是她的意愿吗?她快乐了吗?
虽然依依来自中国,但他的故事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缩影,重现的也不过是我们教育里的冰山一角。当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以及社会高度竞争的今天,“学习”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必需品(这种学习不仅仅泛指学校里的学习),因此许多孩子的父母也已将“学习”设定为了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
在孩子成为一台学习的机器的时候,父母则是成为了在旁边给机器加油充电的人。但由于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某种方式的学习,或是迎合父母的喜好的学习,因此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都不免具有强制性的性质。放任学习以及强制性学习,究竟哪个才更适合我们的孩子?
2016年中国大陆都市家庭情感剧《小别离》里的台词“我知道学这些没有用,但对不起,它就是考这些没用的”戳中了许多学生以及家长的内心的痛处。
对许多家长而言,别人的孩子学了什么新的技能,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于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责备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无论是褒或贬,隔壁家的孩子都是最好的镜子。孩子取得进步,父母就会心安;当孩子退步时,许多父母则会贬低孩子的无能,恨铁不成钢。家长大呼小叫,孩子哭天抹泪的场景,是否您也是似曾相识?
事实上,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并不善于设定目标,许多孩子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因此家长的“强迫”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不是所有的“强迫”都是坏事,但也绝不是所有的“强迫”都是好事。力度过猛有可能弄巧反拙,使得孩子反而对于本来喜好的事心生胆怯。
著名钢琴家郎朗就是一个被“逼”出来的成功例子,世界上只有一个朗朗,我们看见的只能是成功的例子,看不见的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把成功人士设定为前进动力是好事,但同时要理解,世上99%的人都想成为马云,但很遗憾,世上永远只有一个马云。
孩子虽借助我们来到这里,但他们并不因我们而来;孩子在我们的身旁,却不尽属于我们。爱是无私的,自私的往往是人。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