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17辑



微型华小面临关闭命运


2013/10/01  光華日報/評論版

~作者:连和胜

早前阅报看到这个报道:教育部课程发展副总监何慧贞,今早(219)在一个有关教育大蓝图研讨会上,回应出席者的提问时说,基于种种因素,导致一些华小及淡小关闭。她说,以往华小是建在市区,淡小则设在园丘。随着华人迁移至新住宅区,以及印裔搬离园丘,在学生来源不足的情况下,有关微型小学最终面临关闭的命运。

另外一则报道提到:霹雳玲珑区就有5间微型华小收到当局“合并”的献议。玲珑区爱育嘉拉华小董事长周德海说,微型华小合并的缺口一旦打开,整个形势将无法挽救,其他微型华小合并的事将陆续发生。5所华小的董家教成员共15人,于92日举行紧急联席会议,讨论后坚决反对这项微型华小合并的建议。他指出,在玲珑区5所华小中,爱育嘉拉华小有70多名学生、巴登古鲁华小不到30人、土力百加华小少过10人、古打淡板有10多人,拉班启民华小包括友族学生约有30人。

报道又说:教总总务陈清顺呼吁所有微型华小的三机构严正看待此事,若有接到类似通知,务必尽速联络董教总,以集思广益,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笔者80年代任联邦视学时,经常有机会到微型华小视察,所谓“微型学校”是泛指学生少于100人的学校,北马的吉打,霹雳和槟州较多。根据校方反映:年底招生时很辛苦,要使出各种“优惠”奇招,赠送校服书包鞋子外,还要加上奖助学金和交通接送!纵然如此,能招到的新生,有时也只有小猫三两只,情况尴尬又凄惨!

平心而论,基于避免教育部宝贵资源的浪费,关闭微型学校本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华社所在意的是,关闭容易,而要建立一间华小却难如登天,结果我们惊觉,几十年下来华校越来越少!所以,如果政府不能改变对兴建华校的政策,华社就不能同意关闭任何一间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现在教育部在华基政党的安排下,有了折衷办法,就是把微型学校“迁移”到华人聚居的地方,保留原校的校名,有点像电影里的“借尸还魂”,或者像股市里,挂牌公司的“借壳上市”,算是政府的“恩惠”,华社应该感恩!

“合并”即是“关闭”

教育部的”献议“用了“合并”两字,真是高明。大家一想就清楚,“合并”其实就是变相“关闭”,可是却好听得多,感觉也还不错。请看一看,上述霹雳玲珑区5所华小,如果不幸被合并后,无形之中就等于关闭了4所华小。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校南洋大学,当年被新加坡李光耀政府关闭时,用的也是这一招。政府美其言说: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结果,新马华人在陈六使先生倡导下,千辛万苦成立的南洋大学,就这样被老李关闭了!

505第十三届大选后,纳吉领导的国民阵线,赢得辛苦。华人选民被认为没有支持国阵,部分友族所谓的“右翼民族主义分子”,气焰高涨,认为华人应该受到惩罚,加上内阁没有华人代表,看来华社要有心里准备,抵御另外一轮对华教的攻势。

正如上述教总总务所言,各微型华小的董家教当局,须战战兢兢,一有风吹草动,要尽快联络董教总负责人,商量对策,不要再一次让小拿破仑得逞!

 

白脸黑脸论


2013/9/29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重掌华总的方天兴在霹雳怡保举行的会员大会上,兴致勃勃提出白脸黑脸论,认为在华教问题上,「不论是黑脸或白脸,都可以灵活扮演,不应是永久的角色,做黑脸的同样可做白脸,必要时,白脸也应是黑脸。」

石破天惊的伟伦,顛覆凡人对黑脸白脸的传统观点,把原本是零和游戏的是非黑白和立场分明,蜕变成「可以灵活扮演」的双面角色。方总的据点是:「黑脸不容易做,往往会被抹黑,而且面对当局的压力;白脸要直接面对两个口的『官』,尤其是小拿破仑和持有其他议程者,吃力又难討好……」因此,「不论黑脸白脸都需要里应外合行动,而不是坚持己见,互相猜疑,並在事情有转机时视为自己的功劳……」

原来方总说的「灵活扮演」,是把与官府打交道的人视为扮白脸,反之则是扮黑脸。方天兴认为:一个人是可以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至于该在什么时候扮白脸,什么时候扮黑脸?他没有明说。

方总必须解释,所谓「里应外合」,是否在外面理直气壮,在权贵面前奴顏卑膝?方总也应该釐清:万一功力不足,成为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的时候,如何善后?

方总强调他是针对为华教做事的姿態而言,让人想起他在处理关中问题时面对的一些冷嘲热讽,这番话会不会有感而发?

自古「正邪不两立、忠奸不两存。」华教是民族的命脉和尊严,为华教做事,必须站在维护民族教育的坚定立场,为华教爭取权益时必须表里如一,不能为了討好一方,牺牲另一方;也不能虚与委蛇,或者为了私人目的,一时白脸,一时黑脸,模糊视听。

人们惯于用白脸代表好人,黑脸代表坏人,用意在于表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说好话、有的说坏话,互相配合,务求在最短时间里完成任务。一个人如果在同一时期、同一事件上扮演黑脸和白脸,人们就有被戏弄或欺骗的感受;技术多么完美,技巧多么高超,总有被识破的一天。

政坛上,对同一件事扮演黑脸和白脸的投机政客,我们见多见惯了。他们在华社面前拍胸膛,信誓旦旦表示力爭到底,在內部商討的时候,却又扮顺民討好当权派;面对詰难的时候,又摆出楚楚可怜姿態,尽说不得己的苦衷。

华教人士和华团工作者应倣傚虚情假意的政客,一时黑脸,一时白脸。如果有人认为他可以把黑脸和白脸都扮演得很好,能够做出成绩,我们祝福他;如果搞得民怨载道犹不知悬崖勒马,势將惹来终身骂名,子孙蒙羞。

 

不容国民型中学步向质变


2013-09-3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张金祥

改制国民型中学是华教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环,目前独中学生人数暴增无法满足华裔学生的需求,估计不少学生將会转而选择到国民型中学就读。但是,在国民型中学就读的学生是否享有充份学习中华文化及华文的机会?

今天,当我们重新检视国民型中学的发展趋势时,不得不问,当前其特征是否已经隨著岁月的流逝而產生质变?华文华语成了可有可无,甚至华社华团华教工作者减少关心?

在校园的文化的塑造上,学生要吸收其中华文化的养份,必然要从小培养。校园文化是塑造文化重要的土壤,也是最佳的场所,我们必须从根本培植,让学生在具有中华文化的校园环境里,不断的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今天的国民型中学有多少的文化活动能自由的主办、获得经费支助与受到校方的支持?调查显示一些国民型中学忽略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得关注其是否专注於招收华小生及华裔生占学生人数的百分比。整体而言,国民型中学的华裔生比例还是非常高。然而没有限收华小的学校生佔了调查学校总数的4成左右,比例是非常高。试想如果学生不是来自华小,他们要如何適应华文教学及以华文为媒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长此以往,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至非华小,国民型中学的中华特征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对从华小毕业的非华裔学生能加入国民型中学就读,这倒是值得欢迎的。

在师资方面,华裔教师比例最高的是北马与砂拉越,多数学校是介於40%60%,佔了调查总数的40%,但我们也关注到华裔教师低於40%的学校也有15所,主要分布於中南马、东海岸及沙巴,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政府对学校的拨款主要是行政拨款与发展拨款。当年改制时,政府许下诺言,承担国民型中学的所有行政和发展开销。然而,时至今日,除了教职员的薪资津贴外,政府没有给予其它项目足够的行政拨款和发展拨款。这造成国民型中学面对经费不足的困难。

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初稿没提到国民型中学的困境及发展方案,再一次佐证了教育部没给国民型中学应有的重视,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应重视当年的承诺,並落实之。(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张金祥)

 

华小合并的问题


2013-09-3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洪祖秋

十多年前的时候,当我还是笨珍校长联谊会的主席时,有某个州级的教育局官员突然联络我,要求我寻求说服董家教把笨珍县内某蚊型学校迁到新山县去的可能性。当时我却被一句“民族罪人”震慑住了,吓得连提都不敢提。

然而,局势的变化无常多端,后来迁校竟然成为维护与保住华小的最佳途径,这是当年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人口迁移与老化影响生源

华小今天的两极化,城市学校急速爆满,缺乏学习空间与课室,一些华人密集的城镇却不能建设新的学校,而乡镇学校学生人数急降,蚊型学校更是面对没有学生来源的窘境。这种窘境也不一定是蚊型学校,一些大型的乡镇学校,也要面对学生人数萎缩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一些两校都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就往往就会引起了一些招生的纠纷。这种局势的变化,显然与人口老化、迁移与及生育率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看来华社无法解决这些面对的问题,就应该想办法不让原有的学校被合并被关闭。

柔佛州利民达教育基金会主席郑玉贤就建议,把共用一个校地的利民达一校跟利民达二校合并为一所更大型的小学。乍看之下,让人吓了一跳,因为,在华社大力反对合并蚊型学校大建议的时刻,这个建议确实让人大吃一惊。其实,郑先生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呼吁,他是希望能将学生集中在其中一所学校,再把另一所迁往有需要华人密集的城镇。

我倒认为,这是一个高瞻远瞩,值得考虑的建议。

解决华人密集区华校问题

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位前村长的建议,就以笨珍市区来说,培群一校、二校与乐山都集中在一起,学生人数急速从大型降到小型,就算也是新村的北干那那的育民一校与二校,也从千人急速下降,从大型逐渐下降。两校一个屋檐的纠纷与竞争无可避免,倘若集中发展其中一所,将另一所迁往其他有需求的地方,不但能够保住学校的存在,可以集中发展学校,还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与竞争。

除此之外,更解决了有需求华人密集却不能建校,学生必须劳车顿舟到外地去求学,或是被避就读马来学校。

在一些华人密集的城镇,要兴建一所新的华小谈何容易,既然不容易兴建,就要保留。然而,要保住一所华小也不简单,以过去的经历,关掉一所就是少掉一所。与其被关闭被合并,为何不预先迁往有需求的城镇,惠及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