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文:廖建裕 (Leo Suryadinata)
华人马来语之父—李金福。 |
李金福著马来语《至圣孔夫子》。 |
李金福,人称“华人马来语之父”。实际上,他一直称他使用的语言是“巴达维马来语”,而非“华人马来语”。事实也的确如此,李金福使用的马来语并不是土生华人所专有的。在图书出版局(Balai
Pustaka)出现之前,土著和土生荷兰人也都使用这种语言。后来,这种马来语被称为“低级马来语”。不过,李金福从来没有认同过这种称呼。
李金福不仅是一位语法家和翻译家,还是公认的优秀诗人。1884年,他改编了查勒哈(Zaleha)于1846年创作的《阿都尔·穆鲁 叙 事 诗》“Sjair
Abdoel Moeloek,创作出名闻遐迩的《希蒂·阿克巴莉叙事诗 》(Sair
Tjerita Siti Akbari)。虽然是改编作品,但与原著却不尽相同。李金福的作品对主人公希蒂·阿克巴莉(Siti
Akbari)着墨甚多,描写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女人,如何成功地解救被敌人囚禁的丈夫。相比之下,原著彰显的却是这位巾帼英雄的丈夫阿都·穆鲁(Abdul
Muluk),而阿都·穆鲁实际上并非主人公。此外,改编后的作品描述了发妻在丈夫纳妾时的悲伤之情,而原著中却表现出喜悦。通过这部作品,李金福委婉地表达了他尊重妇女、反对一夫多妻的观点。
李金福1853年11月1号出生于茂物。父亲李贤州(Lie
Hian Tjouw)是一位油漆匠和打磨工,闲暇时分,也会去米厂做点零工。父亲会讲马来语和巽他语,还略懂一点闽南语。李金福7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不过,他到了10岁才入读荷兰教会学校(sekolah
zending Belanda),与同为土生华人、后成为中华会馆主席(1900-1925)的 潘 景 赫(Phoa
Keng Hek)同窗。这些幼年经历,使得李金福不仅通晓巽他语、马来语和荷兰语。在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使得李金福第一次接触到了基督教。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多岁的他为家境贫寒的土生华人子弟创办了一所学校。不过,他最大的兴趣还是写作和出版。最后,他找到了一位土生华人接管了学校,而自己则另外开了一家印刷馆。不过,印刷馆的生意并不景气,最后被转卖。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李金福创作了许多众口交赞的佳作。除了《希蒂·阿克巴莉叙事诗》(Sjiar Tjtrita Siti
Akbari),他还撰写了许多语言类的书籍,如《拼读写ABC》(Kitab
Edja A. B.C,1884年),《巴达维马来语》(Malajoe
Batawi,1884年)和《 儿 童 之 友 》(Sobat
Anak-Anak,1884年)。这三本书几乎在同一时间问世。其中,《巴达维马来语》(Malajoe
Batawi)是印尼第一本现代马来语语法书(详见本章《首部现代马来语语法书》一文)。此外,他还有其他著名的译本和改编作品,如与法·威格斯(F.
Wiggers)合著的《一千零一夜》(1886年)、由两篇西方小说改编而成的八册小说《七 粒 星》(Thjit
Liap Seng)、小说《梁天来》(Nio
Thian Lay)(共 4 册,1886年-1887 年)和《绿牡丹》(Lek
Bouw Tan,1887年)。
1886年,李金福移居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在《巴达维新闻》报社工作。这是一家由土生荷人经营的报社,李金福成为该报的编辑和出版人员。后来,他离开报社,成为自由撰稿人。此外,他还是《荷属东印度报》的专栏作家。1890年,迫于经济上的压力,他和一个地主合开了一家米厂。之后,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主要是从荷兰语翻译为马来语,其中有《基督山伯爵》“Klasik
Graaf De Monte Christo”(共 25 册,1894-1899年)、《弗朗姆布格上尉的故 事 》(Hikajat
Kapitein Flamberge)(共7册,1908年)、警匪系列书《犯罪团伙 故 事 》(Boekoe
Tjerita Kawanan Pendjahat)(共
7册,1910年)及其续篇《坏蛋 团 伙》“Kawanan
Bangsat”(10册,1910年)和爱情小说《吉纳维芙德瓦丹小姐的故事》“Nona
GenevieveDe Vadans”(共16册,1913年)。这些译 作 起 初在 报 纸 上连载,后来才 正 式 出版 。 1884年 到 1913年间,他总共 出 了 大约26本书。
值得一提的是,李金 福 1897年 出 版 了印 尼 第 一本 关 于 孔子 生 平 的书,即《至圣孔夫子》(Hikajat
Khong Hoe Tjoe),这本书是从西方作品而非中文著作翻译而来的。十九世纪末期,李金福开始沉迷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后来,即1900年,他 和 潘 景 赫(Phoa
Keng Hek)在巴达维亚创立了中华会馆(Tiong
Hoa Hwe Koan)。在该组织中,他的身份是儒学专家。如果我们研究“华人宗教”这一概念来由的话,他就是它形成过程中的先驱。他当时就提出“中国宗教(agama
Tjina)”的概念。自从与中华会馆(THHK)结缘后,李金福就开始倡导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华人宗教。
1912年5月6日,多产且活跃的李金福因染伤寒突然于巴达维亚(雅加达)离世。
(国际日报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