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58

 全津华校需要大家呵护

2020/11/14 光华日报/评论

~文:杨式丰

因在一次接洽中,被邀请进入麦曼珍华小当家协成员,当时是麦曼珍华小全槟唯一沒董事部的华小,也同时沒校友会。

2年,我被推选为家协主席,由于当年新校舍刚建好,缺乏很多基本设备,加上旧校舍殘旧,经常会在大雨之后面对淹水问题。当接手家协主席后就开始筹备一场十大义演筹款,在各方支持下,这场原本只设50万令吉目标的筹款活动,最终不只达致目标,甚至还远远超越。

在筹备过程中,我确实担心无法达致目标,当时的皇帽啤酒高级经理林荣华告诉我一句话;为华教筹款不必担心!他说,他走了全马十大议演这样多场,沒试过不达标的。这给了我们非常大信心。

那时拿督朱呜凱局绅也捐助一笔28万令吉的捐款,时任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特别拔款8万,给家协和老师们打了强心针,加强我们的信心。大家在3个月里共筹得83万令吉。在这期间我们遇过无数的支持和阻力,因在筹款走动时才知道北海这一带,还有很多人不知有麦曼珍华小这所华校的存在。

即使知道的人也说,你们是全津学校,叫政府给钱不就好了。附近几十家大工厂只是一两家义不容辞给予捐献,其它的多数拒绝,反而是附近中小型的商家更是非常热心,从一百到几千块捐助。

我们也拿着募捐箱到阿波罗巴刹,沿檔沿桌的走,令我们惊喜的是,大家一听到是学校筹款,大家都非常热心捐献,几乎每桌每档一百巴仙、二话不说的给予捐助。当时的新闻也促成了很大回应,后期有很多是自己来捐献。在这活动里,我们不难看到千奇百态,总结还是正面的。

只是,有件事我还是认为必须在这里跟大家说明,所谓的全津华小叫政府出钱发展,并不完全正确。全津华小除了水电费及一些文具外,其实都是三大机构在支撑学校发展和运作。半津华小虽然得到中央政府给予一半水电费津贴,但有提供制度化拨款,全津华小是完全一分饯也拿不到的,试问全津华小如沒外界协助,如何生存发展?

尤其是处在现今科技发展时代,学校的软体设备必须追得上发展脚步,否则就会停顿,师生都无法学习和掌握科技。

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所有国民型华小都是政府资助学校,政府资助学校都可莸得全部资助拨款(full grant in aid)及资本拨款(capital grant)。教育法令中沒依据校地拥有权来区分我们华小,所以我们更不应区分全津或是半津华校。

我明白因为政治关系,有时政治人物会给外界模糊的信息,但是我们不得不称赞槟城政府的制度化拨款给华小,这几年给于硬体设备缺乏的补助。华小更是在获得各界热心人士和商家支持而向科技发展前进。这些年,我们更是注重于学习课外知识,透过发展与提升一些未来社会需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来发展麦曼珍华小。

在十大义演活动过后,我们除了善用所筹到的每一分钱,用在修理损坏的校园设备,提升主要学习环境外,还设立了威北第一家全校数码教学设备。今年进入第7年,这期间,我们看到它的好及问题。无可否认,麦曼珍华小在成绩上每年都在提升,连续7年都取得相当令人满意的成绩。当然这要感谢校长和老师们的努力,以及三大机构提供的软硬体也給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数码器材也有它的问题存在,在34年后就会出现维修费问题,处在这个情况,校方又得需再筹款。这就是为何华小一直需要展开各项筹款活动,因除了需要维修和提升教学器材,学校的东西也会出现损坏,需要更换、进行维修与调整。试想,我们一家几个人住,也常需要花费一笔钱来维修东西,更何况是一间拥有数百至千多名学生的学校。

这些钱是没有办法不花的,如果我们为了省钱,选择跳过不维修,长时间会对学生安全带来危险。当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会第一时间请人来处理。再来就是筹款建校舍,我绝对可以理解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学校的筹款活动好像没完没了?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问题,有些地区人口多,却沒有华小或华校不够,有些地区的华校却面对学生来源问题。

对于教育发展,尤其关系到学校的,如果可以,我们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给予支持和捐献。不过,如果一个小区有几间华小了,卻因学校人数缺少,看到其他学校推行全日制而吸引很多学生就读,就要筹款来建校舍,对于这个,恕我无法认同,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与其用这些钱来建校舍,不如用在提升学习新设备,给学生学习新知识,让他们受惠更好。

有些地区建校舍是可行的,有些地区如果人口就这么多,建新校舍或许在短期内可以增加些学生,但以后一旦人口迁离,这些校舍就变成空教室。这些年,我去过面对这些问题的学校访问,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所有我认为学校发展需要完善的策划,除了短期外,最好也有针对性的长远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

大家都希望能把筹来的餞用得妥当,更希望教育局能认真看待此事,把同区有多间华小的学生人数分配平衝,而不至于让学校因出现学生来源问题,造成学校在未来出现“空档”问题。

 

国家教育,不能走一步看一步

2020/11/1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秋香

在教育部长冷不防的一声令下,2020年的学年就突然结束了。家有学生的无不是一片错愕。

尽管在冠病确诊病例高企不下后,10月份在几个落实有条件行动管制令(CMCO)州属的学校停课开始,校方和家长已经心里有数,很大可能会直接“放假”到明年。

在冠病疫情下,我们的生活全部乱了套。停课、停工、停接触。面对这个看不见的陌生杀手,所有人都没有经验、所有人都没有方案,所以对于卫生部发出的保命指示,我们只能战战兢兢的配合,但是混乱的执法标准,甚至是双重标准,让害群之马有了更多机会对老百姓手。问问身边的人,官和病毒,你比较怕谁?

大家都累了。这么努力的遵守SOP,每天的确诊病例还是徘徊在一千宗边缘。面对生存与生计的挣扎,焦虑与愤怒逐渐冒出了头。

回到教育这一块,这一次的CMCO政府不再封锁经济,除了少部分的领域之外,几乎人人可以工作,无论是居家还是到公司。但是学校关了,幼稚园托儿所、安亲班都关了,职业妈妈被逼再一次变身,身兼多职成为“超人妈妈”,照料一家大小的起居饮食,边工作边抓狂的督促孩子的课业,同时也担心孩子的学习进度。

这段疫情反复的日子,这一年学生上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在教育部没有强制规定下,学校的上课时间没有统一标准。比如大部分华小的网课,平均是一天1小时,就是每一个科目一星期只上1小时。过去每天平均5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剧减到了1小时,虽然老师会布置网上作业,但更多的时候对于年幼的孩子,这些作业必须在父母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家长的焦虑可想而知。

一开始被逼面对这个教育的新常态,大家多少都可以谅解,老师也有孩子、老师的孩子也是学生,他们还要面对全新的教学技能,如此巨大的改变绝对是沉重的挑战与打击。但是从3月到11月,8个月过去,当下这种每个科目一星期一小时的学习成效,成为家长极大的疑虑。

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深深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这样继续怠惰虚度光阴,纷纷替孩子报名网上补习班。不懂该高兴还是悲哀,这些大型连锁的补习中心迅速的转型调整,训练有素的专业补习老师,依据学校的课程纲领,每堂一小时半,提供优质生动的网上教学,补越多科平均收费越便宜,填补了国家教育缺失的一环,还做到贴心的爱的鼓励、送上门的爱心小礼物,鼓励孩子们积极学习,激发孩子奋力向上的心。

而这一群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和来自中产阶级以上。对于在疫情下,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贫困家庭而言,父母没有时间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拿不出多余的钱给孩子上补习班。在穷乡僻壤的小乡村,一般的补习中心没有能力做到大城市连锁补习中心的这般与时并进的高素质教学。

育部长兼副首相慕尤丁推介了《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政府鉴定了11项转型计划,第一项就是提供公平机会获得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机会。

如今,学校停课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这一群孩子。这一年下来,城乡和贫富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进度,将进一步的被拉开。

我们已经浪费了一年,下一年,不能再重蹈覆辙。教育部一定要预先展开规划,做出最坏的打算,不能过于乐观的等待疫苗的面世或疫情的好转,万一面对疫情的再次反扑,学校可以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继续给学生最优质的教育。

网上教学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新常态,对这一点教育部必须有明确的看见并加以宣传,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做好这样的准备。政府必须抓紧时间,提升全国的网络基础、老师的教材配备,帮助老师掌握与时并进的教学技能与生动教学法,帮助学生做最大的吸收。

对于贫困的学生,教育部必须致力找出这一群学生,协助他们解决上网配备欠缺的问题,防止他们在这一轮的学习改革的浪潮下,因为先天的背景,而进一步剥夺他们的学习机会。

教育是每一个马来西亚孩子的基本权利,因为掌权者的忽略和领导不力,在疫情下,缺乏规划与前瞻性的全盘教学计划,将进一步扩大城乡和贫富家庭孩子的学习鸿沟,牺牲的是这一批先天起跑点比别人慢的学生的未来。

教育是贫穷家孩子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机会,从事教育领导的领袖,需要有更高的敏感性与敏锐度,尽可能看到当下国家教育的最多面貌,保障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国家教育,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当国家教育失去方向和竞争力,是国家走向倒退的开始。

 

华小变滑小?

2020/11/15中国报/评论

~作者:蔡耀梁

38茶室……

美美:教育部高级部长讲呵,就读我们华小的马来学生,10年来增加15%,这证明华小办校西北成功,连马来人都主动把孩子送来。我们华人很开明的,没有种族歧视的啦,欢迎马来人、印度人和什么人都来华小读书、学华语。

大声公:欢迎什么鬼啦,华小是收容所咩?几十年来政府都是有意无意打压华教,现在他们又越来越多人跑来华小读,他们有帮衬过我们华教咩?好意思咩?叫他们阿公公平拨款华教先啦!越来越多来华小,华人人数下滑、教育水准下滑、文化风气下滑、纪律下滑、素质更是下滑,华小变滑小!根本变质咯,我才不要把孩子送去这种所谓华小哩,他们要学我们华人的勤劳,我还怕我孩子掺他们多变懒变笨哩。

沦落政治街头?

粉摊靓姨这时捧面上桌顺口说,好心你啦,不要这样种族主义,孩子是无辜的。尤其现在,很多华人娶什么越南妹、泰国妹,连柬埔寨啦、缅甸啦、印尼啦还是不懂什么国的你妹都有,也是“含不烂”把他们混血儿女送去华小,华小是联合国学校了啦。

阿通:华小受马来家长欢迎,也很好打脸那些极端政客,特别是老马。这些老不死跟假到死的人,整天讲华小分裂各族。好心看看自己啦,明明都是读国小、明明都讲同样语言、拜同样宗教和同文化,嘛不是“打成一片”?分裂成这样多政党及天天争权争首相?最好笑是老马还搞什么马来人尊严和大团结,结果嘛不是被自己人背后插刀,沦落政治街头?丁丁和菊花敏是华小毕业的呵?

保持教育初心

林伯:不是不欢迎友族子弟,而是华小是华社最后堡垒,不容有失。华小可收纳友族学生,但也应设固打吧;不然华社先贤数十年的努力,随时付诸东流,遭到这些人的变相入侵。更可怕的是,往往还收了童年中山狼,日后反咬一口。

宅男泉:哎呀,时代在变,现在大家不都全部在家上网课咩?哪里还有国小和华小之分?科技发达,我看以后的孩子都不用去学校了。

老板阿发这时捧茶上桌顺口说,什么学校或种族都好,最重要做到3点就是好孩子,第一要感恩,尤其感谢师恩、第二别学坏及第三要勤奋,这才是教育的初心呐。

 

华裔生比例下跌的隐忧

2020/11/13 中国报/评论

~作者:许国伟

教育部最近公布跟华小有关两组数据。

一)相较2010年,华小的非华裔生比例增加,华裔生却下降。

其中仅巫裔学生比例十年里就从9.15%%增加到15.33%,另印裔及其他种族学生比例也小幅增加。

反而是读华小的华裔比例,十年里从88.16%降到80.25%

华小的非华裔生比例增加,固然可以说是华小的教育成就,或归功中文圈的扩大,也让人欣慰能促进各族对华小课题的认识及认可。

但是,高兴完了,华社还是要面对现实,就是华小变质的担忧。

华裔生去了哪?

除了这份担忧外,更棘手的问题还是,华裔生去了哪里?

华小生的流失,不是现在才发生。

翻找资料可看出,2010年时华小生为613437人,到了2016年降至542606人。

再扣除逐年增加非华裔生的人数,这意味这些年来华小华裔生减少更多。

这是因为私立学校增加导致的吗?

教育部另一组数据指出,在私立学校里,华裔生占的比例最多,达65.88%。但是,相较于2019年,如今读私立学校的巫裔增加0.65%,华裔减少0.44%

另外,就读国小的华裔在这10年内,也从1.17%减少至0.73%

那么,原本该入学的华裔生,究竟去了哪里?

提升教育水平

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是,华小拨款不足、华小资源不足、华小校舍不足、华小数目不足,每一年从预算案到教育部政策,这些不足都成为政党角力及口舌之争的话题。

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只是超过400间微型华小面对学生来源问题,甚至一些位于城市中心历史悠久的华小,一样面对人数下跌问题。

华小生是华文教育的根本,当华裔少子化,华裔占人口比例一再下跌,华小生尤其是华小华裔生人数,只会一再减少。

我们再不加紧提升华裔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进而提升竞争力,再多一个十年或廿年,我们还剩下什么?

到了这地步,政党再争吵再互相攻讦,已经没多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