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 《三策智庫网》
~作者:林国安
1905年,晚清政府派出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欧美考察宪政,端方作為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华侨教育的开创者。图片来源自网络 |
这是在1920年註册条例中学校申请註册用的表格。学校所需呈送的档案包括校址、课程、课本、上课时间表、假期、教员资料、薪金、学费、校產、租约及负债等几乎一切资讯。图片来源自网络 |
南洋女校是当年新马华社反对1920年学校註册法令的重要基地,图為董教同仁的合照。图片来源自网络 |
2019年是特殊的一年,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歷史两件大事百年一遇的交匯:五四运动100周年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200周年。
歷史往前推100年,1919年中国发生“五四运动”,1920年新马华社反对英殖民地政府对华校施加《学校註册条例》,此為两大歷史事件彼此关联、生发重要意义的交匯点。
1919年一战结束,中国北京大学生因不满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的“丧权辱国”,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市民群眾、社会各界人士发起示威游行,蔚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随即演变為尊重“民主”和“科学”,推进民族觉醒和文化建设,并实现富国强民的社会啟蒙和民族救亡运动。
新马华社华校回应五四运动
新马华社和华校纷纷响应“五四运动”,掀起反日浪潮,群眾与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捣毁日商日货;军警实施戒严、武装镇压,群眾学生有所死伤。事件过后,有华校校长、教师多人被捕,甚至被驱逐出境。
新马华校回应“五四运动”自有其主客观因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马华校办学模式全面倾向中国化。本时期,中国社会面对政治动荡、时局纷扰、文化思想巨变,这些也直接冲击著新马华人社会和华文学校。例如,晚清时期,清廷為经济拉拢和政治控制,推动海外华侨兴教办学。其后,维新改革和国民革命,促使传统私塾向新式学校转型;维新派人物和革命党人相继南来,他们或创办学校,或出任教职,宣传政治思想,使学校习染政治色彩。
1915年,中国反袁世凯復辟和抗议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约》,新马华社和华校也参与其中,通电反对、演讲抗议、下半旗致哀等。积极回应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是新马华校介入社会政治活动的延续与发展,也因此激发了华族民族主义意识和反殖民主义的政治觉醒,随后他们即投入轰轰烈烈的大时代社会改革潮流。
早期,英殖民地政府漠视新马华人的文化教育问题,认為那是“外来移民使用母语进行的教育,政府没有责任承担”,而任其自生自灭。但是,新马华社和华校对“五四运动”的响应,让英殖民地政府意识到华校“被政治化”和师生的激越行為,已经构成社会动荡,威胁殖民地政府的经济利益,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须要管制了。
政府出台条例管制华校
1920年5月31日,海峡殖民地政府总检察长向海峡殖民地立法议会提交的《1920年学校註册条例》获首读通过,7月5日二读,10月13日三读定案。
从条例的内容看,其实质目的昭然若揭,主要包括要求学校登记註册,以便当局详尽掌握学校的人事、教学、管理和经济情况;管制华校、防止华校“政治化”,被会党利用作為集会地点、宣扬政治主张、鼓动师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进而危害社会安寧,损害殖民地政府利益;瞭解学校监理员、董事和教员的出身背景和经歷,确保其思想纯正,不会“妨碍殖民地地方上或公眾之利益,或有损学生之利益”;严禁学校存在违禁的课本书刊、文档、器物,以防止用以宣传政治学说和思想;撤销或禁止违例的学校、董事、教员的註册并施以惩处。
其时,新马华社掀起反对学校註册条例浪潮。檳城教育界组织“檳榔屿华侨学校联合会”,新加坡南洋英属教育总会成功筹组“英属华侨学务维持处”,通过学校、社团、商户连署,向议政局提交豁免华校註册请愿书。这期间华社也通过报章,发表反对学校註册条例的舆论。
英殖民地政府似乎不理会华社的抗议与请愿,强行在新马各州议政局三读通过学校註册条例。华社震惊失望之餘,再次多管齐下进行抗争,包括派员向中国政府求援和向伦敦英国政府申诉。然而,华社的请愿、抗争,终被英殖民地政府“个别击破,分化瓦解”,难以制止学校註册条例的实行。
这是20世纪20至30年代新马华文教育新兴时期遭遇的学校被关闭和註册被拒、教科书被查禁、校董教师被逮捕和驱逐出境的劫难。
新马华教运动之滥觴
新马华社向英国殖民地政府请愿豁免华校受学校註册条例的支配,虽未竟全功,却掀开本区域华教运动的第一幕。这项请愿行动与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政治觉醒和民族主义意识,以及五四新文化建设思潮有著深厚渊源,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演化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
儘管殖民地政府通过政治手段防御阻止华校董事教师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但是,压制不了华人的民族主义意识,从20世纪20至30年代,以至二战前后的反殖抗日斗争,新马华校董事教师学生始终站在最前线,在民族主义运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马华社和华报有所关注和报导;华文教育200周年,大马华教机构亦有纪念活动。然而,教育学术界未见两大歷史事件的关联论述,笔者著文或可弥补缺憾。毕竟,五四与华教下一次百年一遇的交匯,还需要等待100年。
(作者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