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北京的巴中校友 56年届 巫乐华

2020/11/07 《印尼新报》

巫乐华,1936年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幼年随父母移居印度尼西亚。

1956年雅加达巴城中学毕业后在茂物正中学校任教一年后回国升学;196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担任过北京80中学教师和北京日坛中学副校长。

80年代中调入中国侨联从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文化联络工作。曾担任中国侨联联络部负责人、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侨联文化宣传部副部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办主任等职。还担任过北京印尼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巴中校友会会长等社会职务。参与《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十二卷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副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的组织编纂和撰稿工作。著有《华侨史概要》(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南洋华侨史话》(商务印书馆,台湾商务印书馆)、《海外华 侨•南洋篇》(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等。

北京,是许多巴中校友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目前约有二百名左右住在这里。54年届以前的大哥大姐均年逾花甲,有两位已是古稀之年。后几届未知天命的人也只是个别的。青春不再,生命之秋已悄然降临。通过寄发《北京巴中(雅中)校友情况表》书面调查和电话、面访等方式问讯,使我得以对老同学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更多一些对了解。

值此纪念巴中母校建校50周年之际,将有关材料稍作整理,铺成此文,向海外的师长同窗作一个报道。高智力集团当年慷慨当歌、劈波斩浪中国海回到祖国,动机非常单纯:升学。大部分同学都在祖国完成了大学毕业,有的还作为留学生、访问学者负笈苏联、欧美,学业更上一层楼。毕业之后,大多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从政者鲜少。在尔后的若干年中,虽不幸经历了如“文革”这样的浩劫,无端地葬送了青春年华的一部分,身心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痛,但大部分人本着“乐观、进取、合作、奉献”的巴中精神,敢于、善于面对坎坷的人生旅途,排除干扰,忍辱负重,兢兢业业、执着前行,终于成为所在专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从他们中涌现了一批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教授级、副教授的专家学者。教授级的专家学者(包括大学教授,科学单位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医学界的主任医生和新闻出版界的编审、译审、高级编辑等),据不完全统计有:潘智启(47年届);幸赋康、陈永康(49年届);锺喜甲、梁英明、陈志平、司徒奋生(已故)、何文望(50年届);凌远、丘坤元、程莉(程利利)(51年届);谢湘薇、方婉、范坚祥、陈清旺、陈相荣、白顺良、庄明电、朱经祥、陈文献(已故)、黄让堂、何耕新、潘志明(52年届);梁钦汉、李曼卿、李佩娟、黄景达(53年届);朱耀强(54年届);周玉芳、林黎奋(55年届);许庆成(57年届)

(印尼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