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847


督学:所为何事?(上)


2018/10/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我国各州教育局向来设有“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位,分别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华小教育事务与中小学华文科课程教学发展业务。据传教育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调整各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拟更名“小学助理主任”和“语文学科助理主任”,并提升其职位级别。当局这一“去语文教育源流”的举动,挑动华社神经,引发华教组织的非议。

据新近报道,在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的积极处理之下,事态发展有所转机,各州教育局组织结构调整,将保留“华小助理主任”和“华文科助理主任”的职称。

“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这两职务对华文小学有何特别意义?职称更名了,又将给华小教育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我们还得从“督学”的意涵说起,或可从中获得启迪,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纷争问题。

根据世界教育管理制度,“督学”职务属于“教育督导”范畴,是负责教育行政机关中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一般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督学职位的设置,历史悠久。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国家之一,从1839年设立教育督导机制和聘任督学迄今170多年,而且发展完善,现设教育标准局,聘任皇家督学400余人、普通督学3000多人,对所有公立学校和部分独立学校进行督导,帮助学校总结办学、诊断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增值。

中国现当代教育也重视教育督导。1983年,中国教育部提出《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明确督学的任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职权与条件;2012年成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新订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督导条例》,规定督学的身分、职责、职权、义务,突出督学在教育督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批聘任171位国家督学;2013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根据区域学校布局和学生人数规模,按1人负责约5所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对学校进行经常性督导。

考察各国教育督导制度,督学的设置不外是为了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对法律、法规规定范围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教育督导。至于督导的内容范畴,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管理、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学生学习与发展、招生与学籍管理情况、校园保安与卫生建设、建筑安全与修护、教学和生活设施的配备和使用、教育投入的管理与使用等等。

华小教育发展亟需督导

为了增强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专业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一般还规定“督政”“督学”“质量监控”三位一体,要求做到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例如英国教育标准局是独立行使职权的国家教育督导机构,赋予督学行政性权威和专业化权威,在进行督导、作出判断和结论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方面的干预。

我国华文小学虽由国家教育部主办主管,属国家教育体系一员,但长期以来置身一元化语文教育政策阴影,随时有“被同质化”之虞,加以行政执行偏差,发展步履维艰。为了确保华小不变质及其教育教学正常稳健发展,需要专职人员承担监督、指导的责任,对华小办学本质,课程设置与教学媒介,教学进度与质量管理,学生学习与发展,校长、行政高职与教师的调派,教育拨款到位与善用,微型学校搬迁协调等进行经常性督导。还有,当前KSSR新课程和校本评估的实施,需要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宣导与教师培训工作;国中华文母语班开设需要协调。这些都是“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的职责所在。不知拟议中的“小学助理主任”和“语文学科助理主任”的职责是否涵盖这些内容。

华小还有一些突发状况,考验着华小督学们的职能智慧与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不谙华语文友族教师出任副科教职,委派不谙双语教师教导一二年级马来语文课程,学校乱收费衍生舞弊事件,课外电脑班设置与质量管理问题。华社对这些问题的不获妥善解决,对督学恐有“督导不力”之诟呢!



督学:所为何事? (下篇)


2018/10/1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国外对督学的任职资历、选拔聘任、培养培训、考核认证都有一套严格、公正的规定和程序。例如英国,十分重视督学职位的准入条件,对督学聘任标准讲究专业性,包括要有学士学历和4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行政管理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还需经过培训,经考试合格获督学资格,并由教育标准局核发专业证书认证。

“皇家督学”则须是具大学硕士学位、有一定学术声望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学专家。中国的国家督学也都是教育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专家。

督学的设置及其职责范畴

英国督学的选拔聘任,实行公开招聘,引入竞争机制。资格认定,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的考核。“皇家督学”也要经过笔试、答辩成为候选人,再经培训、见习、试用、认证才正式录用。

此外,英国还重视对各级督学人员的职前培养和岗位培训,而且强调培训的规范性与实用性。英国教育标准局对普通督学要求上岗之前接受不少于120小时的培训,以便掌握相应的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管理、评价的知识与能力及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与撰写督导评估报告能力。

加强华小督学岗位职能

这次我国教育部调整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拟更名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称,或许是出于划一行政组织结构的需要(注:各州教育局对“督学”的称谓是不统一的,有的用 penyelia ,有的用 penolong pengarah ;都有附注学校类型和学科名称)。但华小督学职位的设置已有数十年历史,华文科督学设置也近20年了,中文职称沿用未曾改变,在职人员也称职发挥着作用。基于世界现代教育督导人员称谓惯例,以及适应我国政治社会环境和多元语文教育源流的实际,“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中文职称应予以保留,不宜改换;国文则建议采用penyelia(SJKC) penyelia(Bahasa Cina)

再说,如果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称去除“华小”和“华文”关键字眼,对日后人员编制及其属性,恐伏下“后遗症”!张念群副部长宣布有关职称保留“华小”和“华文科”字眼,是可以消弭华社的疑虑。

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调整也拟提升督学职位级别,体现对教育督导业务的重视,适应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值得点“赞”。不过,职级提升了,对人员的编制、聘任标准、岗位职责等,也应有新的、明确的规划。

对于华文小学来说,应依据华小特质,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德才兼备、客观务实、公正廉洁的教育督学和学科督学队伍。这就有必要从准入条件、考核认证、培养培训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首先要严格督学职位准入标准,除了细化学历资格、学术专长、工作经历、教学年资、道德品质等条件之外,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还必须具备深厚华文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能热诚为民族教育服务,自觉维护民族语文教育事业发展。

其次对于督学的选拔聘任,不流于升迁、落实待遇的需要,也不是经政治人物推荐安插,而是公开招聘,让符合职级和准入条件者提出申请,通过考试合格录取,专业考核认证。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科学规范的认定程序有待建立,以提高华小督学聘任和专业认证的规范性。

还有,教育部须要制订督学培养培训计划,为加强督学岗位职能、提高教育教学督导质量提供保障。对于未达新职级的在职督学,如符合准入条件者,可安排参加教育领导者专业课程,经见习、考核、认证,以符应新职级标准要求。



微型小学关或不关?


2018/10/16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洪伟翔


这几天来关心华教的人士肯定都会非常关注一条关於微型华小的新闻,即一所位於霹靂州太平,名為大直弄益华小学的微型华小,因董事部声称在一个州教育局的闭门会议中被告知该小学只能续办一年,而后将会停办。

此新闻一出,自然在华裔社群中炸开了锅,报章甚至电视新闻都即刻大事报导此一新闻,引得华社的批评、埋怨之声四起。再加上新科上任的副教长张念群曾在不久之前发表认為微型华小导致资源浪费,并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教部需為微型华小投放更多的资源,使得微小人均拨款远高於普通小学),自然更令华社想入非非,倍加担心。

其实华社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并不让人意外。华文教育,眾所周知是我国华社最引以為豪及最為敏感的课题,為此甚至有舆论戏称华教為我国华社的神主牌,轻易不可碰触。而华文小学,正是我国华文教育的根本,接近百分之一百的华裔家长都会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相比於普及率极低的华文中学和华文大专,华小在华教的地位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该担忧只持续了几天,就在张念群发出解释后而暂告一个段落。按照张念群的说法,教育部根本无意关闭大直弄益华小学,反之,只是在董事部询问是否会在2019年关闭该华小之时,给予否定的答案并告知益华小学将会在2019年继续办学,而校方却误会教部的意思,以為教部只允许益华多办一年,才会弄出此一新闻而已。

事情不管真是误会,亦或是任何一方有心误导,还是在引起反弹之后曲解本意以平民愤,大直弄益华小学的命运都已尘埃落定,并不会在明年结束之后就被关校。但事件背后深深牵动华社心弦的疑问,却并没有就此解决。那就是微小到底是该关还是不关?

华社即便接受经济效益低落的理由,却也不愿意看到华小被关闭,箇中原因就是对政府没有任何信心,深怕华小被关一间就会少一间,只减不增,最后使得华小的数目越来越少。為此,不管情况多艰难,要耗费多大的资源来维持微小的生存,华社也甘之如飴,咬着牙继续将学校办下去。

关闭微小不如先建华小

就算退一步,微小真的出现连学生都没有的窘境,董事部也绝不会将关校的选项纳入考量之中,反而会退而求其次地要求迁校,将学校搬迁到人口密集的区域,令该微小以另一种方式来继续生存。虽然此种方法依然会令到原本的社区失去一所华小,但华社却对这种方式没有意见,因為将每一所华小保住,对华社而言才是最至关重要的。

归根究底,就是政府向来对华小极度保守和限制的方针,才会造成华社如此的寒蝉心态。如今新政府早已上任多时,张副部长也已多次向华社开出承诺和保证,将会按需求增建造华小,不会再如过往一般歧视华小,那為何华社却依然感受不到一丝安全感?甚至因此而生出上述的误会?

一言以蔽之,就是说再多都不如行动来得实际。教育部要以经济效益為由来关闭微小,那就先以实质行动在人口密集或学生人数已经爆炸的巨无霸华小附近增建华小,使华社对政府生出信心,拋弃掉过往根深蒂固的成见,才再说吧!



《希盟时代太霸气》 


2018/10/16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志强


前首相纳吉被指害得国家欠下一屁股的债,以致希盟接下的是烂摊子,国家债台高筑,要落实种种民粹政策确是不合时宜,情有可原。

但是,希盟政府现在努力在推行的新政策,有不少是没有在大选前告诉选民、大选后从天而降,急于落实却没有咨询民意,也和救国扯不上关系。

执政宣言只说废除收费站,没说搞第三国产车;宣言只说承认统考,没说换成黑色校鞋;宣言只说统一最低工资,没说资深外劳要收1万令吉人头税;宣言只说降低人民负担,没说要开征各种名目的新税务。

政府霸气十足取消或展延大型公共交通工程,包括隆新高铁、东海岸铁路、捷运第二干线等,就算要赔偿数以亿计款项也在所不惜。但政府口说没钱,却要国库控股旗下公司去投资混合动力车,说得过去吗?

承认统考并不花钱,行动党主席陈国伟于3月曾说,这不需修宪或修法,只须要内阁一个议决就能把最后一里路走完。他说,行动党一旦执政中央,将以行动证明何谓捍卫华教,在短时间说服马哈迪接受承认统考。

可是,统考最后一里路如今要考虑到马来组织的反对声音,变成有5年来研究的漫长路,反倒是废除死刑却完全不必研究,也不必理会民间的强烈反弹,立即呈上国会准备寻求通过。

希盟讲求环保理念,禁止使用吸管和塑料袋,但还没有给予替代品和时间让民间去适应和转换,反而是“洋垃圾”只须征收每公吨15令吉的入口费,何等讽刺。

希盟执政后,马哈迪一再发表华人富有论,并升级到“合理歧视特定族群”,还有雪州与柔州高官宣布禁止啤酒节,以及甲州的国际美食节闹出关闭非清真摊位的风波等,希盟的“我们不一样”变成“我们走了样”。

选择性兑现承诺

行动党秘书长兼财政部长林冠英避重就轻,选择评论甲州两名火箭议员接受州元首封赐拿督勋衔的争议,指火箭领袖不应接受勋衔,以免被人民认为火箭人要“升官发财”。

受不受封勋衔并非大事,种族和宗教化政策才是对国家和经济不利的重要议题,但是,行动党高层选择集体沉默。

希盟选择性兑现承诺、选择性聆听民意、选择性回应课题,只落实自己要推行的政策,利用前朝的错误来掩饰本身的无能。

希盟指控前朝选择性提控林冠英低价买屋,如今希盟选择性无罪释放大堆人,连奸杀女性的色魔也可能免死,但砸酒瓶的嘉马被秋后算账。

希盟曾誓言废除煽动法令、印刷法令、官方机密法令等恶法,如今有人涉及侮辱首相而在煽动法令下被捕,也有中文媒体涉及报导性别平权运动而接到内政部的警告信。

竞选宣言不是圣经,执政后就丢在一旁,不兑现承诺也就算了,还有花样多多、扰民有理。选举前人民是老板,选举后“你是YB或我是YB”,希盟新时代未免太过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