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6 17:52 星洲日报/专题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是华小毕业生进入免费政府中学的首选,更是华社致力维护的华教根本。
自1960年代数十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华文中学以来,捍卫“改制承诺”与其中华文化特质,一直是爱护华教人士,不可退让的
国民型华文中学有别于国民中学,是因其数十年来,坚持捍卫创校以来源远流长的华校特质,让华文与马来文在教学媒介语的应用上并驾齐驱。
然而,母语教育、中华文化得以在马来西亚发扬光大,并不是个必然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掌握了一所学校的发展脉搏。因此,多年来华社一直坚持必须由具华文资格、通晓中华文化的校长掌校国民型中学。但是这项坚持并非易事,多年来一直备受挑战。
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秘书吴文宝向星洲日报记者指出,目前具华文资格的定义指的是初中评估考(PMR)或以上的华文程度,并通晓中华文化。但其实最理想而言,是希望我国所有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校长都具大马教育文凭(SPM)或以上的华文程度。
捍卫华文资格· 成重要防线
对于捍卫国民型中学的中华文化特质,校长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是影响学校前进方向的关键,因此捍卫校长的华文资格成了华社极为重视的一道防线。
“其实我们并不主张赶走目前已在任的不谙华文校长,而是希望当国民型中学有校长退休,能委派谙华文的新校长接任。”吴文宝受访时指出。
很多副校长不愿升级
校长合适人选青黄不接的窘境,是国民型华文中学目前面对的严峻挑战。校长替补人选的缺口令华教人士倍感忧心,若无法有效解决,将导致校方无法在现任校长退休后,拒绝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的校长掌校。
吴文宝坦言,其实有很多副校长不愿意被擢升为校长,其原因包括:大量文书与行政工作、额外的责任和并不特别吸引人的薪金。
“而这一两年教育部限定只有副校长才能申请参与`校长专业资格证书课程’(NPQEL),大量减少了符合申请资格的教职人员,另外即使符合申请资格的副校长在该课程的面试中,也经常无法过关,而面试失败的原因并不被官员告知,让校方不解并无法对症下药。”
他直言,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已可预见校长断层的情况是很严重的,目前我国79所国民型中学中,有6所学校未获得教育部委任校长,其中最严重的为槟城孔圣庙中华国民型中学,自2014年前任校长退休后,至今都尚未委派合适的校长就任。
另外,数据也显示,今年退休的校长有15人,而明年也将有11名校长退休。
“据初步瞭解,西马已通过`校长专业资格证书课程’的校长人选(目前为副校长)只有5人左右。根本不够替补退休校长的空缺。”
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国民型中学的校长或副校长一定要具备华文资格,教育局因此经常游走灰色地带,导致频频发生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校长、副校长到国民型中学的事件。
仅就今年年初,彭亨文德甲华联国民型中学、怡保育才国民型中学就获派不谙华文的副校长到校,而引起董事部的反弹。
在只有副校长才有机会提出校长资格课程申请的情况下,意味着副校长是校长职唯一的接班人,因此董事部必须未雨绸缪,坚持副校长也需要谙华文及通晓中华文化,以预防继续出现“校长荒”的问题。
符合校长资格人选有限
吴文宝透露目前各州国民型中学之间,彼此掌握符合校长资格的人选资料,但人选有限“蜀中缺大将”。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陈德祥校长也指出,教育部官员曾经透露,教育部有一个中学校长人选的资料库,但并不对外公开,因此无从得知资料库内的人选名单。
吴文宝说,如果教育部愿意共享校长人选资料库,董事会就能轻易掌握国民型中学以外,国中是否也有符合要求的副校长,并可以进一步向教育厅推荐适合国民型中学的校长。
推荐人选未必被接纳
然而,虽然目前教育部口头上允诺允许校方董事会建议或推荐替补的校长人选,但意见会不会被採纳,完全取决于教育部。这样的口头协议,让校方觉得浮泛无根。
教会学校于2013年成功向教育部争取得选择合适校长人选的主导权,时任教育总监的丹斯里阿都嘉化发出通告,清楚列明州教育局在委任或擢升教会学校的校长时,必须和教会进行协商以达成共识。若国民型中学也取得这一纸公文,将会是个很实际的保障。
陈德祥说:“目前国民型中学也正向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争取这项权利,副部长答应着手处理,现还在等待进一步发展。”
搞不清国中与华中差别
国民型中学改制过程是大马教育发展的一段历史,然而这段历史事件却在我国正规的教育发展史上被轻描澹写地一笔带过,造成如今许多教职人员、教育部官员都对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之间的差别“傻傻搞不清楚”。
吴文宝说,“教育发展史”是我国师资温床——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的其中一门课。但却对国民型中学的改制历史及当时政府对改制中学的承诺与背景,着墨甚少。
“若要长远地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部官员、老师不瞭解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机制问题,必须在教育发展史上着手,检讨大马教育发展史的内容,以确保教职人员,乃至教育部官员都瞭解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特质。这是长远而言,必须努力的方向。”
他也建议,短期而言,董事部需要发挥其作用,反被动为主动,在校长退休前,提早到州教育局或教育厅,与官员进行沟通,让官员瞭解国民型华文中学的需要与诉求。以慎重考虑所委任校长的人选,否则不明就裡的官员大有可能把国民型中学当成一般国民中学来处理与委派。
吴文宝说:“其实2010年所举办的`国民型中学的困难与挑战’全国研讨会,《星洲日报》对此展开大篇幅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在华社激起了很大的迴响,让国民型中学董事会开始有所醒觉,尽力向教育部争取委派谙华文校长掌校。
这样的醒觉在这几年明显地减少了不谙华文校长的数量。”
1995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有45.7%国民型中学校长不谙华文,2012年的调查则显示不谙华文校长减少至27.4%。而2016年则只有18.9%不谙华文校长。
吴志强:掌华中后重学华语
吴志强校长毕业自华小,并在中学时期,修读华文科至中二,然而却因为那之后就长时间没有说华语,而“荒废”了母语。2014年,已有28年在国中施教和掌校经验的吴志强,被委任为吉隆坡中华国民型中学的校长。
正如吴文宝所说,由于教育发展史对国民型中学这一块的缺失,导致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不太清楚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的差别。吴志强就是其中一人,刚接到通知即将掌校中华国民型中学时,他并不知道那是一所具华校特质的中学。
他说,起初他以为这所中学跟之前掌校的其他国中一样,后来才知道其性质上的分别。
“我也是进了这所学校才知道原来华校与华社的关係这麽紧密,过去在国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
吴志强说,一开始时其实是很困难的,毕竟已很久没有用华语沟通。于是他开始重新学习华语,坚持在周会上用双语发言,并透过老师、董家教和中文报章瞭解中华文化,并致力配合推动校内的中华文化活动。
虽然吴志强被定义为不谙华文校长,但他尊重华校特质与积极学习华语的态度备受肯定。
在多年没有用华语沟通后,吴志强在中华国民型中学的第一个週会就挑战自己用华语发言,让师生看到他对服务国民型中学的诚意,而他后期的掌校表现也获得认可。
“其实我并非成功,只是为了教育而尽力,当然在瞭解国民型中学与国中特质上的分别后,我就尽力配合。”
吴志强掌校期间,该校开始将舞狮正式纳入为其中一个课外活动,目前他也思考着创办二十四节令鼓团的可能性。
张盛闻:校长人选资料库非机密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接受星洲日报电访时指出,完成“校长专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副校长名单(即校长人选资料库)并不是机密,有需要相关资料的学校可以随时向他的办公室提出要求。
“若哪所学校需要这方面的资料,都可以联络我的办公室,这根本不是机密。”
“其实我之前就已经跟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达成了共识,校长理事会应该推荐人选参与`校长专业资格证书课程’,未来几年哪几所学校的校长即将退休,就应该预先安排好适当的接任人选,长远地进行规划。”
张盛闻也回应道,去年就已经跟教育部长谈起国民型中学委任校长自主权的事件,若有进一步发展会再对外公佈。至于加强教育发展史对国民型中学内容的诉求,他承诺将进一步瞭解情况。
(星洲日報‧特別报导:张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