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真敌捍卫华小
2019/12/18 光华日报/评论
~文:黄伟益
近期有两宗民事法律诉讼行动,其一乃雪隆爪夷文课题特别委员会将以各校华小董事部和家教协会的名义联合入禀法庭申请司法审核,挑战政府以简单多数票强逼学生学习爪夷文的决定;其二则是半岛马来学生会及马来西亚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通过入禀高庭,再度挑战华淡小的地位不合法,以及违反联邦宪法。
这两宗官司跟华小的地位有莫大关系,第一宗看似不满爪夷文字的政策,但真正的动机乃是要稳住董事部在华小的地位,第二宗则是釜底抽薪,要华小永远在这片国土上永远消失。如果论严重性,当然是后者所构成的危机意识更大。但是,当两宗官司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点,华小反对学习爪夷文字却让后者所发起的反对运动变得更加义正词严。
迄今为止,华社普遍上会将爪夷文字当作爪夷文来看待。但是,爪夷文根本不存在的,其只有文字、发音却没有语文的其他原素,所以不能构成爪夷文。有人将爪夷文字跟甲骨文类比,但我认为爪夷文更像是华文早前所使用的注音符号,我们只能通过爪夷文来取其发音,进而认识马来文。简言之,早年的马来文书写就是爪夷文字,如今则全面以罗马字取代。
但是,爪夷文字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其发音来认识可兰经的阿拉伯文。其实,国内绝大多数穆斯林即使懂得念可兰经,他们都是用爪夷文字的发音来朗诵,而不是以阿伯文来背诵。所以说嘛,爪夷文字一方面可以是古代马来文书写的tulisan Jawi,另一方面则是跟理解可兰经相关的seni khat。你可以反对语文性质的tulisan Jawi,但是若我们反对宗教性质的seni khat,就会在友族社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激烈反弹。
联邦政府作为马来社会及非马来社会之间的夹心人,永远是背腹受敌。如果政府要讨好马来社会,反过来就会面对非马来社会攻讦;反之皆然。当然,华社普遍希望把爪夷文字拿掉,而我家有小女明年将升上四年级,问她是否要认识爪夷文字,她当然也不想要。
但是,大家也不要忘记爪夷文字当初是如何编列入华小5年级的马来文课本,以及马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在2015年9月21日所出席的会议,如何支持让爪夷文字编列入华小4年级的马来文课本?
如果本来没有这个政策,你可以责怪希盟政府为何要推出爪夷文字。但是,若这个政策一早就通过了,即使火箭部长后来要集体通过整个内阁去推翻,你未必会获得其他同僚所支持呀!这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呀!你当然可以不满火箭,对火箭失望到底,但是对于始作俑者的国阵乃至马华,我们同样不能原谅他们。
华社普遍面对的另一个谬误,就是对于华小董事部地位的认知。其实,每个华小董事都是以各别身分受委任,而董事会根本不是一个受教育部所承认的法律实体。即使林冠英在槟州担任首席部长时,我们要把华小校地直接移交给董事会,却因为华小董事会不属于法律实体,而最终只好要求校方将校董会委任信托人,或以注册有限公司的方式来接管校地。
你只要看回雪隆爪夷文课题特别委员会所发起的法律诉讼行动,即使他们不同意家教协会作为华小爪夷文字政策的谘询单位,但其诉讼仍要以各校家教协会的名义来入禀,完完全全暴露了华小董事部没有法定地位的事实。所有华小董事乃是在1997年教育(教育机构注册)条例下被委任,他们的委任状写明他们只是作为学校的推动人(Pengelola)或员工(Pekerja),完全舍弃董事(Pengarah)的用词。
如果有得选择重来,我们当然希望华小生完全不需耗即使一节课时间来认识爪夷文字,但是在米已成炊,加上董事会地位不受教育法令所承认的情况下,家教协会就成了更好的谘询对象,而那些所谓尝试边缘化董事部地位之说,说开来乃危言耸听而已。
只要整个华社上下一条心,让我们认清楚那些在挑战我们华小地位的真敌人,将我们的矛头对准这些人,才是我们当下更需要关心的重点。
华教问题不是投票选举
2019/12/18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美清
2020年国民型学校四年级马来文课爪夷文字单元教学指南,只要有51%的家长同意,便可以推行爪夷文字单元,通过简单大多数来表决,教育课题并不如同全国大选,只要掌握大多数议席就可执政,结果导致爪夷文字单元教学指南成了触发点,衍生了无穷无尽的问题。
从最初政府与华团的“共识”,接下来越谈越乱,政府与华团各有说词版本,如今还将召开全国华团大会抗议实施爪夷文字单元,华团也准备与政府对簿公堂,追根究底,是双方沟通失效所致。
既然当了政府,身为人民的CEO,把政策制定好是本份,尤其是涉及敏感课题,应该更谨慎处理。最理想的政策是符合民意,就算最终无法取得所有人同意,只要是好的政策,日后仍可见真章,莫名劳烦家长决定孩子要不要读爪夷文字单元,根本就是节外生枝。
既然不考试、不评估、不强迫、不读、不写,读来也无用,为何还要劳师动众表决,对政府而言既不讨好,又触动华社敏感神经,引来群起抗议,简直是民意亏损。
政府把爪夷文字单元页数从6页减少至3页,是试图把错事做对,但处理教育课题,是需要做对的事。唯有把问题界定清楚,才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忽略谈判的重要
共识是靠谈判而来,华团及文教组织作为最高领导机构,懂得与政府谈判很重要。抗议只是加重立场的宣明,让不会问题的人宣泄情绪,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排解问题。但从过去到现在,华团总是把重点放在抗议大会,而忽略了谈判的重要。
谈判除了看代表性,就是背后有多少力量。面对华社课题,华团总是在问题发生后,才来凝聚华社力量,华团平日就必须累积增强本身的实力,不能无事各自为政,有事才来张口团结微弱的力量。
这世上,懂得解决问题的人很少,抛出问题的人很多,关乎到学子教育问题,绝不是抗议就可解决。内阁已通过把爪夷文字单元减至3页,要政府撤回,即是逼政府U转。可是新政府应该被酸怕了,对U转已很敏感,华团与其抗议,不如改为支持政府U转,结果会否更好?
爪夷文不可怕,怕“变异”
2019/12/18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李发联
在我们的威南邻居小镇“爪夷”(Jawi),当地人每天都接触爪夷。
爱吃菜粿、烧鸭者也常到爪夷市镇吃早餐,大家并不怕“爪夷”,“爪夷”人更爱死了自己的故乡。
最近数个月来,爪夷加了“文”,突然变网红,报章全国天天有新闻,炒了4个多月,爪夷文单元要在华小四年级课程中加设3页介绍文,这之前已被大马华社普遍反对的爪夷文课题,不见当家者顾及华社家长的反对和感受而收回成命,却把球踢给家协与家长去投票决定。
一向维护华文教育最前线的董教总对教育部把决定权下放给家协,而不是董事部的作法感到担忧,指不尊重董事部,同时也边缘化董事部。
董教总坚持反对立场,并吁全体华社站在同一线上,他们不允许华文教育的堡垒上出现缺口,认为一旦缺口被打开,后面的洪水猛兽将趁虚而入。
“为什么政府不设自由选择,要学者可去学,不学者可不学”、“政府说不重要的,没有考试,没有负担,只是介绍文而己”、“如果什么政策都可以先公投决定是最好,但有吗,为何只是爪夷文课题要家长决定,若该华小的家长是友族多过华族,又怎么处理”、 “我们就是怕此课题变异,今天说只是3页,若大家都没反对一一顺从接受,那谁能保证后来不会再加至30页或成必修课”、 “ 我们就是‘见鬼怕黑’,华文教育在大马一路走来,就是风风雨雨,没停过,华小课题每年都重现师资不足,拨款不足等”、“政客一直在炒作关闭华小言论,从来没停止过”、”承认统考为何没让家长投票,前朝一里路,今朝拖著路。”
网上讨论爪夷文的家长、关心华教者等的心声,表露的是一种担忧,华文教育,尤其是华小,全国设立超过1200多所,大城小镇都有,这是华社共同建立的珍贵华教堡垒,薪火相传,造就马来西亚是中港台以外华文教育办得最好的海外国家。
以前,不少大马华裔子弟受英文教育,不懂中文,不讲华语,但在近30年来,许多家长都会把孩子送进华小,也有不少友族同胞把孩子送去华小就读,这让华小的种子更茁壮成长。
华裔普遍是肯吃苦,会拼博的民族,随遇而安,随势创业,但大家对教育的热忱却没有减退,不然华校每年向谁筹款?华小的设备基本也都相当好,这主要是各地有许多热心华教工作的日夜奔波劳累,细心照顾这棵幼苗,不受任何威胁。
希盟政府代表之一的民主行动党,议员众多,但在维护母语教育课题上畏首畏尾,没展现那种有大政治力的角力力量。选民选你为议员,普遍都寄望你的政党力量能替华社发声,争取权益,但在过去的多项教育课题上,人民看不到“火箭”的威力。
反对党马华、民政,火力全开,自然是针对课题来打,尤其华社关注的教育课题。
执政者可要当心,不要随意丢“枪”,让对手捡到“枪”。
以前国阵执政,在反对党阵线的火箭总是炮火隆隆,现在换了位置,就要去面对,最重要的是能反省和检讨,不然又变回反对党时,就不要怪人民不支持。
华族非常重视身份定位
2019/12/18 中国报/评论
~作者:刘彦运
孔子儒家学说非常讲究名分,或者说身份,这就是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其出处在《论语·子路》: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引起友族误解
由此可见,孔子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的名分的重视。一个人、一个团体组织或一个群体,如果连名分或身份也搞不清楚,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引起很多争议,以致吵闹不休。自从去年509大选改朝换代以来,我国倒还真的发生几起与名分或身份有关的争议。
较典型的争议,首先是财政部长林冠英在记者会上说了一句“我是马来西亚人,我不把自己看成是华人”引起轩然大波,引起了马来西亚人与华人身份的争议。其实马来西亚人与华人并没有冲突,因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从国籍角度来说,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是从族群身份来说,我们是华人,其实就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争论至今,由此显示华人对名分的重视,对自己族群身份的坚持,非同一般。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典型例子是最近原产业部长郭素沁说了一句“我们应该善待外劳,因为华人的祖先也是外劳”,引起争议后,她又进一步解释“华人的祖先会来到东南亚,都是被卖猪仔当契约劳工,才过来的”,又引起更大的争议。其实郭素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华族从中国南来,分为几次移民潮,卖猪仔是最早期的一批华工,占的比例不大,后来的移民有些过来寻找商机,有些过来投靠亲友,落地生根后,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开拓者,之后与友族同胞共同从英殖民者手中争取独立,是共同立国的族群之一。
华人的这个身份定位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郭素沁未必有意矮化华族先贤的身份定位,但是她作为部长,说话应该经过考虑,不能在对历史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随意发表涉及华族身份定位的言论,这不但会引起友族误解,在华社肯定引起争议。因族群身份定位的不同,会落人口实,直接影响族群的权益。
随时踩中华社“地雷”
最近教育部准备在明年四年纪国文科推动介绍爪夷字的风波,同样引起涉及华小董事部身份遭边缘化的风波。董总主席陈大锦认为,在涉及爪夷字教学方面,华小董事部不应该被排除在决策权之外。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则认为,涉及爪夷字的教学,应交由家长及家教协会决定,并非边缘化董事部的角色。
然而华教人士的看法是,如果董事部被排除在决策权外,此例一开,可能会打开一个缺口,今后董事部的名分可能会变成可有可无,涉及华教权益的课题将无法把关。由此可见,这又是一个事关组织身份定位于名分的问题。
从以上几个例子看来,身上有着儒家思想基因的华族,非常重视族群的身份,在办事过程中,非常讲究名分,这一点从政者确实不可不察,否则随时会踩中华社的“地雷”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