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星期二

【专版】棉中重建后之我思



——听苏用发先生在欢迎“香港印尼苏北华侨华人历史会社”观摩团两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2018/10/05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棉中成功重建,意味着棉中人不忘初心,众志成城地解开了萦绕我们之间半个世纪的“心结”,而今在新形势下,以苏用发领头的新的棉中人将要传承先辈的精神披荆斩棘,力创未来!
重建棉中,不能只停留于重现一个学校如此“标志”性之意义而已。新的学校应该将有所作为,要为华社、为印尼社会做贡献,所谓“新的时代,新的使命”。
首先,“棉中”英名永远光芒照耀,因为它是维系我们棉中师生情谊的一种精神符号,没有棉中,就没有了召唤的力量!
然而,尽管如此,现在的“棉中中小学”已不是一所纯中文教育的华侨学校了,此乃时势使然。盖因千万生活在印尼的“华侨”既然已自愿归化加入印尼国籍而成其公民,随身份变化致原来“华侨”之称谓已不适合再保留了,当地政府官员和百姓把归化印尼国籍的“华侨”尊称作Orang Tionghua Tionghua Indonesia,甚或Tionghua Medan,即“华人”,且慎重其事地把“华人”视作印尼多元民族中的一支少数民族族群。
因此,时至今日在印尼,在某种意义上讲,“华侨”这个曾经承载我同胞百年沧桑多少哀荣耻辱的字眼已经成为历史的代名词了。一方面,从“华侨”到“华人”,不但是名,而且是质的转变,于法印尼华人属于印尼公民,于责印尼华人必须全心全意尽忠自己曾经宣誓效忠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祖国。另一方面,追本溯源,华人的祖先是来自北方的中国大陆,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如果说后嗣寻根问祖或孝宗,于公于私亦在人情道义的情理之中。
不过,华人必须看到与原住民之间各方面仍存在的悬殊,尤其经济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应努力缩小差异,主动融入社会,力所能及做些实质性的社会福利赈济,让友族百姓看到或感觉到我们的诚意。还有,慎终追远,华人不要再以“中国华侨”的名义自居,每开展社会活动包括节庆喜哀仪式等,特别是向祖籍国进行特大捐献的时候,要注意克服Hao-Lien(好炫耀)或高调行事的毛病,要注意不要因此招惹友族官员和百姓猜疑与反感,及要注意尊重归化国以及政府官员和人民的感受。
总之,华人身为印尼公民,就法律、权力与义务以及道义上如何摆好自己的位置,切忌唯我独尊,但要谦和友善,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才能彼此长久和谐共处。
当前棉中新校按照印尼教育部的规定,注册成为一间华人自资的三语教学,生源包括华人和原住民子弟,面向当地服务的学校。在政府教育部的监管下,这一条办学方针是很明确的,是现时代棉中新校生存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前提条件。
也可能因为对建校的想法因人而异,有小部份原棉中校友至今对母校重建的前景不很乐观,以致支持重建的热情相对比较低落,具体表现在并不很积极认捐和关注,还放风说面临再“被接管”的危险……的确,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人包括生活在印尼的华人本身对印尼政局因认识不清而胡思乱想,错误地认为印尼国内存有严重隐患,大概对这些人来说,“930事变”、“98暴乱”等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生怕有一天将有大难临头似的惶惶不可终日。
实际上,印尼在发展、进步,尽管政坛存在多党制,伊斯兰教激进一方的组织活动相当剧烈,甚至于来自国内针对现政府的反对势力亦不小,但是,邪风毕竟掀不起大浪,因为军警部队等国家机器牢牢掌控在由人民选举和爱戴的总统及其慕僚团队的手里,代表主流社会的广大善良的人民包括社会政治精英和反对阵营里的许多教士,要求现时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环境不容再遭受无政府主义的破坏……相信,当今的印尼不可能再发生类似“930事变”或“98暴乱”的人间惨剧,以及有人利用SARA问题制造大骚乱,因为不论哪个上台,首要制裁肇事者或暴乱元凶,稳定局面,才能发展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因此,在印尼至少目前没有适合滋生大动乱的土壤或气候。
实践证明:自从印尼走上民主政治改革的二十年来,承认华人为努山打拉大家庭里的一支族群存在,华人的文化传统习俗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华人享有同原住民一样的政治待遇与权力,又华人在历史上对印尼经济的贡献也首次得到官方的公认,总之,华人的一切权益完全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政治上既不再受到歧视,又不再受到排斥,这是自印尼独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政治宽容!
然而,在华人圈子里,毕竟仍有华人顾虑重重,如生怕得罪原住民闯祸而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作茧自缚”,所谓“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就上述人的情况,如果按照苏用发敢干加巧干的逻辑,就是既缺乏勇气面对现实,又没有胆识争取权益,所以只能处于被动、观望及等待的心态,“安身”但不“立命”,如此这般岂能大器竟成?
目前,在法律的许可下,各地的华人自发性地发展三语学校,主要是让华人的子弟从小就有学习华语或中文的机会,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沿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华人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根”。
谈到办校,苏北棉兰华人企业家苏用发先生堪称我们华人的楷模,他事业成功之余,不忘回馈社会,尤倾心华教,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与“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英雄气概,不只在苏北,恐怕在全印尼,能对教育如此醉心的投放者非苏用发莫属!
继创建崇文中小学与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之后,苏先生一再独挑大担,拿出比别人多得多的资金包括建后的营运资金;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奇迹般的速度建成棉中中小学和开学,体现了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棉兰华教事业不遗余力和义无反顾的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
讲话中提到他办校的目的,为了帮助华人和友族的贫民子弟能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通过文化教育提高友族子弟的就业能力,以便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言简意赅,却充满善良和关爱,不愧是出自一位教育慈善家的肺腑之言!
苏用发说教育可助国家发展经济。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不普及和发展,就会直接影响到它的经济乃至社会民生,如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比一般亚洲国家强大,原因是该等国家的教育制度比亚洲国家发达得多。
当讲到为什么官员贪污受贿的现象屡见不鲜的时候,他爽直地说道很多贪污犯原来也是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可是,在印尼大学没有开设涉品德教育的科目,令到有的人没有受到深刻的德育“洗脑”就离开学校了。结果,一旦踏入花花世界便见钱眼开,他们中有的人在政府的岗位上不是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反而像挖土机那样挖空“国库”,甚至于出卖国家的利益而中饱私囊。对此,他表示很痛心,希望加强学校的品德教育课,因为培养一个质量与文化俱全的人,恰恰是学校的责任。
话题触及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苏用发说印尼的大学世界排名落后,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想不到他不但对办中小学饶有经验,而且对管理大学教育也满怀信心。他透露说,己有初步计划协助大学从研究中低端的制造工业做起,决心打出名堂,为印尼争光!
谈到中国的“一带一路”世纪战略,苏先生说“一带一路”为中国本身的企业推向海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楔机。现在,在棉兰来了很多中资企业,他们在这里设立办公室或代办处,聘用了不少本地人材。看到祖籍国中国在印尼进行大量投资,成功承建了许多工程项目包括发电厂和高速公路,身为华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样,要是华人对印尼祖国做出了一项即便微不足道的贡献,也可为祖籍国添增一点光彩。为帮助中企发展,他指出亚院可以向社会输送师资以培养更多学生,为市场输送更多所需人材。
纵观苏用发的讲话,他是一位对事业永远不断进取的人,更是一位说到做到的人。他说,棉中中小学为了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用高薪聘请教职管理人员,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社会或升入大学造就可塑之材,不管就业或深造,如果放到社会,都能独当一面,为社会谋福祉,真正成为社会的中坚。以上就是苏用发个人对棉中中小学于培养学生方面的设想和期许。我想以他样样追求完美的性格,他可能为此己对校董会下了一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死命令。
苏用发先生满怀壮志,决心要为发展印尼苏北的华教闯出一条新路,不愧是印尼华人的一面伟大旗手!
最后,作为题外话,提出两个非座谈会讲话范围但与讲话内容相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棉中中小学为一间三语教学的华人学校,三语中是否可以偏向哪一个语种的问题,看似一个“禁区”。比如中文或华语,作为华人的母语,是否应该比其他两种语言的教学比重大?又,母语教学是否包含学习文学与历史?
第二个问题,棉中中小学既然是一间华人资办学校,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生源是来自社会各族裔的子弟。那么,今后招生的时侯,华人生源与其他族裔的学生人数的比率是否有所控制,所占比例应是各占多少?而限制其他族裔的学生就读本校,这似乎是另一个“禁区”。
请问棉中中小学应如何在不违规的情况下突破这两个“禁区”?

(曹世木  写于2018930日)