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344 辑




改善独中教师待遇不应流於空谈

2013-11-26 星洲日报/观点

 


华文独中的学生人数近年来屡创高峰,独中教职员人数在过去8年来也从4530人增至5176人。儘管如此,独中仍然面对师资短缺问题加剧的困扰,如在今年,便缺乏了164名教师。

师资不足且教师流动性大,是独中普遍面对的问题,这也是独中长久以来挥去不去的隱忧。而造成这现象的背后原因,则涉及了独中的管理机制及教师待遇等问题。

目前,国內独中尚无一套统一的薪金制,各董事会都是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財务状况制定自己的薪金制。一般而言,西马教师的待遇比东马教师好,大型独中教师的薪金又比中小型独中好,且差距颇大,例如学士学歷的新进教师的基薪,最低者少过1500令吉,最高者则可达3千令吉,差距竟是1倍有余。

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即教师流动大,辞职率高,因此每年一到年底,几乎所有的独中都在急著招聘教师,以填补已跳槽或辞职教师所留下的空缺。

一个令人关注的情况是,儘管独中教师的付出与奉献深受肯定,但国內至今尚无一个组织或委员会能保障独中师资的福利与权益。这些年来,也只有一些財务及管理机制较健全的独中董事会能真正认真看待教师的待遇问题,努力地改善他们的薪金和福利待遇。整体而言,独中教师的教学节数多,付出也多,但待遇却远远不如国中教师,甚至不如小学教师,这是个不爭的事实。

我们瞭解,独中董事会成员都是热爱华教之士,出钱又出力。他们也瞭解,唯有好的师资,才能確保独中永续发展。而要吸引优秀教师,就需制定更好及更合理的薪金与福利制度。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目前,独中並无法享有政府的固定拨款,学校的经常维持费主要是依赖华社的捐款和学生缴交的学费。当公眾的捐款无法增加的时候,学校若要持续发展,改善教师待遇,唯一的可行途径就是调涨学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独中的学生家长应该以更正面的心態,去面对未来独中学费可能调涨的问题。

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对独中的確是个利好趋势,但这也使改善独中软硬体建设的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各独中董事会应把握当前这个契机,不是只在口头上讚扬教师的默默付出与奉献,而是切切实实地提高教师们的薪金,改善他们的福利,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百年树人的教育工程。独中唯有透过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才能面对今后日愈艰巨的挑战,特別是来自私立中学和国际学校的强大竞爭。( 星洲日报/星观点)

 

南国多风多雨.温暖在黌宫


2013-11-2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安焕然
 

“十年磨剑贏得两袖尽清风”。“往事如烟如梦,南国多风多雨,温暖在黌宫。教学自相长,桃李应时红。”

第一次阅读黄润岳校长这首《水调歌头》,感动。重读依然共鸣。“黌宫”即“学校”。我们南国的华教真的是多风多雨(多灾多难)。能让人感受温暖的,却依然还是在这“学校”。相信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还愿意留守岗位的最大“正能量”吧!

毕业於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的黄润岳,初在中国外交部工作。1948年调派来马来亚总领事馆任职,惟两年后离开外交政治,转投教育工作,先在森美兰芙蓉中华中学担任高师班主任半年,续后在霹雳和丰兴中中学担任校长半年,1951年南来柔佛新文龙中华中学掌校,1965年转赴马六甲担任培风中学校长。1974年退休,移居加拿大与儿女相聚,晚年醉心於基督教的宣教工作。

话说1960年代,黄润岳校长接替林连玉担任教总主席,时值华教“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之际,黄校长“不畏强权,临危不惧,依然从容自若领导教总”(王超群语);诚如李亚遨所说,黄校长“为社群保住尊严与希望”。

黄润岳既是外文系出身,曾在外交部领事馆工作,之后投身教育志业,又能文艺创作,是个多面手,而世人对黄校长的印象,亦是多样貌。赖兴祥说,黄校长是一位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君子,具有高尚人格和学术品味的儒者风范;马华写作人爱薇亦说黄校长是一位“儒雅的长者”。

有意思的是,黄校长的心境又好像是“逍遥”的,活得自在。他曾指说,《庄子》和《红楼梦》是中文写的两大奇书,他个人尤其喜爱和推崇。黄校长说《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庄子》其文如流水行云,逍遥自得,读来轻快,简直“深获我心”。

晚年的黄润岳,则是乐观潜心於基督的宣教。並认为“《红楼梦》提出了问题,《庄子》说明了问题,《圣经》解决了问题”。正如何启良教授所言,如果“怒奋空拳搏虎头”概括林连玉奋斗的一生,而“华教尚未平等,同志仍须努力”的自强不息精神是詮释沈慕羽的基本生命形態,那么,“伴我逍遥有白云”则是黄润岳退隱后的侧写。

然而,为写这篇文章,翻阅五百余页的《恩雨润岳:黄润岳校长纪念文集》,最能激起我共鸣的,还是他那“平易近人,时常鼓励学生”的形象。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界当下最需常存的面容吗?老师的微笑,校长的微笑,那是多么暖和莘莘学子心房的面容啊!

过去,谈黄润岳,就会直接联想到新文龙中华中学。毕竟,在其掌校中华任內,正是新文龙中华校风最好,成绩最佳的时代。他在新文龙中华掌校14年。

但似乎很多人忘记了,继后,黄润岳是到马六甲培风中学担任校长,其任期也有10年之久,直至退休。诚如培风校友史进福所说,黄校长的到任,为培风带动学习新风气。时任培风董事会总务的张雅山也指出,黄校长的到来,即展开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方面,贡献巨大。推动步操,组织旗队,成立培风军乐队,推展篮球运动等等。

让我尤其注意的是,张雅山的回忆文章亦提及,黄校长在培风,提倡的是比较开放式的学习风气,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密切,课余之暇,师生经常打成一片。张雅山特別强调,黄校长掌校的培风,学校不再是刻板严肃的教育场所,反而逐渐形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乐园。这是张雅山当时最大的感受。

黄校长是儒者,个性温和,但他在退休,离开培风之时,却是“伤別”,“老泪纵横”,是他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也是最难忘的时刻。

如今,纵然是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不论怎样转型,教学方式如何改变,教育制度和教学环境纵然仍是恶劣,一些最本质的师道,还是不变的。

也正值培风百年校庆,谨以此文,与各位共勉。(星洲日报/边缘评论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013-11-2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黄圣铭
 

独中的生存和发展,內忧外患,充满挑战。在外,遭遇前后夹击:前有官方那座大山挡住繁衍去路,后有优质国中、国际学校和私立中学的紧追不捨,爭夺生源和师资。在內,61所独中发展態势不一,有的稳健发展,有的苦苦挣扎,而且共同面对师资和生源素质问题,外加人事纠纷。

独中的问题千丝万缕,但可以归纳成一个关键问题,只要这关键问题克服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问题就是:如何使各独中都蜕变成优质中学。

要把一所独中发展成优质中学,靠硬体建设肯定不是最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招揽“双优”,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本文暂时不谈优师问题而集中討论优生的事。

关於招揽优秀学生,著名教育家严元章博士曾在《梦境里的中学》一文中提到过。他认为要建立一所优质学校,就要有优质学生。学校招生时要重质不重量,通过全方位的考查择优录取,“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所谓英才,指综合素质不错,或在语言、数理、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人才。独中若能招揽到这些潜在人才,並用优良师资培育之,將来必成为现实中的英才,成为各领域的栋樑,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那独中的品牌不愁建立不起来,在生源的爭夺中將处於优势,政府方面也肯定刮目相看,不会视而不见。

现在一般独中对生源还处在重量阶段,虽然有办入学考试,但往往不论成绩如何,只要来缴费註册,就照单全收。学生良莠不齐,班级学生又拥挤,因此要在学术和活动等各方面有突出表现也就无法实现,只能保持一所普通中学的形態。为何不择优录取呢?有的学校考虑营运费用(学生多,收入会多),有的受制於“有教无类”的观念。

“有教无类”是国家必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应尽的职务。但一所学校,一般是办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这就是为甚么一般国家要办各类学校(如技职中学、体育学校、理科中学、残障学校等)。独中的財力人力有限,又面对压迫和竞爭,因此必须以大局为重,生源上有所取捨,採取“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策略,儘早办成优质中学,使华文中学能永续生存下去。

世界上固然有许多大学招收独中生,但有多少独中生望著名大学之门兴叹,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华社各界必须反思的事。(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黄圣铭)

 

教育措施一个乱字

2013/11/2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顏欢
 

最近看教育部一系列措施,坊间结论就是一个字:乱!

一个校本评估,搞得天怒人怨,也曝露了教育部事前没有完善规划,才有今天教师必须深夜上网工作窘境,还得面对网路瘫痪,上不到网前功尽废困境。

这边厢事情还没完善处理,那边厢教育部又有新搞作,明年起,小学四年级学生將新增3个学科,即工艺及设计(RBT)、资讯工艺(TMK)和歷史。

虽然当局保证不会增加教师和学生负担,但从过去经验看来,这个保证並没“保证”!

苦水满腹

远的不说,校本评估已经立下最坏示范,当初何尝不是保证不增加教师负担,以及网络可以顺畅。如今呢?大家苦水满腹,心里有数!

小学四年级,就得学习额外科目,加上原本科目,小小脑袋怎装得完?会不会成为贪多嚼不烂,最后“消化不良”?

根据报导,明年开始小学四年级增加的歷史科,每週两节共60分钟,同时,工艺及设计和资讯工艺科每週60分钟,而每週上课时间仍然保持在1500分钟,因此並没有因为增加了3个学科而拉长上课时间。

这么一来固然不会增加师生负担,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就有一些科目的时间必须被牺牲,对一些学生而言,如果他的有关科目有待加强,如今时间减少,是否不公平?

尤有进者,当局说增加歷史科,是为了让学生更瞭解国家背景和歷史,瞭解国家演变面貌,不过很多人在问,特別是非巫裔想知道,所谓歷史科目,是全民歷史,还是只突出特定族群的主观歷史?若是后者,那么有关歷史就不够全面和客观,增加有关科目也不明智。

值得一提的是,增加上述三项科目,是否有足够师资教导学生?这是大家很想知道的。但愿这次教育部已经详细规划,不会引起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