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各族融洽相处的地方!
2020/11/21 光华日报/言论
~文:孙意志
最近我国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指出,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在这10年内有所增长,可是华裔学生则下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华裔家长少生育,或有部份的华裔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华裔是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多的族群,从2000年的2.6%下降到2010年的1.5%,华裔人口减少及报读华小的学生均下降。
在华小的华裔学生方面,如果以2010年比较,今年2020年就读华小的巫裔、印裔和其他种族学生的比例是增加的,华裔生的比例则从2010年的88.16%减少至2020年的80.25%,下跌了7.91%。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到了2030年,就读华小的华裔生就有可能再减少至70%,或下降8%。
以目前的情况来评估和研究,很多华裔家长少生育,可能只生一个或最多两个孩子。而很多年轻的朋友们也因为工作忙碌,拼事业而没有结婚或迟婚。也有一些因为要好好栽培孩子,就以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的教育制度做比较。相比之下,一些家长就认为,国际学校比较好,就送孩子到国际学校就读,可能也计划以后把孩子送到外国继续深造。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教育部是时候检讨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方向,以便能够让华裔家长们看到未来,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准。
当然,我国政府在教育上给予的协助及拨款方面应该公平对待华小,尤其那些在乡区的微型华小,更应该给予足够的拨款,提供良好和应有的基本设施。学生们在学校的求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老师的教学更为重要,可是往往我们都知道师资短缺及师资培训工作的问题,导致有些学校董事部还要自己聘请临教来教课。
大家都看到华小的重要性,10年前到今天,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非华裔也增加了,这已经成为现在的风气,所以政府更应该公平对待华小。
华小的今天是受到各种族的认同及接受的,在世界各地,也都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种族的人在学中文。中文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和通用的语文之一。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友族同胞把孩子送进华小就读是一件好事,让他们的孩子了解中文,认识华人文化宗教习俗,和华裔同胞进一步沟通交流。同时,这也可以阻止那一小部份种族主义的马来同胞继续攻击华小,发表关闭华小的言论。
华小是一个可以让不同种族的学生一起上课,融洽相处的地方,长大以后,那就是他们曾经一起开开心心上学,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
延迟考期牵一发动全身
2020/11/19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喜登科
大马教育文凭(SPM)考期再次延迟,批卷组长又再如坐针毡,忐忑不安,第一时间在群组内打交情牌,甚至好言道尽,动之以情,恳求组员们继续接受批改试卷的工作,千万不要离队。
坦言,组长绝非神经过敏,只因冠病疫情一旦受到控制,行管令获得解除,民间的生活作息恢复如常,这项中五会考会在明年杪进行2021年度的。换句话说,年头批卷一次,年尾又批一次,批卷组员不到一年的时间得批卷两次,单是想像就知道是多么地劳心耗神。
昔日,这项会考是在学校年终长假进行,批卷组员尚能在假期期间较为松动和自由地批改试卷,身心方面没那么折腾,还能苦中作乐。倘若真的一年有两次会考,接受了批卷的组员可谓无法再苦中作乐,反之苦不堪言。
试想想,年头的批卷时期难以幸免会在上课天,批卷组员得如常到校上课和处理校务,忙得没完没了。待放学后,还有繁琐的家务等着去做,忙得分身乏术,至到夜深人静才有时间真正地打开试卷批改。
简而言之,在校有工作压力,在家有生活压力,纵使身体劳累,身心疲惫,鞠躬尽瘁的组员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批卷,公正公平地给考生应得的分数。
曾有批卷经验老师皆有同感,批改试卷不是一件向“钱”的事,因所获得酬劳不足于抵消死去的脑细胞。批卷之余,组员间还得绞尽脑汁地分析试卷、重点剖析考题及做报告 等繁重又“吃脑”等事项。这种拼命赶死命冲的批卷工作,不少组员领教了一次当中的滋味,就摇头挥手逃命似地脱离大队。
以前,一年只批卷一次,批卷组员的流动率已高。明年,可能会批卷两次,压力重重,组员难免心萌离心,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足见得延迟会考牵一发动全身。
老师,又再Gaji
Buta?
2020/11/19 光华日报/言论
~文:书灵
日前,我到平时常去光顾的迷你超市添购日常必需品。在超市门口完成标准作业程序(SOP),检测体温和扫描二维码登录MySejahtera后,老板在收费柜台隔着口罩大声对着我喊道,老师,你就好啦,又再Gaji
Buta。喊完话,让全超市的人知道后,他又继续接待其他顾客。
拿着物品排队准备付钱的当儿,我捉紧时机,心平气和地告诉老板,老师是特殊职业,与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这次疫情是特殊情况,不是老师们不上课,而是学校不开学,老师们上不了课,转向网上教学。网上上课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老师们当然也名正言顺地领工资,那又何来Gaji
Buta呢?
最近,经常听到有人问,疫情期间老师们没上课,有工资吗?该享受全额工资吗?显然对老师这个职业有误解。疫情期间,老师在安心过小日子的表述是主观片面的说词,不符合事实。每每听到这样的说法,总会思考这一个问题:老师的带薪休假就这么惹人恨吗?带薪休假,不是老师独有,全社会其他行业也有。
老师带薪休假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老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老师不是违法休假,而是合理合法地休假,谁再眼红也没用。
在疫情突发情况下,老师不是没上课,相反的,老师的工作量一点都没有轻松。这是老师们第一次网络授课,为了保证课程顺利开展,老师们以最快速度接触、了解、学习、探索、掌握、适应和实现“停课不停学”目标。
在网络教学中,网络技术的掌握就是关键。由起初的生疏到基本熟练。不熟悉线上教学技术的老师,为了避免耽误学生课程,都在积极学习网络技术,投身到网课教学中。每天通过手机沟通,工作群讨论,强迫自己成为“主播”。每天都用电脑备课,用手机批改作业等多种形式开启线上学习新常态。
从很多信息可以看出,学生还在放假的心理,完全没有学习的紧张感,上课老是让人催。因为在家上网课少了很多拘束,如果不听讲,老师看不到,更不会隔着屏幕批评,老师无法有效实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情况。有很多学生即使在线,但是私底下打游戏、玩手机和追剧。
对于作业,大部分学生也是懒于动手。他们觉得作业就是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意义。就算有做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不按要求完成。这样的学习态度,当然是学不到知识。许多知识都没有体会到位,上课感觉厌倦没意思,就草草了事,直接放弃退出。
除了学生,家长也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好不容易把家长加入群组,不到5分钟家长就退出群组。打电话询问情况,家长还找理由,包庇学生懒惰,试问有这样护短的家长,学生怎能不偷懒?因为疫情,网课成了全国普及。目前是特殊时间,只能有这特殊教学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
总括而言,老师们付出很多,改变以往的思想定位,做学生学习的同行者、组织者、支援者。最大限度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个大环境下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成为学习共同体。 祈望学生们能自觉地从知恩感恩开始,用理性态度面对,专心地上好网课,汲取知识营养,丰富头脑,做最好的自己。
网课不是万能
2020/11/2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何俐萍
“给你看一个视频……”,孩子挑眉故作神秘说道,就要挑起母亲的好奇心。
作母亲的听孩子这么一说,确实被“吸引”了,立刻凑前盯着孩子点开的视频。视频蹦出的画面显示青年虽然用肥厚的手掌撑住下巴,但头还是屡屡往下垂,抑起后没消几秒又点头如捣蒜。
“嘿嘿,这个是老师啦!” 、“你看,连老师都会闷到睡着,更何况是我们。”孩子以得意的口吻接话。
以上的对白和视频绝非杜撰,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生活中。举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更不是要贬损老师的形象,被学生拍下打瞌睡画面的老师也可能是一时累了,或是前一天备课太晚而导致精神涣散。实际上大部分老师因为教育部长突然下令全国停课而被搞得措手不及,如今更为了网课更忙得焦头烂额。更让老师们心累的是,还有酸民说,疫情让教师可以轻松在家摇脚。
屈指一算,大部分的中小学学生今年实体上课的时间不到3个月,其他的时间离不开上网课,或是以写作业代替网课。除了中二和中三学生预计等到明年3月初才能回校,其他年级的学生则预估在明年1月20日才复课,意味扣除年终的学校假期,学生们必须长时间对着电脑上课,唯一不同的是,家中的房间和客厅充当临时课室。但长时间盯住荧幕,别说是中小学生,恐怕连大人都是如坐针毡。教育部为了防堵疫情在校园扩散,下令全国学校无论红黄绿区统统一律关闭,表面上看似果断决策,实际上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草率决定。
就以幅员辽阔的砂拉越为例,目前仅有古晋县是红区,老越和美里属于黄区,其他均属于绿区。但停课令一颁布,即使身在绿区的学生也必须止步于校门外。说好听是“停课不停学”,而教育部长看起来确实把网课当成是万能,在没有正视老师也面对网速和上网设备不足的问题,老师要如何确保学生能专注吸收所学,能否跟上学习进度及是否能准时交作业等,似乎都不在教育部的关注范围。
教育部的“放心”,让许多教师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上网课的日子他们甚至比在课室执教更忙碌。有家长戏谑,教育部似乎认定网课就能解决孩子不到学校上课的问题,若是如此,
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大家还记得曾经因为爬树找网络而一夕爆红的薇薇奥娜吧?更应该不会忘记她在前几个月还被部长批评是在做戏,最后真相水落石出后部长以接收错误讯息,以对我而言是有欠诚意的道歉草草了事。
时代,加上疫情的发生已间接促使教育面对另一波的革命,也无论是老师执教的方式和内容,或是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迎接和全然让师生接纳这些改变之前,还得先重点解决网络和电脑配备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踏上自主学习之路。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心先利其器,网络和网速问题就是那个无形的利器。可笑又可悲的是,政治人物兴致勃勃高谈要发展5G、兴建智轨列车,畅谈先进州/国的美梦,孩子们坐在溪边接收讯号的画面,却是打在政客脸上的热辣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