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564



华小的“苛捐杂税”

2016-04-07 12:5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有一个华教组织的领导人指出,一些华小家长每年须向校方缴交超过1000令吉的各种费用,家长为了不让孩子难为,唯有忍气吞声缴付;还有些华小向新生收数以百令吉计的报名费,校方的理由是“钱不够用”,不得不尔。

针对这投诉,副教长卡马拉纳丹警告华小不得强制家长捐款,如须筹款就须得到教育局批准。

首先说报名费,一些生源充足的华小早已向新生收报名费,而被视为名校的报名费可高达数百令吉,家长不交报名费则孩子恐怕免不了“额满见遗”。前述华教组织列举的各种常年缴费也属事实,如果家长有两三名孩子在华小念书,也真可谓“灾情严重”。

向教局申请拨款不易

不过,我对这位华教人士提到的数字有点怀疑。假如学校有1500名学生,每人年交1000令吉,学校便有150万令吉收入,有如此丰厚收入,即使不必政府拨款也足够一切开绡了吧?果有此事的话,有关学校的董家教协会应向社会大众公布账目,让家长们知道这百多万令吉如何用法,平均每月十多万怎样开销了;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揭露”此事的人须明白交代,还校方清白。

卡马拉纳丹副教长警告不得强制捐款,这点倒大可放心,因为捐款收据必定印着“乐捐”两字,说不是强制;不过,家长如不肯“乐”捐,孩子则会很难做人。

至于向教育局申请筹款,那不是容易的事,许多学校为了要维修危楼教室而申请筹款,申请了好几次却依然不准是常见的事,卡马拉纳丹副教长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事吧?他只管警告华小这样不准,那样不行,无力替华小开启财源,所以,须得到教育局批准谈何容易。于是,各华小乃“巧立名目”以敛“苛捐杂税”,这做法也实在迫不得已。

说实话,我不敢否定在这种捐款下不会产生舞弊,间中产生捐款不知何处去的现象难免。

教育部拨款杯水车薪

不过,对半津贴华小来说,家长适量缴交杂费是必要的。据知1500名学生的学校,每月单单电费打底就须三四千令吉;有冷气教室的更贵,教育部年发八九千杂费津贴远不敷需求;至于大型华小月需电费二三万令吉,教育部只津贴5000,不敷之数从何而来?此外,校方还须付排污费、电话费、水费、维修破烂、临教薪金以及各项琐碎杂项开销,真是“食指浩繁”,样样非钱莫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不能全都叫董家教三方出钱填补,须知他们也有“长贫难顾”之难呀!若长此以往,恐怕没有人敢投入董家教行列。所以,家长们适量交点杂费,与半津贴华小共赴时艰吧!什么才算适量,我可说不上来,惟每年上千杂费确实过多了吧?

总之,我们的母语教育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三分之二的华小被列入半津贴学校,才须家长缴交“苛捐杂税”。惟校方也须顾及家长的负担与疑虑,必须账目透明化,保证涓滴归公,让家长出钱也出得再苦也甘心。华小家长什么时候才不须缴交“苛捐杂税”?那可是政治问题了。

 

停止华小收费电脑班!


2016/4/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潘有文
 

华小电脑班不是电脑课,非正课却在正课内,还需家长付费,这种不合逻辑和不符教育部规定的事,成了华小的经典。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针对此事的谈话,更让人摸不著头脑;他表示,电脑班即使列入正课,学生可以不上。既然可以不上,那就不应称之為正课,列入正课又可不上,岂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以及学校的资源吗?

华小正课内已有电脑课,而且需要考试评估;学校与私人电脑公司合作的电脑班,已有一段长时间,也许当年开始时,校方与家长认為孩子需要跟上科技时代,希望学生早些掌握电脑知识。

因此,虽然电脑班需要收费,许多经济能力不佳的家长,為了不让孩子失去学习电脑的机会,忍痛付了“学费”,当然也没想过,為何在国家体制内的免费教育,却要收费?

长久以来,华小电脑班和作业簿问题,成了华小内的利益链,这美其名是為了孩子和学校好,事实上极可能是校方,尤其是校长、董事和一些家协领袖与商家私相授受,在华小内大肆“挖宝”的行為。

為何教育部未能解决和处理这个问题呢?是否也可能有人涉及这条利益链?还是这个问题因有人从中“摆平”,声音未能直达政府最高层呢?

另一疑问是:小学生越早学习电脑越有利吗?对现代小孩而言,学电脑易如反掌,即使不懂得打字,也可以用“一指神功”在电脑上打字,学习上网也非难事,因此似乎不需过早学习电脑,就算上了中学再上电脑班也不迟。

不再浪费学生时间

而且,越早接触电脑,也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电脑游戏,当学校指家长让华小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时,华小电脑班或也要负上一大部分责任。

没有电脑班不行吗?当然可以,华小以外的小学教育,即使没有像华小的收费电脑班,学生依然可以掌握电脑,中学以后依然可以进入电脑专业学府,一样可以是电脑专家。

如果去除华小电脑班的利益链,它已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不如不要华小电脑班,由其他课程取代,不要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家长的钱,也还给华小一片没有私相授受利益行為的净土。

 

母校万隆南化创建七十周年纪念日感言


2016/4/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黄发治
 

万隆仍然“四山岳岳,阳光融融”,而“耸立万隆”的南化校舍却已易名易主,校友们、师友们望之兴叹。尤其南化创校七十周年将临之际,感触良深,令人缅怀先贤艰苦促成母校诞生的丰功伟绩。

二战结束初期,万隆华侨社会有一群思想活跃、追求真理、热心社会公益的热血青年。他们深情地关怀着当时正在动荡中的华侨社会——由于战乱而剧增的难侨、失学儿童和青少年;也是大时代赋予他们这一代青年的神圣使命。为此,他们成立了“南侨文化学会”(简称“南化学会”),并由这个学会教育部办起了“南化学校”。

早期成立南化学会的发起人,为创建南化学校而出力的侨领、社会贤达和前辈,如今不少已经作古。但他们创建南化的艰辛豪迈的历程、为建校所倾注的巨大心血和无私奉献,始终被散居各地的广大校友、师友所铭记,心怀感恩,永难忘怀。

众所周知:南化母校屹立于万隆的辉煌的二十年中,多少南化师生以其百折不挠、勇于创新作出奉献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人生道路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祖国印尼、为我们祖籍国培育了众多具有崇高品德的社会栋梁,为社会各领域催生众多成绩斐然的佼佼者。他们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南化精神的实质。

如今,虽然母校已封闭多年,但我们对母校的思念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仍然心系母校,不忘回报社会,背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贡献出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校友们、师友们作过的不少活动:1996年,在万隆Landmark 礼堂举行南化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会,还为母校师长筹集福利基金。

2001 年,在万隆 Balai Sartika 礼堂举行母校南化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念晚会,还给万隆国民小学赠送156份教师慰问金和学生文具。2006年,在万隆客属联谊会礼堂举行了母校南化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会,将近2000名来自国内外校友参加;那时还出版了《万隆南化建校六十周年纪念特刊》,那是我们南化学子多年的心愿。

2009 4 15 日成立了“南化校友会”。校友会把能力、天分、经验及背景各不相同、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印象和记忆而对母校的价值认同有所差异的校友们、师友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

校友会的成立,使其文娱组能有展示其练习成果、互相交流的平台,继而互相关心、互助团结、同舟共济;也可通过校友会的聚会,提拔较为年轻的校友,使校友会的领导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校友会还成功筹组了教育银会,其首届第一次银会聚会于816日假座雅加达太阳城“同乐大酒家”举行。每次通过银会活动的节省,可筹募一笔校友会的活动经费。

2010年,校友会还成立了其“万隆南化基金会”,其目的在加强校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及其群体活动的具体实践,以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推广印华优秀文化,以实际行动融入主流社会。万隆南化基金会成立后,群策群力,购置了位于万隆“Aksan”街4号的住宅作为南化校友会会所。

在这并非轻而易举的购置会所工作中,前辈、学长、热心人士的支持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使得募款工作能顺利进行。特别是远在广州的杨望东前辈和北京陈举民前辈,他们虽然年迈,但对我们非常关切;他们和印尼国内外校友、师长前辈、校友企业家一道,对中华文化执着传承的坚定信念,使华文教育得以薪火相传,长盛不衰!他们陆陆续续寄参考书过来,以充实会所图书馆。

2011年,又为母校建校六十五周年举办了“缅怀前辈艰辛豪迈的创建历程”为主题的纪念晚会。

今年2016 年正值母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忆及当年师生情谊、母校深恩,为彰显先贤前辈创校宏旨,传承“爱己又爱群,永远作人类之春”的南化精神,决定于415日在“万隆会议中心”礼堂举行纪念会。如今,南化校友会已成为大家团结和谐的象征,而且逐步在各项健康和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南化歌咏组、舞蹈组、乒乓组、气功组,都有不少的校友参加。在会所开办了电脑班、汉语班、弟子规研习班等,是增长知识、掌握技艺的好机会。希望校友们、师友们不但踊跃、热情参与母校创建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亦踊跃、热情投入校友会的各项活动,使校友们、师友们的团结凝聚,成为恒久的美事。

 

再穷也不能「牺牲」教育

2016/4/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小眼睛
 

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愈高,在社会上也可愈爬愈高,反之就可能只以龟速缓慢攀爬,甚至一生在原地踏步。

当然,也有一些站在社会顶层的人士,所受的教育不多却能有一番成就,但这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教育,始终是引领人类迈步向进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教育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许多国家都会為人民提供免费教育,甚至提供奖学金予成绩优秀的国民前往顶尖的外国学府求学,尽量為国家栽培人才。

教育的重要性,也包括它能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帮助国家发展,更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低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赤贫率。

一个国家若要成為先进国,就必须致力发展教育,更不可对奖学金“吝嗇”。

公共服务局週三再為教育界拋出震撼弹,明确表明政府是最后一次发放助学金,意指该局将在2017年起,停止发放助学金给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获9A+或以上的优秀生。

有道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就算我国经济面对难关,最多从其他领域节省开销,绝对不能轻易牺牲教育,否则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政府常言,国人在外国深造后,却不愿返国服务,导致人才外流,但若政府今后停止发出助学金,笔者相信会有更多出外深造的国人不愿返国服务,加剧人才外流现象,届时政府恐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