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567



独中再添罪名


2016-04-1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纳登在国会回答询问时说,基于统考文凭不符合国家教育哲学和与国家利益及主权有关,所以,教育部维持不承认统考的政策。

这回答有如捅了马蜂窝,卡马拉纳登顿成众矢之的,华社群起责问统考如何影响国家利益与主权?

实际上,这不完全是卡马拉纳登副部长的事,教育部官员有更大的责任来回答华社的责问。至于卡马拉纳登副教长,他不一定有同祥的想法。

原来不论部长或副部长在国会回答提问时都是按照相关部门官员拟就的答案“照本宣科”,拿着官员交给他们的答案纸宣读就是了,所以,如果官员的答案错了,负责回答问题的部长或副部长自然就跟着错。之前已发生过不少类似例子。

部长没有审核数据

于是,比较有责任感的部长或副部长会事先审阅答案,如果发现不妥或有怀疑处就会向部门求征、核实,于是免除了“人云亦云”的错误;另一些负责回答者则完全信任官员,拿着答案纸就照读照念,错误就是这么样发生。比如去年参加高中统考独中生有8948人,初中统考生有15841人,但卡马拉纳登副长却说12000名独中生报考高初中统考,这就是“人云亦云”的错误,教育部官员给他错误的数据,他不加考证就照读,于是照错。

说回统考文凭,一向来,国阵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的理由是独中课程不符合国家教育课程纲要而已。

不料,现在又添加了不符合国家教育哲学和与国家利益及主权有关这几个理由。言下之义,自然是指独中办学理念违背了国家教育哲学,又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及主权,独中平白多了几项“罪名”,而且这些“罪名”着实太大,独中担当不起。

所以,教育部官员必须告诉华社统考在哪一方面违背了国家教育哲学?难道独中教导学生欺君蔑法,为非作歹么?统考又在哪方面损及国家利益与主权?

请别随口道来,拿出证据来叫华人心服口服呀!

另一方面,统考“不符国家教育哲学和影响国家利益与主权”既是教育部官员的理由,所以,华社应该针对教育部官员、教育部长来问才是正道。

董总文告虚晃一招

然而,华人政治代表只针对照本宣科的卡马拉纳登,一会儿说他不代表政府立场,一会儿说他不知道内阁正在谈什么。

实际上,回答问题的副部长无需知道内阁正讨论着什么,只要内阁没有更改政策,官员根据原有政策提供的答案就是政府的立场,副部长就是代表政府说话。

还有那个打破百年来,上万华团注册记录,前所未见竟能荣获内政部长亲授“注册证”,公开表示“你办事,我放心”的“董总”,尽管连发两次文告,却只与卡马拉纳登瞎缠,并未要求有决策权的教育部长或内阁给个解释,解释独中如何违背国家教育哲学,如何损害了国家利益与主权。它与华裔政治代表采取同样手法,避重就轻虚晃一招就算交差了。

独中、统考文凭的“罪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了,谁能解救独中?

 

华文班延续华文教育

2016-04-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圣铭
 

我国的华文教育,除了华小、独中和华社办的学院,也应包括国中的华文班。然而我们一向来比较关注的是前者,对后者往往只是“季节性”(SPM成绩公佈时)的关注,此厚此薄彼情况,其实不利华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大部份华裔生在国中或国民型中学就读。他们通过华文班继续学华文,接受华文文化的熏陶。以去年为例,SPM华文考生有45480名,而统考华文考生只有8563名,两者人数相差很大。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只关心少数而忽略多数,只关心独中发展而忽视国中华文班的前途;毕竟,华小、国中及本地大专院校的华文教师及其他领域的华文人才,绝大部份来自国中或国民型中学。

国中华文班是华文教育或华人文化的重要支柱,若疏于维护,任其风化虫蚀则难保华文教育楼宇之稳固。每年有9万多名华小生毕业,其中百分之十或1万多名选择独中升学,其馀8万名左右进入国中或国民型中学就读。后者大部份在初中阶段继续学习和考华文,即使到了高中阶段,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报读和报考华文(2014SPM华文考生有55680名)。

然而让我们不得不警觉的是2015年的SPM考生人数突然大幅滑落,只有45480名,减少了整整1万零200名!考生骤减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华文班长期被边缘化,学生对考试的评级也失去信心。老师无论多努力教学,学生无论多用功读书,考试作答时如何得心应手,但评级出来总是让人疑惑,落差感强烈。

笔者在国中教过华文班,也曾在独中教过华文课,因此常有人要我比较两类学校学生的华文素质和学习态度。我没有统计数据,不敢妄加定论,但两者都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则可以肯定。

笔者多年前曾在郊区国中教过一班理科生华文,他们学习热诚以及华文水平,跟独中的优秀生比毫不逊色。期考时很大一部份人考得高分,然而遗憾的是,成绩单出来,其华文的等级只是优等也非特优。同样情形发生在SPM华文科的评级级上,考生本身及笔者认为可以考获特优,但白纸黑字注明的却只是优等。这种水平与评级不相称的情况多年来如此,难免让人心生疑虑,究竟是甚麽人为因素造成?

华社锲而不捨要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也应该以同样的精神要求当局通明化处理SPM华文科的评级问题,以免越来越多国中生放弃华文,以致影响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黄圣铭)

 

献力


2016-04-1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绍谦
 

有句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出力都非常地难得可贵。但是,对于华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打从19世纪以来,我国华教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肩负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同样确保高素质的教育。

对于华教,钱真的够用就好,真的不用太多。华教发展从来不是要富丽堂皇,华小独中从来也不是什么都要。华教学府要求的只要基本设备齐全就好,只要能够传授知识、中华文化及民族使命就好。

然而,我国华教需要的是更多人一起贡献力量、想法及思维,无论是在推广华教,探讨华教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是突破华教现有困境上,集思广益,提出前瞻或务实的意见或解决之道。

制度造成华教困顿

我们都必须思考,走到21世纪的今天,华教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独中要如何突破不受官方承认的困境?独中是否要继续成为为外国培育人才的摇篮?华小要如何成为跨族群,也就是巫印同胞的主要教育选项?华教人士要如何抓住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提升我国的华教地位?

这些丝毫都与钱无关。很多人有个迷思,觉得有钱就能解决问题,这更加突显对于华教的不了解,显然把华教想得很铜臭。

我国爱护华教的心,从来都与钱无关。我国华教的困顿,更多是制度的局限,政治的打压。在宏观上,国家体制的偏差,导致华教举步艰辛。在微观上,华教面对英文教育的比较,无法成为全体华社以至其他族群的教育选项。

这些都与钱无关。坦白说,如果这些问题与钱有关,反而更好办,这些问题可能早就可解决了,华社也不用头疼到现在。但是,恰好这些问题都无法用钱来解决。我们更需要华社上下的智慧及解决力,以寻扎这些至关紧要华教问题的对策。因此,我们才会说,集思广益,献策献力,对于华教才更关键。

共商解决,集合思维,寻找办法,才真正能把我国华教提升至另一层次。

 


2016/4/12  (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作者:林美贞
 

四月九日晚上,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及家眷一共三十二人,踊跃参加欢接来自新加坡的田银河,王淑英伉俪和来自温哥华周金彪,梅淑怡伉俪的盛宴。在严寒冰天雪地的四月天,校友们即放下了自身的琐事,能够来的都来了。虽然这是一个短暂的相聚,却将永远定格在与会者生命的记忆里。

沧桑如梦,这些七上八下的校友有的戴助听器;有的用助歩器;有的视力模糊……岁月苍老了我们的容貌和体力,可是心还是南大的心,情还是南大的情。银发掩不住真情,皱纹挡不住笑意。

当晚承蒙谢华谦,雷亚胜慷慨解囊供献一桌餐费;还有陈囯相带来三瓶红酒。大家秉着南大互助互爱的精神,共同举杯畅饮,更加显得情更深!意更浓!

笔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且回头想想四五十年前很多南洋大学校友在云南园遭受悲天悯人的待遇,被迫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正好表露出悲欢离合的真挚感情,深沉自然。校友重逢,互报平安,互诉心声,确确实实是别有一番甜意在心头……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